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 (2)

1. 血證有三因

陳無擇云:衄者,因傷風寒暑濕,流傳經鉻,湧泄於清氣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是喜傷心,皆能動血,隨氣上溢清道中而致者,屬內因。飲食過多,啖炙爆辛熱,或墜墮車馬傷損所致者,為不內外因。

白話文:

陳無擇說:流鼻血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感受風寒暑濕等外在邪氣,這些邪氣在經絡中流竄,最後向上湧泄到清氣所走的通道而造成的,都屬於外在因素引起的。另外,像是長期發怒會傷害肝臟、長期憂愁會傷害肺臟、過度思慮會傷害脾臟、意志消沉會傷害腎臟、過度喜悅會傷害心臟,這些情緒的波動都可能導致血液運行異常,隨著氣向上溢出到清氣所走的通道而造成的,都屬於內在因素引起的。還有像是飲食過量、吃太多燒烤、辛辣燥熱的食物,或是從高處跌落、被車馬撞傷等外傷所造成的,則屬於不內外因素引起的。

2. 吐嘔唾血為內傷氣逆所致者多

吐血者,或因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內,及飲食房室勞役所致。勞血積聚,膈間滿則吐溢,世謂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內傷。

東垣曰:經云怒氣逆甚則嘔血,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穴。又足少陰腎之脈,從腎上貫肝,入肺中,循喉嚨。其病則飢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則有血。夫氣者,陽;血者,陰也。氣主行之,血主濡之。今血妄行,上出於鼻口者,皆氣逆也。故經言陽明厥逆,怒則氣逆,暴癉內逆者是也。

《玉機微義》云:怒氣勞氣,皆能致血證。但怒氣致血證者,則暴甚,故經云抑怒以存陰者是矣。否則五志之火動甚,火載血上,錯經妄行也。

白話文:

吐血、嘔吐、咳血這些症狀,很多是因為內傷導致氣機逆亂引起的。

吐血的原因,有的是因為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侵襲身體,有的是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內在情緒波動,也有的是因為飲食不當、房事過度、過勞等原因造成的。因為勞累導致血液積聚,胸膈之間感到脹滿,就會導致血液上溢,這就是俗稱的「妄行」,有時會吐出瘀血,這種情況就屬於內傷。

李東垣說:「經典上說,發怒到極點會導致嘔血。突然發病,內氣逆亂,肝和肺互相搏擊,血就會從鼻子和嘴巴溢出,這時可以取天府穴來治療。另外,足少陰腎經的脈絡,從腎向上貫穿肝,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行走。如果腎經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飢餓卻不想吃飯,臉色像土地一樣黑,咳嗽或吐痰時會有血。氣屬陽,血屬陰。氣主要負責推動,血主要負責滋潤。現在血液不循正常途徑運行,從鼻子和嘴巴流出來,都是因為氣機逆亂的緣故。所以經典上說,陽明經氣逆亂、發怒會導致氣逆,以及突然發病導致內氣逆亂都是這樣的情況。」

《玉機微義》這本書說:「發怒和勞累都會導致出血的症狀。但是因為發怒而導致的出血症狀,會更加猛烈。所以經典上說,要控制怒氣,才能保存陰氣。不然,五種情志之火過於旺盛,火會帶著血往上衝,導致血液不循正常經絡而妄行。」

3. 血屬陰難成而易虧

丹溪曰:經曰: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玉機微義》云:經曰: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充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注之於脈,少則澀,充則實,常以飲食日滋,故能陽生陰長,聚汁變化而赤為血也。生化旺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虛,可不謹養哉?故曰:血者,神氣也,持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盛則陰必衰,又何言陽旺則生陰血也?蓋謂血氣之常,陰從乎陽,隨氣運行於內。

苟無陰以羈束,則氣何以樹立?故其致病也易,調治也難。以其比陽常虧而又損之,則陽易亢,陰易乏之論可以見矣。《內經》有云: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年至十四而經行,至四十九而經斷,可見陰血之難成易虧如此。陰氣一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忘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

火極似水,血色紫黑,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滯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喜忘;蓄之在下,則人害狂。墮恐跌僕,則瘀惡內凝。若分部位,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此特舉其所顯之證者。

白話文:

丹溪說:「《黃帝內經》說:人到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生活起居也開始衰退。又說:男子六十四歲精氣就會衰竭,女子四十九歲月經就會停止。陰氣的形成,只能供應三十年的運用,就已經開始虧損了。人的情慾是沒有止境的。這種難以生成又容易虧損的陰氣,怎麼可以放縱情慾呢?」

《玉機微義》說:「《黃帝內經》說:『榮』指的是水穀的精華,它能調和五臟,分佈到六腑,才能進入脈絡。它源源不斷地產生,在脾胃化生,充養心臟,在肝臟儲藏,在肺臟宣佈,在腎臟施洩,灌溉全身。眼睛得到它就能看見,耳朵得到它就能聽見,手得到它就能抓握,腳得到它就能行走,臟腑得到它就能有津液,六腑得到它就能有氣。因此,身體的氣機出入升降、濡潤宣通,都是由於它。」

「血液注入脈絡,如果量少就會脈象澀滯,充足就會脈象充實。血液常常依靠飲食來滋養,所以能使陽氣生發,陰血生長,水穀的精華聚合轉化成紅色而成為血液。血液生化旺盛,各經脈就依靠它來滋養;血液衰竭耗盡,各經脈就會因此而虛弱,怎麼能不謹慎地保養呢?所以說:血液是神氣的體現,保持它就存在,失去它就會死亡。由此可知,血液充足則形體強盛,血液虛弱則形體衰退。精神安靜則陰氣生長,形體勞役則陽氣亢盛。陽氣過盛則陰氣必然衰退,又怎麼能說陽氣旺盛就能化生陰血呢?一般來說,氣血的運行,陰氣是跟隨著陽氣在體內運行的。

如果沒有陰氣來約束,那陽氣又如何能樹立呢?所以陰氣的致病容易,調治起來卻很困難。因為陰氣比陽氣更容易虧損,如果又損傷它,就會導致陽氣亢盛,陰氣不足。這就是《內經》說的:『陽道實,陰道虛,陰道常乏,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從人出生,到十四歲月經來潮,到四十九歲月經斷絕,可見陰血的難以生成又容易虧損。陰氣一旦受損,所變生的病症,如果往上發散,就會吐血、流鼻血;如果衰竭於外,就會導致虛勞;如果忘反向下,就會大便出血;如果熱積膀胱,就會小便不暢、尿血;如果滲透腸道,就會形成腸風。陰虛陽盛就會導致崩漏;濕熱瘀積就會導致帶下;熱盛腐化就會導致膿血。

熱盛到了極點反而像水一樣,血液的顏色呈現紫黑色,這是因為熱勝過了陰氣,就會發為瘡瘍。濕氣阻滯血液,就會導致疼痛、瘙癢、風疹,皮膚會出現冷麻。如果陰血積蓄在上方,就會容易健忘;如果積蓄在下方,就會容易發狂。跌倒碰撞,就會導致瘀血內結。如果分部位來說,身體上半部屬陽,如同天上的陽氣;身體下半部屬陰,如同地上的陰氣,這些是特別列舉的比較明顯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