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3)
卷之十三 (3)
1.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辨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者,世俗之謬論也,豈有是哉?人稟天地,請以天地間可證者言之。
盈天地至大而運行者,莫如元氣與水。且以有形論之,則江河湖海、溪澗溝澮以為行水瀦水之道焉。人之充滿一身,無非血氣,亦有十二經脈、大小絡脈、經絡血海以為行血停血之隧道。風行水動,氣行血流,皆自然之理也。夫人之氣自平旦會於膻中,朝行手太陰肺,以次分布諸經,行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行三百六十五骨節。明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也。
血亦隨氣流布,運行不息,榮衛一身腠理,司開闔,維持綱紀,以為一身動靜云為之主。所以一脈愆和,則百脈皆病,理固然而不得不然也。彼云傳足不傳手者,何所據乎?請備言其所由。
蓋傷寒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也。冬乃坎水用事,其氣嚴寒凜冽,水冰地凍,在時則足太陽少陰正司其令。觸冒之者,則二經受病。其次則足少陽厥陰繼冬而司春令,而亦受傷何也?蓋風木之令起於大寒節,正當十二月中,至春分後方行溫令,故風寒亦能傷之。足陽明太陰,中土也,與冬時無預,而亦傷之何也?紫陽朱子曰:土無定位,無成名,無專氣,寄旺於四季,能終始萬物,則四時寒熱溫涼之氣皆能傷之也。況表邪傳裡,必歸於脾胃而成燥糞,用承氣湯以除去,胃氣和矣。
手之六經主於夏秋,故不傷之。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若言傷足不傷手則可,以為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況風寒之中人,先入榮衛,晝夜循環,無所不至,豈間斷於手經哉!經曰:兩感於寒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臟腑不通,則死矣。豈虛語哉!
嘗觀《此事難知》曰:傷寒至五六日間,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六脈沉數而不洪,心下不痞,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或傳之十日以來,形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然未知何經而來?答曰:太陽傷風,風為陽邪。
陽邪傷衛,陰血自燥,熱蓄膀胱。壬病逆於丙,丙丁兄妹,由是傳心,心火自上而逼肺,所以神昏也,梔子黃芩黃連湯。若在丙者,導赤散。在於丁者,瀉心湯。若脈浮沉俱有力者,是丙丁俱有熱也,導赤瀉心各半服之宜者矣。此膀胱傳丙,足傳手經也。又謂腑傳臟也,又下傳上也,表傳裡也。
壬傳丁者,乃坎傳離也,名越經傳,氣逆而喘者,非肺經乎?如謂不然,何仲景麻黃二湯乃心肺藥也?請細思之。
白話文:
關於傷寒只會傳到腳的經絡,而不會傳到手的經絡這種說法,是世俗的錯誤觀念,怎麼會有這種事呢?人稟承天地之氣而生,讓我用天地間可以驗證的道理來說明。
充滿天地並運行不息的,莫過於元氣與水。如果從有形的事物來說,江河湖海、溪流溝渠是水流動與停積的通道。而人體充滿全身的,無非是血氣,也有十二經脈、大小絡脈、經絡血海,作為血運行與停留的途徑。風行則水動,氣行則血流,這都是自然的道理。人的氣在早上會合於膻中,然後開始運行於手太陰肺經,接著依次分布到各個經絡,運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在人體則運行於三百六十五個骨節。第二天寅時,又會回到手太陰肺經。
血也隨著氣的運行而流布,不停地運行,滋養全身的皮膚紋理,掌管開合,維持身體的綱紀,作為全身活動的主宰。所以一旦某一條經脈不和諧,所有的經脈都會生病,這是必然的道理。那些說傷寒只會傳到腳的經絡,而不會傳到手的經絡的人,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呢?請讓我詳細說明原因。
所謂的傷寒,是指冬天感受寒氣而生病的名稱。冬天是坎水主事,天氣嚴寒凜冽,水結冰、地凍結,在時令上,是足太陽、少陰經主管。所以接觸到寒氣的人,這兩條經脈就會生病。其次是足少陽、厥陰經,它們接續冬天而主管春令,也會受到傷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風木的氣令起於大寒節氣,正當農曆十二月中,到春分之後才開始溫暖,所以風寒也能傷害到它們。足陽明、太陰經,屬於中土,和冬天沒有直接關係,為什麼也會受到傷害呢?紫陽朱子說過:土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固定的名稱,沒有專屬的氣,它寄託在四季,能夠終始萬物,所以四季的寒熱溫涼之氣都能傷害到它。況且,表邪傳入裡,一定會歸於脾胃,形成燥糞,需要用承氣湯來清除,這樣胃氣才能平和。
手的六經主管夏秋,所以不會受到傷害。腳的六經,是感受傷害的區域和範圍。如果說傷寒是傷到腳而不是手,這樣說還可以,但如果說傷寒只會傳到腳而不會傳到手,那就不可信了。況且風寒侵入人體,會先進入榮衛,日夜循環,無所不到,怎麼會斷絕於手的經絡呢?《內經》說:「兩次感受寒邪的人,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生病,榮衛不能運行,臟腑不能通暢,就會死亡,這絕對不是虛假的說法啊!
