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痓證類風

痊厥類風。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證,亦與中風相似。丹溪曰:諸痹類風狀。

白話文:

這些症狀像是風邪引起的。例如屍厥、痰厥、氣厥、血厥、酒厥等,都與中風的症狀相似。丹溪說:各種痹症的表現也像風邪的狀態。

2. 戴人汗吐下三法治風

子和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掉搖眩運,目喎筋急,手搐瘛瘲,皆厥陰肝木之用也。經云: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世何以熱藥治風邪?予治驚風癇病痿,用汗吐下三法隨治愈。木鬱達之者,吐之令其條達也。汗者,風隨汗出也。下者,推陳致新也。失音、悶亂、口眼喎斜,可用三聖散吐之。

如牙關緊急,鼻內灌之,吐出痰,口自開也。次用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甘露飲,除熱養液之寒藥推而用之。

白話文:

子和說: 所有的風邪導致的頭昏眼花,都屬於肝木所致。頭昏眼花、眼斜筋急、手抽搐、癲癇,都是厥陰肝木的作用。

經書記載: 風邪入侵,應當用辛涼之藥來平緩。世人為何要用熱藥來治療風邪呢?我治療驚風、癇病、痿病,採用汗、吐、下三法,隨症治癒。

木氣鬱結,可用吐法疏通。 吐法可以使木氣條達暢通。

汗法,可以讓風邪隨著汗液排出。

下法,可以去除舊的,讓新的產生。

失音、昏迷、口眼歪斜,可以用三聖散來吐出痰濁。

如果牙關緊閉,可以將藥物灌入鼻腔,吐出痰液,口齒自然張開。

接下來可以用通聖散、涼膈散、大人參半夏丸、甘露飲等寒涼藥物來清熱養液。

3. 中風先調其氣

嚴用和云:人之元氣強壯,榮衛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或因七情飲食勞役,致真氣先虛,榮衛失度,邪氣乘虛而入,致此疾,若內因七情而得者,法當調氣,不當治風;外因六淫而得之者,亦先當調氣,然後依所感六氣治之,此良法也。宜八味順氣散。

白話文:

嚴用和說:人體的元氣強壯,氣血運行正常,皮膚毛孔緊密,外邪怎麼可能傷害呢?或者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或飲食勞役,導致真氣先虛,氣血失調,邪氣乘虛而入,才導致疾病。若因七情導致的,就應該調節氣血,不應該單純治療風寒;若是外因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導致的,也應該先調節氣血,然後再根據所感六氣來治療,這是好的方法。建議服用八味順氣散。

4. 治中風宜先逐痰

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輕者用瓜蒂散一服,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半斤,入醬蔥姜等物,水煮,先吃蝦,次飲汁,後以鵝翎探引吐痰。用蝦者,蓋引其風出耳。重者,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齏汁調服,吐。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內,吐之。虛者,不可吐。及不能吐痰者,不可治。

白話文:

痰液過多的人,如果出現口眼歪斜、無法說話的情況,都應該使用吐瀉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一次吐不出來,可以再進行一次。輕度的情況下,可以服用瓜蒂散一劑,或者使用稀涎散、蝦汁等。可以將蝦半斤與醬油、蔥、薑等調料一起煮熟,先吃蝦,再喝湯汁,最後用鵝翎子幫助吐出痰液。使用蝦的原因是,它能引導風氣排出。重度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入少量麝香,調和成膏狀後服用,然後進行吐瀉。對於口緊閉、意識模糊的情況,可以將藥物灌入鼻腔,以助吐瀉。虛弱的身體,不宜進行吐瀉。並且,對於無法吐出痰液的人,不適用此方法進行治療。

5. 治中風不可下

《發明》云:治風當通因通用,惟宜宣發以散之,不可便以苦寒之藥妄下,龍、麝、硃砂、牛黃諸鎮墜之藥瀉之。若風本外邪,惟宜宣散,此風在表之時也。如傷寒中風,傳入於胃,亦未嘗不可下。論中便字、妄字,可見其意。便者,有早與急之義;妄者,謂有不當下之義。

