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9)

1. 足少陽膽經穴圖

【主治】勞瘵,身熱羸瘦,項強不得顧,頭痛目瞑,驚悸癲風引目眇,鼻痛。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焰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大風中風,偏正頭痛,痎瘧,頸項如撥,痛不得回,目淚出,腰背俱痛,傴僂,傷寒熱病汗不出。

肩井(一名膊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五勞七傷,頭頸項痛,臂不能舉,婦人難產,墜胎後手足厥逆。

淵液(一名泉液),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針三分,禁灸。

【主治】寒熱,馬刀瘍。

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三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太息善悲,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

日月,二穴在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

【主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監骨下腰中,季脅本夾脊。腎之募。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腰腹縱水狀,婦人小腹痛急,瘛瘲,月經不調。

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陷中。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針一寸,灸五壯。

【主治】痃癖,小腸膀胱小腹痛,陰疝睪丸上入腹,婦人赤白帶下。

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針八分,灸三壯。

【主治】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不食。

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八分,灸三壯。

【主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急不得舉。

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針一寸,灸三壯。

【主治】冷風濕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胯痛膝不得伸,遍身風疹。

中瀆,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一名陽陵),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針五分,禁灸。

【主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膽脈所入為合土。針六分,灸七壯。

【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膝冷痹不仁,腳氣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髎),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二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郄,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位圖

主要治療: 身體虛弱引起的疲勞損耗、發熱消瘦、頸部僵硬無法轉動、頭痛眼睛昏花、驚悸、癲癇抽搐導致眼睛斜視、鼻痛。

風池穴:在耳後、顳部後方、後腦勺下方、髮際邊凹陷處,按壓時會有牽引到耳朵內的感覺。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中風、偏頭痛、瘧疾、頸部僵硬轉動困難、眼睛流淚、腰背疼痛、駝背、外感風寒發熱不出汗。

肩井穴(又名膊井):在肩膀上的凹陷處,鎖骨上窩大骨頭的前方一寸半,用三根手指按壓,中指下方的凹陷處即是穴位。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足陽明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五分,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中風導致的氣機阻滯、流口水說不出話、氣逆、身體疲勞造成的各種損傷、頭頸項疼痛、手臂無法抬舉、婦女難產、墮胎後手腳冰冷。

淵液穴(又名泉液):在腋下三寸的凹陷處,抬起手臂時可摸到。針刺三分,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 發冷發熱、淋巴結核。

輒筋穴(又名神光、又名膽募):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凹陷處,第三根肋骨末端橫向外側三寸五分,向上與兩乳頭對齊,側臥彎曲上面的腿時取穴。是膽的募穴,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五分,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嘆息不止、經常悲傷、多唾液、言語不清、四肢無力、嘔吐隔夜的食物和胃酸。

日月穴:兩個穴位在期門穴下方五分。是足太陰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七分,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嘆息不止、經常悲傷、小腹發熱想跑、多唾液、言語不清、四肢無力。

京門穴(又名氣俞、又名氣府):在腰部監骨下方,季肋骨末端與脊椎的夾角處。是腎的募穴。針刺三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腸鳴、小腸疼痛、肩背部發冷痙攣、肩胛骨疼痛、腰痛導致無法彎腰、仰頭或久站。

帶脈穴:在季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和帶脈的交會穴。針刺六分,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腰腹部脹滿積水、婦女小腹劇痛、抽搐、月經不調。

五樞穴:在帶脈穴下方三寸,水道穴旁開一寸半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和帶脈的交會穴。針刺一寸,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腹部腫塊、小腸、膀胱、小腹疼痛、疝氣導致睪丸向上縮入腹部、婦女赤白帶下。

維道穴: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是足少陽經和帶脈的交會穴。針刺八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嘔吐不止、水腫、三焦功能失調、食慾不振。

居髎穴: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髖骨上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針刺八分,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腰痛牽引到小腹、肩部牽引到胸臂感到緊迫無法舉起。

環跳穴:在髖關節處,側臥彎曲上面的腿,用右手摸穴,左右搖晃尋找。是足少陽經和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一寸,艾灸三壯。 主要治療: 受寒受濕導致的麻木不仁、半身不遂、腰胯疼痛、膝蓋無法伸直、全身風疹。

中瀆穴:在大腿外側、膝蓋上方五寸的肌肉間隙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絡穴,別走足厥陰經。針刺五分,艾灸五壯。 主要治療: 寒氣侵入肌肉間隙導致的上下遊走疼痛、筋脈麻痹不仁。

陽關穴(又名陽陵):在陽陵泉穴上方三寸,犢鼻外側的凹陷處。針刺五分,禁止艾灸。 主要治療: 風濕麻痹不仁、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

陽陵泉穴:在膝蓋下方一寸,腓骨外側的凹陷處,蹲坐時取穴。是膽經的合穴,五行屬土。針刺六分,艾灸七壯。 主要治療: 偏癱、膝蓋發冷麻痹不仁、腳氣導致筋脈攣縮。

陽交穴(又名別陽,又名足髎):在外踝上方七寸,在兩塊肌肉之間的斜向部位。是陽維脈的郄穴。針刺六分,艾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