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傷寒藥方

2. 傷寒藥方評

3. 評麻黃桂枝二湯

《活人書》云:服麻黃湯發煩目眩者必衄,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頭痛發熱,無汗惡風,宜麻黃湯,是應解表而用麻黃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宜桂枝湯,是應解散而用桂枝者。二者均為解散,正分輕重,不可不察也。仲景云: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

古人有汗者當解肌,無汗者當發汗,是太陽一經尚有差別,又況不分陰陽而用藥乎!當汗而下即死,當下而汗亦死,所以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謂當下而反汗也。陽盛者內熱而邪在裡,故當下也。設投桂枝發汗,是陽盛即斃也。)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謂當汗而反下也。

陰盛者惡寒而邪在表,故當汗也。誤投承氣攻下,是陰盛而亡也。)可見麻黃桂枝承氣者,死生之系,業醫者可不慎哉!

白話文:

《活人書》說:服用麻黃湯後出現煩躁、眼睛昏花的人,一定會流鼻血;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之後一定會吐出膿血。頭痛發熱,沒有汗且怕風的人,適合用麻黃湯,這表明需要用麻黃來發散體表。頭痛發熱,有汗且怕風的人,適合用桂枝湯,這表明需要用桂枝來解散體表。兩者都是用來發散的,只是藥力有輕重之分,不能不仔細分辨。張仲景說:沒有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有汗的人不能服用麻黃湯。

古人認為有汗的人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沒有汗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這說明太陽經這一條經絡就已經有差別了,更何況不區分陰陽來用藥呢?該發汗的時候卻用瀉下的方法就會死亡,該用瀉下的方法卻用發汗的方法也會死亡,所以說:桂枝湯如果下嚥後,體內陽氣過盛就會死亡(指應該用瀉下卻反而用發汗的情況。陽氣過盛是指體內有熱且病邪在裡,所以應該用瀉下。如果用桂枝湯發汗,陽氣過盛就會死亡)。承氣湯如果進入胃中,體內陰氣過盛也會死亡(指應該用發汗卻反而用瀉下的情況。陰氣過盛是指怕冷且病邪在表,所以應該用發汗。如果誤用承氣湯攻下,陰氣過盛就會死亡)。可見麻黃、桂枝、承氣這三種藥,關係到生死,行醫的人怎麼能不謹慎呢!

4. 評桂枝石膏湯

傷寒三四日外,服諸湯不瘥,身熱脈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可代桂枝湯用,若加麻黃,可代麻黃湯青龍湯用。有汗脈緩為桂枝證,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

白話文:

病患在感染風寒後的第三、四天,如果服用其他湯藥都沒有好轉,仍然發燒、脈搏跳動快速,表示病邪還停留在經絡,沒有進入到內臟,這時就可以使用桂枝石膏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在夏至之後,可以替代桂枝湯來使用。如果加入麻黃,則可以替代麻黃湯或青龍湯來使用。如果病患有流汗、脈搏緩和,屬於桂枝湯的證候;如果病患沒有流汗、脈搏緊繃,則屬於麻黃湯或青龍湯的證候。

5. 評白虎湯

《證治論》云:白虎湯性涼,惟夏至後用之。謂如土地七八月猶熱處,有壯熱為病;相度尚可用白虎湯,服之自然汗解。然白虎湯用石膏,故亦治傷寒,不專於治暍也。或問曰:夏月若果見麻黃桂枝證,亦豈得不用,而固用白虎湯也?曰:此說尤妙,但臨時看證用之。假如虛弱人老人,不可用白虎也,蓋白虎性涼,若下利腹痛者勿服,當改服小柴胡湯。

或問:夏至後皆可用白虎湯耶?答曰:白虎治中暍並汗後一解表藥耳,非正傷寒藥也。今之醫者見六月中病,多雲中暍,不辨熱病,用藥太涼,況夏月陰氣在內,尤宜戒之。《證治論》云:白虎亦治傷寒,不專治暍。《活人書》云:白虎治中暑並汗後一解表藥耳。其二說雖頗異,大抵隨時審證,當用即用,不可執一說也。

白話文:

《證治論》說:白虎湯藥性寒涼,只能在夏至之後使用。意思是說,像農曆七、八月天氣還很熱的地方,如果出現很嚴重的發熱症狀,經過判斷認為可以使用白虎湯,服用後自然就會發汗退燒。然而,白虎湯因為含有石膏,所以也能治療傷寒,不只是專門治療中暑。

有人問:夏天如果真的出現麻黃桂枝證(指需要用麻黃湯或桂枝湯治療的症狀),難道也不能用麻黃桂枝湯,而一定要用白虎湯嗎?回答說: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要根據當時的症狀來決定用藥。如果遇到體質虛弱的人或老年人,就不可以使用白虎湯,因為白虎湯藥性寒涼,如果出現腹瀉或肚子痛的症狀,就不要服用,應該改用小柴胡湯。

