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 (1)

1. 血證敘論

《內經》曰:陽氣者,大怒則形色絕,而血菀於上,使人煎厥。又曰: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吐血。

濕淫汗出為鼽衄。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胞移熱於膀胱,則為癃,溺血。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故氣上矣。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又曰:臥則血歸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又曰:心出血,肝納血。肺出氣,腎納氣。

《針經》云: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後血。

《原病式》云:血溢血瀉,衄衊汙血,皆屬於火。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陽氣過於亢奮,會因為大怒而導致臉色蒼白,血液往上湧,使人昏厥。又說:陽明經氣逆亂,會出現喘咳、身體發熱、容易驚嚇、流鼻血和吐血的症狀。

濕邪過盛導致出汗,會引起鼻塞和流鼻血。

脾臟的熱邪傳到肝臟,就會引起驚嚇和流鼻血。子宮的熱邪傳到膀胱,就會引起小便不暢,以及小便帶血。

發怒會導致氣機逆亂,嚴重時會吐血,這是因為氣往上衝。

如果陰氣鬱結,第一次會排出大量血便,第二次會更多,第三次則會更多。

又說:躺下時血液會回歸肝臟。肝臟得到血液就能發揮視覺功能,腳得到血液才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握持,手指得到血液才能拿取東西。

又說:心臟負責輸出血液,肝臟負責儲藏血液。肺臟負責輸出氣體,腎臟負責儲藏氣體。

《針灸經》說:氣逆會從腳部開始麻木,麻木會導致小腿發冷,小腿發冷就會導致出血。

《原病式》說:血液外溢、出血、流鼻血、吐血、大便帶血等,都屬於火熱引起的。

2. 吐血候

《巢氏病源》云:夫吐血者,皆由大虛損,及飲酒勞損所致也。肺者,五臟上蓋,心肝又俱主血。上焦有邪,則傷諸臟。臟傷血下入於胃,胃得血則悶滿氣逆,氣逆故吐血也。但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肉衄者,血出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

或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裡,因滿悶便血,或去數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疽言飲酒之後,毒滿便吐,吐以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半飽之後,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共上衝踧,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說:吐血的原因,都是因為身體極度虛弱損傷,或是飲酒過度、勞累損傷所導致的。肺是五臟的保護蓋,心和肝也都主管血液。上焦(指胸腔和上腹部)有邪氣,就會傷害各個臟器。臟器受損,血就會往下流到胃裡,胃得到血就會覺得悶脹、氣往上衝,氣往上衝就會吐血。

吐血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內出血,第二種是肺癰(肺膿瘍),第三種是傷到胃。內出血的狀況,血的樣子像鼻血,但是不是從鼻孔流出,而是靠近心肺之間的地方,滲出的血又流回胃裡。

血的樣子可能像豆漿,也可能像鼻血,凝結停留在胃裡,因為脹悶而解血便,有的甚至會排出好幾升到一斛的血。肺癰的狀況是指飲酒之後,毒素累積滿了就吐,吐出來的血量可能有幾合、一兩合、或半升、一升不等。傷到胃的狀況是指,吃飯吃到一半覺得飽了,胃裡卻是冷的,無法消化食物,就覺得煩悶,強行嘔吐。剛吃的東西就和胃氣一起往上衝,因為傷害到胃的入口,就會吐血,而且血的顏色是鮮紅色的。

3. 吐血後虛熱胸中痞口燥候

吐血之後,臟腑虛竭,榮衛不理,陰陽隔絕。陽虛於上,故身體虛熱;胸中痞,則口燥。

白話文:

吐血之後,因為身體內部臟腑的氣血嚴重虛弱,導致身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失調,陰氣和陽氣也無法正常協調。陽氣虛弱向上浮動,所以身體會出現虛熱的感覺;胸口感到阻塞不適,就會覺得口乾舌燥。

4. 嘔血候

夫心者,主血;肝者,藏血。憂愁思慮則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肝心二臟傷,故血流散不止,氣逆則嘔而出血。

白話文:

心臟主導血液運行,肝臟儲藏血液。如果過度憂愁思慮就會傷害心臟,如果憤怒導致氣向上衝逆而無法下降,就會傷害肝臟。肝臟和心臟這兩個臟器一旦受損,血液就會散亂無法停止,氣逆的話就會導致嘔吐出血。

5. 唾血候

唾血者,由傷損肺。肺者,為五臟上蓋,易為傷損。若為熱氣所加,則唾血。唾出如紅縷者,此傷肺也。脅下痛,唾鮮血者,此傷肝也。

白話文:

