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2)

1. 【清暑諸劑】

(《局方》)香薷飲,治一切暑熱腹痛,或霍亂吐利,煩心等證。

香薷(一斤),厚朴(制),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黃連香薷飲

黃連(四兩),香薷(一斤),厚朴(半斤)

每服四錢,如前服。

香連丸(方見痢疾門)治暑熱泄瀉,腹痛後重。

白虎湯,治暑渴。

石膏(五錢),知母(二錢),甘草(二錢),粳米(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五物香薷飲,驅暑和中。

香薷(二錢),厚朴(薑製),白扁豆(炒。各二錢),白茯苓,甘草(炙。各十分)

上水煎,不拘時服。

2. 【消暑導濕劑】

益元散五苓散(並見瀉泄門),辰砂五苓散(本方加辰砂。)

通苓散,治傷暑,潮熱,煩渴,小便不利。

麥門冬淡竹葉車前穗,燈心

上等分,水煎服。

(子和)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發渴,脈虛,水道滯。

桂(一錢),茯苓人參澤瀉白朮甘草,乾葛,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藿香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宣明》),桂苓甘露飲

茯苓,澤瀉(各一兩),白朮,石膏,寒水石(各二兩),滑石(飛,四兩),豬苓,桂(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

3. 【溫中理脾劑】

縮脾飲,解伏暑,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白扁豆(炒),乾葛,甘草(各四兩),烏梅肉,砂仁草果(各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治傷暑暍,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陳皮(各一錢),草果,甘草(炙。各錢半)

上水盞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乾薑,甘草(各五錢),杏仁(去皮尖),桂(去粗皮。各二錢)

上先將甘草用沙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沙淨,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氣丹,治伏暑傷寒,二氣交錯,中脘痞悶,或頭痛惡心。

硫黃,硝石

上等分,於銀石器內,文武火炒,令鵝黃色,再研細,用糯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新汲水下。

消暑丸,治伏暑引飲,脾胃不和。

半夏(醋煮,一兩),甘草,茯苓(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下。

(《集成》)姜樸湯,治夏秋暑熱,過食冷物。茶水以傷其內,過乘涼風以傷其外,致惡寒發熱,胸膈飽悶,飲食不進,或吐瀉,此內外俱寒冷也。

乾薑(炮),厚朴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陳皮,枳實羌活,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服。

4. 【易簡諸方】

一方:,以新胡麻一升,炒黑,取攤冷,碾為細末,以新汲水調三錢。凡著熱,不得外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一方,,治中暑發昏。以新汲水滴入鼻孔,用扇扇之。重者,地漿水灌則醒。若與冷水飲,即死。

一方:,治暑月傷熱。用車輪土五錢,冷水調,澄清服之。

一方:,治旅途中暑者。移至陰處,急就道上掬熱土於臍上作窩,令人尿其中,冷,用生薑大蒜細嚼,熱湯送下。

一方:,治中暑。用小青葉,先以井水浸,去滓,控干,入砂糖擂汁,灌之立效。

一方:,治中暑熱暍渴死者。用路上熱土、大蒜等分,研爛,水調去滓,用清汁飲之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