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3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34)

1. 治法

2. 治瀉分利小水為上策

丹溪曰:世俗例用澀藥治瀉。若瀉而虛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變他證,為禍不小。殊不知瀉多因濕,惟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白話文:

朱丹溪說:一般人習慣用收斂的藥來治療腹瀉。如果腹瀉是因為虛弱引起的,或許可以用這種方法;但如果是剛開始發生的腹瀉,用收斂藥一定會使病情惡化,造成不小的禍害。其實大家不知道,腹瀉多半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小便將濕氣排出。

3. 治暴瀉屬火之證切勿固澀

張子和云:夫暴注水瀉不已,即《內經》所謂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屬火,宜冷水調桂苓甘露飲、五苓益元散,或以長流水煎放冷服涼膈通聖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驟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縱瀉止亦轉生他疾。只可分陰陽,利水道而已。

白話文:

張子和說:突然像水注般不停腹瀉,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注下」。注下,意思就是水液快速地排出。如果腹瀉來得又快又猛,大多是屬於火氣引起的,應該用冷水調和桂苓甘露飲、五苓益元散這些藥方來服用。或者用流動的清水煎煮放涼後,服用涼膈通聖散,也能夠治療這種情況。千萬不可以馬上使用罌粟殼、乾薑、豆蔻之類的藥物來止瀉,就算腹瀉止住了,也會轉變成其他疾病。只能夠分辨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然後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

4. 治瀉用子和三法各有所宜

經曰:下者舉之。久瀉下陷者,用升陽益胃不效,當用吐法以提之也。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瀉。此則完穀不化,宜發汗而愈,則當用麻黃桂枝湯,仲景柴苓湯之類是也。經曰:通因通用,則因食積濕熱,然須因其瀉而瀉之,使積滯去盡而瀉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則執一也,而可乎哉?

子和治一僧,臟腑不調,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謀慮不決而成。肝主謀慮,甚則乘脾,脾濕不流,乃上湧痰半盆,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數行,仍使澡浴出汗。自爾日勝一日,常以胃風湯、白朮散調養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並用者,萬百一二耳。知者審之。

白話文:

治療腹瀉的用藥方法,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

《黃帝內經》說:「對於下陷的病症,要用提升的方法治療。」如果長期的腹瀉導致氣機下陷,使用升陽益胃的方法沒有效果,這時就應該用催吐的方法來提升氣機。

《黃帝內經》還說:「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容易發生飧瀉。」這種情況是因為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來,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像是麻黃桂枝湯或仲景柴苓湯這類的方子。

《黃帝內經》又說:「順著病因的趨勢來治療。」如果腹瀉是因為飲食積滯或濕熱引起的,就應該順著腹瀉的趨勢,讓體內的積滯完全排出,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拘泥於同時使用三種方法(升提、發散、疏泄),那就太過於執著了,這樣怎麼行呢?

金代名醫張子和曾經治療一位僧人,因為臟腑功能失調,三年都沒治好,這是屬於洞泄,是因為憂慮不決造成的。肝主導謀慮,過度憂慮就會影響脾,導致脾的濕氣無法流通,產生很多痰,於是用催吐的方法讓僧人吐出半盆痰,又用舟車丸、浚川散讓他排泄數次,然後讓他洗澡發汗。從此以後,僧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轉,之後經常以胃風湯、白朮散來調養。像這樣根據不同的疾病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只有張子和能夠做到。真正適合同時使用三種方法的情況,實在是少之又少。了解這些道理的人,應該仔細地審慎思考。

5. 東垣治瀉法

東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脈弦令虛,多言之過。陽氣衰弱,不能舒伸,伏匿於陰中耳。又值淫雨陰寒,時人多病泄利。此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曰體重肢節痛,大便瀉並下者三,時小便秘澀,思其治法。按經云:大小便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大小便。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瀉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當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滲泄之劑利之,是其法也。

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求責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陰而重竭其陽,是陽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而陽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陽風藥,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煎服大法云:寒濕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

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白話文:

東垣的醫案說:我因為脾胃長期虛弱,導致視力和聽力都衰退了一半,這是陰氣過盛而侵犯陽氣的現象。再加上氣短、精神不足,這是因為脈象呈現弦而虛弱,又說話太多的緣故。陽氣衰弱,無法舒展,只能潛藏在陰氣之中。又遇到連綿陰雨的陰冷天氣,當時很多人都得了腹瀉。這都是因為濕氣過多而導致的各種腹瀉。其中一種情況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洩瀉且一天多次,同時小便不順暢、排尿困難。我思考應該如何治療這種情況。

