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14)
卷之七 (14)
1. 秦承祖灸鬼法
鬼哭穴,以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柱騎縫灸之,令兩甲角後肉四處著火,一處無火則不效。
白話文:
鬼哭穴,將兩手的大拇指並排綁緊,使用艾條在縫隙處施灸,讓兩邊指甲後方的肉都著火,如果有一處沒有著火就沒有效果。
2. 崔氏四花六穴並辨
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氣血虛弱,骨蒸潮熱,咳嗽痰喘,五心煩熱,四肢困倦,形容憔悴,並宜治之。
先二穴,令患人平分,正直立定,取一線繩蠟之,勿令展縮,於男左女右,腳底貼肉堅踏之。其繩前與大拇指端齊,後頭循當腳根中心向後引繩,從腳端肚貼肉直上,至膂曲中大橫紋(即委中穴)截斷,次令患人解發分兩邊,令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腳,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內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中,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
)又取一繩子,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上兩頭至吻,卻鈞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厶三角樣,下二角齊兩吻截斷,將此繩令盡處是穴,以白圈記之。(若婦人纏腳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索子加之於首,必不及也。今移下於肩髃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白話文:
第一步
- 讓患者站直,雙腳平分,身體保持正直。
- 取一條線繩,用蠟封住,防止伸縮。
- 男子取左腳,女子取右腳,將繩子貼著腳底皮膚,堅定地踩住。
- 繩子前端與大拇指端齊平,後端沿著腳跟中心向後引繩,從腳底沿著肚皮直上,到達膂曲中大橫紋(也就是委中穴),截斷。
第二步
- 讓患者解開頭髮,分成兩邊,露出頭縫。
- 從囟門平分至腦後腳,保持身體坐正。
- 將第一步截斷的繩子一端,與鼻端齊平。
- 沿著頭縫向上引繩,至腦後貼著皮膚垂下,沿著脊柱內側向下引繩,直到繩子末端,記住脊骨中線的位置,用墨點標記。(墨點不是灸治的地方)
第三步
- 取一條繩子,讓患者合口,將繩子按在嘴巴上,上端兩頭至吻部,然後將繩子中心向上拉至鼻柱根下,形成一個像“厶”字樣的三角形。
- 下端兩角與兩側吻部齊平,截斷。
- 將繩子末端作為穴位,用白色圓圈標記。
2. 特殊情況處理:
- 如果婦人缠脚短小,不是自然的身形,用腳來量取穴位就不準確了。
- 這種情況下,可以将绳子移至肩髃穴点定,向下引绳至中指末端截斷,代替量取脚部的长度。
註解
- 这段文字中描述的穴位和取穴方法,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指导,切勿自行尝试。
- 中醫治療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症,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次二穴,令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繃繞項向前,雙垂頭與鳩尾齊。(胸前及骨間之盡處是也。雙頭齊截斷,卻翻雙繩頭向後,以繩子中心按於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相垂,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令患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截斷,遠於脊骨上墨點,橫量如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此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
前四穴同時灸之,各三七壯,累灸至百壯,候灸瘡將瘥,又依後法灸二穴。
又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下起點,其繩子中心放在墨點上,於上下繩頭盡處以白圈記之,此是灸處。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
白話文:
前面已經點了兩個穴位。
接下來要點兩個穴位,讓病人平躺坐好,稍微縮起手臂,取一條繩子繞過脖子向前,兩頭垂下,與尾骨齊平(胸前骨頭盡頭的位置)。兩頭齊平處截斷,然後把繩頭翻向後,用繩子中心按住喉嚨結骨,繩子兩頭垂下,沿著脊椎骨用墨點記下位置(墨點不是灸穴)。再取一條繩子,讓病人閉上嘴巴,橫著量一下,與兩邊嘴角齊平處截斷,在脊椎骨上墨點位置的上面,橫著量好,用繩子兩頭做白圈記號,這就是灸穴。以上是第二次點了兩個穴位。
前面點的四個穴位同時灸,每個穴位灸三七壯,累計灸到一百壯,等到灸瘡快要癒合,再按照後面的方法灸兩個穴位。
再點兩個穴位,用第二次量嘴巴的繩子,在第二次兩條繩頭末端的墨點位置,沿著脊椎骨直線往下起點,把繩子中心放在墨點上,在上下繩頭末端用白圈記號,這就是灸的地方。以上是第三次點了兩個穴位。
通前共六穴,擇取離日、火日灸之,百日內宜忌房室勞思,將息調養,飲食應時,寒熱得中。未愈者,如前再灸一翻,無有不愈。
按:《資生經》灸骨蒸勞瘵,取上二穴,合五椎兩旁開三寸,乃心俞二穴是也。心主血,勞為血病,故灸之。崔知悌取四花穴灸勞,按其量法《節要》中備載之,先比口吻闊狹樣式,度裁紙四方,中煎一孔,取脊中墨點以紙中孔按上,其紙四角平取四花,是其膈俞、膽俞之四穴也。經曰:血會膈俞。