有人問:夏至之後都可以用白虎湯嗎?回答說:白虎湯只能治療中暑以及發汗後需要再次解表的藥,不是治療正傷寒的藥。現在的醫生看到六月中發病,大多說是中暑,不區分熱病,用藥太過寒涼,何況夏天體內陰氣較盛,更應該警惕。

《證治論》說:白虎湯也能治療傷寒,不只是專門治療中暑。《活人書》說:白虎湯只能治療中暑以及發汗後需要再次解表的藥。這兩種說法雖然有些差異,但大致來說還是要隨時審視病情,該用就用,不能拘泥於某一種說法。

6. 評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證具,卻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以小柴胡湯與之,此雖已下不為逆。若得小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難為汗下者,必用小柴胡,故又名三禁湯。今見傷寒多用小柴胡,不問陰陽表裡皆與之,豈不為害也?不知小柴為少陽表裡和解之藥,惟嘔噁心,寒熱怕風惡寒,在表親切。傷寒但嘔,便屬少陽,止用小柴胡湯和解。

蓋少陽邪未入里,而在表裡之間,是邪欲入,胃氣充而不納,故嘔出。若邪稍入里,氣未和,當用大柴胡湯微下之,自然熱退身涼,何有壞證。若只邪在皮膚,惡寒熱作,脈浮而促,則當解表,用九味羌活湯。所以有謂解表未開,不得攻裡;表氣尚存,攻之為逆。

白話文:

在罹患傷寒五六天後,出現嘔吐且發燒的症狀,這就是小柴胡湯證的典型表現。如果沒有用小柴胡湯治療,反而用了其他藥物來瀉下,但小柴胡湯證狀仍然存在,這時再給予小柴胡湯也是可以的,並不會產生不良後果。如果服用小柴胡湯後,應該會感到身體發熱並顫抖,接著發汗後症狀就會解除。對於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方式治療的情況,就必須使用小柴胡湯,因此它又被稱為「三禁湯」。現在看到許多醫生在治療傷寒時,不論患者的體質陰陽、病邪是在表還是在裡,都使用小柴胡湯,這樣做難道不會造成危害嗎?他們不知道小柴胡湯是針對少陽病,用來調和表裡的一種藥方,其主要症狀是噁心嘔吐、怕冷發熱、怕風寒,這些症狀都屬於在表的情況。只要罹患傷寒出現嘔吐,就屬於少陽病,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調和。

少陽病的邪氣還沒有侵入到內臟,而是在表裡之間,這是邪氣想要進入體內,但胃氣充足而不接受,所以才會嘔吐出來。如果邪氣稍微進入體內,導致體內氣機不順暢,就應該使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這樣自然就會退燒、身體涼爽,不會有不良的變化。如果只是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出現怕冷發熱、脈象浮而快的症狀,就應該用發散表邪的方法,使用九味羌活湯。所以古人說,在表邪沒有解除的情況下,不可以攻裡;在表氣還存在時,如果攻下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7. 評大柴胡湯

或問:傷寒有表復有里證,用大柴胡湯之緩劑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湯,傷寒下藥,與三承氣湯之次也。其間應下,尚有表證,多或虛弱易動者,宜用大柴胡湯緩方為至穩。若血虛人,更加當歸。虛弱用之穩,為其有人參甘草和中故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非大柴胡湯不可也。此非是有陽明嘔吐,又非霍亂吐利,謂之太陽,大柴胡證也,故緩以下之為穩也。

白話文:

有人問:傷寒病有表證又有裡證,用大柴胡湯這種比較緩和的瀉下藥來治療怎麼樣?我回答說:大柴胡湯是傷寒病中使用的瀉下藥,它的作用僅次於三承氣湯。在應該使用瀉下藥的時候,如果患者還有表證,或是體質比較虛弱、容易有變化的情況,就適合用比較緩和的大柴胡湯,這樣最為穩妥。如果患者有血虛的狀況,可以再加入當歸。之所以說虛弱的人用大柴胡湯比較穩妥,是因為方中有能夠調和脾胃的人參和甘草。

傷寒病發燒、出汗卻沒有痊癒,同時出現心下痞硬、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這種情況非用大柴胡湯不可。這並不是陽明病引起的嘔吐,也不是霍亂的吐瀉,而是屬於太陽病的範疇,是大柴胡湯證的表現,所以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瀉下是比較穩妥的。