根據醫書記載:「大小便不順暢,不論是何原因,都應該先疏通大小便。」 又說:「對於停留在下部的病邪,要引導它排出體外。」這也是先疏通小便的意思。 又說:「各種腹瀉痢疾,如果伴隨小便不利,要先分利小便。」 又說:「治療濕氣,如果沒有疏通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這些都說明應該先疏通小便,多用味道清淡、滲濕利尿的藥物,這是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

唉!聖人的醫理雖然記載在書本上,但沒有完全說盡,可以進一步探求。現在外來的寒濕邪氣,從體外侵入體內,突然發作。如果按照上述方法,用淡滲利尿的藥物,雖然病可能會立即好轉,但卻是讓病情更加向下走,是增強陰氣而更加損耗陽氣,這樣陽氣更加衰弱而精神更加不濟,是陰氣更加強盛而陽氣更加衰弱,反而會助長邪氣。所以必須用升陽散風的藥物,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截半錢,炙甘草根截半錢煎服。按照治療大法說:「寒濕過盛,要用散風的方法來調平。」又說:「對於下陷的病邪,要將它提起來,這樣就可以藉著陽氣上升而使病邪散去。」 又說:「對於外來的邪氣,要將它祛除。」這是因為要根據病邪的情況,來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法。聖人的醫理可以類推,舉一反三。如果沒有理解升降浮沉的道理,而隨便用藥治療,能痊癒也只是碰巧。

6. 雜著治瀉法

王節齋云:泄本屬濕,然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分寒熱新久而施治。治法補脾消食,燥濕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氣,用風藥以勝濕。亦有久泄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此脾脫也,宜急澀之。

瀉宜汗解者,經云:久風為飧泄,若《保命集》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

瀉宜吐痰而愈者,《格致餘論》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脈滑而頗弦,膈悶食減。此久積為所郁成濕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導其源則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湯,溫服碗許,探喉中吐痰半升,利減半,再吐而安。

瀉宜逐下而安者,若長沙太守言下痢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痢已瘥,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

瀉宜補益而愈者,若東垣《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瀉泄,宜黃耆建中湯。

瀉宜調理脾胃而止春,若潔古老言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白朮、茯苓、芍藥治之。

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方》脾濕胃弱,不能運行,食下即泄,助甲膽風勝以克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之屬。

瀉宜燥濕而後愈者,若《脾胃論》言濕土有餘,脈緩而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合二陳湯。

瀉用寒涼而愈者,若張長沙言協熱自利,黃芩、芍藥主之。

瀉宜溫補而愈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與理中、四逆輩主之。

瀉以分利而愈者,若劉河間言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

瀉以收澀而愈者,若東垣謂寒滑氣泄不固,訶子散以澀之之類。濕勝而瀉,四苓散加二術。甚者二術炒為末,米飲調服。

氣虛者,用參、朮、升麻、芍藥,或以四君子湯加芍藥、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黃芩、活石、梔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陳湯加海石、音黛、黃芩、神麯、蛤粉,或用吐法。

食積宜消導之,疏滌之,用神麯、大黃、枳實,或保和丸。

泄瀉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蒼朮、厚朴、陳皮、炒曲、澤瀉、地榆、甘草等分,冬加乾薑。夏月水瀉,桂苓甘露飲。

脾胃不和傷食者,胃苓湯。

凡治瀉藥宜作丸散服。

泄瀉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倍白朮,為末,米湯調服。

濕熱甚者瀉下如熱湯,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之類。腹中疼痛,瀉下清冷,喜熱手蕩熨,口不燥渴,乃寒瀉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氣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朮、芍藥、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為丸,以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下。

食積時常腹痛泄瀉,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束垣枳實導滯丸推逐之,而後以四苓散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之類作丸服之,以安胃氣。

瀉水而腹不痛者,屬氣虛,宜四君子湯倍白朮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之類,補以提之而愈。

白話文:

王節齋說:腹瀉基本上是濕氣引起的,但多數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脾胃而導致的。治療時要考慮季節,區分寒熱新舊來進行。治療方法是補益脾胃,幫助消化,去除濕氣,利小便。有時也要提升下陷的氣,用祛風的藥物來驅散濕氣。也有因長期腹瀉導致腸胃虛弱,無法控制的,應該用收斂固澀的藥物來治療。如果脾虛導致腹瀉很久,大腸無法控制,這是脾氣脫失,需要趕快用收斂藥物。