白話文:

《發明》中說:治療風寒應該通達病因,以通暢之法治療。應當以宣發之藥散寒,不可輕易使用苦寒的藥物妄下,更不可使用龍涎香、麝香、硃砂、牛黃等鎮墜之藥瀉下。因為風寒本是外邪,應該以宣散之法驅散,這是風寒在表層的時候。如果傷寒中風,傳入胃中,則可以考慮下藥。文中「便」字、「妄」字,足以說明其意。「便」有早、急之意;「妄」則指不應下藥之意。

6. 治風不可利小便

如小便少,不可以藥利之。既以自汗,則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榮衛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證乃陽明經。大忌利小便。

白話文:

如果小便量少,不可以用藥物來強行利尿。因為已經自發出汗,體內的津液會往外流失,自然就會導致小便量減少。如果再用藥物利尿,會使得體內的營衛之氣更加枯竭,無法抑制體內的虛火,反而會讓煩熱更加嚴重。應該等待體溫下降、汗止之後,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這種症狀屬於陽明經的範疇,非常忌諱使用利尿的方法。

7. 丹溪治法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或屬虛,挾火(一作痰)與濕,又須分氣虛、血虛。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痰與熱,並氣虛。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以二陳湯、四君子湯等加竹瀝、薑汁。氣虛卒倒者,用參者補之。

有痰,濃煎參湯,加竹瀝、薑汁。血虛用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肥白人多濕,少用烏頭、附子行經。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初昏倒,急捏人中至醒,然後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加減用。

白話文:

中風治療原則

中風大多是因為血虛有痰引起的,治療應先化痰,再養血行血。

如果屬於虛證,又伴隨火(或痰)與濕氣,則需區分是氣虛還是血虛。

半身不遂通常是痰阻,左側半身不遂多是死血瘀血(或少血),右側半身不遂則多是痰與熱,同時伴隨氣虛。

左側半身不遂可用四物湯加上桃仁、紅花、竹瀝、薑汁治療;右側半身不遂可用二陳湯、四君子湯等,加上竹瀝、薑汁治療。

氣虛導致突然昏倒的,可以用人參補氣。

如果有痰,可以用濃煎的人參湯,加上竹瀝、薑汁。血虛者用四物湯,所有藥物都用薑汁炒,以防痰液凝結。

如果有痰,可以再加入竹瀝、薑汁服用。能進食者,可將竹瀝換成荊瀝。

肥胖之人多濕氣,要少用烏頭、附子等藥物來行經。如果一定要使用烏頭、附子,必須用童便煮過,以去除毒性。

剛開始昏倒時,要立即掐人中穴位,直到病人清醒後,再服用化痰藥物,可以用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湯等加減使用。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湯加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遺尿屬氣虛,以參、耆補之。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脈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亦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治。

白話文:

針對痰氣實證,而且食慾良好的人,可用荊瀝來治療。如果是氣虛導致的食慾不振,則可用竹瀝來調理。這兩種藥物都能開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因此可以改善痰氣和氣虛等問題。在四物湯中加入這兩種藥物時,必須使用薑汁來輔助藥效。

遺尿屬氣虛,以參、耆補之。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

遺尿症通常屬於氣虛,可用人參、黃芪來補氣。如果筋脈枯竭,舉手抬足就會疼痛,這是因為缺乏血液滋養筋脈,屬於難以治療的症狀。

《脈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髮直、搖頭上竄、面亦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治。

《脈訣》中記載了一些難以治療的症狀,例如:嘴巴張開、手腳散開、眼睛閉合、遺尿、吐口水、眼睛直視、喉嚨像打呼一樣、肌肉脫落、筋骨疼痛、頭髮直立、頭部搖晃、面容像塗了脂粉、臉色發青發黑、汗珠如珍珠般附著等等,這些都是難以治癒的症狀。

8. 諸家治證

夫案《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耳。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

許學士謂氣中者,亦由此七情所傷,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局方》風、痿同治大謬,發揮甚詳。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風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白話文:

