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58)
卷之二 (58)
1. 標本篇第十
標本病傳論篇,帝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岐伯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
標本之道包括雖大,若有志於此,則亦易而可知矣。世人自盡莫有能及之者。
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客氣為標本不同,同氣為標本相同。)大小不利治其標,大小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至真要大論篇,帝曰: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化生之用也。汪注:陽明本燥標陽中濕,厥陰本風標陰,惟此二經,本末與中不同,故治從乎中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以亂經。
白話文:
標本病傳論篇
黃帝問:疾病有根本和枝節之分,針刺治療有順應和逆反之別,這是怎麼回事呢?岐伯回答說:凡是針刺的方法,必須區分陰陽,前後要互相呼應,順應和逆反都要運用得當。疾病的根本和枝節會互相轉移,所以說,有的疾病是表現在枝節上,就要在枝節上治療;有的疾病根源在根本,就要在根本上治療;有的疾病表現在枝節上,卻要從根本上治療;有的疾病根源在根本,卻要從枝節上治療。所以,治療方法有治療枝節而有效的,有治療根本而有效的,有逆向治療而有效的,有順應治療而有效的。因此,了解順應和逆反,就可以正確地進行治療,不會有問題。了解疾病的根本和枝節,治療就能萬無一失;不了解疾病的根本和枝節,就叫做盲目行事。陰陽、順逆以及根本和枝節的道理,從小事可以推論到大事,說一個道理就可以了解百種疾病的危害。從少數可以推論到多數,從淺顯可以推論到深奧,說一個道理就可以了解一百個道理。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談論枝節和根本,要簡要而不要忽略。
根本和枝節的道理雖然廣大,如果有心研究,也是容易理解的。世人很少有人能夠完全掌握這些道理。
治療與病勢相反叫做逆,治療與病勢相符叫做順。先有疾病,然後出現逆的症狀,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出現逆的症狀,然後才生病,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寒冷的症狀,然後才生病,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疾病,然後才出現寒冷的症狀,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發熱的症狀,然後才生病,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有發熱的症狀,然後才出現腹部脹滿,要治療疾病的枝節;先有疾病,然後才出現腹瀉,要治療疾病的根本;先出現腹瀉,然後才生其他疾病,要治療疾病的根本,並且要先調理好腹瀉,然後再治療其他疾病。先有疾病,然後才出現腹部脹滿,要治療疾病的枝節;先出現腹部脹滿,然後才出現心煩,要治療疾病的根本。
人體有外來的邪氣,也有人體本身的氣。外來的邪氣,它的根本和枝節是不同的;人體本身的氣,它的根本和枝節是相同的。大小便不通暢,要治療疾病的枝節;大小便通暢,要治療疾病的根本。疾病發作時,如果身體機能有餘,病在根本,要先治療根本,然後再治療枝節;疾病發作時,如果身體機能不足,病在枝節,要先治療枝節,然後再治療根本。
至真要大論篇
黃帝問:疾病產生於根本,我已經知道了。那麼產生於枝節的疾病,要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疾病如果是由根本轉變到枝節的,就成了枝節的病;治療如果從根本轉變到枝節的,就成了治療枝節的方法。
六氣的根本和枝節,它們的變化方向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氣的變化有順從根本的,有順從根本和枝節的,有不順從根本和枝節的。少陽和太陰是順從根本的,少陰和太陽是順從根本和枝節的,陽明和厥陰是不順從根本和枝節的,而是順從中氣的變化。所以,順從根本的,它的變化產生於根本;順從根本和枝節的,它的變化兼有根本和枝節的特性;順從中氣的,它的變化以中氣為基礎。
少陽的根本是火,太陰的根本是濕,根本和枝節相同,所以順從根本。少陰的根本是熱,它的枝節是陰;太陽的根本是寒,它的枝節是陽,根本和枝節不同,所以順從根本和枝節。陽明的中氣是太陰,厥陰的中氣是少陽,根本、枝節和中氣都不同,所以不順從根本和枝節,而是順從中氣的變化。順從根本、順從枝節、順從中氣,都是根據它們各自的變化而運用。汪昂註解說:陽明的根本是燥,枝節是陽,中氣是濕;厥陰的根本是風,枝節是陰。只有這兩條經脈,根本、枝節和中氣都不同,所以治療時要順從中氣的變化。
因此,各種疾病的產生,有的產生於根本,有的產生於枝節,有的產生於中氣;治療方法有治療根本而有效的,有治療枝節而有效的,有治療中氣而有效的,有治療根本和枝節而有效的,有逆向治療而有效的,有順應治療而有效的。逆,就是正,順也。如果順著治療,反而會變成逆。所以說,了解疾病的根本和枝節,運用它就不會有危險;明確知道順應和逆反,就可以正確地進行治療,不會有問題,這就是這個道理。不了解這些道理的人,不夠格談論診斷,只會擾亂經脈的運行。
2. 針刺篇第十一
陰陽應象篇,岐伯曰: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從陰引陽二句,言在上者治下,在下者治上。以我知彼,欲體察也。以表知里,達內外也。過與不及,總結上文,觀夫陰陽左右表裡之過與不及也。善針者不待病形已具,方知過與不及,若微見徵兆便知其過,其明如此,用針豈有至危殆哉?