8. 評三承氣湯

或問曰:承氣湯既有三等之殊,治之必有淺深緩急次第,可得聞乎?曰:太陽傳於陽明者,自表之裡,無形傳至有形,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之,以其硝黃猛烈故也。少陽傳於陽明,為逆傳來者,陽明居太少之中,故從乎中治,宜小承氣湯之緩也。若夫正陽陽明,為本經傳於有形,故用調胃承氣湯之緩劑。

無太少二氣之傳,故不用厚朴枳實燥藥,所謂有緩急次第之用者,此也。大承氣湯,下藥之最急者;大柴胡湯,下藥之最緩者。調胃承氣湯,急之次者;小承氣湯,緩之次者。

春甫按:大承氣湯治三焦俱實,否滿燥堅全,故用厚朴枳實苦寒瀉滿,芒硝咸以除堅,大黃之苦以瀉實熱。此為胃實不大便,發熱狂言譫語,三焦俱實而用之者也。小承氣湯治上焦積熱而成否實,以厚朴枳實去痞,大黃瀉實熱。不用芒硝,則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此為上焦實熱而用之者也。

調胃承氣湯治邪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證,故用甘草調胃和中,芒硝潤燥,大黃瀉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之元氣也。桃仁承氣湯治中焦於血積熱。經曰: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中焦熱甚則血瘀凝,故有腹痛不可接。又有譫語則以調胃承氣加桃仁肉桂以破之,亦不用樸實以傷上焦。

此則諸承氣因證立方,而不容以不易名也。上文謂無形有形緩急次第,惟見其大略焉耳,豈若直以三焦證治而論,不亦深切著明也哉!《傷寒論》潮熱條云:設當行大承氣湯,亦須先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也。

仲景云:陽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行攻法,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也,乃可以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者,此先硬後溏也,切不可攻之;攻之必腹脹不能食也。凡傷寒攻熱邪,皆用湯液滌盪熱積,不可用圓子藥攻,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承氣湯既然有大、小、調胃三種不同的種類,治療時必定有輕重緩急的順序,可以說來聽聽嗎?回答是:太陽病傳到陽明病,是從表層的無形之邪傳到內裡的有形實證,所以要用大承氣湯快速攻下,因為它用了芒硝和黃,藥性猛烈。少陽病傳到陽明病,是逆向傳來的,陽明病的位置在少陽和太陰之間,所以要從中間調理,適合用小承氣湯慢慢地瀉下。至於正陽陽明病,是本經自己傳到有形實證,所以要用調胃承氣湯這種比較溫和的藥方。

因為沒有太陰和少陰之邪的傳變,所以不用厚朴和枳實這類燥烈的藥,這就是所謂的用藥有緩急之分。大承氣湯是攻下藥力最猛的;大柴胡湯則是攻下藥力最慢的。調胃承氣湯是藥力次於大承氣湯的,而小承氣湯則是藥力次於調胃承氣湯的。

春甫認為:大承氣湯治療的是三焦都壅實的證候,症狀是脹滿、燥熱、便秘堅硬,所以用厚朴、枳實的苦寒之性來瀉滿,用芒硝的鹹味來除堅硬,用大黃的苦味來瀉實熱。這是用在胃部積實而大便不通、發熱、胡言亂語、三焦都壅實的情況。小承氣湯治療的是上焦積熱形成的痞滿實證,用厚朴、枳實來消除痞塞,用大黃來瀉實熱。它不用芒硝,是為了不損傷下焦血分的真陰。這是用在上焦實熱的病症。

調胃承氣湯治療的是邪氣停留在中焦,出現燥、實、堅三種症狀,所以用甘草來調和胃氣,用芒硝來潤燥,用大黃來瀉實。它不用厚朴和枳實,是為了不傷到上焦的元氣。桃仁承氣湯治療的是中焦血瘀積熱的病症。《內經》說:「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中焦熱盛就會導致血瘀凝滯,所以會有腹痛無法忍受的情況。如果出現胡言亂語,就要用調胃承氣湯再加桃仁和肉桂來破除血瘀,同樣不用厚朴和枳實,以免損傷上焦。

這些承氣湯都是根據不同的病證來立方的,不可隨意更改名稱。前面說的無形、有形、緩急次第,只是大致的說法,哪裡比得上直接用三焦的證治來論述,豈不是更加深入而明確嗎?《傷寒論》潮熱篇說:「如果應該用大承氣湯,也必須先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放屁,就不能攻下。」

仲景說:陽明病大便不通六七天,擔心有燥屎,想要用攻下法,先給予少量的的小承氣湯,如果肚子有放屁,這是有燥屎,才可以再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放屁,這代表是先硬後溏,千萬不能攻下;如果攻下,一定會腹脹而且吃不下飯。凡是傷寒攻治熱邪,都用湯藥來清除熱積,不可以服用丸劑類的藥,一定要知道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