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三 (9)

1. 表虛證

發熱惡寒,身痛自汗,脈浮緩無力,表虛也。

【和解】桂枝湯。

白話文:

身體感到發燒、怕冷,肌肉疼痛且自行出汗,脈搏浮而緩慢沒有力量,這是外感病初期的症狀。可以使用桂枝湯來調理。

2. 表實證

發熱惡寒,頭痛身疼而無汗,脈浮緊,表實也。

【發汗】麻黃、大青龍湯。(按:麻黃湯皆用於即病之傷寒,過時亦不用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熱、畏寒、頭痛和身體疼痛,並且沒有出汗,脈象浮緊,這就是表實的症狀。

【發汗】可以使用麻黃或者大青龍湯來治療。(注:麻黃湯主要適用於即時的傷寒症狀,過了最佳治療時期就不適用了。)

3. 裡虛證

有寒有熱,腹鳴自利,不渴,唇青舌卷,或無熱惡寒,下利清穀,身體痛,脈沉微。

【溫中】理中湯。

【救里】真武湯、四逆湯。

【熨法】見陰毒條。

【灸法】見陰毒條。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同時出現寒熱交替、消化系統功能紊亂、以及其他一些症狀的病人。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判斷,患者可能屬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的狀態,因此建議使用溫暖脾胃、回陽救逆的方劑進行治療。同時,也建議使用一些其他治療方法,比如熨法和灸法。

4. 裡實證

腹中硬,大便不通,譫語,(小承氣湯下之)。潮熱腹痛,(大柴胡湯下之。)不惡寒,反惡熱,譫語,掌心或腋下有汗出,(謂胃承氣湯)。咽燥胃干腹滿,(大承氣湯。)

【下】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中硬實,大便不通,且出現神志不清的譫語,可以服用小承氣湯來瀉下。

若病人出現潮熱腹痛,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來瀉下。

如果病人不畏寒,反而怕熱,出現譫語,手掌或腋下有汗出,這屬於胃熱症,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咽喉乾燥、胃部乾燥、腹部脹滿,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註解

  • 【下】:表示服用藥物後,會產生瀉下的效果。
  • 小承氣湯、大柴胡湯、承氣湯、大承氣湯:都是中醫常用的瀉下類方劑。
  • 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 潮熱:時而發熱,時而發冷。
  • 胃熱:中醫病證,指胃部有熱邪蘊積。

總結

這段古文描述了不同症狀的治療方案,都是用瀉下類方劑來治療。在中醫理論中,瀉下是治療某些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實際使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和治療。

5. 表裡俱見證

仲景治傷寒有表復有里,今例於左,學者審之。表裡俱見,疑似之間,最宜詳悉。蓋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今既兩證俱有,大率表證多者,則先治其表;里證多者,則先和其里。

傷寒脈浮大,是表證,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五苓散分利之。)仲景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分利之。)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是里證,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卻當汗。

此兩證俱見。(桂枝和之)。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證,當下。其人慾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證俱見。(小柴胡湯和解。)

白話文:

張仲景治療傷寒,有表證也有裡證,現在舉例如下,學者們要仔細研究。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令人疑惑難辨,最需要仔細分辨。因為表證應該發汗,裡證應該瀉下。現在兩種證狀都存在,原則上表證較重的,就先治療表證;裡證較重的,就先調理裡證。

傷寒脈象浮大,這是表證,應該發汗。患者發熱、口渴、小便赤,這是裡證,應該瀉下。這個情況是表裡證狀同時出現。(可用五苓散來利水。)

張仲景說:中風發熱,六七天沒有好轉反而煩躁,這是表裡證狀,患者口渴想要喝水,但喝下去就吐,叫做水逆。(可用五苓散來利水。)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這是裡證,應該瀉下。如果患者小便清澈,就知道病不在裡,還在表,就應該發汗。

這也是表裡證狀同時出現。(可用桂枝來調和。)患者心下滿悶,不想吃飯,大便乾燥,脈象沉細,這是裡證,應該瀉下。但是患者想出汗,稍微怕冷,手腳冰冷,應該發汗,這就是表裡證狀同時出現。(可用小柴胡湯來調解。)

