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1)
卷之二十三 (1)
1. 東垣論五臟六腑皆主於脾胃脾胃虛則俱病
又云:脾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百骸皆不得營運之氣,而百病生焉。又云:脾胃虛,則元氣不足,而諸病變生。又云: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春甫讀東垣諸論,詳明《內經》論百病皆由上、中、下三焦元氣虛憊,及形氣兩虛,則百病變生。東垣發揮脾胃不足而不能充實三焦,百病之所由生也,故著《脾胃論》、《內外傷辨》,叮嚀懇切,以祛千載之惑,誠有功於生民,發《內經》之秘,開世醫之盲也。奈何今之醫者習矣不察,惟執成方指病用藥,如刻舟求劍何異哉?
病之疑似,虛實懸壤。不察元氣,不知脾胃致病之源,而惟以瞑眩之藥攻病之標,反傷元氣。甚至脾胃大壞,穀氣絕亡,恬不知覺,而猶謂病之不去,是吾憂也。殊不憂絕谷則死,與病愈之遲速,孰為重輕?世醫之昏庸,學術不工,反致誤人之命有如此。噫!孰從而知之?此春甫所以克己用功,私淑老人之旨,超脫凡俗,極登萬仞,探本窮源,深得脾胃元氣之妙,故投之所向,無不如意。非敢狂妄自矜,實有以得其要領者,所以發辭不覺自露圭角,好生君子幸其鑑諸。
白話文:
脾胃虛弱,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四肢百骸都無法得到營養之氣的滋養,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脾胃虛弱,元氣也會不足,各種疾病就會因此變化產生。脾胃虛弱,身體九個孔竅也會不通暢。
春甫閱讀東垣的各種論述,詳細闡明了《內經》中論述的百病都是由於上、中、下三焦元氣虛弱,以及身體和氣血都虛弱所導致的,這樣百病就會接連產生。東垣闡述了脾胃不足無法充實三焦,是導致各種疾病產生的原因,所以撰寫了《脾胃論》和《內外傷辨》,再三叮嚀,誠懇切實,目的是要消除千百年來的疑惑,實在是對百姓有功勞,闡發了《內經》的奧秘,開啟了世俗醫生的盲點。然而,現在的醫生習慣了不加思考,只執著於現成的藥方來診斷疾病用藥,這就像在船上刻記號來找掉落的劍一樣,實在是太荒謬了。
疾病的表象有真有假,虛實之間相差甚遠。如果不觀察元氣,不知道脾胃是導致疾病的根源,只用藥性強烈的藥物來攻擊疾病的表象,反而會傷害元氣。甚至會讓脾胃嚴重損壞,穀氣完全消失,卻還不知不覺,仍然認為是病沒有治好,這是我所擔憂的。更不知道斷絕飲食會導致死亡,和疾病痊癒的快慢,哪個更加重要?世俗醫生的昏庸,醫術不精,反而導致誤人性命,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唉!誰又能明白這個道理呢?這就是春甫之所以克制自己,努力學習,私下研習老人的學說,超越凡俗,登上高峰,探究根本,深入了解脾胃元氣的奧妙,所以施治時都能得心應手。這並非是敢於狂妄自誇,實在是已經掌握了其中的要領,所以說話時不覺露出了鋒芒,希望君子們能夠明鑑。
2. 張仲景者外感傷寒深知脾胃元氣之旨
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專以外傷為法。其中顧盼脾胃元氣之秘,世醫鮮有知之。觀其少陽證,小柴胡湯用人參,則防邪氣之入三陰,或恐脾胃稍虛,邪乘而入,必用人參甘草固脾胃以充中氣,是外傷未嘗不內因也。
至於陽毒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黃連湯、知母葛根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栝蔞根湯、建中等湯,未嘗不用參耆以治外感,可見仲景公之立方神化莫測。
或者只以外傷是其所長,而內傷非所知也。此減不知公之論也。何今世之醫不識元氣之旨!惟見王綸《雜著》戒用人參之謬說,執泥不移,樂用苦寒攻泄病之標,以至誤蒼生,死於非命,抑何限耶?
