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太昊伏羲氏
伏羲氏以木德王,風姓,蛇首人身,生有聖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因始有妊,生帝,都於陳。其理天下也,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於人,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
作二十七絃之琴,三十六絃之瑟,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所以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類推。炎帝因斯,嘗百草,以制九針,以拯夭札矣。
白話文:
伏羲氏以木德為王,姓風,長得像蛇頭人身,天生聖德,如同日月之光,所以稱作太昊。他的母親居住在華胥之渚,踩到了巨人的腳印,因此懷孕,生下了伏羲,定都於陳地。伏羲治理天下,仰觀天象,俯察地勢,觀察萬物與人體的關係。他模仿鳥獸的紋路和地形的形狀,從自身和萬物中汲取靈感,創造了八卦,用以通達神明的德行,類比萬物的性質。他還發明了文字,取代了結繩記事的原始方法。
伏羲製作了二十七弦的琴和三十六弦的瑟,用以修身養性,回歸天真。因此,六氣六腑、五臟五行、陰陽水火升降,都有了形象的表達;百病的病理,也得以類推。炎帝承襲伏羲的思想,嚐遍百草,制定了九針療法,用以救治病患。
2. 炎帝神農氏
按《通鑑》《帝王世紀》及《本草》序,炎帝以火德五,生於姜水,因而姓姜,有聖德,始教天下耕種五穀,故曰神農。味草木之滋,察寒熱溫平之性,辨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神而化之,作方書以療民疾,立醫道救民夭札,著《本草》四卷。至梁,陶弘景以《名醫別錄》加之為七卷。
至唐,李績、許孝崇等奉詔更復採摭,去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繆,纂修為二十卷,於今行焉。炎帝救民,澤及當時,恩垂萬世,何休哉!
白話文:
根據《通鑑》、《帝王世紀》以及《本草》序文記載,炎帝屬火德五行,出生於姜水,因此姓姜,擁有聖德,率先教導天下人民耕種五穀,所以稱為神農。他品嚐草木,了解其滋養特性,並辨別寒熱溫平的藥性,以及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原則,一天之內就遇到了七十二種毒物。神農以神力化解這些毒物,並著成藥方書籍,醫治百姓的疾病,創立醫道,拯救人民的生命,著有《本草》四卷。
到了梁代,陶弘景以《名醫別錄》補充《本草》,使其擴充為七卷。
到了唐代,李績、許孝崇等人奉皇帝旨意,再次採集整理藥物資訊,剔除陶弘景版本中的謬誤和不符合實際使用情況的內容,編纂修訂成二十卷,直到現在仍在流傳。炎帝救助百姓,恩澤惠及當時,恩情流傳萬世,實在令人敬佩!
3. 黃帝有熊氏
按《通鑑》《帝王世紀》《九鼎丹經》,黃帝姓公孫,諱軒轅,有熊國君之子,長於姬水,故又姓姬。生而神靈,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見日月星辰之象,著星官之書,占鬥綱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蕩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察五氣,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岐伯,而作《內經》。覆命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脈,巫彭、桐君處方餌,而人得以盡年。
受青牛紫府先生,三皇天文以效,萬神至具。適崆峒,問廣成子,受以自然經。登玉闕,得玄女九鼎神丹。至茅山,採禹餘糧烹之,得銅,還荊山之下,鼎湖之上。三爐定藥,九鼎丹成。黃龍下迎,黃帝上升。群臣從上者七十餘人。萬姓仰望,故後世因名其處為鼎湖云。
白話文:
根據《通鑑》、《帝王世紀》、《九鼎丹經》記載,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有熊國國君之子,在姬水長大,因此也姓姬。他天生神靈,精通兵法,以征戰為業。他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著有《星官》一書,推算北斗七星的方位,並創立了甲子紀年法。
黃帝認為人體陰陽相依,食五味而有五色,受到寒暑的影響,又受喜怒情緒的干擾。因此他研究五氣,制定五運,深入探究生命的本質,記錄陰陽法則。他向岐伯請教,著成《內經》一書。
黃帝又命俞跗、雷公研究人體的明堂(即面部),探究呼吸脈象,並命巫彭、桐君研製藥方,使百姓得以延年益壽。
後來,黃帝得到青牛紫府先生的指點,學習了三皇的天文知識,並獲得萬神相助。他前往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學習了《自然經》。之後,他登上了玉闕,得到玄女賜予的九鼎神丹。
黃帝來到茅山,採集禹餘糧草藥,煉製成銅,回到荊山之下,鼎湖之上。他用三爐煉丹,最終煉成九鼎神丹。黃龍降臨,迎接黃帝升天,隨他一同升天的群臣有七十多人。百姓仰望黃帝,因此後世將此地稱為鼎湖。
4. 僦貸季
按《素問》,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云。
白話文:
根據《素問》的記載,這個人是黃帝時代的人,是岐伯的師傅。岐伯與他進行問答,這些問答被整理成了《內經》。
5. 天師岐伯
按《內經》序,岐伯為黃帝之臣。帝師之,問醫,著為《素問》《靈樞》,總為《內經》十八卷。唐太僕王冰次注,為醫之祖書,脈理、病機、治法、針經、運氣,靡不詳盡。真天生聖人,以贊化育之書也,今行世。
白話文:
