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四 (12)
卷之十四 (12)
1. 評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並傷寒俱盛,故青龍湯添麻黃,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更加百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者也。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榮,寒則傷衛;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榮,故大青龍主榮衛俱傷者,此也。
李先知云:脈緩有汗為桂枝湯證,脈緊不煩為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脈似桂枝反無汗,似麻黃反煩躁是也。若不審證,誤用青龍發汗,傷人多矣。故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宜服真武湯。仲景特設此藥以救之。
白話文:
大青龍湯這個方劑,它的治療對象和麻黃湯證的症狀很像,但病情更嚴重而且還加上煩躁不安時,就適合使用大青龍湯。這是因為它處理的是風邪和寒邪同時侵犯身體,而且都比較嚴重的狀況。所以,大青龍湯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入了桂枝湯的藥味,又多加了石膏,使得藥性更為強勁。這個方劑主要是用來治療身體的營衛之氣都受到損害的情況。
一般來說,感受外來的風邪稱為傷風,感受寒冷之氣稱為傷寒。風邪容易傷害營氣,寒邪容易傷害衛氣。桂枝湯主要治療衛氣受損,麻黃湯主要治療營氣受損,所以大青龍湯主要治療營衛之氣都受到損傷的情況,道理就在這裡。
李先知說:脈象緩慢而且有汗是桂枝湯證,脈象緊而且不煩躁是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的脈象看起來像桂枝湯證卻沒有汗,又像麻黃湯證卻反而煩躁,這就是它們之間的區別。如果不仔細辨別證候,誤用大青龍湯來發汗,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張仲景說:如果脈象微弱、有汗而且怕風,就不可以使用大青龍湯,如果用了就會導致四肢冰冷、手腳抽搐、肌肉跳動,這屬於誤治,應該使用真武湯。張仲景特別設立這個方劑來救治這種情況。
2. 評十棗湯
十棗湯治身涼乾嘔,短氣筋痛者當行。須是表證已罷,方可用之;表未解者不可行也,以其藥性太猛,切戒輕用。
里有水證條云:身涼表證罷,咳而脅下痛者,十棗湯。痞證條云:脅下痛,乾嘔短氣,身涼不惡寒,汗出無表證者,十棗湯。乾嘔證條云:身涼汗出,乾嘔脅痛不惡寒,此表證已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可見十棗湯非敢輕用,必審表證罷,惟身涼脅痛乾嘔,有水氣而里未和者方用之。以棗十枚為君,消水藥不過一錢,不敢輕用可知矣。
白話文:
十棗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身體發冷、乾嘔、呼吸急促、以及筋骨疼痛的狀況。使用這個方子必須要確定表證(指身體外在的症狀)已經解除才可以,如果表證還沒好就不能用,因為藥性太強,千萬要小心,不要隨便亂用。
在講述體內有水邪停滯的條文裡提到:身體發冷,表證已經解除,出現咳嗽而且脅肋下方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十棗湯。在講述痞證的條文裡提到:脅肋下方疼痛,乾嘔、呼吸急促、身體發冷但不怕冷,有出汗但沒有表證,可以使用十棗湯。在講述乾嘔的條文裡提到:身體發冷又出汗,乾嘔、脅肋疼痛但不怕冷,這種情況表示表證已經解除,但體內還不協調,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
由此可見,十棗湯不能隨便使用,一定要仔細判斷表證是否已經解除,只有在身體發冷、脅肋疼痛、乾嘔,有水邪停滯而且體內不協調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方子裡面用了十枚棗子作為主藥,而其他消水藥的用量甚至不超過一錢,可見這個方子確實不能輕易使用。
3. 評九味羌活湯
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然所感有淺深虛實之異,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湯之制也。其黃芩、生地為裡熱之藥,羌活、細辛為解表之藥,亦和平表里之輕劑耳。然非正傷寒之主藥也,陶氏謂其可代麻黃、桂枝、青龍三方之用,噫!亦過矣。但用之於傷風見寒,傷寒見風,頭身疼痛,惡寒發熱而兼有里證者宜用之,大抵終是輕劑。
若果當發汗,必用麻黃,而羌活、防風豈可比也?若表虛有汗,則用桂枝。若有汗而煩必用青龍,羌活豈可代也?非即病正傷寒,而九味羌活用於春秋之時,比之麻黃、青龍,則又穩也。知者審諸。
白話文:
易老先生的九味羌活湯,是為了治療同時感受表裡兩種寒邪的傷寒而設的。醫經上說:「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的人會死亡,無法醫治。」這是因為一天內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兩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腹脹、發燒、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兩經同時生病,就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手腳冰冷、水都喝不下、神志不清,這表示內臟和體表都虛弱生病了。想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有裡證;想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卻有表證,所以說同時感受兩種寒邪的人無法醫治。