間有病家,疑信相半,兩弗之從,但不速其死耳,直以因循俟其元氣自盡,終莫之救而斃者,可謂知乎?況斯世斯時,人物劇繁,稟氣益薄,兼之勞役名利之場,甚至蹈水火而不知恤,耽酒色以竭其真。不謂內傷元氣,吾弗信也。觀其雜病,稍用攻擊而脾胃遂傷,甚則絕谷而死者,可以類推矣。
白話文:
張仲景寫的《傷寒論》,主要以外感病為治療依據。但其中他很重視脾胃元氣的重要性,這點卻很少有醫生知道。從他治療少陽病時,在小柴胡湯裡加入人參,就可以知道他是為了防止邪氣入侵三陰,或是擔心脾胃稍微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一定要用人參、甘草來鞏固脾胃,補充中氣。這說明了外感病並非單純的外在因素,也和內在的身體狀況有關。
像陽毒的升麻湯、人參敗毒散、化斑湯、黃連湯、知母葛根湯、白通湯、理中湯、炙甘草湯、橘皮湯、五味子湯、栝蔞根湯、建中湯等方劑,也都用了人參、黃耆來治療外感病,由此可見張仲景的處方用藥真是神妙莫測。
有人認為張仲景只擅長治療外感病,對內傷並不了解,這實在是不了解他的醫學思想。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都不懂元氣的重要性呢?只因為看了王綸《雜著》裡錯誤的說法,而不敢用人參,堅持用苦寒藥來攻瀉,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喪命,實在是太多了!
有些病人,對醫生的說法半信半疑,猶豫不決,雖然不至於馬上死亡,但也只是拖延時間,等到元氣耗盡,最終還是無力回天,這難道是明智的做法嗎?更何況現在這個時代,人口眾多,體質越來越差,加上人們又忙於工作、追求名利,甚至不顧安危,沉迷於酒色,耗竭身體的精氣,如果說沒有內傷導致元氣虛弱,我是不相信的。看看那些雜病,稍微用點攻伐的藥物,脾胃就受損,嚴重的甚至會絕食而死,從這些情況可以推知元氣的重要性。
3. 東垣脾胃勝衰論
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飢者虛,此之謂也。
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
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情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汗也,為助陽也。
夫胃病其脈緩,脾病其脈遲。且其人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脈洪緩,更有身熱,心中不便之證。此陽氣衰弱,不能生髮,不當於五臟中用藥法治之,當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沉補瀉法用藥耳。若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
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落,從黃耆建中湯。脈虛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二味加正藥中。
以上五藥當於本證中隨所兼見證加減。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耆,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
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急縮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甘草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痛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如之。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者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
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白話文:
脾胃的盛衰