疏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盛,故取此以補之。膽為肝之腑臟血,故亦取之。崔氏止言四花,不言膈、膽俞四穴,為粗工告也。今世以四花科取其誤也,故多不效。依平取之,然要合三俞穴,方准有效。今以傳訛,春甫一旦釐正,恐人不信,故載斜穴於前,而辨其誤於後。
知者審而用之,幸毋踵其誤焉可也。
白話文:
疏解:血病就應該治療這裡。因為骨蒸勞熱是血虛火盛,所以取這兩個穴位來補血。膽是肝的腑臟,也有血液,所以也取它。崔知悌只說四花穴,不說膈俞、膽俞穴,是因為粗略地講解。現在有些人用四花穴的方法治療,是錯誤的,所以大多數都不見效。應該按照正確的方法取穴,而且一定要結合三俞穴,才能有效。現在因為流傳錯誤,我春甫今天把它糾正過來,恐怕有些人不會相信,所以先記載了錯誤的取穴方法,然後再說明錯誤之處。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用灸法治療骨蒸勞瘵的穴位選擇。作者認為崔知悌的四花穴取法有誤,應該結合膈俞、膽俞和心俞三個穴位,才能有效治療。文字中還強調了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忌房事、勞神,飲食要按時節變化,寒熱要保持平衡。
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也体现了中醫學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证施治的理念。
3. 騎竹馬灸
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量法以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大指齊肉盡處,不量爪甲,截斷;次用薄篾取前同身一寸,令患人脫去上下衣服,以大竹竿一條跨定,兩人隨余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旁更以兩人扶定,毋令搖動不穩,卻以前長篾貼定竹扛,豎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以墨點記之,此不是灸穴。卻用後取同身寸篾,取兩寸平摺,中合墨點,橫量兩頭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壯。
)
按: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後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按經絡穴道而用針灸者乎?故不能無疑也。用者審之。
白話文:
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的古法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
- 測量: 以竹篾一根,量取患病者手臂腕部橫紋至大拇指齊肉處(不量指甲),截斷。
- 再取同身一寸竹篾: 患者脫去衣物,用一根大竹竿跨於其背部,兩人扛起,使患者雙腳離地約五寸,左右兩旁各兩人扶穩,避免搖晃。
- 定位: 將先前較長竹篾貼於竹竿上,豎起,從尾椎骨貼著脊椎量至竹篾盡頭,以墨點記住此位置。此位置並非灸穴。
- 灸穴位置: 再用較短竹篾折成兩寸長,中點對準墨點,橫量兩端各一寸,即為灸穴,可灸三壯。
註解:
此灸穴位於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並非正經穴位。推測可能是後人傳抄錯誤,將三寸誤記為二寸。難道真的有醫生不按經絡穴道而施針灸嗎?因此此方法值得懷疑,使用者需謹慎審視。
4. 附錄
或悶:《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厥後方藥之說肆行,而針灸之法僅而獲存者,何也?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勞而不至倦,逸而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
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以針行滯散鬱則病隨已,何待於湯液醪醴耶?當今之世,道德以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
白話文:
《內經》治病,主要依靠針灸,藥物使用很少。但後世卻以藥物為主,針灸反而式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內經》是上古時代的醫學典籍,上古之人生活簡樸,勞逸適度,飲食清淡,衣着通透,起居有常,不喜貪圖享樂,精氣內守,所以很少生病。即使有外邪入侵,也僅止於皮膚表面,無法深入內部。用針灸就能疏通經絡,散去郁氣,病自然就會好轉,何須藥物?然而現代人道德敗壞,縱慾無度,精神耗散,不懂養生之道,因此疾病叢生,外邪也容易入侵。因此,針灸主要治表,藥物主要治裡。
病既屬內,非藉湯液之盪滌,其能濟乎?此和緩以後,方藥盛行,而針灸罕用者,實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淺,治有內外,非針灸宜於古而不宜於今,非湯液宜於令而不宜於古也。經曰:上古作湯液,為而弗服;中古之時,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針灸治其外。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此之謂也。
