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中風內經始論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懈,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佚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肺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風能傷害人,有時會造成寒熱交加,有時會熱在裡面,有時會冷在裡面,有時會變成厲風,有時會造成半身不遂,有時就只是普通的風寒,這些病症各有不同,名稱也不一樣。有些風寒會深入五臟六腑,讓人不知所措,希望能聽聽您的見解。

岐伯回答道:風氣藏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無法向內通達,也無法向外散發。風的特性是善於流動,變化多端,毛孔張開就會感到寒冷,毛孔閉塞就會感到悶熱。風寒會導致食慾不振,風熱會導致肌肉消瘦。

因此讓人感到戰慄,無法進食,稱為寒熱。風氣與陽明經絡一同進入胃部,沿著經脈向上行至眼角內側。如果人體肥胖,風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造成熱在裡面,眼睛發黃;如果人體瘦弱,風氣向外散發,就會造成寒在裡面,眼睛流淚。風氣與太陽經絡一同進入體內,運行到肺俞穴,散佈到肌肉之間,與衛氣相互作用。如果經脈不通暢,就會導致肌肉腫脹,出現瘡瘍;如果衛氣凝滯,無法運行,就會導致肌肉失去知覺。

厲者,有榮衛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厲風,或名曰寒熱。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名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目系,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病也。

白話文:

厲病與風病的解釋

厲病是一種由榮衛氣血熱盛,氣機不清所導致的疾病。其症狀表現為鼻柱壞損、面色蒼白、皮膚潰爛。

風病是指風寒侵入脈絡而無法去除,又稱厲風或寒熱。根據發病季節和五臟六腑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肝風: 春季甲乙月(農曆正月、二月)因風寒侵襲而致。
  • 心風: 夏季丙丁月(農曆三月、四月)因風寒侵襲而致。
  • 脾風: 季夏戊己月(農曆五月、六月)因邪氣侵襲而致。
  • 肺風: 秋季庚辛月(農曆七月、八月)因邪氣侵襲而致。
  • 腎風: 冬季壬癸月(農曆九月、十月)因邪氣侵襲而致。

風寒入侵五臟六腑的俞穴,也稱為臟腑之風。風邪入侵不同的門戶,就會導致不同的偏風。

  • 腦風: 風邪循行風府穴而上,導致腦部疾病。
  • 目風: 風邪侵入眼部經絡,導致眼部疾病,如眼寒。
  • 漏風: 飲酒後受風寒所致的風病。
  • 內風: 房事後汗出受風寒所致的風病。
  • 首風: 新沐後受風寒所致的風病。
  • 腸風: 久風侵入體內,導致腸道疾病,如腸風、飧泄。
  • 泄風: 風邪侵入腠理,導致外感疾病。

風病是百病之源,它可以變化為各種其他疾病。治療風病沒有固定的方劑,但都是因風而致病。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書日則瘥,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哧,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倦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白話文:

皇帝問道:五臟之風,形狀各不相同,是為何故?願聞其診斷方法,以及它們所致的病症。

岐伯答道:

  • 肺風的症狀,以多汗、怕風、面色蒼白、時常咳嗽氣短為特徵。白天症狀減輕,晚上加重,診斷時應觀察眉上,其色白。
  • 心風的症狀,以多汗、怕風、焦躁易怒、面色發紅為特徵。病情嚴重時,言語遲緩,診斷時應觀察口部,其色赤。
  • 肝風的症狀,以多汗、怕風、易悲傷、面色微蒼、咽乾易怒、時常憎惡女子為特徵。診斷時應觀察目下,其色青。
  • 脾風的症狀,以多汗、怕風、身體倦怠、四肢無力、面色淡黃、食慾不振為特徵。診斷時應觀察鼻上,其色黃。
  • 腎風的症狀,以多汗、怕風、面部浮腫、脊柱疼痛不能直立、面色暗淡、肢體活動不便為特徵。診斷時應觀察肌肉,其色黑。
  • 胃風的症狀,以頸部多汗、怕風、飲食不佳、食道阻塞、腹部飽脹、脫衣即脹、食寒即瀉、形體瘦削、腹部膨大為特徵。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乾善渴,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

《內經》風邪,系外感之病。有內外、臟腑、虛實、寒熱之不同,別為癱瘓、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語之文。後世始與痿證混淆矣。

《要略》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賊不瀉,或左或右,邪氣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在經,則重不勝。邪入腑,不識人,入臟則難言,口吐涎。

白話文:

受風症狀包括頭面部出汗、怕風,通常在吹風的前一天症狀會加重,頭痛難忍,無法外出,等到吹風當天則會稍微好轉。漏風症狀則表現為經常出汗,不耐單衣,進食後出汗,嚴重者全身出汗,呼吸急促,怕風,衣服經常濕透,口乾舌燥,無法勞動。泄風症狀則表現為出汗多,汗水浸濕衣服,口乾舌燥,無法勞動,全身疼痛,並且畏寒。

