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8)

1. 手少陽三焦發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會,會宗三陽四瀆配。天井上合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偏。天髎天牖同翳風,瘛脈顱息角孫通,耳門禾髎絲竹空。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在手上總共有二十三個穴道,它們分別是:關衝、液門、中渚,這三個穴道在手指末端附近;接著是陽池、外關、支溝,這三個穴道在手腕及前臂附近;會宗、三陽絡、四瀆,這三個穴道在前臂上;然後是天井,向上接連著清冷淵,再接連著消濼;接著是臑會、肩髎,這兩個穴道在肩部附近,位置稍微偏離;再上去是天髎、天牖,這兩個穴道與翳風穴相近;接著是瘛脈、顱息,再連通到角孫穴;最後是耳門、禾髎、絲竹空,這三個穴道在頭部耳部附近。

2. 手小陽三焦經步穴歌

三焦名指外關衝,小次指間名液門。中渚次指本節後,陽池表腕上陷存。腕上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會宗腕後三寸空,須詳一寸毋令錯。肘前五寸臂大脈,外廉陷中三陽絡。四瀆骨外並三陽,天井肘上一寸側。肘上二寸清冷淵,消濼臂外肘分索。臑會肩頭三寸中,肩髎肩端臑上通。

天髎盆上毖骨際,天牖旁頭後天容。翳風耳後尖骨陷,瘈脈耳後雞足蓬。顱息耳後青絡脈,角孫耳郭開有空。絲竹眉後陷中著,和髎耳前兌發同,耳門耳珠當耳缺,此穴禁灸分明說。

白話文:

三焦經的穴位名稱有:外關、衝穴,液門穴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中渚穴在無名指本節之後,陽池穴在手腕背面的凹陷處。外關穴在腕上兩寸,支溝穴在腕上三寸左右。會宗穴在腕後三寸的空隙處,要仔細量一寸,不要弄錯。肘前五寸的臂外側有大脈,在骨頭外側凹陷處是三陽絡穴。四瀆穴在骨頭外側,與三陽絡穴並列,天井穴在肘上一寸的側邊。清冷淵穴在肘上二寸,消濼穴在手臂外側肘部上方。臑會穴在肩膀頭部下三寸的位置,肩髎穴在肩端與手臂連接的地方。天髎穴在盆骨上方靠近骨頭邊緣,天牖穴在頭部旁邊,天容穴在天牖穴後方。翳風穴在耳後尖骨凹陷處,瘈脈穴在耳後像雞爪分叉的地方。顱息穴在耳後的青色脈絡上,角孫穴在耳廓開口的地方。絲竹穴在眉毛後面的凹陷處,和髎穴在耳朵前面,與頭髮邊緣對齊,耳門穴在耳朵珠的缺口處,這個穴位禁止針灸,要明確說明。

3. 膽腑圖

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臟皆取決膽也。

膽為清淨之府,諸府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虛則目昏若吐,傷膽則視物倒植。

足少陽膽經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眥後。(此一節即三焦交經同。)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去目外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癢翳膜,青盲遠視䀮䀮,淚出多眵。

聽會,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經典上說:膽是個公正的官,負責判斷決策,所有十一臟腑都取決於膽的功能。

膽是個清淨的府,其他的腑都傳輸穢濁之物,唯獨膽不傳輸,所以說是清淨的。膽虛弱時會眼睛昏花,像要嘔吐;膽受傷則看東西會顛倒。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起於眼外角,向上到頭角處,再到耳朵後方,沿著頸部,走在手少陽經的前面,到肩膀上,又交錯到手少陽經的後面,進入鎖骨上窩。它的一個分支,從耳朵後方進入耳朵中,走在耳朵前面,到達眼外角後方(這部分與三焦經的交會相同)。它的一個分支,從眼外角下的大迎穴分出,與手少陽經會合,到達腮部,往下經過頰車穴,到頸部與鎖骨上窩會合,再往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絡屬於肝臟,歸屬於膽,沿著脅肋內側出來到氣沖穴,環繞陰毛邊緣,橫向進入髖關節。

它主幹部分,從鎖骨上窩往下到腋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向下與髖關節會合,再向下沿著大腿外側,到膝蓋外側前緣,往下到外踝骨的前面,直下到腓骨末端,往下通過外踝骨的前面,沿著腳背進入小趾和次趾之間。它的一個分支,從腳背分出,進入大腳趾之間,沿著大腳趾的歧骨內側出來到末端,再回到爪甲根部,出於三毛。總共有四十三個穴位,左右加起來共八十六個穴位。

瞳子髎穴(又名太陽穴,又名前關穴),在眼外角五分處。是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三條經脈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眼睛癢、翳膜遮眼、青盲、遠視模糊、流淚多、眼屎多。

聽會穴,在耳朵前方微微凹陷的地方,上關穴下一寸,動脈搏動處,張開嘴時可以找到。針刺三分深,可以艾灸三壯。

4. 足少陽膽經穴圖

【主治】耳聾,牙車臼脫齒痛,中風瘛瘲,喎斜。

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張口取之乃得。手足少陽陽明之會。禁針,灸一壯。

【主治】口眼偏邪,耳鳴目眩,齒齲瘛瘲,口噤不能嚼物。

頷厭,曲角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針七分,灸三壯。

【主治】頭風偏頭痛,目眩耳鳴,驚癇,歷節風汗出。

懸顱,曲角下顳顬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齒痛,偏頭痛引目,熱病汗不出。

懸釐,曲角上顳顬下廉,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面赤腫,偏頭痛目銳眥痛,熱病汗不出。

