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十二 (3)

1. 上消諸劑

白虎加人參湯,治上焦消渴引飲。

人參(一錢),石膏(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宣明》麥門冬飲子同服。

人參石膏湯,治膈消,上焦燥渴,不飲多食。

人參(二錢),黃芩,知母,杏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石膏(三錢),粳米(一撮)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用於治療上焦燥熱引起口渴想喝水。配方包含人參一錢、石膏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五分,用水煎煮八分,溫熱服用。可以配合麥門冬飲子一起服用。人參石膏湯則是用於治療胃部不適、上焦燥熱、口渴卻不愛喝水、食慾亢進的症狀,配方包含人參二錢、黃芩、知母、杏仁各一錢、甘草七分、石膏三錢、粳米少許。

水煎服。

(東垣)絳雪散,治消渴,飲水無度小便數者,大有神效。

黃芩,黃丹,防己,栝蔞根(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漿湯下,日進三服即止。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東垣所著的《絳雪散》專治消渴症,症狀為喝水過多,小便頻數,此方療效顯著。

藥材包括黃芩、黃丹、防己、栝蔞根,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溫熱米漿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即可。

2. 中消諸劑

(東垣)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治中消,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升麻(四分),防風,甘草(半炙),防己,生地黃,當歸(六分),柴胡,羌活,黃耆(炙),知母,黃芩(酒炒。各八分),桃仁(去皮尖,十枚,另研),龍膽草(酒洗),石膏,黃柏(各一錢),杏仁(十枚,另研)

白話文:

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

這是東垣所創,用來治療中消的方劑。其症狀表現為:能吃卻瘦、口舌乾燥、自汗、大便乾燥、小便次數頻繁。

方藥組成:

  • 升麻 (四分)
  • 防風
  • 甘草 (半炙)
  • 防己
  • 生地黃
  • 當歸 (六分)
  • 柴胡
  • 羌活
  • 黃耆 (炙)
  • 知母
  • 黃芩 (酒炒,各八分)
  • 桃仁 (去皮尖,十枚,另研)
  • 龍膽草 (酒洗)
  • 石膏
  • 黃柏 (各一錢)
  • 杏仁 (十枚,另研)

注:

  • 此方劑中,藥材的份量以“分”為單位,古代“分”的單位換算到現代約為0.311克。
  • “炙”是指用火烤,目的是去除藥材的寒性或濕氣。
  • “酒炒”是指用酒將藥材炒製,目的是增強藥性。
  • “另研”是指將藥材單獨研磨成粉末。
  • “酒洗”是指用酒將藥材洗淨。

上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東垣)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能下,時有腹脹,或瀉黃如糜,名曰飧泄,身目俱黃,四肢痿弱,前陰如水,尻臀腰背寒,面黧色,急痛,善嚏,喜怒不常,健忘。

藿香(二分),柴胡,黃連,木香(各三分),白葵花,麥門冬,當歸身,蘭香(各五分),蓽澄茄,甘草(半炙),梔子,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各一錢),石膏(一錢半),杏仁(去皮尖),酒黃柏(各八分),知母(酒炒),桔梗(各三錢),升麻,人參(各二錢),全蠍(五枚去足)

白話文:

生津甘露飲子

藥方:

  • 上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組成:

  • 藿香(二分)
  • 柴胡,黃連,木香(各三分)
  • 白葵花,麥門冬,當歸身,蘭香(各五分)
  • 蓽澄茄,甘草(半炙),梔子,白豆蔻,白芷,連翹,薑黃(各一錢)
  • 石膏(一錢半)
  • 杏仁(去皮尖)
  • 酒黃柏(各八分)
  • 知母(酒炒)
  • 桔梗(各三錢)
  • 升麻,人參(各二錢)
  • 全蠍(五枚去足)

主治:

  • 消渴:口渴,飲水不止。
  • 上下齒皆麻:上下牙齒發麻。
  • 舌根強硬腫痛:舌頭根部硬且疼痛。
  • 食不能下:吃不下東西。
  • 時有腹脹:偶爾腹脹。
  • 或瀉黃如糜,名曰飧泄:腹瀉,大便稀薄如米粥,稱為飧泄。
  • 身目俱黃:全身和眼睛都發黃。
  • 四肢痿弱:四肢無力。
  • 前陰如水:小便頻繁,像水一樣。
  • 尻臀腰背寒:臀部、腰部、背部發冷。
  • 面黧色:面色發黑。
  • 急痛:劇烈疼痛。
  • 善嚏:容易打噴嚏。
  • 喜怒不常:情緒不穩定,容易喜怒無常。
  • 健忘:容易忘記事情。

