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暑證敘論

《肉經》曰:夏至後病熱為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又曰:因於暑汗,煩喘,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云: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躁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風。

2. 暑證有中傷感之分

戴氏曰:暑乃夏月炎暑也。有中、有傷、有感冒三者。輕重之分:咳嗽而發寒熱,汗出不止,為元氣內虛,肺氣不固,暑邪直入,內乘金土,名曰中暑。東垣謂避暑熱於深堂大廈之中,得之為中暑。身熱頭疼,煩躁不寧,或身如針刺為傷暑。腹痛水瀉或噁心有痰為冒暑。有傷暑,邪舍於榮衛,至秋涼後遇風寒,閉固不出,發而為瘧。

有傷暑而即病者,則以暑劑。雖為霍亂吐瀉之證作,亦只治暑為本,以人參、白虎、六和等湯之類是也。

3. 暑傷五臟證治異同

陳無擇云:暑熱自病歸心,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運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雖有五臟之殊,大抵審虛實加減補益,兼以清解二法,為治則同也。

4. 傷暑有八證

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

5. 有中暑中熱之異

潔古老云:靜而得之為中暑,亦深堂避暑得之之意同。其病多頭痛惡寒,身體拘急,肢節疼痛而煩,肌膚大熱而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通越故也,以大順散主之。動而得之為中熱,則是農夫行人於日中勞役太過而得之者,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或大瀉,無力以動者是也,以白虎湯主之。

6. 脈候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甲乙經》)

中暑與熱證相似,但熱證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耳。

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大無力,或虛而遲中得洪緩,皆為傷暑之脈也。

7. 治法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利,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少有勞,身即熱,口開,口扳,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暍即暑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身熱而暍。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人書》謂:自汗,惡寒,身熱而渴,面垢,手足冷,脈微弱無力者,中暍也。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散主之。

8. 治暑宜補元氣為主清利次之

丹溪云:夏火大熱,損傷肺金,壯火食氣,病暑者,多是不足之證。所以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孫真人生脈散之類。足可以審前聖立方之旨矣。

9. 辨夏月伏陰在內用大順散二者之疑

丹溪有夏月伏陰在內之論。謂人與天地同一橐龠,天地之氣升亦升,降亦降,浮亦浮,沉亦沉。子月一陽生,寅月三陽生,此氣之升也,人之氣亦生也。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地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亦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之陽亦虛矣。故夏至後,六陽外泄,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

若作虛冷者,其誤甚矣。前人治暑用大順散桂苓丸等劑,蓋因涼亭、水閣、水泉、瓜果之傷,故不曰病熱而曰病暑,不用辛熱,病何由安?非為伏陰在內而用之也,火令之時,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世人不察,妄謂伏陰,而用溫熱,為世通弊。若謂夏月伏陰在內,宜服溫熱劑,則冬月陽在內,宜服寒涼。

然則孟子冬日飲湯、夏日飲水,亦不足信歟?

10. 藥方

(東垣)清暑益氣湯,治夏月暑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滿氣促,肢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頓,心下痞脹,小便黃數,大便溏瀉;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

人參黃耆升麻蒼朮(一錢),白朮,神麯(各五分),陳皮,炙甘草黃柏麥門冬當歸,乾葛,五味子澤瀉青皮(各二分),上水煎服。(《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

今暑邪傷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耆,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陳皮,歸身甘辛微溫,養胃氣,和血脈,為臣;蒼朮,白朮、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盛,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偕甘味瀉熱補水。虛者,資其化源,以五味子,麥門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

此病皆因飲食失節,勞倦所傷,損其脾胃,乘暑天而作也。汗大泄者,津脫也。加五味子十粒、炒柏五分,知母三分。濕熱乘肝腎則痿弱無力,加酒櫱知母,大瀉秘澀血中伏火也。加當歸身、生地黃桃仁、麻仁各一錢以潤之。)

(《選方》)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二錢),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白扁豆(炒去殼),陳皮,厚朴(姜炒。各一錢),木瓜,炙甘草(各五分),上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局方》)人參白虎湯,治脈虛暑熱,發渴。

人參(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上水二盞,粳米一合,同煎。

(《東垣》)人參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四肢倦怠,嗜臥,手指麻木。

人參(一錢二分),黃耆(二錢),白芍藥(七分),甘草(一錢),五味子(三十粒),柴胡(六分),升麻(五分),上水煎服。

生脈散,治暑脈微而渴汗。(孫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藏。東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黃芪、甘屮,令人氣力湧出)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各等分),上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治暑熱煩躁。

石膏(一兩),半夏(二錢),人參,麥門冬(各二錢),甘草(二錢),竹葉(二十個,揉碎),上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