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六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0)

1. 足少陽膽經穴圖

【主治】胸滿喉痹,膝痛足不收,寒厥。

外丘,在外踝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滿,頸項痛,痿痹惡風,犬傷毒不出,癲疾。

光明,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別走厥陰。針六分,灸五壯。

【主治】淫濼,脛䯒痛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

陽輔(一名分肉),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膽脈所行為經火。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腰溶溶如水浸,膝下膚腫,筋攣百節痠疼,痿痹,馬刀,風痹不仁,厥逆頭項痛,汗不出,汗出振寒。

懸鐘(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灸經尋摸尖骨者,乃是絕骨兩分開。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止,乃取之。針六分,灸三壯。

【主治】心腹脹滿不食,腳氣膝䯒痛,筋骨攣,足不收,喉痹咳逆,虛勞頸項痛,頭疽中風,手足不隨。

丘墟,足外踝下如前陷中,骨縱中去臨泣三寸,又夾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陽脈所過為原。針五分,灸三壯。

【主治】胸脅痛不得息,久瘧振寒,痿厥腰腿痠,轉筋,小腹堅,卒疝。

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夾溪一寸五分。足少陽膽脈所注為俞木。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痹痛無常,厥逆氣喘,痎瘧,婦人月經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地五會,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夾溪一寸。針一分,禁灸。

【主治】腋痛,內損吐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夾溪,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膽脈所溜為滎水。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胸脅支滿,寒熱病汗不出,目赤頷腫,胸痛耳聾。

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膽經脈所出為井金。針一分,灸三壯。

【主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強耳聾,轉筋肘不能舉。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位圖

【主治】:胸部脹滿、喉嚨腫痛,膝蓋疼痛導致腿無法收回,以及寒冷造成的厥逆症狀。

外丘穴:位於外踝上方七寸。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胸部脹滿、頸項疼痛,肢體無力麻痺且怕風,被狗咬傷後毒素無法排出,以及癲癇。

光明穴:位於外踝上方五寸。是足少陽經絡通往足厥陰經的絡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淋濁病(泌尿系統疾病),小腿脛骨疼痛無法久站,發熱性疾病不出汗,以及突然發狂。

陽輔穴(又名分肉):位於外踝上方四寸,腓骨前方與絕骨末端交界處三分(距離丘墟穴七寸)。是足少陽膽經所行的經火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 【主治】:腰部感覺鬆軟無力如同浸在水中,膝蓋下方皮膚腫脹,筋脈攣縮導致全身關節痠痛,肢體無力麻痺,瘰癧(頸部淋巴結核),風痹導致肢體麻木不仁,手腳冰涼逆冷,頭頸疼痛,不出汗或出汗後反而發冷顫抖。

懸鐘穴(又名絕骨):位於外踝上方三寸動脈搏動處,針灸時需尋摸尖骨,在兩尖骨之間開兩分的地方。是足三陽經的大絡穴,按壓時陽明脈會停止跳動,這時即可取穴。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心腹脹滿、食慾不振,腳氣、膝蓋和小腿疼痛,筋骨攣縮,腿無法收回,喉嚨腫痛、咳嗽氣逆,虛勞病引起的頸項疼痛,頭部瘡瘍,中風以及手腳活動不靈活。

丘墟穴:位於外踝下方前方的凹陷處,骨頭縱向延伸,距離臨泣穴三寸,又位於夾溪穴上方五寸,對應外踝骨前方。是足少陽脈所經過的原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胸脅疼痛導致呼吸不順暢,久瘧發作時寒顫,肢體無力麻痺、腰腿痠痛,抽筋,小腹硬結,以及突然發生的疝氣。

臨泣穴:位於足小趾和次趾(第四趾)後方關節之間的凹陷處,距離夾溪穴一寸五分。是足少陽膽經所注的俞木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胸部脹滿,鎖骨上窩及腋下生瘰癧,麻痺疼痛沒有固定部位,氣逆喘息,瘧疾,婦女月經不調,肋部脹滿,以及乳癰。

地五會穴:位於足小趾和次趾後方關節之間的凹陷處,距離夾溪穴一寸。針刺一分深,禁止艾灸。 【主治】:腋下疼痛,內傷導致吐血,腳外側皮膚乾燥沒有光澤,以及乳癰。

夾溪穴:位於足小趾和次趾分叉骨之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所流注的滎水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胸脅脹滿,發冷發熱不出汗,眼睛紅腫,下巴腫脹,胸痛耳聾。

竅陰穴:位於足小趾和次趾的末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一樣寬的地方,是足少陽膽經脈氣所出的井金穴。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 【主治】:肋骨疼痛,咳嗽氣逆呼吸困難,手腳煩熱,不出汗,頭痛、喉嚨腫痛,舌頭僵硬,耳聾,抽筋、手臂無法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