或問:經病絡病,治有異乎?經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肺。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白話文:
疾病既然屬於內在,如果不藉助湯藥的清洗,怎麼能夠痊癒呢?如今人們追求溫和緩慢的治療方法,藥物盛行,而針灸卻很少使用,這其實是因為時代不同,人也非昔日可比,疾病有深淺,治療有內外,並不是針灸適合古代而不適合現在,也不是湯藥適合現在而不適合古代。經書上說:上古時期用湯藥治療,只製作出來卻不服用;中古時期,服用湯藥就能萬無一失;當今時代,必然要依靠毒藥來攻克內部,用針灸來治療外部。即使形體虛弱、血氣枯竭,治療效果卻依然無法確立,這就是所謂的“形弊血盡而功不立”。
有人會問:經病和絡病,治療方法是否有差異?經書上說:邪氣入侵人體,必定先停留在皮毛,如果停留不去,就會進入孫絡;如果停留不去,就會進入絡脈;如果停留不去,就會進入經絡。進而連通五臟,散佈到腸胃,陰陽都受到影響,五臟就會受損。這就是邪氣從皮毛入侵,逐漸深入五臟的過程。如此,就需要治療其經絡。現在邪氣入侵皮毛,進入孫絡,如果停留不去,就會阻塞不通,無法進入經絡,溢散到大的血管,就會產生奇異的疾病。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故曰繆刺。
或問:病有在氣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遊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
以病風言之,或左手移於右手,右足移於左足,移動不常者,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瀉氣,氣病瀉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
白話文:
邪氣入侵經絡,會從左側流向右側,或從右側流向左側,在全身上下左右流竄,與經脈相連,並散佈到四肢末端。邪氣的行經路線不定,不會進入經脈和穴位,因此稱為「繆刺」。
有人問:疾病有在氣分、血分的區別,不知道針灸醫師是否也區分氣血?回答:氣分、血分的疾病,針灸醫師當然要了解。氣分的疾病,症狀遊走不定;血分的疾病,症狀固定不移。以積塊為例,如果肚子裡有積塊,位置時高時低,時有時無,就是氣分疾病;如果積塊固定在兩肋、心窩、肚臍上下左右,逐漸變大,就是血分疾病。
以風病為例,如果左手麻木移到右手,右腳麻木移到左腳,症狀變化不定,就是氣分疾病;如果麻木一直停留在左腳,或是偏向右手,固定不移,就是血分疾病。所有的疾病都是如此。
要了解,氣分疾病,上半身有病,就從下半身取穴治療;下半身有病,就從上半身取穴治療。左側有病,就從右側取穴;右側有病,就從左側取穴。血分疾病,則要根據血氣所在的位置,對症取穴。如果誤把血分疾病當成氣分疾病,或把氣分疾病當成血分疾病,進行相反的治療,那就是錯誤的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或問:賦言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上。午前為早,午後為晚。從腰以上為上,從腰以下為下。男子早針,氣乃上行;晚針,氣乃下行。女子早針,氣乃下行;晚針,氣乃上行。其說亦有據乎?經曰:榮氣行於肺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
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是則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賦所言早晚,似涉無稽之說,安可以為涉哉!
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男人之氣,早上在上面,晚上在下面;女人之氣,早上在下面,晚上在上面。上午為早,下午為晚。從腰以上為上,從腰以下為下。男人早上針灸,氣就會往上走;晚上針灸,氣就會往下走。女人早上針灸,氣就會往下走;晚上針灸,氣就會往上走。這種說法有依據嗎?經書上說:榮氣在肺中運行,遍布全身五十度,不分晝夜,到平旦時與衛氣在手太陰經相遇。
衛氣在脈外運行,白天走陽經二十五度,晚上走陰經二十五度,平旦時與榮氣在手太陰經相遇。由此可見,衛氣的運行只分晝夜,並沒有分上下。男女臟腑經絡、氣血運行,並沒有什麼不同。現在所說早晚之氣,似乎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怎麼能以此為準呢!
有人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這些穴位為什麼不能灸?回答說:這四個穴位靠近眼睛,眼睛怕火,所以不能灸。由此推斷,睛明穴是可以灸的,王注的說法是錯誤的。
或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此固言補瀉也。其義何如?曰: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肺與大腸,此時氣虛而補濟之也。余仿此。
或問:窌穴針入幾分、留幾呼之說。曰:愚以為初不如是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故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
或問:孫氏以灸為閉門趕賊,何如?曰: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則火氣與邪氣去矣。此《內經》火瀉法也,又胡為而閉其門乎?至於氣,針雖微,妄加無病,則氣之瀉若河決下流,不可以其微而忽之也。孫氏之云,特歸重於火針耳。要之言不能無弊,故曰立言難。
白話文:
有人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這是說補瀉的方法吧?意思是什麼呢?