《內經》中提到風邪是一種外感疾病,根據其發病部位、臟腑、虛實、寒熱等因素,可以分為癱瘓、痿弱、中風昏迷、僵直跌倒、斜頸、肌肉痙攣、眩暈、言語不清、失語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後來才逐漸與痿證混淆。

《要略》記載,風病常導致半身不遂,經絡空虛,邪氣無法排除,可能左側或右側出現症狀,邪氣緩慢,正氣則急迫,正氣引導邪氣,導致歪斜或肢體麻痺。邪氣停留在經絡,則皮膚麻木,停留在經脈,則重物難以負荷。邪氣侵入臟腑,則不認識人,侵入臟器則難以言語,口中流涎。

《千金》云:岐伯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後世中風,方治皆祖《要略》、《巢氏》《千金》之論。但不當以外中風邪立名,而與內臟痿證混同出治,此千古之弊也。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記載:岐伯治療中風的方法有四種。第一種是偏枯,半身不遂。第二種是風痱,全身無痛,四肢無力。第三種是風懿,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第四種是風痹,各種痹症,症狀類似風邪所致。後世醫家治療中風,都以《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巢氏》、《千金要方》等古籍為依據。但後世醫家不應僅以外感風邪來命名中風,而應將其與內臟痿證區分開來,對症治療。這是歷代醫家一直存在的弊端。

2. 風分中腑中臟中經之異

《病機機要》云:風本為熱,熱盛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治須少汗,亦須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宜治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證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中臟者,多滯九竅,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瞀,大便秘結。

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表裡已和,宜治之在經,當以大藥養之。

《發明》云:中血脈則口眼喎斜,中腑則肢節廢,中臟則性命危,三治俱不同。中血脈,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中臟內有便溺之阻隔,宜三化湯等通之。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

白話文:

《病機機要》說,風本質上是熱,熱盛則風動,應該用靜養來克服燥熱,這是養血之道。治療時,要少出汗,也要少瀉下。出汗太多會傷及衛氣,瀉下太多會損傷營血。治療應著重於經絡。雖然有汗下之戒,但要區分中腑與中臟。中腑病症多見於四肢,表現為表證,脈浮惡風寒,肢體拘急麻木。中臟病症多見於九竅,表現為唇緩失音,耳聾鼻塞,目眩,大便秘結。

中腑病症宜用發汗法治療,中臟病症宜用瀉下法治療。表裡和解之後,宜用大藥滋養。

《發明》說,血脈受阻則口眼歪斜,中腑受阻則肢體廢掉,中臟受阻則危及性命,三者治療方法都不同。血脈受阻,若有六經表證,則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中臟受阻,若有便溺阻塞,宜用三化湯等方劑通利。若無六經表證,也無便溺阻塞,則宜養血通氣,可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等方劑治療。

3. 氣中論

許學士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方書,然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往往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便作中風用藥,多致殺人。惟宜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寒熱虛實而調之,無不愈者。經曰:無故而喑,肺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玉機微義》云:中氣即七情內火之動,氣厥逆,由其本虛故也。用蘇合香丸,通行經絡,其決烈之性,如摧枯拉朽,恐氣血虛者,非所宜也。後云不治自復之意,蓋警用藥之失,實勝誤於庸醫之所為也。

白話文:

許學士說道:世俗傳言氣逆所致的疾病,雖然不見於醫書,但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逆厥逆,往往會因此而患病。患者會感到口涎泛濫,昏昏沉沉,牙關緊閉。若直接用中風藥物治療,多半會致命。應該服用蘇合香丸灌服,使其甦醒。之後再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調治,無不痊癒。經書上說:「無故而喑,肺不至,不治自已,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可見,氣逆之症,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自行恢復。

《玉機微義》一書中記載:中氣就是七情內火所導致的氣逆,而氣逆厥逆,是因其本虛所致。服用蘇合香丸可以通暢經絡,其藥性強勁,如摧枯拉朽一般,但對於氣血虛弱的人來說,可能不太適合。後文所言「不治自復」之意,是警示用藥要謹慎,實際上比庸醫胡亂用藥更為有效。

4. 風非外來本氣自病

《發明》云: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治法當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然亦有賊風襲虛傷之者也。治法輕重有三,見前在經、在腑、在臟之異。

白話文:

《發明》一書中記載:「經書上說,陽氣的運作就像天地間疾風般快速,因此稱之為中風。此處所指的中風,並非外來的風邪所導致,而是人體本身氣機失調所致。一般人到了四十歲以後,氣血衰退,或是因憂愁、喜悅、憤怒等情緒傷及氣機,就容易患上此病,壯年時則很少出現。若體型肥胖者偶爾也會患病,也是由於形體壯盛而氣血衰退所致。治療方法應以調和臟腑、疏通經絡為主要手段,因為治風就是調和臟腑、疏通經絡。然而,也有些是因邪風乘虛而侵入人體所導致的。治療方法的輕重,則需根據風邪侵犯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分別是侵犯經絡、腑臟、臟腑的不同治法。這些詳細的治療方法,已在經書中有所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