我曾看過《此事難知》中說:傷寒到了五六天的時候,會逐漸出現神志不清、不說話,或者在睡夢中自言自語一兩句,眼睛發紅、嘴唇焦乾,舌頭乾燥不想喝水,給他稀粥就吃,不給就不想吃,六脈沉數而不洪大,心下不覺痞滿,腹中也不滿脹,大小便正常,或者傳到十天左右,樣子像喝醉酒的人。這是熱邪傳到手少陰心經的症狀。但還不知道熱邪是從哪條經脈傳來的?回答說:太陽經受風邪侵襲,風是陽邪。
陽邪傷害衛氣,陰血自然乾燥,熱邪積蓄在膀胱。壬水病的病氣逆傳給丙火,丙火和丁火是兄妹關係,所以熱邪又傳到心,心火從上逼迫肺,所以會神志不清。要用梔子黃芩黃連湯治療。如果病在丙火,就用導赤散治療;如果在丁火,就用瀉心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沉都有力,說明丙火和丁火都有熱邪,就將導赤散和瀉心湯各用一半來服用,才比較適宜。這是膀胱的熱邪傳到丙火,是從腳的經絡傳到手的經絡。又說是從腑傳到臟,又是從下傳到上,又是從表傳到裡。
壬水傳到丁火,是坎水傳到離火,這叫做「越經傳」,氣逆而喘,這不是肺經的症狀嗎?如果說不是,那為什麼仲景的麻黃二湯是心肺的藥呢?請仔細思考。
2. 傷寒傳經大法有四曰循經曰專經曰越經曰再經
循經:六經以次傳,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是也。
專經:邪氣即在一經,不傳不變是也。
越經:間經而傳,如一日太陽病,頭頸項痛,腰脊強,二日不傳陽明,卻越而傳少陽,胸脅痛而耳聾之類是也。
再經:六經以次傳遍,卻又復起而再傳太陽,頭痛脊強之類是也。
白話文:
傷寒傳播途徑的主要方式有四種:循經、專經、越經和再經。
循經:疾病按照六經的順序傳播,第一天是太陽經,第二天是陽明經,第三天是少陽經,第四天是太陰經,第五天是少陰經,第六天是厥陰經,就是這樣依序傳遞。
專經:病邪只停留在一個經絡,不會傳到其他經絡,也不會產生變化。
越經:疾病跳過相鄰的經絡而傳遞,例如第一天是太陽經病,出現頭、頸項疼痛,腰背僵硬等症狀,第二天沒有傳到陽明經,反而跳過傳到少陽經,出現胸脅疼痛、耳朵聽不清楚等症狀,就是這種情況。
再經:疾病按照六經順序傳遍之後,又重新回到太陽經發病,再次出現頭痛、背部僵硬等症狀,就是這種情況。
3. 傷寒即病之名春分以後夏秋之間皆非傷寒證候各以其溫熱因時而治之
張仲景曰:《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冷,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傳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耳,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皆由冬時積寒而致,非時行之氣也。學者審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陰陽大論》提到: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清涼,冬天氣候寒冷。這就是四季正常的氣候順序。冬天非常寒冷,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如果能固守自身的精氣而不外洩,就不會被寒邪所傷;如果冒犯寒邪,才叫做傷寒。雖然四時的氣都能使人生病,但以傷寒的毒性最強,因為它最容易造成嚴重的病症。如果馬上就發病的,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邪會潛藏在肌膚之中,到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夏天會轉變成暑病。
所謂暑病,就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嚴重。所以勞苦的人在春夏多患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積蓄了寒邪所導致的,並不是因為當季流行的時氣所造成。學習醫理的人要仔細審察這些道理。
4. 溫病辨
問曰:傷寒溫病何以辨?答曰:溫病於冬時感寒所得也,至春變為溫病耳。傷寒汗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太陽證】頭痛惡寒,汗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俘者,太陽病溫也。
【陽明證】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尺寸俱長者,陽明病溫也。
【少陽證】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尺寸懼弦者,少陽病溫也。
【太陰證】腹滿喘干,診尺寸俱沉細,過經不愈者,太陰病溫也。
【少陰證】口燥而渴,診尺寸俱沉微,過經不愈者,少陰病溫也。
