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9)

1. 表虛證

發熱惡寒,身痛自汗,脈浮緩無力,表虛也。

【和解】桂枝湯

2. 表實證

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而無汗,脈浮緊,表實也。

【發汗】麻黃大青龍湯。(按:麻黃湯皆用於即病之傷寒,過時亦不用也。)

3. 裡虛證

有寒有熱,腹鳴自利,不渴,唇青舌卷,或無熱惡寒,下利清穀,身體痛,脈沉微。

【溫中】理中湯

【救里】真武湯四逆湯

【熨法】見陰毒條。

【灸法】見陰毒條。

4. 裡實證

腹中硬,大便不通,譫語,(小承氣湯下之)。潮熱腹痛,(大柴胡湯下之。)不惡寒,反惡熱,譫語,掌心或腋下有汗出,(謂胃承氣湯)。咽燥胃干腹滿,(大承氣湯。)

【下】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

5. 表裡俱見證

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今例於左,學者審之。表裡俱見,疑似之間,最宜詳悉。蓋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今既兩證俱有,大率表證多者,則先治其表;里證多者,則先和其里。

傷寒脈浮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分利之。)仲景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分利之。)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是里證,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卻當汗。

此兩證俱見。(桂枝和之)。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證,當下。其人慾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證俱見。(小柴胡湯和解。)

太陽病表證未除,醫反下之,遂協熱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桂枝芍藥湯,痛甚加大黃。)

太陽病,桂枝證,誤為醫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清之。)

脈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悶卻當下。若煩渴燥澀,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湯和其胃氣。

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證也。脈反浮而緊,是有表裡懼見,不可汗下,宜梔子豆豉湯吐之。

有表證而脈遲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湯。)脈弦細不欲食,則當下。其人頭上汗出,身熱微惡寒,手足冷,此兩證俱見,宜(小柴胡湯和之。)

【和解】小柴胡湯、桂枝人參湯

【吐】梔子豆豉湯

6. 無表裡證

無表裡證者,但非汗證,又非下證,俱可用小柴胡湯,服後俟其餘證,更以小柴胡加減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至十三日,過經,無表證與里證,又未可下,(小柴胡湯。)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湯。)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發熱,大便難,脈雖浮數,(大柴胡湯。)甚者,(大承氣湯。)下後脈數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當湯。)脈數,善飲消穀,六七日不大便,亦瘀血證也。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雖沉,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麻黃甘草附子湯微汗之。)此二證又非表裡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7. 表熱裡寒證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無治法,宜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溫其里,脈必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此裡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此表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