用法:

  • 上水二盞煎一盞,溫服: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下半杯,溫熱服用。

來源:

  • 東垣

注釋:

  • 此方為東垣所著,用於治療消渴、口渴、腹瀉、發黃等症狀。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和作餅子,日中曬半乾杵細。每用一錢,於掌上食後舐之,隨津嚥下,或用白湯少許下。

人參白木湯,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水而小便數。兼療一切陰虛陽實,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腸胃燥澀,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二錢),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八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泡蒸餅後混合成餅子,放在太陽下曬到半乾,再搗碎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放在手掌上,飯後舔食,讓藥粉隨唾液吞下,也可以用少量白湯送服。

人參白木湯可以治療胃部、膈膜的熱邪,以及伴隨的飽脹、食慾不振、消瘦、口渴等症狀。也適用於各種陰虛陽實、風熱燥郁引起的頭昏眼花、中風偏癱、酒後積毒、腸胃乾燥、傷寒等病症,以及產後煩躁口渴、氣血運行不暢等。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當歸、芍藥、大黃、梔子、荊芥穗、薄荷、桔梗、知母、澤瀉(各半兩)、茯苓、連翹、栝蔞根、乾葛(各一兩)、甘草(三兩)、藿香葉、青木香、官桂(各二錢)、石膏(二兩)、寒水石(二兩)、滑石(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半盞,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如腸胃鬱結,濕熱內甚,自利者,去大黃、芒硝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

半夏,甘草(半炙),白蔻仁,人參,蘭香葉,升麻,連翹,桔梗(各五分),防風(一錢),知母(酒炒,錢半),石膏(三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作薄片曬乾,為粗末。食後薑湯下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加入半兩硝石和三片生薑,煎煮到半杯,再加入少量蜂蜜,溫熱服用;逐漸增加到十多錢,直到臟腑通暢見效。如果長期服用,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藥量。如果腸胃鬱結,濕熱內盛,有腹瀉的情況,則去掉大黃和芒硝服用。

甘露膏可以治療口渴多喝水、食慾好卻消瘦、自汗、大便乾結、小便頻繁等症狀。

將半夏、甘草(半烤)、白蔻仁、人參、蘭香葉、升麻、連翹、桔梗(各五分)、防風(一錢)、知母(酒炒,一錢半)、石膏(三錢)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餅,混合成薄片曬乾,再研磨成粗粉。飯後用薑湯送服二錢。

(錢氏)加味白朮散,治消穀善飢。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藿香(各八分),乾葛(一錢),木香,枳殼(麩炒),五味子,柴胡(各四分)

水煎,食遠溫服。

茯神丸,治消中,煩熱消穀,小便數。

人參,茯神,生地黃,黃連,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牡蠣粉,石蓮子(去心),黃耆(蜜炙),知母(各半兩),栝蔞子(七錢半)

白話文:

錢氏加味白朮散,適用於治療食慾旺盛卻容易消化不良的症狀。方劑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炙)、藿香(各八分)、乾葛(一錢)、木香、枳殼(麩炒)、五味子、柴胡(各四分),水煎後,飯後溫服。

茯神丸,適用於治療中焦虛弱、煩熱、消化不良、小便頻繁的症狀。方劑包含人參、茯神、生地黃、黃連、麥門冬(去心)、枳殼(麩炒)、牡蠣粉、石蓮子(去心)、黃耆(蜜炙)、知母(各半兩)、栝蔞子(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飲下。

消痞丸,治三焦壅滯,丹熱中消渴,及治心火上炎,上為咳血、衄血,下為大小便血,腸風痔漏,小兒消疳積滯。

黃連,葛根,青黛,牽牛(頭末。各半兩),大黃,黃柏,山梔,薄荷,厚朴,藿香(各二錢半),木香,官桂(各一錢),黃芩,小茴香(炒。各二錢)

上為細末,水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混合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此方名為消痞丸,可治療三焦壅滯、丹熱中消渴,以及心火上炎導致的咳血、鼻出血、大小便出血、腸風痔漏,和小兒疳積。

配方包括:黃連、葛根、青黛、牽牛(頭末各半兩)、大黃、黃柏、山梔、薄荷、厚朴、藿香(各二錢半)、木香、官桂(各一錢)、黃芩、小茴香(炒,各二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水糊成丸,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