吐血的人,是因為肺部受到損傷。肺是五臟的上方屏障,容易受到傷害。如果受到熱邪侵襲,就會吐血。吐出來的血像紅色的絲線,這是肺部受傷。如果肋骨下方疼痛,吐出新鮮的血,這是肝臟受傷。

6. 舌上出血候

心主血脈而候於舌。若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如湧泉。

白話文:

心臟主管全身的血液循環,而舌頭可以反映心臟的狀況。如果心臟有熱,舌頭上就會出血,而且像泉水湧出一樣。

7. 大便下血候

此由五臟傷損所為。臟氣既傷,則風邪易入,熱氣在內,亦大便下鮮血而復吐。冷氣在內,亦大便血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言病在上焦、下焦也。令人面無血色,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白話文:

這是因為五臟受到損傷所導致的。當五臟的氣受到損傷,風邪就容易入侵,熱氣在體內,也會導致大便時排出鮮血,甚至還會吐血。若是體內有寒氣,也會造成大便出血,血的顏色像豆汁一樣,排出來的時候會感到疼痛,但不會非常劇烈。如果大便前出血,大便後才出血,表示出血的地方離肛門較遠;如果先出血,接著才大便,表示出血的地方離肛門較近。這裡所說的遠近,指的是病在身體的上半部或下半部。這種情況會讓人臉色蒼白,時而感到寒冷時而感到燥熱,脈搏呈現浮弱的狀態,按壓下去感覺不到脈搏,這些都屬於下血的症狀。

8. 小便血候

心主於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故小便血也。下部脈急而弦者,風邪入於少陰,則尿血;尺脈微而芤,亦尿血。

白話文:

心臟主管血液,並且和小腸相互關聯。如果心臟有熱,熱邪累積在小腸,就會導致小便出血。下半身的脈搏摸起來急促又像弓弦一樣繃緊,表示風邪侵入少陰經,也會造成小便出血;尺脈微弱且中空無力,也會有小便出血的情形。

9. 九竅四肢出血候

凡榮衛大虛,腑臟易損,血脈空竭,因而恚怒失節,驚忿過度,暴氣逆溢,致令腠理開張,血脈流散也。言九竅出血,喘咳而上氣逆,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通常是身體的氣血極度虛弱,內臟容易受損,血管中的血液也空虛枯竭,再加上情緒失控、過度憤怒、過度驚嚇,導致氣血突然逆流向上衝,使得皮膚的毛孔張開,血液四處散溢。如果九竅(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等)都出血,同時出現喘氣、咳嗽、呼吸困難,而且脈搏跳動快速且有發熱的症狀,以致於無法平躺入睡,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死亡。

10. 汗血候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言肝心俱傷於邪,故血從膚腠而出也。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心臟的液體是汗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肝臟和心臟都因為受到邪氣的侵擾而損傷,所以血液才會從皮膚的毛孔滲漏出來。

11. 論吐衄血泄皆因火熱所乘

《原病式》曰:血溢者,上出也。心養於血,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或謂嘔吐紫凝血為寒者,誤也。此非冷凝,由熱甚消爍,以為稠濁。而熱甚則水化制之,故赤兼黑而為紫也。衄者,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血衄也。

衄衊血汙,血出也。汙者,濁也。心火熱極則血有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熱勢亢極則燥而汙濁,害承乃制,則血兼黑而為紫也。

血泄,熱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

白話文:

《原病式》說:血溢是指血從上方出來。心臟需要血液來滋養,所以當體內熱氣過盛時,血液會過多而亂跑。有些人說嘔吐出來的紫黑色血塊是因為體內寒冷造成的,這是錯誤的。這不是因為寒冷凝結,而是因為熱氣過盛,將血液燒灼得濃稠混濁。因為熱氣過盛,會消耗體內水分來制衡,所以血液才會呈現紅中帶黑的紫色。

流鼻血,是因為陽熱之氣鬱積在足陽明經,熱氣往上衝,導致血液亂跑,就造成流鼻血。

鼻腔流出帶有血絲的污濁液體,也是出血的一種。所謂「污」是指混濁。心火極旺盛,導致血液過多,熱氣往上衝得太過,就會造成血溢。當熱勢達到極點,就會變得乾燥而污濁。受到這種情況的影響和制約,血液就會呈現紅中帶黑的紫色。

血泄,是指熱邪侵犯下焦,導致大小便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