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5)
卷之八 (5)
1. 發表諸劑
(《金匱》)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麻黃(去節,三錢),桂枝,人參,當歸(各一錢),川芎(五分),石膏(一錢),杏仁(七個,去皮尖),乾薑,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盞,棗一枚,煎一盞作二服。
(《千金》)大續命湯(無人參,有黃芩、荊瀝。《元戎》方有竹瀝。)
白話文:
《金匱》的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身體僵硬無力,無法說話,神志不清,不知道疼痛,肢體緊縮不能翻身。藥方包括麻黃(去節,三錢)、桂枝、人參、當歸(各一錢)、川芎(五分)、石膏(一錢)、杏仁(七個,去皮尖)、乾薑、甘草(各三分),用水二盞,加棗一枚,煎煮成一盞,分作兩次服用。《千金》的大續命湯與續命湯類似,但沒有人參,增加了黃芩和荊瀝,而《元戎》的方子則使用竹瀝。
(《局方》)小續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戰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火併多,筋脈枸急,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能轉側。諸風服之皆驗。腳氣緩弱,久服得瘥。久病風人,每過天色陰晦,節候變易,預宜服之,以防喑啞。
防風,桂心,黃芩,杏仁(去皮尖,炒),芍藥,甘草,川芎,麻黃(去節),人參(各一錢四分),防己(二錢),附子(炮,七分)
上㕮咀作二帖,每帖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古今驗錄》無桂心,名續命湯。)
白話文:
小續命湯
《局方》
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昏迷不醒,漸漸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抖、言語不清、肢體麻痺、精神恍惚、頭昏眼花等症狀,並伴隨痰火旺盛、筋脈拘急、不能屈伸、骨節痠痛、難以翻身。各種風症服用此方均有效。
若患有腳氣導致四肢無力,長期服用可以痊癒。長期患風症的人,每當天氣陰沉、節氣變換時,應提前服用此方以預防中風導致的失語。
藥方組成:
- 防風、桂心、黃芩、杏仁(去皮尖,炒)、芍藥、甘草、川芎、麻黃(去節)、人參(各一錢四分)
- 防己(二錢)
- 附子(炮製,七分)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帖,每帖用半碗水,加入五片生薑、一枚大棗,煎煮至八分,趁熱服用。
加減:
若患者精神恍惚,可加入茯神、遠志。
《古今驗錄》
此方與《局方》小續命湯略有不同,不含桂心,稱為續命湯。
骨節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心煩多驚加犀角。
骨節疼痛倍加官桂,附子。
嘔逆腹脹加半夏倍人參。
燥煩大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
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
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腳膝弱加牛膝、石斛。
身痛加秦艽。
腰痛加桃仁、杜仲(薑汁炒) 失音加杏仁。
按:續命湯,治太陽外感風邪之藥。外感挾寒者多,故桂枝等輩,《千金》等方所收此類之藥甚多。無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所收雖多,亦奚以為?易老分六經,庶乎活法也。
白話文:
骨節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如果骨頭關節疼痛伴隨發熱,就應該去除附子,芍藥的用量加倍。
心煩多驚加犀角。
如果心煩意亂,經常驚悸不安,就應該加入犀角。
骨節疼痛倍加官桂,附子。
如果骨節疼痛,就應該加倍官桂和附子。
嘔逆腹脹加半夏倍人參。
如果出現嘔吐、反胃、腹脹,就應該加入半夏,並且加倍人參的用量。
燥煩大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
如果出現燥熱煩躁、大便乾燥,就應該去除附子,加倍芍藥,並且加入竹瀝。
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
如果臟腑寒涼導致腹瀉,就應該去除防己、黃芩,加倍附子,並且加入白朮。
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如果容易自汗,就應該去除麻黃、杏仁,並且加入白朮。
腳膝弱加牛膝、石斛。
如果腳膝無力,就應該加入牛膝和石斛。
身痛加秦艽。
如果全身疼痛,就應該加入秦艽。
腰痛加桃仁、杜仲(薑汁炒)。