八正神明篇,岐伯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多也)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而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氣血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攻也)。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月生而瀉,是謂臟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名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陰陽相錯,真邪不辨,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人忌於天,故云天忌。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聞之矣。願聞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針經》也。驗於來今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
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至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觀於冥冥。
帝曰:余聞補瀉,未得其意。岐伯對曰: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吸則內針,無令氣忤。
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補則久留,今瀉而曰靜以久留而先補者,若真氣不足,針乃瀉之,則經脈不滿,邪氣無所排遣,故先補真氣令足,後乃瀉出其邪矣。引,謂引出。去,謂離穴,候呼而引至其門,呼盡乃離穴戶,則經氣審以平定,邪氣無所拘留,故大邪之氣隨針而出也。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大氣。大邪之氣,謂錯亂陰陽者。
白話文:
針刺篇第十一
陰陽應象篇,岐伯說:善於用針的人,要懂得從陰引導陽,從陽引導陰,用右邊來治療左邊的病,用左邊來治療右邊的病。要透過自身的觀察了解病人的情況,從外在表現推知內在病變,觀察病情發展過程中過與不及的道理,在病症剛出現微小徵兆時就察覺其問題,這樣用針治療就不會發生危險。
「從陰引陽」這兩句話,指的是在上的病症要治療在下的部位,在下的病症要治療在上的部位。「以我知彼」,指的是要用心體察病人的情況。「以表知里」,指的是要了解身體內外的情況。「過與不及」,總結前面的內容,是要觀察陰陽、左右、表裡在病情發展中過與不及的狀況。善於用針的人,不用等到病症完全顯現才了解病情是過還是不及,而是在剛出現徵兆時就能夠發現,這樣用針治療當然就不會有危險了。
八正神明篇,岐伯說:天氣溫暖、陽光明媚時,人的血液會變得稀薄流動,衛氣也容易浮在體表,所以血液容易流出,氣的運行也比較順暢;天氣寒冷、陰暗時,人的血液會凝滯,衛氣也會沉潛。新月剛出現時,人的精氣開始充盛,衛氣也開始運行;滿月時,人的氣血充實,肌肉也變得堅實;月亮逐漸虧缺時,肌肉會消減,經絡會變得空虛,衛氣會離散,身體只剩下空殼。因此,要順應天時來調節氣血。所以,天氣寒冷時不要針刺,天氣溫暖時不要用使氣血凝結的方法。新月時不要瀉血,滿月時不要進補,月亮虧缺時不要用攻伐的方法。這就叫做順應天時來調理。要根據天時的變化,在氣血盛虛的時機,調整針刺的方向和位置,正確地施行治療。所以,在新月時瀉血,叫做臟氣虛弱;在滿月時進補,會使血氣過於充盛,絡脈中會有瘀血,這樣的情形叫做重實;在月亮虧缺時進行治療,會擾亂經脈。陰陽錯亂,真邪不分,讓邪氣停留在體內,導致外虛內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
黃帝問:星辰的運行和八正的時令,是如何影響人體的?岐伯說:星辰的運行,是為了制約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八正的時令,是為了觀察八方之風帶來的虛邪之氣在何時到來。四季的變化,是為了區分春、夏、秋、冬的氣息所在,並根據時令來調節人體。八正的虛邪之氣,要避開它,不要侵犯。如果身體虛弱,又遇到天時虛弱,兩者相互感應,邪氣就會深入到骨頭,侵入就會傷害五臟,即使醫者及時搶救,也無法挽回傷害,所以說:「天時的禁忌是不可不知的。」(人會受到天時的影響,所以稱為天忌。)
黃帝說:很好。關於星辰運行的道理,我已經聽明白了。我想聽聽關於學習古代醫術的方法。岐伯說:學習古代醫術的方法,首先要了解《針經》。要在今天得到驗證,首先要知道天氣的寒溫變化,月亮的盈虧,藉此來判斷氣的浮沉變化,再以此來調理身體,觀察治療是否有效。要觀察那些不明顯的變化,指的是形體、氣、榮衛的變化不明顯,但是醫者能夠獨自察覺。
要觀察那些不明顯的變化,指的是形體、氣、榮衛的變化不明顯,但是醫者能夠獨自察覺。要將天氣的寒溫、月亮的盈虧、四季的變化、氣的浮沉等因素綜合起來考慮,進行調理使之達到平衡。這種變化是先於外在表現的,所以說,要觀察那些不明顯的變化。
黃帝說:我聽說過補和瀉,但還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岐伯回答說:瀉法必須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這個時機是指氣血正盛的時候,就像月亮正圓的時候,天氣正溫和的時候,身體正處於穩定狀態的時候。在病人吸氣的時候將針刺入,然後等待再次吸氣時轉動針,然後等待呼氣時慢慢將針拔出,這就叫做瀉法必須要選擇適當的時機,才能使邪氣排出。補法必須要動作圓轉,圓轉代表運行,運行代表轉移。針刺必須要刺中營氣所在之處,然後在病人吸氣時提插針,使氣血充盈。吸氣時將針刺入,不要使氣逆亂。
靜靜地讓針留在體內一段時間,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目的是為了得氣。等待呼氣時拔針,呼氣結束時將針拔出。這樣就能夠把邪氣完全排出,所以稱為瀉法。
補法則是將針久留體內。現在說瀉法時,先說「靜以久留」,是為了先補益真氣。如果真氣不足,用針瀉邪,就會使經脈更加空虛,邪氣無法排出,所以要先補足真氣,然後才能瀉出邪氣。引,指的是引出。去,指的是針離穴。要等待病人呼氣時將針引到穴位的門口,在呼氣結束時將針拔出,這樣經氣才會平穩,邪氣也無處停留,所以邪氣就會隨著針排出。呼氣,指的是氣出。吸氣,指的是氣入。轉,指的是轉動氣。大邪之氣,指的是錯亂陰陽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