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3)

1. 諸證針灸經穴

【中風證】大卒氣血、虛火與痰,凡中風必口眼喎斜。中腑則四肢不收,中臟則九竅不利,昏危不語。雖有續命湯之類,須灸刺可獲全功。

風中內臟,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

凡覺心中昏亂,神思不定,手足麻木,此中風之候也。不問是風與氣,可速灸此七穴,謂之鑿竅疏風,可保無虞也。

中風口眼喎斜:,聽會,頰車,百會,地倉

喎左則灸右,喎右則灸左。艾炷如麥大,頻頻灸之,口眼正為止。

中風手足不遂等證:,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一名懸鐘)

白話文:

中風病症是由於氣血、虛火和痰濕等因素導致的。中風發作時,患者往往會出現口眼歪斜。如果風邪入侵內臟,則四肢無力,不能收攏;若中臟腑,則九竅不通,昏迷不醒,危及生命。雖然有續命湯等藥物可以緩解病情,但必須配合針灸才能徹底治癒。

如果患者出現頭昏腦脹、神志不清、手腳麻木的症狀,便是中風的先兆。不論是風邪還是氣血阻滯,都應及時灸刺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等穴位,以疏通經絡,驅散風邪,防止病情加重。

中風患者若出現口眼歪斜,則應灸刺聽會、頰車、百會、地倉等穴位。如果左側口眼歪斜,則灸刺右側穴位;右側歪斜,則灸刺左側穴位。灸艾炷的大小如麥粒,頻頻灸之,直到口眼恢復正常為止。

中風患者若出現手腳麻痺等症狀,則應灸刺百會、髮際、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等穴位。

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偏風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陽陵泉,環跳,足三里,絕骨,風市,丘

,委中

癱瘓:,曲池,陽谷,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崐崙

風痹:,天井,尺澤,陽輔,少海,委中

風癇:,神庭,百會,前頂,絲竹空,神闕,鳩尾,風池(並宜灸)

痛風:,臨位,百會,肩髃,肩井,曲池,內關

厲風:,此疾因受天地肅殺之風,以其酷烈暴悍之可畏。

承漿(任脈,宜灸三次),委中(膀胱脈,刺出血)

刺其腫處血出如墨,刺三次血色變紅,方愈。云刺到二十餘日,間日一刺之。

白話文:

如果左边痛就灸右边,右边痛就灸左边。

偏风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列缺、阳陵泉、环跳、足三里、绝骨、风市、丘墟、委中

瘫痪:曲池、阳谷、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

风痹:天井、尺泽、阳辅、少海、委中

风痫:神庭、百会、前顶、丝竹空、神阙、鸠尾、风池(都要灸)

痛风:临位、百会、肩髃、肩井、曲池、内关

厉风:这种病是因为受到天地肃杀之风,因为它酷烈暴悍,让人害怕。

承浆(任脉,灸三次)、委中(膀胱脉,刺出血)

刺在肿胀的地方,流出的血像墨汁一样黑,刺三次后血色变红,就痊愈了。据说要刺二十多天,隔一天刺一次。

【中寒】

陰寒厥冷,脈絕欲死者,宜灸之:氣海,神闕,丹田,關元(俱任脈),宜灸百壯,陽氣自回。

【傷寒證】

自熱惡寒:,後谿(小腸經)

身熱汗出足冷:,大都

汗不出,悽悽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

身熱汗不出:,曲池,合谷,厲兌,解谿

身熱而喘:,三間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六脈沉細:,一息三至,宜灸下穴。氣海,關元

少陰發熱:,宜灸下穴。太谿

惡寒:,關元(灸)

惡風:,風池,風府(宜剌)

胸脅滿:,期門(宜刺)

白話文:

體內陰寒導致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死的人,應該灸治氣海、神闕、丹田、關元(都在任脈上),每處灸一百壯,陽氣就會回升。

如果出現傷寒症狀,

發熱怕冷,灸後谿穴(小腸經)。

發熱出汗,但腳冷,灸大都穴。

發熱不出汗,感到寒冷,灸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穴。

發熱不出汗,灸曲池、合谷、厲兌、解谿穴。

發熱且呼吸急促,灸三間穴。

心煩想吐,灸巨闕、商丘穴。

六脈沉細,一分鐘呼吸三次,應該灸治下穴,即氣海、關元穴。

少陰經發熱,灸太谿穴。

怕冷,灸關元穴。

怕風,刺風池、風府穴。

胸脅部脹滿,刺期門穴。

結胸:,期門,肺俞(宜刺)

咳逆:,胸中氣不交,水火相搏,而聲逆上也。期門,乳根(刺灸任行)

小腹滿:,委中,奪命穴,關元(灸)

煩躁:,厥陰俞(灸)

蓄血熱入血室:,期門(刺)

嘔吐:,厥陰(灸五十壯)