《內經》以下的論述,都認為疾病是由外來的風邪所致。但各地地理環境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劉守真認為生活作息不規律,水火失衡,才是病因所在,這話說得極為精準。現在來看,西北地區確實也有人是真正被風寒所侵,但數量很少。而東南地區的人,多是因為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而致病。邪氣入侵,必定是身體虛弱。風邪最容易傷及肺臟。

許學士認為,氣虛也是由於七情所傷,導致脈象微弱而數,或浮而緊,或緩而遲。如果脈象遲緩浮動,則可治療,但脈象快速而強勁則難以救治。如果真的是外感風邪,那麼東垣所說的中血脈、中腑、中臟之理,就會導致四肢無力,跟痿症相似,需要細心辨別。《局方》將風邪和痿症同治,是大錯特錯,我已經詳細闡述了其中的錯誤。子和所用的三種方法,例如用於治療突發性風邪中風,痰盛實熱者可以採用,否則不可使用。

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治須少汁,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腑之分。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

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其中腑者,而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之後、身之前、身之側,皆曰中腑也,其治多易。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閉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尿、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中臟者,多不治也。

白話文:

風是百病的起源,它善於移動且變化多端。移動,就是指它會動。風的本質是熱,熱氣旺盛就會使風氣活動,因此要用靜止來克制它的燥熱,養護血液才是正解。治療時,飲食要清淡,藥物也要少用。過度流汗會耗損體內的衛氣,過度服用瀉藥會損傷精血。

治療疾病時,雖然有汗法和下法的禁忌,但也要區分是中腑還是中臟。中腑的病症,可以用汗法治療。中臟的病症,則應該用下法治療。雖然汗法和下法可以結合使用,但也不可過度。汗出太多會損傷陽氣,瀉藥服用太多會損傷陰氣。

損傷陽氣會損害人體的氣機,損傷陰氣會損害人體的形體。一開始如果表裡失衡,就需要汗法和下法治療。表裡恢復平衡之後,就應該針對經絡進行治療。其中,中腑的病症,表現為五色異常,有表證,脈象浮,怕風怕冷,肢體拘急麻木,或是中風後身體向前傾或側倒,都稱為中腑之病,治療起來相對容易。中臟的病症,表現為嘴唇不能閉合,舌頭不能轉動而失聲,鼻子聞不到香味和臭味,耳朵失聰,眼睛模糊,大小便不通,或者眼睛直視,頭部搖動,嘴巴張開,手腳無力,尿失禁,痰液像鋸子一樣,鼻子打鼾,都稱為中臟之病。中臟之病,大多難以治療。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無此,仍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榮衛,少有不愈者也。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大抵中腑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中腑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自能愈也。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又有中風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肝、取小汗,為可復也。

白話文:

六腑不協調,就會停滯結聚形成癰疽。五臟不協調,九竅就會不通暢。如果沒有這些問題,疾病仍然會在經絡中運行。疾病剛開始確診時,應該用強力藥物來治療,並要根據季節變化來調節陰陽,安定臟腑,使氣血運行調和,很少有不治癒的。如果風邪侵犯六腑,應該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實際情況驅散表邪;如果同時侵犯內臟,則大便會經常乾燥難解,應該用三化湯來通暢阻塞。疾病剛開始確診,沒有其他變化,就用強力藥物來治療。一般來說,風邪侵犯六腑,大多會表現在四肢,風邪侵犯內臟,大多會阻塞九竅。

風邪侵犯六腑,很多時候都會伴隨著內臟受損的症狀。至於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長期服用強力藥物就能治癒。另外,因氣虛引起的疾病,其症狀與中風相似,但風邪侵犯大多伴隨痰涎,氣虛則口中沒有痰涎。治療這種疾病,首先要調和氣血。經書中說,治療風邪要用理氣的方法,氣血通暢了,痰涎自然消失。慢慢調理風邪,才能收到治療效果。還有一種中風患者,說話不變,神志不清醒,疾病停留在肌膚和肌肉之間,這種情況只要溫暖肝臟,微微出汗就可以恢復健康。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急實者凶。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三姜,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少蘇,則服八味順氣散。若痰盛者,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若臥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蘇,無嚏者不治。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

