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4)
卷之二十三 (4)
1. 東垣述內經仲景所說脾胃論
太陰陽明論云: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曰:陰陽易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願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得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從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陰陽應象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玉機真藏論曰: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又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調經論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又氣交變大論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瞤酸,善怒。又云:咸病寒中,復則收政嚴峻,胸脅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民食少失味。
五常政大論曰:有太過不及,太過者,薄所不勝乘所勝也;不及者,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
仲景云:人受氣於水谷以養神,水穀盡而神去。故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水去則榮散,衛消,神無所依。又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和。血溫衛和,得盡天年矣。
白話文:
東垣論述內經與仲景關於脾胃的觀點
**《內經》太陰陽明篇說:**太陰和陽明在表裡關係上是相互搭配的,對應人體的脾臟和胃的脈絡。那麼同樣是脾胃,為什麼生病會有不同的表現呢?岐伯解釋說:陰陽之氣的位置會發生變化,有時虛弱有時強盛,有時向上逆行有時順向下行,病邪可能從體內產生,也可能從體外侵入,侵入的路徑不同,所以疾病的表現也不同。黃帝問:我想了解這些不同狀況的詳細情況。岐伯說:陽氣代表天氣,主要作用在體表;陰氣代表地氣,主要作用在體內。所以陽氣的運行途徑是實盛的,而陰氣的運行途徑是虛弱的。因此,當人受到風邪等外邪侵襲時,陽氣會受到影響;而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時,陰氣會受到影響。
當陽氣受到影響時,病邪會進入六腑;當陰氣受到影響時,病邪會進入五臟。進入六腑時,會出現身體發熱、難以入睡、氣喘等症狀;進入五臟時,會出現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以及腹瀉、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腸道疾病。所以,喉嚨主管來自於天的陽氣,咽喉主管來自於地的陰氣。因此,陽氣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陰氣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陰氣從腳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從手臂向下運行到指尖;陽氣從手向上運行到頭部,再向下運行到腳部。所以說:陽氣生病時,會從上到下;陰氣生病時,會從下到上。
因此,如果受到風邪的侵襲,通常是身體上部先受到影響;如果受到濕邪的侵襲,通常是身體下部先受到影響。黃帝問:脾臟生病會導致四肢無力,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四肢的活動都依賴於胃的氣血供應,但這些氣血並不能直接到達經絡,必須經過脾臟的運化才能到達。如果脾臟生病,不能將胃中的精華物質運輸到全身,四肢就得不到水穀精微的滋養,就會日益衰弱。氣血運行受阻,筋骨肌肉就會因為缺乏氣血而無法正常運作,因此四肢就會無力。黃帝問:為什麼說脾臟不主時令呢?岐伯說:脾臟屬於土,位於身體中央,主要負責在四季中滋養四臟,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脾臟會寄養在其他四個臟腑中,不能獨自掌管一個時令。脾臟經常接受胃土的精華,而土能孕育萬物,法則取於天地,所以其作用遍布全身,上至頭頂,下至足底,不能獨自掌管一個時令。
