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十四 (1)

1. 治痔漏大法以瀉火涼血流濕潤燥為主

東垣云:痔病皆濕、熱、風、燥四氣為病,其腫而後重者,濕兼熱也;大便結者,燥兼熱也;腸頭成塊者,濕也;大痛者,風熱也。此皆臟氣為病而顯其形也。治宜行氣和血,瀉火疏風,流濕澗燥,以調其內,淹洗塗敷,以治其外。腫痛雖定,而痔猶存也。若不去其根本,遇觸即發。

以枯藥消去其痔,而絕其源。亦須調飲食、戒房勞、慎憂怒,內觀自養,使火不起,可保全安,否則雖服良藥,難復效也。

白話文:

治療痔瘡和肛漏的主要方法,是以清瀉火氣、涼血、排除濕氣、滋潤乾燥為主。

李東垣說:痔瘡的病因都是由濕、熱、風、燥這四種氣所引起的。如果腫脹而且有下墜感,那是濕氣兼有熱氣;如果大便乾結,那是燥氣兼有熱氣;如果腸道末端形成塊狀物,那是濕氣造成的;如果疼痛劇烈,那是風邪兼有熱邪。這些都是因為內臟的氣出了問題,而表現在外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要理氣活血,清瀉火氣、疏散風邪,排除濕氣、滋潤乾燥,用這些方法來調理身體內部,同時用浸洗、塗抹的方法來治療外部。即使腫痛消除了,痔瘡仍然存在。如果沒有去除根本病因,遇到刺激就又會發作。

應該用枯痔的藥物來消除痔瘡,斷絕病源。同時也要注意調整飲食、戒除房事過度、避免憂愁和憤怒,從內在修養,使火氣不起,這樣才能保證痊癒,否則即使服用良藥,也很難見效。

2. 不飲酒人痔瘡易治

丹溪云:痔漏因風、濕、燥、熱歸於大腸,金失所養,木寡於畏。其為變見名狀,種種不同,曰牛奶,曰鼠奶,曰雞心,曰雞肝、曰蓮花,曰翻花,曰峰窩,曰穿腸,曰外痔。雖名狀不一,而其因亦同焉。以苦寒瀉火,芩、連、梔子、槐花之類;以辛溫和血,當歸、川芎、桃仁之類;風邪下陷,以秦艽、荊、防、升麻之類;燥熱鬱怫,以枳殼、麻仁、桃仁、大黃之類。不飲酒人庶幾易治。

白話文:

朱丹溪說:痔瘡和瘻管的病因,是因為風、濕、燥、熱這些邪氣侵犯大腸,導致大腸屬金的臟腑失去滋養,而屬木的肝臟則因為受到壓制而功能失常。這些病變會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例如像牛奶的,像老鼠乳頭的,像雞心的,像雞肝的,像蓮花的,像花瓣翻開的,像蜂窩的,像穿透腸道的,以及外痔等等。雖然形態各異,但病因是相同的。治療上,會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例如黃芩、黃連、梔子、槐花等;用辛溫的藥物來活血,例如當歸、川芎、桃仁等;對於風邪下陷的,會用秦艽、荊芥、防風、升麻等藥物;對於燥熱鬱積的,則會用枳殼、麻仁、桃仁、大黃等藥物。不喝酒的人,痔瘡比較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