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一 (1)

1. 溫經勝濕諸劑

(治寒氣勝者為痛痹)

芎附散,治五種痛痹,白腿臂間發作不定者。

小川芎,附子(泡去皮臍),黃耆,防風,白朮,當歸(酒洗),熟地黃,桂心,甘草(炙),柴胡(各等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空心服。

(《三因》)附子湯,治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縱緩,遍體痠疼。

附子(生,二錢),官桂,人參,白芍藥(各一錢),白朮,茯苓,甘草(炙。各八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十味銼散,治中風血弱,臂痛連及筋骨,舉動難支。

附子(炮),黃耆,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川芎,防風,白朮(各七錢),茯苓,肉桂(五分),熟地黃(酒洗焙乾,二錢)

上水二盞,舊三片、棗二枚,食後臨臥服。

續斷丸

川續斷,川萆薢,當歸,川芎(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天麻,附子(炮),防風(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溫酒下。

神效左經丸,治諸風寒濕痹,麻木不仁,肢體手足疼痛,極效。

蒼朮(米泔浸,),草烏(去皮),蔥白,乾薑(各四兩)

上四味搗爛,裝入瓶內,按實,密封瓶口,安於暖處,三日取出,曬乾入後藥。

金毛狗脊(二兩),破故紙(酒浸焙乾),藁本,白芷,撫芎,小茴香(炒),穿山甲(炮),川牛膝(酒浸。各二兩),川烏(炮),木瓜,白附子,虎脛骨(酥油炙),乳香(炙),沒藥(炙。各一兩,另研)

上為末,酒打糊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酒下。

烏頭湯,治風寒濕痹,流注經絡,筋脈拘攣,不能轉側,亦治腳氣。

烏頭,附子,細辛,桂枝,秦艽,官桂,甘草,白芍藥(各七分),防風,乾薑,當歸,白茯苓,獨活(各一錢)

上水盞半,棗二枚,煎八分,空心服。

凡中風及風痹等疾,皆積宿之久,非一日所能攻。可大劑,久而服之,取效,加以灸法,無不愈者。《唐書》載王太后中風,喑默不語,醫者煎黃耆湯數斛以熏之得瘥,皆此類也。今人服之五劑,便欲責效,可怪也。

乳香宣經丸,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筋骨疼痛,行步艱難。

乳香(另細研,八錢),萆薢(四兩),木香(八錢),五靈脂(一兩),黑豆(三合,生用二兩),附子(制,八錢),川楝子,小茴香(炒。各二兩),防風,草烏(炒),黑牽牛(生),威靈仙,烏藥,陳皮(各四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三十丸,漸加五十丸。

烏頭粥,治風寒濕,麻木不仁。

烏頭(不拘多少、生研為末)

上每用香熟白晚米二合,入藥末四錢,同米以砂罐煮作稀粥、不可太稠。下生薑汁一匙,白蜜三匙,攪勻,空心溫啜之為佳。如中濕多,更入薏苡仁末二錢。服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隨及腫痛不能舉者,有此預防之。左氏云:風淫四末,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病在四末。

白話文:

溫經勝濕諸劑

(用來治療因為寒氣過盛引起的痛痹)

  • 芎附散,治療五種痛痹,以及大腿和手臂之間發作不定疼痛的病症。

藥材:小川芎、附子(泡過並去除皮臍)、黃耆、防風、白朮、當歸(用酒洗過)、熟地黃、桂心、甘草(炙烤過)、柴胡(每種藥材等量)。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加入三片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服用。

  • 附子湯,治療關節疼痛、皮膚麻木不仁、肌肉沉重僵硬、四肢鬆弛無力、全身痠痛等症狀。

藥材:附子(生的,二錢)、官桂、人參、白芍藥(各一錢)、白朮、茯苓、甘草(炙烤過,各八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稍遠時溫服。

  • 十味銼散,治療中風導致氣血虛弱,手臂疼痛連帶筋骨,難以舉起活動的情況。

藥材:附子(炮製過)、黃耆、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川芎、防風、白朮(各七錢)、茯苓、肉桂(五分)、熟地黃(用酒洗過並烘乾,二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加入三片薑和兩顆紅棗,在飯後睡前服用。

  • 續斷丸

藥材:川續斷、川萆薢、當歸、川芎(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天麻、附子(炮製過)、防風(各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四十丸,用溫酒送服。

  • 神效左經丸,治療各種風寒濕痹,麻木不仁,肢體手腳疼痛,效果極佳。

藥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草烏(去皮)、蔥白、乾薑(各四兩)。

製法: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爛,裝入瓶內,壓實,密封瓶口,放置在溫暖的地方,三天後取出,曬乾,再加入後面的藥材。

後續藥材:金毛狗脊(二兩)、破故紙(用酒浸泡後烘乾)、藁本、白芷、撫芎、小茴香(炒過)、穿山甲(炮製過)、川牛膝(用酒浸泡,各二兩)、川烏(炮製過)、木瓜、白附子、虎脛骨(用酥油炙烤過)、乳香(炙烤過)、沒藥(炙烤過,各一兩,另外研磨)。

用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糊狀,製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酒送服。

  • 烏頭湯,治療風寒濕痹,在經絡中流竄,筋脈攣縮,不能轉動身體,也治療腳氣。

藥材:烏頭、附子、細辛、桂枝、秦艽、官桂、甘草、白芍藥(各七分)、防風、乾薑、當歸、白茯苓、獨活(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加一碗半水,加入兩顆紅棗,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服用。

凡是中風及風痹等疾病,都是長期積累的,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可以使用大劑量的藥物,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再加上灸法,沒有治不好的。《唐書》記載王太后中風,失語,醫生用黃耆湯數斛熏蒸才痊癒,都是這類的治療方法。現在的人服用五劑藥就想見效,真是奇怪。

  • 乳香宣經丸,治療風寒濕痹,四肢拘攣,筋骨疼痛,行走困難。

藥材:乳香(另外研磨成細末,八錢)、萆薢(四兩)、木香(八錢)、五靈脂(一兩)、黑豆(三合,生用二兩)、附子(炮製過,八錢)、川楝子、小茴香(炒過,各二兩)、防風、草烏(炒過)、黑牽牛(生的)、威靈仙、烏藥、陳皮(各四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和糊狀,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空腹用溫酒送服三十丸,逐漸增加到五十丸。

  • 烏頭粥,治療風寒濕,麻木不仁。

藥材:烏頭(不拘多少,生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用香熟的白米二合,加入烏頭粉末四錢,與米一同用砂鍋煮成稀粥,不要太稠。加入生薑汁一匙、白蜜三匙,攪拌均勻,空腹溫熱服用最佳。如果濕氣較重,可以再加入薏苡仁粉末二錢。服用此粥,可以有效治療手腳四肢不聽使喚以及腫痛不能舉起的情況,可以預防這些疾病。《左傳》說:風邪侵襲四肢末端,四肢就是末端。脾主四肢,風邪侵犯肝臟就會影響脾,脾被肝剋制,所以疾病發生在四肢末端。

使用滋養脾胃的藥物,引導祛風濕的藥物進入脾經,達到祛除邪氣、扶正固本的目的,所以四肢才能安穩。這個藥方效果非常好,我經常配製此方給人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