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2)
卷之二十三 (2)
1. 東垣脾胃勝衰論
中滿而腹脹者加厚朴。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痛者,或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即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頭痛者加川芎。若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於此五藥中加減。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後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致也。法雖依證加減,立方料病,不依《素問》法度耳。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蓋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經言: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肺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苦舌乾咽乾。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煩渴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也。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注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
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太盛而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怒,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升,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邪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一說下元土盛剋水,至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白話文:
如果腹部脹滿,就加入厚朴。如果氣不順暢,就加入橘皮。如果氣滯,就加入青皮一分、橘皮三分。如果氣短、小便不利,就在四君子湯中去掉茯苓,加入黃耆來補氣。如果腹中氣機不暢,就再加入甘草一半。如果腹中刺痛,或者全身疼痛,或者裡急後重,都是因為腹部不舒暢。如果虛坐卻大便不出來,都是血虛的緣故,血虛就會導致裡急後重。如果血氣虛弱而眼睛疼痛,都應該加入當歸身。
頭痛就加入川芎。如果頭痛且伴隨細辛,這是少陰經的頭痛。如果脫髮以及肚臍下方疼痛,就加入熟地黃。
我平時調理脾胃虛弱,都是在這五味藥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如果五臟的病症中相互出現一兩種症狀,就根據症狀來加藥,沒有不見效的。然而,最終卻不能使人完全康復。後來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再次發病,也是因為督脈、任脈、沖脈這三條脈絡受到邪氣侵擾,這些都是由於胃氣虛弱所導致的。雖然治療方法是根據症狀來加減用藥,用藥方來判斷病情,但是並不完全遵循《素問》中的法則。因此,我研究了《素問》、《難經》以及《黃帝針經》,發現脾胃不足的根源,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該從六氣不足導致升降浮沉失調的角度,根據症狀來用藥治療。因為脾胃不足不同於其他臟器,沒有固定的形態。
治療肝、心、肺、腎的病症,無論是功能有餘還是不足,都可以採用補或者瀉的方法,但是只有補益脾胃的藥物最為重要。《黃帝內經》說:「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是指「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所謂「至而不至」,是指虛邪從後面而來,也就是心與小腸的邪氣侵犯脾胃。如果脾胃在肺部出現浮大而弦的脈象,其病症可能表現為煩躁、悶亂,或者四肢發熱,或者口苦、舌乾、咽乾。這是因為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侵犯土位,與濕氣相結合,所以會出現煩躁、悶亂。
四肢是脾胃所主的。火邪侵犯,所以四肢會發熱。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就會產生血虛的病症,主要表現為口中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會口乾、咽乾。病人自認為是口渴,醫生卻用五苓散來治療,以為可以止渴,反而加重了口渴乾燥,這就是過度損耗津液導致危險。經文說:「虛則補其母」,應當從心與小腸中補益脾胃的根本。以甘溫的藥物為主,用苦寒的藥物來輔助,再用酸味的藥物來做臣佐。
心氣苦於遲緩,就要急用酸味來收斂。如果心火旺盛,肺金就會受到邪氣侵犯。金氣虛弱就要用酸味來補益,然後再用甘溫以及甘寒的藥物,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這是從根本上來治療。
所謂「所勝妄行」,是指心火旺盛,可以使肝木更加強盛。肝木旺盛,就會挾帶火勢,無所畏懼而恣意妄行。所以脾胃首先會受到侵犯,或者身體沉重、遊走性疼痛。這是因為濕熱相結合,風熱鬱積而無法散發,附著在有形之處。
如果容易發怒,這是因為風熱下陷於下。如果眼睛有疾病產生內障,是因為脾臟包裹著血,胃主管著血,心主管著脈搏。脈搏是血液的府庫。有人說心主管著血,也有人說肝主管著血。肝的竅開在眼睛。如果出現妄見妄聞、產生妄想,夜間夢見亡人,四肢脹滿、轉筋,這些都是因為肝木過於旺盛而導致的邪氣所致。或者產生痿證、痹證、厥證、中風,或者容易發怒,或者導致腎痿,或者出現上熱下寒,邪氣的表現不一,這些都是因為風熱無法上升,木火被遏制在有形之處。
所謂「所生受病」,是指肺受到土、火、木的邪氣侵犯,導致清肅之氣受損,可能表現為胸悶、氣短、少氣。肺主管諸氣,如果五臟的氣都不足,陽氣就無法正常運行。或者出現咳嗽、寒熱,這是因為濕熱侵犯到體內。
所謂「所不勝乘之」,是指水邪乘著木邪的妄動而反過來侵犯土。所以邪氣侵入心臟會導致出汗,侵入肝臟會導致流淚,侵入脾臟會導致流口水,侵入肺臟會導致痰、咳嗽、流鼻涕、打噴嚏,導致鼻中流水。另一種說法是,下元土氣過盛會克制水,導致督脈、任脈、沖脈三條脈絡氣盛,火熱旺盛煎熬,使水沸騰而侵犯脾肺,所以口中會吐出痰液、唾沫。下行則會導致陰汗、外腎發冷、雙腳無力、腳底隱隱作痛。或者水邪附著在木邪的勢頭上,上行則會導致眼睛乾澀、產生眼屎、流冷淚。這些都是因為肺金虛弱而缺乏收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