如果腰痛,就應該加入桃仁、杜仲(用薑汁炒過)。
失音加杏仁。
如果失音,就應該加入杏仁。
按續命湯,治太陽外感風邪之藥。外感挾寒者多,故桂枝等輩,《千金》等方所收此類之藥甚多。無分經絡,不辨虛實寒熱,所收雖多,亦奚以為?易老分六經,庶乎活法也。
續命湯是治療太陽經外感風寒的藥方。外感風寒者居多,因此像桂枝等藥物,在《千金方》等醫書中被廣泛收錄。然而,這些藥方不分經絡,也不辨別虛實寒熱,雖然收錄了很多藥物,但實際效果如何呢?易老先生將六經分開,才算得上是活法。
註解:
- 這裡所提到的「附子」「芍藥」「犀角」「半夏」「人參」「官桂」「白朮」「麻黃」「杏仁」「牛膝」「石斛」「秦艽」「桃仁」「杜仲」都是中藥材名稱。
- 「倍」指的是加倍,例如「倍芍藥」就是指芍藥的用量加倍。
- 「去」指的是去除,例如「去附子」就是指去除附子。
- 「入」指的是加入,例如「入竹瀝」就是指加入竹瀝。
- 「薑汁炒」指的是用薑汁炒制藥材。
- 「太陽」指的是太陽經,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六經之一。
- 「外感」指的是外來的病邪入侵人體。
- 「風邪」指的是風寒之邪。
- 「虛實」指的是身體的虛弱與強壯。
- 「寒熱」指的是身體的寒涼與溫熱。
- 「六經」指的是中醫經絡理論中的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 「易老」指的是易老先生,是一位中醫大家。
- 「活法」指的是治病的方法。
○易老六經加減法
○_麻黃續命湯_,治中風無汗惡寒。本方中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_桂枝續命湯_,治中風有汗惡寒。本方中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_白虎續命湯_,治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四分,)去附子。
○_葛根續命湯_,治中風身熱有汗惡寒。本方中加葛根、官桂、黃芩,各加一倍。
白話文:
易老六經加減法
麻黃續命湯:治中風無汗惡寒。本方中麻黃、杏仁、防風各加一倍。
桂枝續命湯:治中風有汗惡寒。本方中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白虎續命湯:治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四分),去附子。
葛根續命湯:治中風身熱有汗惡寒。本方中加葛根、官桂、黃芩,各加一倍。
○_附子續命湯_,治中風無汗身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甘草(各一錢)
○_桂附續命湯_,治中風有汗無熱。本方中加桂附甘草各一倍。
○_羌活連翹續命湯_(以上無形證或肢節攣痛不仁)。本方中加羌活、連翹(各一錢半)
○_防風天麻散_,治風麻痹,走注,肢節疼痛。中風偏枯,或暴喑不語。內外風熱壅滯,解昏眩。
防風,天麻,川芎,白芷,草烏,羌活,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甘草(各半兩),滑石(一兩)
白話文:
附子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無汗、身體發涼,其中附子用量增加一倍,乾薑、甘草各加一錢。桂附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有汗但無發熱,其中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羌活連翹續命湯則用於治療中風無形證或肢體攣縮、麻木不仁,方中加入羌活、連翹各一錢半。防風天麻散用於治療風痺、麻木、肢體疼痛、中風偏癱或突然失語、內外風熱壅塞、頭昏眼花,配方包括防風、天麻、川芎、白芷、草烏、羌活、白附子、荊芥穗、當歸、甘草各半兩,滑石一兩。
上為末,酒化蜜少許,調半錢加至一錢,覺藥力運行微麻為度。或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熱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疏風湯,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痹。
麻黃(三兩,去節),益智仁,杏仁(炒,去皮尖。各一兩),甘草(炙),升麻(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腳蹬熱水一壺,棉被重覆,大汗出為度。
解風散,治風成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少量酒化開蜂蜜,調成半錢到一錢的劑量,服用後感覺藥力運行,微微麻痺即可。也可以將藥粉與蜂蜜煉成丸子,如彈珠大小,用熱酒送服一丸或半丸。
疏風湯可以治療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痺。