【厥陰證】煩滿囊縮,診尺寸俱微鍰,過經不愈者,厥陰病溫也。
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證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治溫大抵不宜多發汗,其過時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反渴者,溫病也。明其熱自內達外,無表證,明矣。
白話文:
有人問:要如何區分傷寒和溫病呢?答:溫病是冬天感受寒邪所引起的,到了春天就轉變為溫病了。傷寒發汗後沒有痊癒,病邪還停留在體內沒有清除,過了病程階段,也算是溫病。醫書上說:溫病的脈象會運行在各個經絡,不知道病邪在哪個經絡活動,就依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
【太陽病】頭痛、怕冷,發汗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浮在表面,就是太陽經的溫病。
【陽明病】身體發熱、眼睛疼痛,發汗或瀉下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比較強而有力,就是陽明經的溫病。
【少陽病】胸部和脅肋疼痛,發汗或瀉下後病程卻過了沒有好,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像按在琴弦上,就是少陽經的溫病。
【太陰病】腹部脹滿、呼吸急促且口乾,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沉在底下又細弱,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太陰經的溫病。
【少陰病】口乾舌燥而且口渴,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沉在底下又非常微弱,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少陰經的溫病。
【厥陰病】煩躁、腹脹、陰囊收縮,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是微弱而和緩,病程卻過了沒有好,就是厥陰經的溫病。
所以,要依照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依照所出現的症狀來治療。如果出現皮膚發疹的現象,那就是溫毒。治療溫病,大致上不適合大量發汗,因為病程過了時間才發病,病邪已經不在體表;已經發過汗或瀉下,病邪也都不在體表了。醫書上說:不怕冷反而覺得口渴的,就是溫病。很明顯的是熱邪從體內向外擴散,沒有表證,這是很清楚的。
5. 傷寒有從脈舍證從證舍脈之殊
從脈舍證,如傷寒脈滑而厥者,白虎湯清之;脈微面赤身熱者,溫之。從證舍脈,如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脈促,厥冷,為虛脫,非溫劑不可;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用大承氣湯下之;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微汗之之類。脈洪者,熱為相應,主生;脈微身熱為不應,主死。
白話文:
傷寒的診斷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依據脈象來判斷病情,而忽略其他症狀;另一種是依據症狀來判斷病情,而忽略脈象。
依據脈象來判斷病情,而忽略其他症狀,就像是傷寒病人的脈象滑數卻出現手腳冰冷的厥逆現象,就應該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脈象微弱、臉色潮紅、身體發熱,就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治療。
依據症狀來判斷病情,而忽略脈象,就像是脈象浮大,但是心下部位卻感到硬滿,並且有發熱屬於內臟的疾病,就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攻逐病邪;如果脈象急促,而且手腳冰冷,這是虛脫的現象,必須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陽明病的脈象遲緩,但是不覺得怕冷,身體反而不斷出汗,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反而出現發熱且脈象沉伏,就應該用麻黃細辛湯微微發汗來治療。
如果脈象洪大,且身體發熱,這是脈象與熱證相應,表示病情向好;如果脈象微弱卻身體發熱,這是脈象與熱證不相應,表示病情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