太陽病表證未除,醫反下之,遂協熱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桂枝芍藥湯,痛甚加大黃。)

太陽病,桂枝證,誤為醫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清之。)

脈浮大是表,其人心下痞悶卻當下。若煩渴燥澀,小便赤,宜用大柴胡湯和其胃氣。

白話文:

太陽病表面的症状还没有消除,医生反而用泻下之法,结果热邪与肠道相合,导致腹泻不止,心下痞硬,这就是表里不和的情况。

太阳病,医生反用泻下之法,导致腹痛,这是表里都病了的表现。

太阳病,桂枝证,误以为应该泻下,结果腹泻不止,脉象促的,说明表证还没有解。喘息且汗出的,要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清热。

脉象浮大是表证,患者心下痞闷,此时应该泻下。如果患者烦渴口干,小便赤色,就应该用大柴胡汤来调和胃气。

脈浮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證也。脈反浮而緊,是有表裡懼見,不可汗下,宜梔子豆豉湯吐之。

有表證而脈遲者不可汗,亦不可下,宜(小建中湯。)脈弦細不欲食,則當下。其人頭上汗出,身熱微惡寒,手足冷,此兩證俱見,宜(小柴胡湯和之。)

【和解】小柴胡湯、桂枝人參湯。

【吐】梔子豆豉湯。

白話文:

脈搏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肚子脹滿還喘不過氣,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陽明經的病症。如果脈搏反而浮而緊,就表示表裡都有病,不能用汗法,應該用梔子豆豉湯來吐出病氣。

有表證但脈搏遲緩的,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瀉法,應該用小建中湯。如果脈搏弦細,食慾不振,就應該瀉下。如果頭上出汗,身體發熱微感寒涼,手腳冰冷,這兩種證狀都存在,應該用小柴胡湯調和。

調和證狀可以用小柴胡湯和桂枝人參湯。

吐出病氣可以用梔子豆豉湯。

6. 無表裡證

無表裡證者,但非汗證,又非下證,俱可用小柴胡湯,服後俟其餘證,更以小柴胡加減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至十三日,過經,無表證與里證,又未可下,(小柴胡湯。)不愈,大便硬者,(大柴胡湯。)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發熱,大便難,脈雖浮數,(大柴胡湯。)甚者,(大承氣湯。)下後脈數不解,至六七日不大便,有瘀血也,(抵當湯。)脈數,善飲消穀,六七日不大便,亦瘀血證也。

白話文:

沒有表證和里證的病人,只要不是發汗證,也不是下瀉證,都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服用後觀察其他症狀,再用小柴胡加減法治療。

傷寒病發病四五天到十三天,過了經期,沒有表證和里證,又不能用瀉藥,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如果病症沒有好轉,大便乾燥的,可以用大柴胡湯。病發六七天,眼睛昏花不清,沒有表證和里證,發熱,大便困難,脈象浮數的,可以用大柴胡湯。病情嚴重的,可以用大承氣湯。服瀉藥後,脈象仍然浮數,一直到六七天都沒有大便,這是瘀血症,可以用抵當湯。脈象浮數,口渴,吃東西就消化,六七天都沒有大便,也是瘀血症。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雖沉,以(麻黃細辛附子湯微汗之是也。)若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麻黃甘草附子湯微汗之。)此二證又非表裡之所能拘,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少陰病剛開始時,會出現反覆發熱的症狀,脈象雖然沉細,但可以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稍微發汗,就能缓解病情。如果患者連續兩三天,持續出現少陰無陽的症狀,就要用麻黃、甘草、附子湯稍微發汗。這兩種症狀,都不屬於表裡證的範疇,不可輕忽,需要仔细辨證論治。

7. 表熱裡寒證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無治法,宜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溫其里,脈必沉而遲,手足微厥,下利清穀,此裡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此表熱也。

白話文:

病人雖然全身發熱,卻反而想要穿衣服,這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張仲景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建議服用陰旦湯。

寒症去除後,接著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溫暖其內在的寒氣。此時脈象必定沉而遲,手腳微冷,腹瀉排出清穀,這是內裡有寒症的表現。所以陰證也會出現發熱的現象,這是表面的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