藥材包括:麻黃(三兩,去掉節),益智仁,杏仁(炒熟,去掉皮和尖頭,各一兩),甘草(炙烤),升麻(各五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趁熱服下。同時用一壺熱水浸泡雙腳,蓋上厚重的棉被,直到大量出汗為止。
解風散可以治療因風寒引起的寒熱交替、頭昏眼花、肢體疼痛、手腳麻痺、上腹部脹滿等症狀。
人參(兩),麻黃(去節,二兩),川芎,獨活,細辛,甘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薄荷葉少終,煎八分,不拘時服。
羌活散,治風氣不順,頭目昏眩,痰涎壅塞,遍身拘急,及風邪壅滯,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痛。天陰風雨,預覺不安。
前胡,羌活,麻黃(去節),白茯苓(去皮),蔓荊子,細辛,枳殼(麩炒),菊花,防風(各一錢),川芎,黃芩,石膏,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將人參兩錢、麻黃去節二兩、川芎、獨活、細辛各一兩,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半碗水煎煮,加入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煮至八分即可,不拘時間服用。
此方名為羌活散,可治療風氣不順、頭昏眼花、痰涎壅塞、全身拘急,以及風邪壅滯、頭痛頭項僵硬、鼻塞聲音沉重、四肢關節疼痛等症狀。在陰雨天氣時,若預感到身體不適,也可服用此方。
另外,還可用前胡、羌活、麻黃去節、白茯苓去皮、蔓荊子、細辛、枳殼麩炒、菊花、防風各一錢,川芎、黃芩、石膏、甘草各五分,共同煎服。
上水二盞,生薑四片,薄荷葉三枝,煎一盞,去渣溫服。
胃風湯,治虛風證,能食,手足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風面腫。
升麻,白芷(各一錢二分),麻黃,葛根(各一錢),當歸,蒼朮,甘草(炙),柴胡,羌活,藁本(各五分),黃柏,草豆蔻,荊子(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渣服。
薏苡仁湯,治中風,手足流注疼痛,麻痹不仁,難以屈伸。
白話文:
先將兩杯水煮沸,加入四片生薑和三枝薄荷葉,煎煮成一杯,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這是治療虛風證的胃風湯,適用於能吃、手足麻木、牙關緊閉、眼球震顫、面部浮腫等症狀。
另一方藥方則使用升麻、白芷、麻黃、葛根各一錢二分,當歸、蒼朮、甘草(炙)、柴胡、羌活、藁本各五分,黃柏、草豆蔻、荊子各五分。將兩杯水煮沸,加入三片薑和一枚紅棗,煎煮成一杯,去除藥渣後服用。這是治療中風、手足疼痛、麻木不仁、難以屈伸的薏苡仁湯。
薏苡仁,當歸,芍藥,麻黃,官桂,蒼朮(米泔浸,銼炒),甘草
上水二盞,生薑七片,煎八分,去滓溫服,食前下。自汗減麻黃,有熱減官桂。
(《局方》)排風湯,治風虛冷濕,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及五臟風發等證。
防風,白朮,當歸(酒浸),芍藥,肉桂,杏仁,川芎,白蘚皮,甘草(炙。各一錢),麻黃(去節),茯苓(去皮),獨活(各三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服。
(《寶鑑》)秦艽升麻湯,治風寒客於足陽明經。口眼喎斜,惡風寒,四肢拘急,肺浮緊。
白話文:
薏苡仁、當歸、芍藥、麻黃、官桂、蒼朮(用米泔水浸泡,然後切碎炒乾),甘草。
用兩碗水,加入七片生薑,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飯前服用。如果出汗減少就減去麻黃,如果有熱就減去官桂。
排風湯,用於治療風虛冷濕,邪氣侵入臟腑,胡言亂語,精神錯亂,以及五臟受風等症狀。
防風、白朮、當歸(用酒浸泡)、芍藥、肉桂、杏仁、川芎、白蘚皮、甘草(炙烤,各一錢)、麻黃(去掉節,各三錢)、茯苓(去皮,各三錢)、獨活(各三錢)。
以上藥材分成兩劑,每劑用兩碗水,加三片薑,煎煮至七分,去渣服用。
秦艽升麻湯,用於治療風寒入侵足陽明經,導致口眼歪斜、怕風寒、四肢拘急、肺部浮緊的症狀。
升麻,乾葛,甘草,芍藥,人參(各一錢),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
上水二盞,連須蔥二根,煎八分,不拘時服。
(《寶鑑》)不換金丹,退風散熱,治中風口喎。
荊芥穗,殭蠶,天麻,甘草(炙。各一兩),羌活,川芎,白附子,烏頭,蠍梢,藿香葉(各半兩),薄荷葉(三兩),防風(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塗喎處亦可。
白話文:
這個古代醫方描述了兩種治療中風口喎的藥方。
第一個藥方
以升麻、乾葛等藥材為主,用來清熱解毒,散風止痛,適合中風口喎伴隨發熱的患者。
第二個藥方
以荊芥穗、僵蠶等藥材為主,用來祛風通絡,活血化瘀,適合中風口喎伴隨肢體麻木、疼痛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