曲鬢(一名曲發),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口噤難言,項強不得顧,頭兩角痛為癲風,目眇。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寸半陷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腦痛兩角頭痛,酒後風皮膚腫,嘔吐煩悶。

天衝,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寸,足太陽足少陽二脈之會。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癲疾風痙,牙齦腫,驚恐頭痛。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肩臂不舉,足不能行,耳鳴,齒痛,胸滿,喉痹,咳逆,項癭。

竅陰(一名枕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痛,耳鳴,癰疽發熱,手足煩熱,汗不出,咳道,喉痹,舌強,脅痛,口苦。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頸項痛,耳鳴,牙車急,頰腫,足痿不收,頭風口眼喎斜,癭疾。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髮際四分。陽維脈所止。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驚癇吐沫,頸項急痛不得轉,偏風癲疾。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眼目昏多眵,背寒慄,重衣不得溫。

臨泣,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主治】目眩生翳出淚,驚癇反視,卒中風不識人。

目窗,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頭旋目痛,遠視不明,面腫,寒熱汗不出。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頭痛目眩,齒齲痛,唇吻急強。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

【主治】腦風頭痛,惡風,鼻窒息不通。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位圖

【主治】 耳聾、牙齒脫臼引起的疼痛、中風抽搐、口眼歪斜。

客主人(又名上關):位於耳朵前方,顴骨上緣,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凹陷處,張口時取穴。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交會處。此穴禁針,可以灸一次。

【主治】 口眼歪斜、耳鳴、頭暈目眩、蛀牙引起的抽搐、牙關緊閉無法咀嚼食物。

頷厭:位於頭部側面,耳上曲角下方,顳骨上緣,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交會處。針刺七分深,灸三次。

【主治】 頭部風邪引起的偏頭痛、頭暈耳鳴、驚嚇引起的癲癇、關節疼痛伴隨出汗。

懸顱:位於頭部側面,耳上曲角下方,顳骨上緣,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三條經脈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頭痛、牙痛、偏頭痛延伸至眼睛、發熱性疾病不出汗。

懸釐:位於頭部側面,耳上曲角上方,顳骨下緣,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明經四條經脈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面部紅腫、偏頭痛延伸至眼角疼痛、發熱性疾病不出汗。

曲鬢(又名曲發):位於耳朵上方,髮際彎曲處的凹陷中,鼓起臉頰時會有空隙。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下巴和臉頰腫脹牽引牙床無法張開、牙關緊閉難以說話、脖子僵硬無法轉頭、頭兩側疼痛如同癲癇發作、眼睛視力模糊。

率谷:位於耳朵上方進入髮際一寸半處的凹陷中,咀嚼時取穴。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腦部疼痛、頭兩側疼痛、酒後皮膚腫脹、嘔吐煩悶。

天衝:位於耳朵後方髮際二寸處,耳朵上方約三寸,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兩條經脈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七次。

【主治】 癲癇、抽搐、牙齦腫脹、驚恐引起的頭痛。

浮白:位於耳朵後方進入髮際一寸處。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肩膀手臂無法抬起、腿腳不能行走、耳鳴、牙痛、胸悶、咽喉腫痛、咳嗽氣逆、脖子上的癭瘤。

竅陰(又名枕骨):位於完骨上方、枕骨下方,可活動的空隙處。是足太陽經、手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三次。

【主治】 四肢抽筋、眼睛痛、頭頸疼痛、耳鳴、癰瘡發熱、手腳煩躁發熱、不出汗、咳嗽、咽喉腫痛、舌頭僵硬、脅肋疼痛、口苦。

完骨:位於耳朵後方進入髮際四分處。是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處。針刺二分深,灸三次。

【主治】 頭痛、頸項疼痛、耳鳴、牙床急促、臉頰腫脹、腿腳痿軟無力、頭風引起的口眼歪斜、癭瘤疾病。

本神: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處,直接往上至耳上髮際四分處。是陽維脈所止之處。針刺三分深,灸七次。

【主治】 驚嚇引起的癲癇、吐白沫、頸項僵硬疼痛無法轉動、偏癱、癲癇。

陽白:位於眉毛上方一寸,瞳孔直上方,是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足少陽經、陽維脈五條經脈的交會處。針刺二分深,灸三次。

【主治】 眼睛昏花、眼屎多、背部寒冷發抖、穿再多衣服也無法保暖。

臨泣:位於眼睛上方,直接進入髮際五分處的凹陷中,要患者眼睛直視時取穴。是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主治】 頭暈眼花、眼睛生翳流淚、驚嚇引起的癲癇、眼球上翻、突然中風不省人事。

目窗:位於臨泣穴後一寸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五次。

【主治】 頭暈、眼睛痛、遠視不清、面部腫脹、忽冷忽熱不出汗。

正營:位於目窗穴後一寸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針刺三分深,灸五次。

【主治】 頭痛、頭暈目眩、蛀牙引起的疼痛、嘴唇和口角急迫僵硬。

承靈: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主治】 腦部風邪引起的頭痛、怕風、鼻塞不通。

腦空(又名顳顬):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處,夾在玉枕骨下方的凹陷中。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針刺四分深,灸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