回答:迎,是指迎合氣機的到來,比如寅時氣到肺經,卯時氣到腸經。這時肺、腸的氣正盛,就應該瀉之。隨,是指隨著氣機的離去,比如卯時氣離開腸經,辰時氣離開胃經。肺與腸,這時氣虛,就應該補之。其他的也以此類推。
有人問:窌穴針要扎入幾分、留針幾呼呢?
回答:我認為不用拘泥於數字。因為肌肉有深有淺,病症消退也有快有慢。如果肌肉厚實,就可以扎得深一些;如果肌肉薄弱,就應該扎得淺一些。病症消退得快就早點拔針,病症停滯就久留針,這才是合理的。所以說:扎虛的地方,就要補其實;扎實的地方,就要瀉其虛。
有人問:孫氏說灸法就像關門趕賊,怎麼說呢?
回答:用火瀉法,就像猛烈地吹火,火氣和邪氣就都散去了。這就是《內經》裡提到的火瀉法,怎麼能說關門呢?至於針灸,雖然針很細,但如果胡亂施針,沒有病症也扎針,就會導致氣血像河水決堤一樣瀉出去,不可因為針細而掉以輕心。孫氏這樣說,只是特別重視火針法。總之,任何言論都有不足之處,所以說立言很難。
或問:人神隨年歲巡歷於人身,尻神逐日坐臨於人。若人死,此神與之俱死乎?抑出於人之身,飄流於天地間而失所依乎?抑別求人而附之乎?若別欲依人,則人人自有神矣。無人可依,神亦離散矣。
既曰神,則靈變莫測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驅此神使身安而不為針灸所犯乎?曰人神,曰尻神,後世術家之言,《素》《難》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問:十二經絡、窌穴、各有流注,衰旺之時,按時補瀉固是。今病在各經絡者,或按時亦能去病,蓋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故淺深。新且淺,一針可愈;若深痼者,必屢針可去,如服藥然,有一二劑病愈,有服至四五十劑而愈者。今用針一次而病不退,則不復針,如之何其取效也?
白話文:
有人问:人身上的神明随着年龄变化,每天在身体里巡游,而尻神则每天坐落在屁股位置。如果人死了,这些神明也会跟着一起死吗?还是会离开身体,飘荡在天地间无处可依?或者会寻找另一个人附着呢?如果要附着别人,那么每个人就都会有神明了。如果没有可以依附的人,神明就会散落。
既然叫神,就应该是灵变莫测的,为什么要一定要找人附着呢?人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就从这里发出,为什么不直接驱使这个神明来保身体安康,不被针灸所伤呢?什么人神、尻神,都是后世术士的说法,在《素问》、《难经》里都没有记载,有什么可信呢?
有人问:十二经络、穴位,都有各自的流注规律,衰旺时间,按时补泻是正确的。现在如果病症出现在某条经络上,即使按时治疗也能去除病症,因为病症附着在经络上,经络本身就有虚实,补虚泻实,自然就能治病。有些病症一针就能治好,有些病症要扎几次针才能治好,这是因为病症有新旧、浅深之分。新的病症比较浅,一针就能治好;如果是深重的顽疾,就必须多次扎针才能去除,就像吃药一样,有些病症一两剂药就能治好,有些病症要服用四五十剂药才能治好。现在用针一次病症没有退,就不再扎针,这样怎么能收到效果呢?
或問:針形至微,何以能瀉有餘,補不足?曰:如氣球然。方其未有氣也,則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復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或問:《銅人》、《千金》等書空穴多,《十四經發揮》所載空穴少,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彼有此無,不同何也?曰:《十四經發揮》據《素問·骨空篇》論及王注,若《銅人》、《千金》纂偏書,非黃岐正經也。
或問: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經曰:虛者補其母,母能令子實也;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虛也。假令肝病,虛則補厥陰之合曲泉,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如井取心滿之類。正經自病,所謂憂愁思慮則傷心,強力入水則傷腎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針灸的針非常細小,怎麼能做到瀉去多餘,補益不足呢?
