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一 (27)

1. 外科附方

白朮(炒),陳皮,澤瀉,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半夏(薑製。各一兩),青皮,乾薑(炮。各半兩),巴豆霜,枳實(各錢半),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此內傷脾胃,飲食營運不能升降,注而為腳氣,用此導引,行化脾氣也。

青龍湯,治肺受寒邪,咳嗽而喘。

乾薑(炮),細辛,麻黃,肉桂(各二兩),半夏(制,二兩半),芍藥,甘草(炙。各二兩),五味子(二兩,炒,搗碎)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治喘咳肺癰,胸膈脹悶,身面浮腫,鼻塞聲重。

葶藶(微炒,研末)

每服三錢,水盞半,棗二枚,煎一盞,去棗入藥,煎至七分,食後服。

升麻湯,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唾痰腥臭。

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黃芩,赤芍藥,生甘草,牡丹皮(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參蘇飲,治感風咳嗽,吐唾稠黏,或發熱頭疼,目不清,胸膈不利。

木香,紫蘇葉,葛根,前胡,半夏(制),人參,茯苓(各七分),枳殼,桔梗,甘草,陳皮(去白。各五分),

上水二盞,姜一片、蔥一莖,煎八分,食遠服。

桔梗湯,治咳,胸膈引痛,兩腳腫,咽乾煩渴,時出濁涕腥臭。

桔梗,貝母,當歸(酒洗),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炒),甘草節,防己(各一錢),黃耆,百合(蒸。各錢半),五味子(炒,搗),甜葶藶(炒),地骨皮,知母(炒),杏仁(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咳甚,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秘,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加木通、車前子。煩躁加白茅根。咳而痛甚,加人參、白芷。

排膿散,治肺癰,吐膿後服此,排膿補肺。

黃耆,白芷,五味子(搗炒),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四順散,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紫菀茸,桔梗(各錢半),甘草(六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咳嗽加杏仁。亦可為末,白湯調服。

葶藶散,治過食煎爆,過飲酒漿,致肺喘不臥,及肺癰,濁唾腥臭。

甜葶藶,桔梗,栝蔞仁,川椒,薏苡仁,桑白皮,葛根(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鍾乳粉散,治肺虛久咳,皮毛枯槁,唾血腥臭,或喘不已。

鍾乳粉(煅煉熟,研極細),桑白皮(蜜炙),麥門冬,紫蘇(各五分),

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後服。

紫菀茸湯,治食炙爆傷肺,咳嗽吐痰,唾血喘急,胸膈痛不得臥。

紫菀茸,犀角(鎊),甘草(炙),人參(各五分),款冬花,桑白皮,百合(蒸焙),杏仁(炮去皮尖),阿膠(蛤粉炒成珠),貝母,半夏(制),蒲黃(炒。各一錢),

白話文:

[外科附方]

藥丸配方:

白朮(炒過)、陳皮、澤瀉、茯苓、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半夏(用薑汁炮製。各一兩),青皮、乾薑(炮製過。各半兩),巴豆霜、枳實(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溫水送服。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為內傷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飲食消化不良、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濕氣下注形成腳氣的症狀。用這個藥方來疏導,運行消化脾胃的氣。

青龍湯:

治療肺部感受寒邪,導致咳嗽且氣喘的症狀。

乾薑(炮製過)、細辛、麻黃、肉桂(各二兩),半夏(炮製過,二兩半),芍藥、甘草(烤過,各二兩),五味子(二兩,炒過,搗碎)。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成,飯後服用。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療喘咳、肺癰(肺膿瘍),胸部脹悶,身體和臉部浮腫,鼻塞、聲音沙啞的症狀。

葶藶(稍微炒過,研成粉末)。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紅棗兩枚,煎煮至一碗,去掉紅棗後加入藥粉,再煎煮至七成,飯後服用。

升麻湯:

治療肺癰,胸部和乳房之間疼痛,咳出的痰帶有腥臭味。

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黃芩、赤芍藥、生甘草、牡丹皮(各一錢)。

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參蘇飲:

治療感受風邪引起的咳嗽,咳出濃稠的痰,或者發燒頭痛,眼睛看不清楚,胸部不舒服。

木香、紫蘇葉、葛根、前胡、半夏(炮製過)、人參、茯苓(各七分),枳殼、桔梗、甘草、陳皮(去白,各五分)。

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一片、蔥一根,煎煮至八分,在飯後較長時間服用。

桔梗湯:

治療咳嗽、胸部牽引疼痛、雙腳腫脹、咽喉乾燥、煩躁口渴,時常流出腥臭的鼻涕。

桔梗、貝母、當歸(用酒洗過)、栝蔞仁、枳殼、薏苡仁、桑白皮(炒過)、甘草節、防己(各一錢),黃耆、百合(蒸過,各一錢半),五味子(炒過,搗碎),甜葶藶(炒過),地骨皮、知母(炒過)、杏仁(各五分)。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溫服。如果咳嗽嚴重,可加百藥煎;有發熱症狀,可加黃芩;大便不通暢,可加入少許煨過的大黃;小便不利,可加入木通、車前子;煩躁不安,可加入白茅根;咳嗽且疼痛嚴重,可加入人參、白芷。

排膿散:

治療肺癰,在咳出膿液後服用,有排膿和補肺的功效。

黃耆、白芷、五味子(搗碎炒過)、人參(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用蜂蜜水調服。

四順散:

治療肺癰咳出膿液,手心、腳心煩熱,胸悶咳嗽。

貝母、紫菀茸、桔梗(各一錢半),甘草(六分)。

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在飯後較長時間服用。咳嗽嚴重,可加入杏仁。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服。

葶藶散:

治療因為吃過多煎炸食物、飲用過多酒,導致肺部氣喘無法躺臥,以及肺癰、咳出腥臭的濃痰等症狀。

甜葶藶、桔梗、栝蔞仁、川椒、薏苡仁、桑白皮、葛根(各一錢),甘草(烤過,五分)。

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鍾乳粉散:

治療肺虛導致的長期咳嗽,皮膚乾燥枯槁,咳血帶腥臭味,或呼吸急促的症狀。

鍾乳粉(煅燒煉熟,研磨極細),桑白皮(用蜂蜜烤過)、麥門冬、紫蘇(各五分)。

用水一碗,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六分,飯後服用。

紫菀茸湯:

治療因為吃烤炸食物傷及肺部,引起咳嗽吐痰,咳血、喘息急促,胸部疼痛無法躺臥等症狀。

紫菀茸、犀角(刨削成粉)、甘草(烤過)、人參(各五分),款冬花、桑白皮、百合(蒸過焙乾),杏仁(炮製後去皮尖),阿膠(用蛤粉炒成珠),貝母、半夏(炮製過)、蒲黃(炒過,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