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序 (5)
序 (5)
1. 序
新安徐君春甫者,余聞之且久。其人少通儒學,博綜群籍,性高邁爽愷,言論亹亹不倦,有古逸士風。晚精軒岐家書,日夕揣摩其理,即一診一視,一方一藥,必窮其要領,而後乃用且治。今居藥京師里中,凡幾何年,活人已莫可計,戶外履常滿。即人不持錢來,病而有疑且難,眾人莫可誰何,又有亟且殆,醫師過而卻走,君以次應之,鮮有誤。傳謂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蓋不特如其人,又如其術矣。
君子故嘗與之並論,然又無他術,要之惟得乎要領焉耳。君嘗謂:病所憑者,醫也;醫可恃者,方書也。今之書不為不侈且盛,然多支離蔓延,淵源莫究,或執用己私,而失於商略。寶陳言者,燕石十襲;誇世傳者,敝帚千金。披書於席,不啻聚訟;挾藝乎市,鮮克奏功。
是則何以見往聖贊化成能康濟元元之道?於是盡取其書,自炎帝以還,訖於我明,凡大聖名賢,哲流高技,玄編異帙,奧言隱論,一一為之綱分目析。考異同之說,祛乖戾之見,參之實識,驗乎經效。未盡厥理者,則衍之以會其通;隱僻不斷者,則伸之以見其旨。使議論有源,治療有法,勒成一書,號曰《醫統》。
一開卷而其道燦然大明,譬之行者手挽指南之車,即失路於遐荒僻壤,蓋有不必謀之道旁,而無有乎倒行逆施之患也。君子曰:由是而可以見徐君之用心矣。始君以一人之身行於一方,以為未足,乃必使其道傳之人人,俾五方之人相與終受其濟焉。較之過邯鄲為帶下,入雒陽為耳目,居咸陽為小兒,則大有間矣。
書凡百卷。梓之者,太師成國朱公。公博古好善,以䐺寫訛舛,則不無誤人,此則公梓之之意。
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實錄纂修官婺州𨢑陽趙志皋撰
白話文:
新安的徐春甫先生,我聽聞他的事蹟已經很久了。這個人年輕時就通曉儒家學問,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性格高尚灑脫,談論學問時滔滔不絕,不感到疲倦,有古代隱士的風範。晚年他專精於《黃帝內經》等醫學典籍,日夜鑽研其中的道理,對於每一次的診斷、每一次的觀察,每一個處方、每一味藥,必定要深入了解其要領,然後才加以運用和治療。如今他在京城藥材市場附近居住,已經好幾年了,救活的人已經數不清了,門外經常擠滿了來求診的人。即使有人沒帶錢來,或者患有疑難雜症,眾人束手無策,又情況危急,其他醫生路過都退避三舍,而徐先生都能一一應對,很少有誤診的情況。傳說中說他「攪渾他不會變濁,澄澈他也不會變清」,這大概不僅是形容他的人品,也是形容他的醫術。
君子們曾經將徐先生與其他醫師相提並論,但徐先生並沒有其他特殊的方法,總結來說,就是他掌握了醫學的要領而已。徐先生曾經說過:病人所依賴的是醫生,醫生所能依靠的是醫書。現今的醫書不可謂不繁多且興盛,但是很多都支離破碎、內容蔓延,無法追溯其源頭,有些醫者固執己見,而忽略了互相探討的必要。把舊有的言論視為珍寶,就像把普通的石頭當成美玉一樣珍藏;把世俗流傳的方劑視為珍品,就像把破舊的掃帚當成千金一樣寶貴。翻閱醫書時,就像聚眾爭論一樣紛亂;在街市上運用醫術時,卻很少能見到成效。
這樣又如何能體現古代聖賢贊助自然變化,成就康寧百姓的道理呢?於是徐先生遍取所有醫書,從炎帝開始,到我朝明朝,凡是聖賢名人、才智高超之士的醫學著作、玄妙的典籍、深奧的言論,都一一整理歸類,分析其綱目。考察不同說法的差異,去除錯誤的見解,結合實際的經驗,驗證其在臨床上的療效。對於那些還沒完全闡明道理的,就加以延伸來使其融會貫通;對於那些隱晦不明的,就加以解釋來彰顯其旨意。使醫學的理論有根源,治療的方法有依據,最終編撰成一本書,命名為《醫統》。
一打開這本書,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清晰明了,就像是趕路的人手中拿著指南車一樣,即使在偏遠荒涼的地方迷失了方向,也不必在岔路口徬徨,不會有倒行逆施的憂慮。君子說: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徐先生的用心良苦了。起初徐先生以一人之力在一方行醫,覺得還不足夠,於是希望將他的醫道傳播給每一個人,讓天下各地的人都能夠共同得到他的救助。這比起那些在邯鄲為人醫治婦科病,在洛陽為人醫治眼疾,在咸陽為人醫治小兒疾病的庸醫,實在是天差地別。
這本書總共有上百卷。負責刊印這本書的是太師成國公朱先生。朱先生博學又喜歡做好事,因為手抄本容易出現錯漏,可能會誤導他人,這就是朱先生刊印這本書的用意。
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文林郎實錄纂修官婺州婺陽趙志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