然而,感受寒邪的程度有深淺虛實的差異,虛弱卻感受深層寒邪的人一定會死,體質強壯且感受淺層寒邪的人或許還可以醫治,所以易老先生才會創製九味羌活湯。其中的黃芩、生地是針對裡熱的藥,羌活、細辛是針對表寒的藥,也算是平和表裡的輕劑。然而,這並非正統傷寒的主藥。陶先生說它可以取代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的功效,唉!這就太過誇大了。只能用於感冒時,如果出現怕冷、發燒、頭身疼痛,又兼有裡證的人才適合服用,總的來說這還是屬於輕劑。
如果真的需要發汗,一定要用麻黃湯,羌活、防風怎麼能相比呢?如果表虛有汗,就要用桂枝湯。如果有汗又煩躁,必須要用大青龍湯,羌活怎麼可以取代呢?如果不是正統的傷寒,而是在春秋兩季使用九味羌活湯,比起麻黃湯、大青龍湯就比較穩妥。了解的人要仔細思考這些。
易老九味羌活湯為解利兩感傷寒而設。經曰:兩感於寒者死不治。以其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此為臟腑俱虛,內外俱病。欲表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故云兩感者不治。
然所感有淺深虛實之異,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故易老有九味羌活湯之制也。其黃芩、生地為裡熱之藥,羌活、細辛為解表之藥,亦和平表里之輕劑耳。然非正傷寒之主藥也,陶氏謂其可代麻黃、桂枝、青龍三方之用,噫!亦過矣。但用之於傷風見寒,傷寒見風,頭身疼痛,惡寒發熱而兼有里證者宜用之,大抵終是輕劑。
若果當發汗,必用麻黃,而羌活、防風豈可比也?若表虛有汗,則用桂枝。若有汗而煩必用青龍,羌活豈可代也?非即病正傷寒,而九味羌活用於春秋之時,比之麻黃、青龍,則又穩也。知者審諸。
白話文:
易老先生的九味羌活湯,是為了治療同時感受到兩種外感風寒的病症而設。古籍說:「同時感受到兩種寒邪的人會死亡,無法醫治。」這是因為一天內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躁;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腹脹、發熱、不想吃飯、說胡話;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就會出現耳聾、陰囊萎縮、手腳冰冷、喝不下水、意識不清,這是因為內臟和身體內外都虛弱生病了。想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又擔心身體裡面有問題;想要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又擔心身體表面有問題,所以說同時感受到兩種寒邪的人無法醫治。
然而,感受到的寒邪有淺、深、虛、實的不同。虛弱的人如果感受到深重的寒邪一定會死,體質強壯的人如果感受到淺層的寒邪或許還能醫治,所以易老先生才創制了九味羌活湯。其中黃芩、生地是治療身體裡面熱的藥,羌活、細辛是治療身體表面的藥,這也是一種調和表裡、藥性輕微的方劑。然而,這並不是治療正統傷寒的主要藥物。陶氏認為它可以替代麻黃湯、桂枝湯和青龍湯這三種方劑,哎!這也太誇張了。只是如果用在感冒看到寒、傷寒看到風、頭身疼痛、怕冷發熱同時兼有裡證的時候,可以用這帖藥,總歸來說它還是藥性輕微的方劑。
如果真的需要發汗,一定要用麻黃湯,羌活、防風怎麼能比得上呢?如果身體表面虛弱有汗,就要用桂枝湯。如果有汗又煩躁,一定要用青龍湯,羌活又怎麼能取代呢?如果不是正統的傷寒,而是在春秋兩季使用九味羌活湯,比起麻黃湯、青龍湯,就比較穩妥安全了。了解這些的人要仔細考慮啊。
4. 六法方鈔
六法者,汗吐下利溫和也。治法蓋不出此六字之外。傷寒並雜病,知此六法,其庶乎得仲景丹溪之旨也。
【汗法】桂枝湯、麻黃湯、雙解散、升麻湯、參蘇飲、香蘇飲、小柴胡湯。
余法加連須蔥、桃葉,蒸法出汗。凡邪之在表者,宜汗之而愈。
【吐法】梔子豉湯、大瓜蒂散、人參蘆鹽湯。
余法加三山丸合解毒散煎。凡病之在胸膈者宜吐之。
【下法】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濬川散、舟車丸、破棺丹。
余法加牽牛丸甘遂末。凡病之在裡而邪實於腸胃者,宜下之。
【利法】五苓散、天水散。
余法用田螺、麝香敷臍。凡患小便赤澀,陰陽不分者,利之而愈。
【溫法】理中湯、五積散、四逆湯、姜附湯、三建湯。
余法用硫黃丸燒酒煎服。凡病陰證虛寒脈沉遲者必溫之。
【和法】小柴胡湯、建中湯。
凡病非表非里,不寒不熱,不可汗下者宜和之。
白話文:
中醫的六種治療方法,指的是發汗、催吐、瀉下、利尿、溫補和調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大致不出這六個字所涵蓋的範圍。無論是傷寒或其他的雜病,如果能了解這六種方法,就大概能掌握張仲景、朱丹溪等醫家的精髓了。
【發汗法】可以使用桂枝湯、麻黃湯、雙解散、升麻湯、參蘇飲、香蘇飲、小柴胡湯等方劑。
其他發汗的方法,可以加入帶根的蔥和桃葉,用蒸的方式幫助出汗。凡是病邪在身體表層的,都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
【催吐法】可以使用梔子豉湯、大瓜蒂散、人參蘆鹽湯等方劑。
其他催吐的方法,可以加入三山丸合併解毒散一起煎煮服用。凡是病邪在胸膈部位的,都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治療。
【瀉下法】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濬川散、舟車丸、破棺丹等方劑。
其他瀉下的方法,可以加入牽牛丸或甘遂粉。凡是病邪在身體內部,而且腸胃積滯較嚴重的,都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
【利尿法】可以使用五苓散、天水散等方劑。
其他利尿的方法,可以用田螺和麝香敷在肚臍上。凡是小便顏色赤黃、排尿困難,而且陰陽失調的,都應該用利尿的方式來治療。
【溫補法】可以使用理中湯、五積散、四逆湯、姜附湯、三建湯等方劑。
其他溫補的方法,可以用硫黃丸用燒酒煎服。凡是屬於陰證虛寒,脈象沉緩遲弱的,都必須用溫補的方式來治療。
【調和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建中湯等方劑。
凡是病情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沒有發冷發熱,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方式治療的,都應該用調和的方式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