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6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0)

1. 針刺篇第十一

調經篇,岐伯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而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而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補虛者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孔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離合真邪篇,帝曰:補瀉奈何?岐伯對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去血,須視血盛而邪擁甚,故刺去其血而立已。

針解篇,岐伯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邪盛則虛之者,出針勿按。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淺深在志者,知病之內外也。遠近如一者,淺深其候等也。

刺志論篇,曰: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右手持針,左手捻穴,故實者右手開針空以瀉之;虛者左手開針空以補之。

三部九候篇,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有血留正,剌而去之。《靈樞》曰: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是以知孫絡則絡之別支而橫者也。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奇謂奇繆不偶之氣,而與脈經繆處也,故繆刺。繆剌者剌絡脈,左取右,右取左也。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通評虛實篇,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診要經終篇,曰:凡刺胸腹,必避五臟,中心者環死,其動為噫。中肝者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脾者十日死,其動為吞。中腎者二日死,其動為嚏。中肺者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膽者一日半死,其動為嘔。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㹠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刺禁論,岐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謂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父母,心肺陰陽是也。)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白話文:

針刺篇第十一

調經篇

岐伯說:要瀉掉實症,必須等到氣盛時才下針,下針時針和氣要一起進入,藉此打開氣的門戶並疏通通道。針和氣要一起出來,這樣精氣才不會受損,邪氣才能被排出。要讓外門戶不閉合,以便排出病邪,擴大氣的通道,疏通氣的道路,這就叫做大瀉。一定要快速而確實地出針,這樣才能使氣勢被屈服。要補虛症,持針不要輕易移動,要集中意念,等到病人吸氣時下針。氣出來時針進入,針孔四周要密合,這樣精氣才不會流失,這樣才算補實,然後快速出針。等到氣進入時針才出來,熱邪才不會回流,閉合門戶,這樣邪氣就會散開,精氣才能保存下來。要仔細觀察氣的動向,接近的氣不要錯過,遠處的氣也會跟隨而來,這就叫做追氣。

離合真邪篇

黃帝問:補瀉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岐伯回答說:這是用來攻擊邪氣的方法,快速出針是為了去除盛血,以恢復真氣。如果邪氣是新來的,還沒有固定位置,那麼推動它,它就會往前走,牽引它,它就會停下來。如果反方向刺,刺出血,病馬上就會好。

要放血,必須觀察血是否盛、邪氣是否很強,所以刺出血才能立即治好。

針解篇

岐伯說:用針治療虛症,會使其產生熱感,那是因為氣充實了就會發熱。用針治療實症,會使其產生寒感,那是因為氣虛了就會發冷。如果體內積聚了陳舊的病邪,要用放血的方法去除。邪氣旺盛時治療虛症,出針後不要按壓針孔。慢慢進針、快速出針屬於實證的做法,慢慢出針後再快速按壓針孔。快速進針、慢慢出針屬於虛證的做法,快速出針後再慢慢按壓針孔。針刺實證,如果遇到虛弱時,要留針,等到陰氣旺盛時才出針。針刺虛證,如果遇到實證時,要等到陽氣旺盛、針下感覺發熱時才出針。經氣已經到達,要謹慎守護,不要讓它流失,不要隨意變換針刺的方法。針刺的深淺要根據病情的內外來決定。針刺的遠近要一致,針刺的深淺和氣的到達時間也要相同。

刺志論篇

說:實證,就是氣進入體內;虛證,就是氣排出體外。氣實,就會發熱;氣虛,就會發冷。治療實證,用右手打開針孔來瀉掉邪氣。治療虛證,用左手關閉針孔來補益正氣。

右手持針,左手按壓穴位,所以治療實證,用右手打開針孔來瀉掉邪氣;治療虛證,用左手打開針孔來補益正氣。

三部九候篇

說:經脈的病,就治療經脈;孫絡的病,就治療孫絡的血。

如果有瘀血停留在體內,就要刺出血來去除。《靈樞》說:經脈是體內的主幹,從經脈分出去橫向的叫絡脈,絡脈分出去的叫孫絡。由此可知,孫絡就是絡脈分出去橫向的細小分支。

如果身體有疼痛的血病,要治療經絡;如果病邪來自奇經八脈,就要用繆刺法來治療。

奇經八脈是指不規則、不對應的氣,它們與經脈有交叉之處,所以要用繆刺法。所謂繆刺,就是刺絡脈,左邊的病取右邊的穴位,右邊的病取左邊的穴位。

如果肌肉消瘦不移動,要按節段來針刺。如果上部實證下部虛證,要順著情況來處理。要尋找脈絡糾結的地方,刺出血來,這樣就可以使其暢通。

通評虛實篇

黃帝問:春天要重點治療經絡,夏天要重點治療經脈的俞穴,秋天要重點治療六腑,冬天則要閉藏。閉藏時,用藥治療,少用針石。所謂少用針石,並不是說不能治癰疽,因為癰疽是不能立刻治好的。

診要經終篇

說:凡是針刺胸腹部,一定要避開五臟,如果針刺到心臟的中心部位,會很快死亡,徵兆是打嗝。如果刺到肝臟,五天會死,徵兆是胡言亂語。如果刺到脾臟,十天會死,徵兆是吞嚥困難。如果刺到腎臟,兩天會死,徵兆是打噴嚏。如果刺到肺臟,三天會死,徵兆是咳嗽。如果刺到膽,一天半會死,徵兆是嘔吐。如果刺到膈膜,都會造成損傷,即使病能治好,也不會超過一年就會死。針刺要避開五臟,要了解順逆關係。所謂順,是指膈膜和脾腎的位置,不了解的人會犯錯誤。針刺胸腹部,一定要用布覆蓋,然後在布上針刺,如果針刺後沒有治好,要重新仔細針刺。針刺腫脹處時要搖動針頭,針刺經脈時不要搖動,這是針刺的原則。

刺禁論

岐伯說:人體內臟有重要的部位,不可不仔細觀察。肝在左邊,肺在右邊,心在表面,腎在裡面,脾像個使者,胃像個市場。膈膜的上方,有父母(指心肺陰陽),七節的旁邊,有小心,順著這些去治療就會有福,逆著就會有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