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3)

1. 東垣脾胃勝衰論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為之使,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至偶者也。(陽分奇,陰分偶。)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按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道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毛皮,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

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

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病人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太盛,其理甚易知也。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白話文:

脾胃虛弱,大多會導致血液方面的疾病。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卻有餘。所以會導致九竅不通。所有的陽氣都根源於陰血之中,陰血受到火邪侵擾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向上侵犯陽氣的區域,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沒有生長發散的功能。陽氣是走空竅的,陰氣是附著在有形物質上的。就像陰附著於大地,陽氣上升於天空,各自安守自己的位置。

現在開的藥方中,有辛甘溫的藥,不只是單獨使用;還有甘苦大寒的藥,也不是單獨使用。用酒來炮製藥材,使其作為引導,引導苦甘寒的藥向上到達頭頂,然後又向下進入腎肝,這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的道理,從偶數變化到奇數,從奇數變化到偶數。(陽屬奇數,陰屬偶數。)用祛風的藥物來瀉掉陰火,升發陽氣,以滋養肝膽的功能,這是讓陽氣產生,從陰的區域向上發散。最後用辛甘溫的藥來按住升散的藥性,使其充分散發到陽的區域,從而使九竅通暢。

而且飲食進入胃之後,會先走陽氣的通道,使陽氣上升發散。陽氣發散,會充滿皮膚表面,上升會充斥頭頂,這樣九竅就通暢了。

如果飲食沒有節制,損傷了胃氣,不能消化,就會散入肝,歸於心,溢於肺。吃完飯就會昏昏欲睡,躺下後食物堆積在一旁,氣才稍微舒緩。這就知道是升發之氣運行不暢所導致的。

經書上說:飲水進入胃後,會遊走散發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發精微物質,向上歸於肺。病人喝水後,立刻感覺到水到了肚臍下方,就想小便。這是因為精氣沒有輸送到脾,沒有歸於肺,就會導致心火上攻,使口乾咽燥,這是陰氣太盛的表現,道理很容易理解。況且脾胃有病,肚臍周圍就會有跳動的氣,按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有這種情況,就是脾胃虛弱;沒有這種情況,就不是脾胃虛弱,可以藉此來明確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