戰慄(宜灸),四逆(宜灸):氣海,腎俞,肝俞

鬱冒,宜刺:大杼(第一門),肺俞,肝俞

自利:,太谿(宜灸)

腹痛:,委中(刺),關元(灸),太衝,大淵(俱刺之,以瀉實)

陰證陰毒:,關元,氣海(宜灸)

頭痛(有風、有熱、有痰):腕骨,京骨(刺),風池(灸)

白話文:

結胸

期門穴、肺俞穴(宜針刺)。

咳逆

胸中氣機不順暢,水火不相濟,導致聲音逆流上衝。期門穴、乳根穴(針刺或灸,任選施行)。

小腹滿

委中穴、奪命穴、關元穴(灸)。

煩躁

厥陰俞穴(灸)。

蓄血熱入血室

期門穴(針刺)。

嘔吐

厥陰穴(灸五十壯)。

戰慄

(宜灸),四逆(宜灸):氣海穴、腎俞穴、肝俞穴。

鬱冒

,宜針刺:大杼穴(第一門),肺俞穴,肝俞穴。

自利

太谿穴(宜灸)。

腹痛

委中穴(針刺),關元穴(灸),太衝穴、大淵穴(皆針刺,以瀉實)。

陰證陰毒

關元穴、氣海穴(宜灸)。

頭痛

(有風、有熱、有痰):腕骨穴、京骨穴(針刺),風池穴(灸)。

腰痛(有風寒、濕熱,血虛,皆宜灸):腎俞,崐崙,命門

心痛(宜刺宜灸)犯寒者多灸: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大白,

中脘,神門,陰都,通谷

脅痛:,木氣實,肝火盛,有死血痰。丘墟,中瀆(宜刺)

【牙齒痛】有風寒濕熱,可灸刺。頰車,合谷,內庭,浮白,三間,陽白,肩髃,陽谿

【眼目】風熱者多,次血虛,腎水不足:絲竹空,上星,百會宣泄。痛者:風池,合谷(灸)

【風寒外搏】連腦痛者:二門,合谷(灸)

【小兒疳眼】合谷(灸)

【瀉痢】脾氣下陷者:脾俞(灸),關元,腎俞,復溜,腹哀,太谿,長強,中脘,氣舍,大腸俞,小腸俞

白話文:

腰痛,無論是風寒、濕熱還是血虛,都可以灸腎俞、崑崙、命門。心痛可刺可灸,犯寒者多灸太谿、然谷、尺澤、行間、建里、大都、大白、中脘、神門、陰都、通谷。脅痛,多因木氣實、肝火盛,有死血痰,可刺丘墟、中瀆。牙齒痛,無論是風寒濕熱,都可以灸刺頰車、合谷、內庭、浮白、三間、陽白、肩髃、陽谿。眼目多因風熱,次之血虛、腎水不足,可宣泄絲竹空、上星、百會。痛者可灸風池、合谷。風寒外搏連腦痛者,灸二門、合谷。小兒疳眼可灸合谷。瀉痢,脾氣下陷者,灸脾俞、關元、腎俞、復溜、腹哀、太谿、長強、中脘、氣舍、大腸俞、小腸俞。

【瘧疾】合谷,曲池,公孫(並刺),大陵,內關(並宜灸),大椎第一節(灸),第三節,小指尖(男左女右灸)

【咳嗽】肺俞(灸),少商,行間,廉泉(宜灸),脾俞,肝俞,上腕,隱白(宜刺)

【下血】隱白(宜刺),三里(灸),腎俞(灸),三十,椎下(隨年灸)

【淋證】三陰交(灸)

【小便不禁】陰陵泉,氣海(並宜灸)

【癥瘕】氣海,內踝腕腕中(俱可灸),女人灸天樞二穴。積聚灸胃脘(百壯。)

【霍亂】臍中(納鹽灸),氣海

【翻胃】乳根,中脘,下脘,建里,三里(俱可灸),內踝下三指斜向前,宜灸七壯。

白話文:

瘧疾可針刺合谷、曲池、公孫,並灸大陵、內關、大椎第一節,第三節,以及小指尖(男性灸左手,女性灸右手)。咳嗽可灸肺俞,針刺少商、行間、廉泉,並灸脾俞、肝俞、上腕、隱白。下血可針刺隱白,灸三里、腎俞,並依照年齡灸椎下。淋證可灸三陰交。小便不禁可灸陰陵泉、氣海。癥瘕可灸氣海、內踝腕腕中,女性另灸天樞,積聚則灸胃脘,每次灸百壯。霍亂可灸臍中(納鹽灸),以及氣海。翻胃可灸乳根、中脘、下脘、建里、三里,並灸內踝下三指斜向前,每次灸七壯。

【卒厥屍厥】百會,氣海,丹田(並宜灸),水溝(針)