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剋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風、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服之。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湯加羚羊角。

白話文:

中風患者的脈象通常沉伏,如果脈象浮而遲緩,預後較好;如果脈象急促而有力,預後較差。

一開始要以麻油調和蘇合香丸,或用三味生薑,或用白開水調和藥物。如果患者嘴巴緊閉,要撬開嘴巴灌藥。如果症狀稍微減輕,就服用八味順氣散。

如果患者痰多,就只服用省風導痰湯。

如果患者昏迷不醒,嘴巴緊閉,要趕緊用生半夏研成粉末,吹入鼻子中,或用細辛、皂角研成粉末吹入鼻子中,如果能打噴嚏,就可能醒過來;如果沒有打噴嚏,就無法治療了。

肥胖的人中風,是因為他們氣盛於外而內虛,內氣不足。

肺是氣體進出的通道,肥胖的人氣息急促,氣急則肺部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肺屬金,金克木,膽是肝的腑臟,所以肥胖者容易痰涎壅盛。因此治療中風,首先要疏理氣機。

中風之後,如果氣機不通暢,痰液沒有消除,就應該用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這兩種藥不僅可以治療中風,還可以治療中惡,對於經常嘔吐、痰多的人也適用。

如果患者之前經常生氣,就應該服用小續命湯加上羚羊角。

熱而渴者,湯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錢。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人虛無力者,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若人自蘇,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拳攣,緩則彈曳,經年不愈,以加減地仙丹常服。若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只以小續命湯去附子,加石菖蒲一錢。

白話文:

如果患者發熱口渴,就應該在湯藥中去除附子,加入半錢秦艽。如果患者神志恍惚,言語不清,就應該加入半錢茯神和半錢遠志。如果患者失眠,就應該加入半錢酸棗仁。如果患者不能說話,就應該加入一蜆殼許的竹瀝。如果患者虛弱無力,就應該去除麻黃,加入與原藥量相同的人參。

如果患者自行恢復意識,能夠說話進食,但身體行動不便,有時手腳緊縮成拳,有時手腳無力,持續多年未癒,就應該長期服用加減地仙丹。

如果患者飲食起居正常,但失聲不語,就應該用小續命湯,去除附子,加入一錢石菖蒲。

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則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如口眼喎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搗爛,右喎塗左,左喎塗右。

或鮮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正。噴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以鼻內吹之,就提頭頂發立蘇。若有噴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經曰:風從汗泄。以可微汗,正如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可下者,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里實。

白話文:

治療風寒,初期就要順氣,時間久了就需要活血,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像用四物湯吞服活絡丹就能治癒,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一開始不順氣化痰,就急著用烏頭、附子,又不活血,只用防風、天麻、羌活之類,我還沒見過能治好的。還有些人見風寒入侵皮膚,就用腦髓、麝香來治療,這是把風寒引進骨髓,更難治癒,實在應該警惕。像口眼歪斜還沒恢復的,可以用蓖麻去殼搗碎,右邊歪就塗在左邊,左邊歪就塗在右邊。

或者用新鮮魚血加入少許麝香,塗抹就能恢復。噴嚏剛發作就昏倒,僵硬倒地,失去意識的,趕緊用皂角末,或者不臥散,從鼻子吹進去,馬上提起頭頂頭髮,就能蘇醒。如果有噴嚏的就可以治療,沒有噴嚏的就治不了。經書上說:「風從汗泄。」可以微微出汗,就像解表一樣。表實無汗的,就用散寒、發汗的方法。表虛自汗的,就用溫補、解表的方法。如果氣滯的,就難治了,要吐出來。可以瀉下的,是因為內有大小便阻塞,所以裏實。

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潤腸丸。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理血者,無表裡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與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

白話文:

理氣

是指氣滯氣鬱,導致肩膊麻痛等症狀,這是七情所致。宜用烏藥順氣,或八味順氣湯等藥方。

理血

是指沒有表裡急症,血虛導致頭髮不生長或不按時生長。可以服用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並配合化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