腹瀉適合用發汗來解決的,醫書說:長期受風邪會導致腹瀉,像《保命集》用蒼朮、麻黃、防風這些藥物就是這個道理。

腹瀉適合用吐痰來解決的,《格致餘論》說:夏天腹瀉,用各種方法都不見效,雖然生病很久但精神還不錯,小便赤黃,脈象滑且有點弦,胸悶食慾減退。這是因為長期積聚的濕氣鬱結成痰,留在肺裡,導致大腸不固。疏導病源,水液就會自然清澈,可以用吳茱萸等藥材煮湯,溫服一碗,催吐出半升痰,腹瀉減輕一半,再吐一次就會痊癒。

腹瀉適合用瀉下來解決的,像長沙太守說的,腹瀉脈象滑且數,是有宿食積滯,應該用瀉下的方法。腹瀉已經好了,但到了特定時間又復發,這是因為體內積滯沒有完全清除,需要再次瀉下。

腹瀉適合用補益來解決的,像東垣《脾胃論》說的,脈象弦細氣虛自汗,四肢發熱,大便腹瀉,應該用黃耆建中湯。

腹瀉適合用調理脾胃來解決的,像潔古老人說的,四肢倦怠無力,小便不利,大便泄瀉,感到疲倦,食慾下降,可以用白朮、茯苓、芍藥來治療。

有些腹瀉適合用升提的方法來解決的,像《試效方》說的,脾虛濕盛,脾胃功能虛弱,不能運化,吃下東西就腹瀉,可以幫助甲膽之氣來克制它,用升陽的藥物,如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等。

腹瀉適合用燥濕的方法來解決的,像《脾胃論》說的,體內濕氣過多,脈象緩慢無力,喜歡躺著,四肢無力,大便泄瀉,可以用平胃散合二陳湯。

腹瀉適合用寒涼藥來解決的,像張仲景說的,腹瀉發熱,可以用黃芩、芍藥來治療。

腹瀉適合用溫補來解決的,像張仲景說的,腹瀉脈象遲緩而緊,腹痛不止,應該用溫熱藥來治療。如果腹瀉並伴有心痛,要趕快溫補脾胃;如果腹瀉排出清白水液,清冷稀薄,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這類藥方來治療。

腹瀉適合用分利小便的方法來解決的,像劉河間說的,濕氣過盛會導致腹瀉,小便不利的,可以用五苓散、益元散來分利水濕。

腹瀉適合用收斂固澀的方法來解決的,像東垣說的,因寒氣滑泄導致氣不固,可以用訶子散來收澀。濕氣過盛導致腹瀉,可以用四苓散加二朮。情況嚴重者,可以用二朮炒熟研磨成粉,用米湯調服。

氣虛的,可以用人參、白朮、升麻、芍藥,或用四君子湯加芍藥、升麻。

火氣過旺的,應該用瀉火的方法,利小便,可以用四苓散加黃芩、滑石、梔子、木通。

痰多的,應該用化痰的藥物,可以用二陳湯加海石、青黛、黃芩、神麯、蛤粉,或者用催吐的方法。

有食物積滯的,應該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可以用神麯、大黃、枳實,或用保和丸。

腹瀉以水為主,一定要用五苓散,或者用蒼朮、厚朴、陳皮、炒曲、澤瀉、地榆、甘草等量,冬天加乾薑。夏天腹瀉,可以用桂苓甘露飲。

脾胃不和,傷食引起的腹瀉,可以用胃苓湯。

凡是治療腹瀉的藥,最好做成丸或散服用。

腹瀉像水一樣傾瀉而下,可以用生料五苓散加蒼朮、車前子,白朮加倍,研磨成粉,用米湯調服。

濕熱嚴重,腹瀉像熱水一樣,可以用四苓散加滑石、黃芩、梔子、木通等藥物。如果腹中疼痛,腹瀉清冷,喜歡用熱手按揉,口不渴,這是寒瀉,可以用五苓散加倍桂枝和肉豆蔻。有脹氣的,可以加木香,病情嚴重者,可以加木香、附子做成藥丸,服用有效。

長期腹瀉導致肛門鬆弛,甚至脫肛,這是因為元氣下陷,以及大腸無法正常收縮導致的,可以用白朮、芍藥、神麯、陳皮、肉豆蔻、訶子肉、五倍子、烏梅做成藥丸,用四君子湯加防風、升麻煎湯送服。

因為食積經常腹痛腹瀉,先用木香檳榔丸,或束垣枳實導滯丸來推動消化,然後用四苓散加厚朴、蒼朮、神麯、麥芽等藥物做成藥丸服用,來安定胃氣。

腹瀉以水為主,但不腹痛,這是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倍白朮,再加黃耆、升麻、柴胡、防風等藥物,補益並提升氣機,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