【五痔】脊中,窮骨上(並宜灸)

【鼻衄】上星,百會,百勞(並宜灸)

【諸氣逆上】腹中雷鳴,嘔逆煩滿,憂思結氣,心痛。太衝,太倉,胃脘(並宜灸)

【臍下痛】關元(灸)

【短氣而喘】大椎,肺俞,臍中(並宜灸)

【諸氣不足】虛弱:灸氣海。柳公度曰:人之生,惟元氣為主。氣海者,元氣之所生也,故宜灸。

【喉痹】天突,合谷,豐隆,湧泉(並宜針)

【頭腫】針曲池。

【瘰癧諸瘡】肩井,曲池,大迎,肘骨尖(並宜灸)

【諸疝】大敦,三陰交(灸),小腹上橫紋斜尖(灸),太衝(針),外陵,歸來(灸)

白話文:

身體虛弱,各種氣不足,應灸氣海穴。柳公度說:人體的生命,元氣至關重要,氣海穴是元氣生發之處,所以應灸此穴。

【喉痹】

天突、合谷、豐隆、湧泉(皆宜針)

喉嚨阻塞,應針刺天突穴、合谷穴、豐隆穴、湧泉穴。

【頭腫】

針曲池。

頭部腫脹,應針刺曲池穴。

【瘰癧諸瘡】

肩井、曲池、大迎、肘骨尖(皆宜灸)

患有瘰癧等各種瘡瘍,應灸肩井穴、曲池穴、大迎穴、肘骨尖穴。

【諸疝】

大敦、三陰交(灸),小腹上橫紋斜尖(灸),太衝(針),外陵,歸來(灸)

各種疝氣,應灸大敦穴、三陰交穴、小腹上橫紋斜尖處,針刺太衝穴,並灸外陵穴、歸來穴。

【腳氣】足三里(灸),絕骨(灸),公孫,衝陽(並宜針)

【痿證】足三里,肺俞(並宜灸),中瀆,環跳(並宜針)

【喘證】中府,膻中,雲門,天府,華蓋,肺俞,天突,脊中七節下(灸一壯)

【噁心】胃俞,中府,膈俞,石門,商丘,陽關(並宜灸)

【嗝噎】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胃倉,膈俞,水分(並宜灸)

【水腫】胃倉,石門,水溝,三里,復溜,四滿(並宜剌)

【鼓脹】上脘,三里,章門,期門,陰谷,關元,脾俞,承滿(宜刺)

【頭眩】上星,風池,天柱(並宜刺)

【肩臂痛】肩髃,曲池(並宜針宜灸)

白話文:

腳氣可以用足三里、絕骨穴位灸灸,公孫、衝陽穴位針灸;痿證可用足三里、肺俞穴位灸灸,中瀆、環跳穴位針灸;喘證可用中府、膻中、雲門、天府、華蓋、肺俞、天突穴位灸灸,脊中七節下灸一壯;噁心可用胃俞、中府、膈俞、石門、商丘、陽關穴位灸灸;嗝噎可用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胃倉、膈俞、水分穴位灸灸;水腫可用胃倉、石門、水溝、三里、復溜、四滿穴位刺針;鼓脹可用上脘、三里、章門、期門、陰谷、關元、脾俞、承滿穴位刺針;頭眩可用上星、風池、天柱穴位刺針;肩臂痛可用肩髃、曲池穴位針灸。

【夢遺】中極,曲骨,膏肓,腎俞(並宜灸)

【婦人諸病】

漏下月水不調:,氣海(灸),血海(灸)

帶下小腹急痛:,陰谷(灸)

月水不通:,會陰(灸)

疝氣臍下冷痛:,中庭(灸)

【小兒諸病】

急驚:,小溪(針)

慢驚:,尺澤(灸),印堂(灸)

撮口臍風:,然谷(灸)

驚癇啼叫:,百會(灸)

癖氣:,章門,脊中(並宜灸)

積聚、瀉泄、痃癖:,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壯)。

吐乳食:,中庭(灸)

脫肛:百會,龜尾(並宜灸)

白話文:

夢遺可用中極、曲骨、膏肓、腎俞穴位灸治。

婦女諸病:

漏下月水不調,可用氣海、血海穴位灸治。

帶下小腹急痛,可用陰谷穴位灸治。

月水不通,可用會陰穴位灸治。

疝氣臍下冷痛,可用中庭穴位灸治。

小兒諸病:

急驚可用小溪穴位針刺。

慢驚可用尺澤、印堂穴位灸治。

撮口臍風可用然谷穴位灸治。

驚癇啼叫可用百會穴位灸治。

癖氣可用章門、脊中穴位灸治。

積聚、瀉泄、痃癖可用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處灸治七壯。

吐乳食可用中庭穴位灸治。

脫肛可用百會、龜尾穴位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