**《內經》陰陽應象篇說:**人有五臟,能夠化生五種情緒,即喜、怒、悲、憂、恐。所以,過度的喜怒會傷害氣,寒冷和暑熱會傷害形體;暴怒會損傷陰氣,暴喜會損傷陽氣。氣血逆亂上行,就會導致脈絡充滿而形體消瘦。如果喜怒沒有節制,寒暑過於嚴重,身體的根本就會不穩固。
**《內經》玉機真藏論說:**脾氣過盛,會導致四肢無力,脾氣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這種情況被稱為「重強」。
**《內經》通評虛實論說:**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這些都與腸胃的功能有關。
**《內經》調經論說:**形體強壯的人,如果體內氣血過多,就會出現腹脹、小便不利;如果氣血不足,就會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
**《內經》氣交變大論說:**在土氣過盛的年份,雨水多濕氣盛行,腎水會受到邪氣的侵襲。人們會出現腹痛、手腳冰冷、心情不佳、身體沉重、煩躁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肌肉萎縮、雙腳無力、走路抽搐、腳底疼痛、飲水過多、腹脹、食慾下降、四肢無力。還說:在土氣不足的年份,風邪會盛行,人們會出現霍亂、身體沉重、腹痛、筋骨不適、肌肉跳動酸痛、容易發怒等症狀。又說:鹹味能使人身體寒冷,如果過度就會出現腹部絞痛、胸脅疼痛、向下牽引到小腹、經常嘆氣、喜食甜食、脾臟功能受到影響,人們會食慾不振、味覺減退。
**《內經》五常政大論說:**任何事物都有太過和不及的情況,太過是指受到了不應有的克制,也指克制了自己的反而被反克制;不及是指沒能達到應有的程度,是指被克的反而沒有被克制。當被克的沒有被克制時,就會妄自行事,其所生發的事物就會受到影響,其所不應克制的反而是被它所克制的。
**仲景說:**人從飲食中獲取精氣來滋養精神,如果飲食耗盡,精神也會隨之消失。所以說:能夠順應飲食規律,身體就會健康強壯;如果斷絕飲食,生命就會終結。如果水分不能被身體利用,就會導致營衛之氣消散,精神沒有依託。又說:水液進入經脈,才能形成血液;食物進入胃,脈絡才能運行。所以血液不能不滋養,營衛之氣不能不調和。血液溫潤,營衛之氣調和,才能夠盡享天年。
2. 脈侯
《內經》曰:脾胃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得見,惡者可見。其來如水之流,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啄,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上部有脈,下部無脈,為食塞胸中,宜吐之。寸口洪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而澀,或寸口緊如轉索,左右無常,或滑而數者下之。或浮而滑,凡脈沉,病若傷寒者,宿酒,宜下。短疾而滑,酒病。
浮細而滑,傷飲。氣口緊盛,或浮細而滑疾,皆傷飲食。
關沉而滑為食不消。上關沉遲為脾胃虛寒。右手脈緊盛者傷食。兩關弦大者,主脾胃飽脹。腹飽脹而脈細者危,浮大者可治。
上關脾胃所主,其脈緩大為土氣衝和,百病不生。但有浮沉洪細長短滑澀,則各司其病,宜按脈對證而調治之。如脾胃脈弦而緊者,則是木邪刑土,脾胃有積,或痛或脹。(宜保和丸中加柴胡、川芎、骨皮之類,制肝木也。)洪大者則胃中有火。(治宜瀉黃散承氣湯之類。)滑大者則是痰飲。
(宜二陳橘半枳朮丸之類,氣不利上急者可吐。)澀者則是氣血兩虛。(宜八珍湯或異功散加當歸、生地黃之類。)短澀之脈,若在前短為外,以候胃,主胃弱病;(不思食,噁心嘔吐,或惡聞食氣者皆是也。)在後短為內,以候脾,主脾病。(胸膈作脹,食下不化反泄瀉之類皆是也。
)
白話文:
《內經》說:脾胃屬於土,是孤立的臟器,負責灌溉四肢周圍。正常的狀態不容易觀察到,不正常的狀態則可以觀察出來。它的來勢如果像水流一樣順暢,這是過於強盛的脈象,代表病在身體表面;如果像鳥啄一樣短促,這是不足的脈象,代表病在體內。過於強盛的脈象會讓人四肢無力,不足的脈象會讓人九竅不通。
如果脈象沒有胃氣,就表示肝脈不會呈現弦象,腎脈也不會呈現堅實的石象。
正常人的一身氣血都來自於胃。胃氣是正常人的基礎。如果人沒有胃氣,就表示氣機逆亂,氣機逆亂會導致死亡。上部有脈象,下部沒有脈象,表示食物阻塞在胸中,應該催吐。寸口的脈象洪大,按壓下去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或者寸口的脈象緊繃像轉動的繩索,左右脈象無常,或者脈象滑而數,這都表示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浮而滑,如果脈象沉,但是病像傷寒,表示是宿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短促而滑,表示是酒病。
脈象浮細而滑,表示是飲酒過多。氣口的脈象緊盛,或者浮細而滑而急,都表示是飲食損傷。
關脈沉而滑,表示食物沒有消化。上關脈沉遲,表示脾胃虛寒。右手脈緊盛,表示是飲食損傷。兩關脈弦大,表示脾胃飽脹。腹部飽脹而脈細,表示病情危急,脈象浮大,表示可以治療。
上關是脾胃所主,它的脈象如果緩大,表示脾土之氣平和順暢,不會生病。但如果有浮沉洪細長短滑澀的各種變化,就代表不同的疾病,應該按照脈象對應的病症來調治。如果脾胃的脈象弦而緊,表示是肝木之邪侵犯脾土,脾胃有積滯,可能疼痛或脹滿。(應該用保和丸加柴胡、川芎、骨皮之類的藥材,來制約肝木。)脈象洪大,表示胃中有火。(應該用瀉黃散或承氣湯之類的藥材來治療。)脈象滑大,表示是痰飲。(應該用二陳湯或橘半枳朮丸之類的藥材,如果氣機上逆急迫可以催吐。)脈象澀,表示是氣血兩虛。(應該用八珍湯或異功散加當歸、生地黃之類的藥材。)脈象短而澀,如果在前面短,是屬於體外,用來診察胃的狀況,表示胃弱有病(例如:不想吃東西、噁心嘔吐,或是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如果在後面短,是屬於體內,用來診察脾的狀況,表示脾有病(例如:胸膈脹滿、食物不能消化而導致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