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59)
卷之二 (59)
1. 針刺篇第十一
寶命全形篇,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內外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瞬也。)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
烏烏,嘆其氣至。稷稷嗟其已應,言所針得失,如從空中見飛鳥之往來,豈復知其所使之元主耶?是但見脈經盈虛而為信,亦不知其誰之所召遣爾。
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血氣之未應針,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無營於眾物。
離合真邪篇,岐伯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曰:候氣奈何?曰:夫邪去絡入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沖,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然氣在太陽,則太陽獨盛;氣在少陽,則少陽獨盛。夫見獨盛者,便謂邪來,以針瀉之,則反傷其真氣,故下文云云。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知其不可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
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候吸引針,大氣不泄,補之為義,斷可知矣。推闔其門以下,乃解上文三句義也。大氣謂大經之氣,流行營衛者也。
白話文:
針刺的奧妙
寶命全形篇提到,高明的針刺,必須先安定病人的精神,確定五臟的狀況,診斷九處脈象都已穩定,才能下針。此時,要做到不被其他雜亂的脈象干擾,不被外界的喧囂影響,內心與外在環境達到協調一致,才能進針。必須觀察病人的虛實狀況,虛證不能過於接近刺激,實證不能過於遠離不理,要掌握其發病的時機,下針時機必須把握精準,容不得一絲猶豫。下針的手勢必須穩健,針身運行均勻,心意專注在針刺的意義上,觀察病人身體的變化,這是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難以描述其精妙之處。
能感受到氣的來去,就像看到鳥兒飛翔一樣,但卻不知道是誰在操控它們。這好比體內的氣機運行,氣息的到來可以感覺到,病氣的消退也知道,知道針刺的得失,就像從空中觀察飛鳥的動向,卻不知道是誰操控鳥兒。這是因為只看到脈象的盈虛變化,卻不知道是誰在控制著這些變化。
當氣血還沒有反應時,脈象就像拉滿弓的弩一樣安靜;當氣血對針刺產生反應時,脈象的變化就像發射的弩箭一樣迅速。
黃帝問:「什麼情況是虛?什麼情況是實?」岐伯回答:「治療虛證時,要使其氣血充實;治療實證時,要使其氣血虛化。當經脈氣血已到達,要小心守護不要讓它散失。針刺的深淺,要根據醫者的意念來決定,遠近的取穴,要如一視同仁。要像站在深淵旁一樣小心,手要像抓住老虎一樣謹慎,不要被其他雜事所干擾。」
離合真邪篇中,岐伯說:天地氣候溫和,經脈中的氣血就安靜平順;天氣寒冷,經脈中的氣血就會凝結遲滯;天氣炎熱,經脈中的氣血就會沸騰溢散;突然颳起暴風,經脈中的氣血就會波濤洶湧。當邪氣侵入經脈時,寒邪會使氣血凝結,暑邪會使氣血變得稀薄,虛弱的邪氣就會趁機進入,就像經水受到風的影響一樣。經脈的跳動,有時會像小山丘一樣隆起,在脈中循行。在寸口處診脈時,時大時小,大的時候代表邪氣到來,小的時候代表氣血平和。邪氣在體內遊走不定,存在於陰陽之中,難以捉摸。所以必須仔細觀察,診斷三部九候,當發現邪氣時,要及時阻截。問:如何診斷氣的狀況?岐伯說:邪氣從絡脈侵入經脈,停留在氣血之中,它與體內的寒溫之氣相互作用,就像湧起的波浪,時來時去,沒有固定停留。所以說,當邪氣來時,必須按壓而阻止它的運行,當邪氣停止時,才可以取出針,不要在邪氣衝擊時就瀉針。
“沖”指的是脈象平和的正常氣息。《靈樞經》說:水漏下一刻,人體的氣在太陽;水漏下二刻,人體的氣在少陽;水漏下三刻,人體的氣在陽明;水漏下四刻,人體的氣在陰分。如果氣在太陽,就表示太陽氣偏盛;氣在少陽,就表示少陽氣偏盛。如果只看到偏盛的氣,就認為是邪氣來臨,而用針瀉法,反而會傷害體內的真氣。所以後文說要慎重。
真氣,就是經脈之氣,經脈之氣非常虛弱,所以說邪氣來時不可硬擋。如果診斷邪氣不仔細,錯過了時機,瀉針則會使真氣脫失,一旦脫失就很難恢復,邪氣會再次來襲,導致病情加重。所以說,邪氣一旦離開就難以追回。不可輕易用針,要等待邪氣來臨時再下針瀉法。如果在時機不對時下針,氣血耗盡,病情則很難治療。所以說,知道何時可以取針,要像彈發機關一樣迅速;知道何時不可取針,則要像用槌敲打石頭一樣堅定。掌握時機的人不會輕易用針,不掌握時機的人則會徒勞無功。
黃帝問:「虛證要如何補?」岐伯回答:「必須先用手觸摸經脈,循著經脈的走向按摩,將氣散開,按壓穴位,彈撥經絡,使氣血震盪,抓提皮膚,使氣血向下,疏通經脈後再下針。針刺後,從外引導氣機,閉合神氣,慢慢呼氣,深刺入針,靜待針留在穴位,以氣至為目標,像等待貴客一樣,即使到了傍晚也不覺疲憊。當氣到達後,要適時保護它,等待身體吸收針刺之氣,不要讓氣外洩,使氣停留在穴位,推闔穴位,讓神氣留存,使大經之氣停留在體內,這就是補法。」
觀察是否吸收針刺之氣,大經之氣不外洩,就是補法的意義。推闔穴位以下,是在解釋前面三句話的含義。大氣指的是大經脈之氣,是運行於全身的營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