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十六 (1)
卷之三十六 (1)
1. 滯下門
(大便急迫欲出而不通,故曰滯下。泄俗謂之痢下,此反說也,故從古。)
白話文:
當病人有嚴重的大便不通問題,感到非常迫切地想要排便但又無法排出的情況時,就被稱為「滯下」。「洩」這個詞通常指的是拉肚子,而這裡所指的則是相反的情形,也就是大便不通的情況,因此我們使用了古老的用語來描述這種情況。
2. 滯下敘論
(夫滯下者,古之義;曰痢疾者,今之名。)
《內經》曰:溲(當有澀字。)而便膿血,(言病機也。)知氣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
又曰:諸下痢皆屬於濕。又曰:下痢稠黏,皆屬於火。又曰:下痢膿血滯下,皆熱證實證也。
《三因》陳氏云:痢疾有從外感而得者,須分六氣之異。外既受傷,腸胃結郁,遂成赤白等證,當從其氣血虛實以調之。有因臟氣發動干犯腸胃而得者,須察其何臟相乘,以平治之。有因飲食失節而得者,則又審其何物所傷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誠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後,腸胃怫鬱,膿血稠黏,裡急後重。
白話文:
古人稱腹瀉為「滯下」,現在則稱之為「痢疾」。《內經》說,如果小便澀,大便帶膿血,就知道是氣機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停滯,需要疏通氣機,才能止血。
《內經》還提到,所有痢疾都屬於濕氣所致。下痢的糞便黏稠,則屬於火熱證。膿血下痢,也屬於熱證實證。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作者陳氏說,痢疾有因外感六氣而引起的,要根據六氣的特性來治療。外感之後,腸胃氣機鬱結,就會出現赤白痢等症狀,治療要根據氣血虛實來調整。痢疾也可能是內臟氣機失調,侵犯腸胃導致的,要辨明是哪個臟腑失調,才能針對性地治療。還有的痢疾是因飲食不節引起的,需要根據所食之物來選擇消克之法。總之,痢疾的原因不外乎外感、臟氣失調和飲食不節這三種,但無論何種原因,病發之後都會出現腸胃鬱結、膿血稠黏、裡急後重等症狀。
諸方雖有寒熱虛實之論,劉河間則以為熱,《內經》亦以熱多而寒少。學者當察其脈證,隨變而藥之,庶萬全也。
白話文:
各種方劑都涉及寒熱虛實的理論,但劉河間認為主要為熱症,《內經》也指出熱症比寒症多。學習者應觀察脈象和症狀,隨機應變地選用藥物,如此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3. 痢疾是飲食積滯濕熱為源
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腸胃所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穢,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發蓄積,而滯下之證作矣。
白話文:
戴先生說:痢疾的原因,都是因為腸胃受到食物堆積的影響,剩餘的食物沒有完全消化,停留在身體內部,溼氣和熱氣交織在一起,使得症狀越來越嚴重,但一直沒有爆發出來。當夏天高溫來臨,肝火旺盛,再加上生活起居不慎,再次感染了極度的熱病。到了秋天,太陽的能量開始回收,火氣向下移動,加熱堆積在身體裡的食物,於是拉肚子的病症就出現了。
4. 瀉痢不可混言其證
夫瀉痢不分,兩證混言濕熱,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瀉者,水穀濕熱之象也。滯下者,垢穢之物同於濕熱而成。治分兩歧,而藥亦異。若淡滲之劑,功能散利水道,濁流得快,使瀉自止。此有無之形,豈可與滯下混同論治,而用導滯可乎?其下利出於大腸傳送之道,了不幹於胃氣。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魚腦,或如豆汁,或便白膿,或下純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
若此者,豈可與混同論治,而用淡滲利之可乎?
白話文:
瀉痢雖然都是腹瀉,但病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為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這樣治療方法就不正確。瀉是水穀濕熱的表現,而痢是腸道積垢穢物與濕熱結合而成。治療方法應該分開,藥物也應有所區別。如果使用淡滲利水藥,可以疏通水道,讓濁氣快速排出,使瀉止。這種瀉是沒有形狀的,不能與有形狀的痢混在一起治療,也不能使用導滯藥。痢是從大腸傳送出來的,與胃氣無關,排出物有形狀,可能是魚腦、豆汁、白色膿液、純血,或者紅色、白色或紅白相雜。像這種情況,不能與瀉混在一起治療,也不能使用淡滲利水藥。
5. 痢疾以赤白分寒熱之誤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為寒者,誤也。若果為寒,則不能消穀,何由反化為膿也?所謂下痢,谷反為膿血,如世之谷內果菜,濕熱甚則自化腐爛,潰發而為膿血也。其熱為赤,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肺金故也。經曰:諸氣憤郁,皆屬於肺,謂燥金之化也。
然諸瀉痢皆兼於濕,今反言燥者,謂濕熱甚於腸胃之內,而腸胃怫鬱,結而又濕至於否,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使煩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熱相兼,其說尤誤。豈知水火陰陽寒熱者,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豈能寒熱俱盛於腸胃而同為痢乎?如熱瘡瘍而出白膿者,豈可以白為寒乎?其熱之傷於氣分屬肺金,故色白也;其熱之傷於血分屬心火,故赤也。脾為黃,肝為青,腎為黑,各隨五臟之部而見五色,是其標也。
白話文:
《原病式》曰:
有人說下痢白色是寒症,這是錯誤的。如果真是寒症,那病人就無法消化食物,怎麼可能轉化成膿呢?
