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 (3)

1. 衄血下血有傷寒失於發散熱鬱所致

成無己云: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蓄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蓄積而不散者是也。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留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經曰:太陽病七八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

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治法詳見傷寒蓄血條下。)

陰結便血,非傷寒之比。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外灸中脘、三里、氣海;內服平胃地榆湯而愈。

白話文:

鼻出血和便血,是因為傷寒沒有好好發散,熱邪鬱積造成的

成無己說:傷寒引起的鼻出血,是因為邪氣無法發散出去,壅塞在經絡中,逼迫血液導致出血。而蓄血在下焦(腹部下方),是因血液凝結而不運行,積聚而不散開所致。血液瘀積在上而導致吐血的,稱為「薄厥」;血液停留在下而瘀滯的,稱為「蓄血」。這是由於太陽經的邪氣沿著經脈傳入體內,導致瘀熱在裡,血液被熱邪衝擊凝結而不運行,積存在下焦所造成的。《黃帝內經》說:太陽病經過七八天,表證(發熱、惡寒等)還在,脈象微弱而沉,反而沒有發生胸部結痛的症狀。

如果病人像發狂一樣,那是因為熱邪在下焦,少腹(小腹)應該會覺得脹滿發硬,小便卻很正常,這時如果出現便血,反而會痊癒。

(治療方法請參看傷寒蓄血條目下的說明。)

陰結引起的便血,與傷寒不同。邪氣在五臟,就會導致陰脈不協調。陰脈不協調,血液就會滯留。陰結的病症,是陰氣在體內凝結,無法向外運行,沒有其他地方可以依靠,就滲入腸道間,因此造成便血。可以用艾灸來治療中脘穴、足三里穴和氣海穴;內服平胃散加地榆湯,就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