根據《內經》的序言,岐伯是黃帝的大臣。黃帝向他學習醫術,並撰寫了《素問》和《靈樞》,合稱《內經》共十八卷。唐代太僕寺卿王冰進行了校訂和注釋,這本書被視為醫學的奠基之作,對於脈理、病因、治療方法、針灸以及運氣等內容無不詳細記載。這真是上天賜予的聖人所寫,用以輔助自然生長和育成的書籍,至今仍流傳於世。
6. 伯高氏
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論脈經,窮究義理,附《素問》中。
白話文:
黃帝的臣子,名字不詳。他輔助黃帝討論脈絡經典,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這些內容被附錄在《素問》之中。
7. 鬼臾區
黃帝臣,未詳其姓。佐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有問對難經,究盡義理,以為經綸。自到於今賴之。
白話文:
黃帝的大臣,不清楚他的姓名。他輔助黃帝創立了五行學說,詳細地討論了脈絡理論,並有問答形式的難經,深入探討了各種義理,成為了後世的經典。從那時候直到現在,人們都依賴這些理論。
8. 俞跗
黃帝臣也,善醫術。治病不以湯液醪醴、鑱石矯引、湯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煉精蕩形,以去百病。
白話文:
我是黃帝的臣子,擅長醫術。治療疾病不單是使用藥湯、酒劑、砭石、牽引、熱敷等方法,而是通過一次診治就能看出疾病的根源,根據五臟的状况進行治療,會切割皮膚肌肉,疏通脈絡筋腱,清洗腸胃,沖洗五臟,淨化精髓,清除體內的各種疾病。
9. 少俞
黃帝臣,俞跗弟也,其醫術多與其兄同。
白話文:
這個人是黃帝的臣子,也是俞跗的弟弟,他的醫術大多和他哥哥相同。
10. 少師桐君
按《本草》序,為黃帝臣。撰《藥性》四卷及《採藥錄》,紀其花葉形色,論其君臣佐使,相須相反,及立方處治寒熱之宜,至今傳之不泯。
白話文:
根據《本草》的序言,他是黃帝的大臣,撰寫了《藥性》四卷以及《採藥錄》,記錄了藥材的花葉形色,討論了藥物的主次配伍,相互之間的協同與禁忌,以及製方治療寒熱病症的適宜方法,直到今天這些著作仍流傳著。
11. 太乙雷公
按《素問》,雷公為黃帝臣,姓雷,名斅,善醫。帝燕坐,召雷公問之曰:汝受術誦書,若能覽觀雜學,別異比類,通合道理,務明之,可以十全。若不能知,為世所怨。又曰:子知醫之道乎?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王侯。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愚蒙,以惑不聞。
臣受業,傳之以教,請誦《脈經》上下篇。至於別異比類,猶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云。
白話文:
根據《素問》記載,雷公是黃帝的臣子,姓雷,名斅,精通醫術。當時黃帝正坐在燕台上,召見雷公,問他:「你接受師傳,熟讀醫書,如果能廣泛學習,辨別異同,歸納分類,通達醫理,務必精通,才能稱得上十全十美。如果不能精通,將會受到世人的怨恨。」
黃帝又說:「你知道醫術的精髓嗎?你只是死記硬背,勉強能理解,理解了卻不能透徹明瞭,明瞭了卻不能精準運用。這樣只能治癒普通百姓,不足以治療王侯。」
雷公趕緊起身,連連叩拜,說:「臣年紀輕,學識淺薄,對醫術一知半解。
臣只是接受師父的傳授,並依照教誨學習。現在我正研讀《脈經》上下篇。至於辨別異同、歸納分類,目前還不能達到十全十美,又怎麼能說精通呢?」
12. 苗父
上古神醫,以菅為席,以蒭為狗。人有疾求醫,但北面而咒,十言即愈。古祝由科,此其由也。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名醫,用菅草編製成席子,用稻草捆綁成狗的形狀。有人生病求醫時,醫生只向北方念誦咒語,病人聽了十句後就會康復。古代的祝由科,就是從這裡起源的。
13. 馬師皇
按《列仙傳》,黃帝時醫也。善識馬形氣生死,治之即愈。有龍下,向之垂耳張口。師皇曰:此龍有病,我能醫之。乃針其唇及口中,以甘草湯飲之而愈。又數有龍出其陂,師造而治之。一旦為龍負之而去,莫知所之。
白話文:
根據《列仙傳》記載,師皇是黃帝時代的醫生。他精通馬的形貌、氣息和生死,醫治馬匹都能藥到病除。
有一天,一條龍降臨,垂著耳朵,張著嘴巴。師皇說:「這條龍有病,我能治好它。」於是,他用針灸治療龍的嘴唇和嘴巴,並給它喝甘草湯,龍很快便痊癒了。
之後,師皇多次遇到有龍出現的地方,他都前往治療。有一次,他被一條龍背著飛走了,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14. 巫咸
堯帝時臣,以鴻術為堯醫。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
白話文:
在堯帝時代,有位臣子,他以高超的醫術為堯帝治病。他能夠禱祝,延長人的壽命,治癒人的疾病。他祝福樹木,樹木會枯萎,他禱祝鳥兒,鳥兒會墜落。
15. 商·伊尹
按《通鑑》,伊尹佐湯伐桀,放太甲於桐宮。閔生民之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重濁,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裡之宜。今醫言藥性,皆祖伊尹。著有《湯液本草》,今行世。
白話文: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伊尹輔助商湯討伐夏桀,並把太甲放逐到桐宮。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因此編寫了《湯液本草》,闡明藥物的寒熱溫涼特性,以及酸、苦、辛、甘、鹹、淡等味道的屬性,還包括藥材的輕清重濁,陰陽升降的原理,以及適用於人體十二經絡的內外治療方法。現在醫生在談論藥物性質時,都是沿襲伊尹的理論。他著有的《湯液本草》至今仍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