如果胃中的元氣旺盛,就能正常進食而不受損傷,即使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很強健,就能夠吃得多而且長胖;脾胃都很虛弱,就會吃不下東西而消瘦;有些人吃得很少卻會肥胖,雖然肥胖但四肢卻沒力氣,這是因為脾的功能太強盛,導致邪氣也跟著旺盛。還有一種人很能吃卻很瘦,那是因為胃中有火邪積聚在氣分,所以能吃,但脾虛弱導致肌肉消瘦,這就是「食㑊」的情況。張仲景說:「吃很多東西還是感到飢餓,這就是虛弱的表現」,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會使人氣短、精神不振,並且產生很嚴重的熱症,有時會出現火氣上衝,獨獨燒灼臉部的現象。《黃帝內經》說:「臉上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病」。胃生病後,脾就沒有東西可以接受滋養,脾屬於陰,不主導時間的變化,所以也會跟著生病。
形體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脾病,脾病會使人疲倦、喜歡躺臥、四肢無力、大便稀溏。脾生病後,胃就不能夠獨自運化津液,所以也會跟著生病。
總的來說,脾胃虛弱,陽氣就不能夠正常生長,這就表示春夏的生長之氣沒有發揮作用,五臟的氣也就無法生成。脾病向下侵犯腎,土剋水,導致骨頭虛弱無力,這就是「骨蝕」,使人骨髓空虛,腳沒有力氣不能踩地。這是陰氣過盛,屬於陰盛陽虛的症狀。《醫經》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就會死亡」。如果用辛甘的藥物來滋養胃氣,應當讓它向上升發、向外發散,使生長之氣旺盛。這裡說的「發汗」,不是指真正的發汗,而是指用來幫助陽氣生長的方法。
胃病,脈象會比較緩和;脾病,脈象會比較遲緩。患病的人在肚臍的部位會有氣在跳動,按下去會感覺到硬硬的好像有東西而且會痛,如果火氣侵入脾土,脈象就會洪大而緩和,同時會出現身體發熱、心中不舒服的症狀。這是陽氣衰弱,不能向上生發,不應該用治療五臟的方法來治療,應該依照臟腑的氣機變化,採用升降浮沉、補瀉的方法來用藥。如果脈象緩和,人感到疲倦、喜歡躺臥、四肢無力,或者大便稀溏,這是濕氣太盛,應該用平胃散來治療。
如果脈象呈弦而且氣虛弱、容易出汗、四肢發熱,或者大便稀溏,或者皮膚毛髮乾燥脫落,應該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脈象虛弱,氣血不足,可以在四物湯中選用一味或兩味藥,根據主要症狀加入方劑中。如果元氣虛弱,或氣短、脈弱,應該用四君子湯來治療。如果口渴、小便不暢、顏色赤黃、量多或量少,應該用五苓散去掉桂枝,再選取兩味藥加入方劑中。
以上五個方劑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隨證加減。假如是表虛自汗,春夏可以加黃耆,秋冬可以加桂枝。如果腹部抽痛或者脈象弦急,可以加防風;如果抽痛嚴重可以加甘草,腹部感覺窄小或氣短也可以加甘草,腹脹氣不通暢不要加。即使氣不通暢,但脾胃中氣不調和,也不要去掉甘草,可以加入厚朴來破除阻滯之氣,但也不可多用,在甘草五分中加入一分就可以了。腹中覺得悶悶的,這不是腹脹,而是氣散而不收,可以加入芍藥來收斂。
如果肺氣短促或不足,可以加入人參、白芍。中焦使用白芍藥,可以幫助脾升陽,使肝膽的邪氣不敢侵犯。腹部窄小或抽痛要去掉白芍,並且酸澀的藥也不要使用。腹痛可以加甘草、白芍。甘草的性質是甘,甘屬於土,土屬己;曲直的性質是酸,酸屬於木,木屬甲。甲己可以化土,這是張仲景的妙法。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怕冷或者腹痛感覺寒冷,加桂枝。
疲倦嗜睡是體內有濕氣,胃虛不能吃東西,或者感到困倦、或者泄瀉,可以加蒼朮。自汗可以加白朮。小便不利可以加茯苓,口渴也可以加茯苓。氣虛弱可以加白茯苓、人參。氣盛可以加赤茯苓、縮砂仁。氣機不能正常運轉而且有熱,可以稍微加黃連,心煩意亂也可以這樣做。小便量少可以加豬苓、澤瀉。如果汗多導致津液虧竭,不要使用利尿的藥物,這是因為津液要回到胃中以自行恢復。
不口渴但小便不通,可以加炒黃柏、知母。小便澀痛可以加炒滑石。小便淋漓不暢可以加澤瀉。五苓散治療口渴且小便不利,沒有惡寒症狀的人不能用桂枝。不口渴但小便自流,而且出現妄見妄聞的情況,這是瘀血的症狀,可以用炒黃柏、知母來去除腎中的燥熱。小便不通暢淋漓,可以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療小便不通暢,可以用六一散中加入木通。心臟有熱可以用錢氏方的導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