回答:就像氣球一樣。當氣球裡沒有氣時,它就會癟塌,無法踢它。當從氣球的孔裡吹氣進去時,氣球就會充滿氣而變胖,這就是補益不足的道理。如果堵住氣球的孔,氣球裡的氣就會從孔裡跑出來,氣球又會癟塌,這就是瀉去多餘的道理。
有人問:《銅人腧穴》、《千金方》等書記載的穴位很多,而《十四經發揮》記載的穴位較少,比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這些書有而《十四經發揮》沒有,為什麼會有不同呢?
回答:《十四經發揮》是根據《素問·骨空論》以及王注的內容編寫的,而《銅人腧穴》、《千金方》是偏門的書,不是黃帝內經的正統經典。
有人問:經書上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應該怎麼用經絡取穴呢?
經書上說:虛者要補益它的母經,母經可以使子經充實;實者要瀉去它的子經,子經可以使母經虛弱。比如,肝病虛弱,就應該補益厥陰之合穴曲泉,如果肝病實證,就應該瀉去厥陰之滎穴行間。如果既不虛也不實,應該根據經絡本身的病症取穴,就像井穴取治心滿之類的病症。經絡本身的病症,是指因為憂愁思慮傷心,或者強行入水傷腎之類的病症。
不虛不實是諸臟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經。
或問:今醫用針,動輒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盜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過過為詭妄,以欺人耳。縱為至巧,殆必神亦不佑,針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或問:有醫置針於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捻幾捻,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白話文:
身體不虛也不實,代表各個臟器之間沒有互相侵犯,所以說要自己去尋找病因。
有人問:現在的醫生用針灸,總是拿袖子遮住手,偷偷摸摸地施針,說自己的方法很神秘,不輕易示人,怕別人偷學,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方法呢?我說:《金針賦》中的十四種手法以及青龍擺尾等等,可以說已經包含了所有方法。除了這些方法以外,再尋找其他的神秘手法,我是不相信的。現在那些醫生,不過是過於虛假,欺騙病人而已。即使技巧再高超,恐怕連神仙也不保佑,針灸也不靈驗,還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
有人問:有些醫生把針扎到穴位上,就不管不顧,要么聊天,要么喝酒,過了一會兒,就稍微捻一捻針,讓病人喊一喊,然後又去喝酒,等到喝完才拔針,真的能治病嗎?我說:經書上說,扎針要得其真,一定要先調整心神。還說,手要靈活,針要平穩,專心致志,觀察病情的變化。還說,要像站在深淵邊緣一樣謹慎,手要像握住老虎一樣有力,心思不要放在其他事物上。還說,要像等待貴賓一樣,忘記了時間。
凡此數說,敬乎怠乎?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又曰:有見如人,有見如出。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以至乃下針,候其氣盡乃出針也。若此者,俗工之事也,不敬孰甚哉!
或問:用針渾是瀉而無補,古今用之,所以導氣,治之以有餘之病也,令人鮮用之。或知其無補而不用,抑元氣稟賦之簿,而不用歟?或斫喪之多而用針無益歟?抑不善用而不用歟?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氣皆自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
白話文:
這些觀點,你是尊敬它們還是怠慢它們呢?又說:虛與實,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與虛,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認為氣來充實牢固的稱為得到,氣虛乏力的稱為失去;氣來充實牢固,氣虛乏力,隨著治療方法的調整而有所得失。
又說:有的針法像人進去,有的針法像人出來。意思是說,針灸時用左手按住穴位,等到氣至才下針,等到氣盡才出針。像這種做法,是庸醫才會做的事情,不敬重醫術還有比這更甚的嗎!
有人問:針灸只會瀉氣而不補氣,古今以來都是用來引導氣血,治療有餘之病,因此很少有人使用。有人知道針灸不補氣,所以不使用;有人認為元氣稟賦不足,所以不使用;有人認為身體損傷太多,所以針灸無益,不使用;有人認為自己不善於用針,所以不使用。經書說:陽氣不足的,要用溫熱之氣來溫補;精氣不足的,要用甘美之味來補益。針灸是用砭石製成的,既沒有氣也沒有味,只是破壞皮膚、損傷肌肉,在身體上開通穴位,氣都從穴位中出來了,怎麼能起到補氣的作用呢?經書又說:氣血陰陽都不足的,不要用針灸,要服用甘甜的藥物調和身體。
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語者,皆是有瀉而無補也。
白話文:
又說:體力不足,病情也虛弱,這是陰陽都虛弱的情況,不可以針刺治療,針刺會加重耗盡體力,老年人會因此衰竭,青壯年也難以恢復。像這樣的話,都是只有洩沒有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