所謂的下痢,就是食物在體內轉化成膿血,就像我們平常吃進去的水果蔬菜,如果濕熱過盛就會自然腐爛,潰爛化膿一樣。
下痢的熱症會呈現紅色,這是因為心火所致;濕症會呈現黃色,這是因為脾土所致;燥鬱則會呈現白色,這是因為肺金所致。
經書上說:「諸氣憤郁,皆屬於肺」,指的是燥金的變化。
然而,所有瀉痢都伴隨濕氣,現在卻說它是燥症,這是因為腸胃內濕熱過盛,導致腸胃郁結,濕氣聚集,氣液無法流通,最終形成腸胃燥熱,所以病人感到口渴不止。
如果出現赤白下痢,俗稱寒熱相兼,這種說法更是錯誤的。難道不知道水火陰陽寒熱就像天平一樣,一邊高則另一邊必低,一邊盛則另一邊必衰嗎?怎麼可能腸胃同時出現寒熱兩種症狀,而都導致下痢呢?就像熱瘡瘍排出白色膿液,難道可以說白色代表寒症嗎?這是因為熱氣傷及氣分,屬於肺金,所以呈現白色;熱氣傷及血分,屬於心火,所以呈現紅色。脾屬黃,肝屬青,腎屬黑,不同的顏色依據五臟的部位而出現,這是它們的表象。
本則一出於熱,但分淺深而已。大法下迫窘痛,後重裡急,小便赤澀,皆屬燥熱,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則為熱明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於熱病,但只區分其輕重程度。大法下有迫瀆痛、後重感、腹內急迫,小便色赤且澀痛,這些都屬於燥熱病症,而下痢伴有白色物質的情形也很常見。然而,熱病的診斷已經明確了。
6. 痢疾裡急後重是為氣滯不得宣通
《機要》云:裡急後重,大腸經氣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檳榔以宣通其氣。《原病式》云:裡急後重,窘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玉機微羲》云:夫裡急後重,其證不一。有因火熱者,所謂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氣滯,此大腸經氣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積滯壅盛者,是有物結墜也。
有因氣虛者,此大腸氣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虛者,所謂虛坐努責是也。治法火熱者寒之清之,氣滯者和之,積滯者去之,氣虛而降者升舉之,血虛者補養之,宜各察其所因也。
白話文:
裡急後重,可能是大腸經氣不通暢,可以用木香、檳榔來疏通。但也可能是因為火熱導致急迫疼痛,或是氣滯、積滯、氣虛、血虛等原因,需要根據不同的原因進行治療。火熱者要清熱,氣滯者要調和,積滯者要去除,氣虛者要升舉,血虛者要補養。
7. 痢疾腹痛總為不和
《機要》云:腹痛者和之,如發熱惡寒,腹不痛,藥加黃芩為主,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玉機微義》云:泄利腹痛,其證甚多。有因內氣結滯,有因積滯,有因寒熱,有因血虛,亦宜察脈隨證調理,惟和之一字可總言之。若加當歸、芍藥,惟血虛可用。
白話文:
《機要》中說: 肚子痛的病人,應該以調和為原則。如果患者發熱畏寒,但肚子不痛,藥方中要以黃芩為主。如果肚子痛得很厲害,就要加倍當歸的劑量,並且加入芍藥。
《玉機微義》中說: 腹瀉腹痛,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內氣鬱結,也有可能是積食積滯,還可能是寒熱失調,或者血虛。治療時要仔細觀察脈象,根據具體症狀調理,但總的原則就是調和。加當歸和芍藥,只有在血虛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
8. 痢疾呃逆嘔逆候
痢疾而嘔吐呃逆者,《機要》以為胃氣不和,此特其一也。《玉機》云:有因胃火陰火上衝,有因胃虛積滯所致。丹溪亦以為氣自下衝上,屬火之象。滯下之久而見此證,多是陰火所乘,陽虛陰脫,不相既濟,為難治。
白話文:
痢疾伴有嘔吐、打嗝的情況,《機要》認為這是因為胃氣失調,這只是一種可能的原因之一。《玉機》說:有些情況是由於胃火或陰火向上竄升引起的;有些則是因為胃部虛弱或者堆積了太多物質導致的。朱震亨也認同這種看法,他認為如果長期腹瀉後出現這些症狀,大多數都是由於陰火侵襲,陽氣衰弱,陰液耗損,不能相互協調,因此很難治療。
9. 禁口利是邪熱窒於胃口而然
《玉機微義》云:禁口利乃胃中濕熱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閉塞,而成禁口之證,亦有誤服澀熱之藥,而邪氣停於胃口者。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禁口痢是因為胃中有溼熱毒素,薰蒸到消化系統導致食慾不振,形成無法進食的情況。也有因誤服了過度燥熱的藥物,使病邪停留在胃部的情形。」
10. 時疫作痢當察運氣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傳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治法須當察運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當先視其虛實,兼運氣而施治,斯為兩全而當矣。
白話文:
古文中提到,《良方》說:如果一個家庭裡所有人都感染了類似的痢疾,那就是瘟疫型痢疾。治療方法要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判斷,但也不能死板地照搬,首先要看患者身體狀況的好壞和五臟六腑的功能是否正常,再結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做到全面考慮、恰到好處。
簡而言之,這段古文的意思就是:瘟疫型痢疾的治療應該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和五臟六腑功能,並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進行治療,不能一概而論或盲目套用現有的療程。
11. 不伏水土而成痢候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因飲食以入腸胃,腸胃不習,便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穀痢是也。
白話文:
巢氏病源說:各地的氣候、冷熱程度都不同,人們會根據當地的特點和喜好形成自己的身體特性。如果一個人離開了他熟悉的環境,到一個新的地方去生活,往往很難適應那裡的食物和水質,這就容易引起腹瀉。所以這種疾病被稱作「不服水土」引起的痢疾,也就是所謂的「水谷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