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2)
卷之八十八 (2)
1. 嬰幼論
(王隱君)
嬰兒初生,車籃襁褓,各隨風俗。大概厥初下地之時,勿待其出聲,急以帛裹指,展去舌上汙血。用手一遲,啼聲一出,即入腹中,斯為患矣。如下地少頃,不能出聲者,急以溫水一口少許灌之,即出聲也。久不出聲者,以其臍帶倒捋入腹,然以口頻進氣於兒口中,則自能啼。
初浴先將以豬膽汁一個,入湯溫浴之,則不生瘡疥。次用桃李梅根或枝各兩許,㕮咀煎湯浴之,則去不祥。浴罷即看口中舌下並齶上,或有白泡,相連去處,即便用指摘去,則無重舌等病。此其大略。凡嬰兒六十日後,瞳人將成,而能應和人情,自此為有識之初,便當誘其正性,父母尊長漸次令其別之。僮僕婢妾不可訓其手舞足蹈,無禮罵人,高舉放倒,猛推閃避。
兒雖強笑,失色驚駭,乖張惡性,自此無端。乳母縱嗜厚味,純醪煎爆,兒亦受之於乳,是以驚疳積癖瀉痢由之而生。及其臨病,又忌灌以苦辛之藥味,姑惜隱忍,無所不致。大抵愛子之偏無出於母,所嗜之食,任其飽足,必致所傷。余幼時酷嗜甘飴,忽於一日,飴中有蚯蚓引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
至長始知長上為之。不然,脾疳久患,深染難調,奈何不為戕害?大抵庠序之教,禮義節文之誨,幼稚幼學,通字未真,須自千文蒙求,調其句讀,候其舌便語清,始可入大學,課其文字。成性純然,精神不耗,何病之有?
凡人之病,其義有五。一曰稟受之病,與生俱生者是也。二曰果報之病,伯牛之癩,袁盎之瘡者是也。三曰六淫之病,風寒暑濕燥火,外邪所侵者是也。四曰七情之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是也。五曰金瘡顛撲,外傷者是也。外傷之證,顯而易曉。其所謂七情者,責當在誰?六淫之疾,則亦以此而召耳。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用搖籃或襁褓包裹,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大概在嬰兒剛落地的時候,不要等他哭出聲音,要趕緊用布包住手指,把舌頭上的污血擦掉。如果手慢了一點,嬰兒一旦哭出聲,污血就會被吞入腹中,這樣就會造成疾病。如果嬰兒落地後過一會兒沒哭出聲,要趕緊用少許溫水餵他,他就會哭出來。如果很久沒哭出聲,要把他的臍帶向上推回腹中,然後對著他的嘴頻繁吹氣,他自然就會啼哭。
第一次給嬰兒洗澡時,先將一個豬膽汁倒入溫水中給他洗澡,這樣就不會長瘡或疥癬。接著用桃樹、李樹或梅樹的根或枝條各一些,搗碎煎湯給他洗澡,這樣可以去除不祥之氣。洗完澡後,要馬上檢查他的口腔,看看舌頭下方和上顎,如果有連在一起的白色小泡,就要馬上用手指摳掉,這樣就不會得重舌等疾病。以上只是大概的方法。嬰兒出生六十天後,瞳孔就會逐漸形成,並且能夠回應人的感情,從這時起就有了辨別能力,應該開始引導他走上正途,父母長輩要逐漸教導他分辨是非。家裡的僕人不能教他手舞足蹈、無禮罵人、高舉亂放、猛推閃躲。
嬰兒即使只是強笑、臉色驚恐、做出不正常的行為,這些壞習慣都會從此開始。哺乳的婦女如果縱容自己吃油膩濃厚的食物、純酒或煎炸爆炒的食物,嬰兒也會從乳汁中吸收,因此容易產生驚嚇、疳積、腹瀉等疾病。等到嬰兒生病了,又怕給他餵苦辣的藥,只是心疼忍耐,什麼方法都試了。大概是母親對孩子的溺愛最過分,任由孩子吃喜歡的食物吃到飽足,一定會因此受傷。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吃甜食,有一天,甜食中竟然有蚯蚓伸出頭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吃甜食了。
長大後才知道是長輩的過失。不然,脾臟上的疾病就會長久難以治療,病情加重難以調理,豈不是害了他嗎?大概來講,學校的教育、禮義節操的教誨,應該從幼年開始。在孩子還沒認得字的時候,就要從《千字文》、《蒙求》這些基礎的教材開始,調整他的語氣語調,等到他能說話清晰時,才能讓他進入大學,學習文字。這樣性情才能純樸,精神才不會耗損,哪會有什麼疾病呢?
凡是人的疾病,其原因有五種。第一種是稟賦性的疾病,與生俱來的。第二種是因果報應的疾病,像伯牛的癩病、袁盎的瘡一樣。第三種是六淫邪氣的疾病,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入身體。第四種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疾病。第五種是跌打損傷、外傷的疾病。外傷的病症顯而易見。至於所謂七情引起的疾病,應該歸咎於誰呢?而六淫邪氣引起的疾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