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8)
卷之三 (8)
1. 望而知之謂之神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五色篇帝曰: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氣入於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兩頰,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也。
五臟生成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兼有積氣在胸,喘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脈緊。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緊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
脈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稍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黃如枳實,黑如煙煤,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皆死。此五色之見於死也。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羽皆生。此五色之見於生也。
青色見於太陰太陽,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藍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驚病、風病、目病之屬。
紅色見於口唇及三陰三陽上下,如馬肝之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若如橘紅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仲,有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於鼻準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丙丁日死。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憂。
黃色見於鼻,乾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死。若如桂花雜以黑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妻妾之累。
黑色見於耳或輪郭內外、命門懸壁,若汙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則死。若如蜘蛛網眼烏羽之澤者,只是腎虛,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黃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腎病。此知病之屬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人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病人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鼻息長而皆熱者,陽病也。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人耳目及顴骨赤者五日死。病人目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四日死。望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將愈。
病人面目俱黃者不死。病人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人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
白話文:
觀察臉色就能知道病情,這稱之為「神」: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臉色青的人,脈象會像弓弦一樣繃緊;臉色紅的人,脈象會像彎鉤一樣;臉色黃的人,脈象會時快時慢、不規則;臉色白的人,脈象會像羽毛一樣輕微;臉色黑的人,脈象會像石頭一樣堅硬。如果看到臉色卻摸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摸到相反的脈象,那就表示病情嚴重,會死亡;如果摸到相生的脈象,那病情就會好轉。又說:要先確定臉色和脈象之間的對應關係,才能判斷出疾病。
《五色篇》中,黃帝問:如何根據不同的臉色來判斷疾病?雷公說:如果有人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該怎麼判斷呢?黃帝說:那是因為大氣直接侵入到臟腑,所以才會沒生病就突然死亡。雷公又問:如果病人病情稍微好轉卻突然死亡,該怎麼判斷?黃帝說:如果臉頰出現像拇指大小的紅色,即使病情稍微好轉,也一定會突然死亡;如果額頭出現像拇指大小的黑色,那一定會沒有生病就突然死亡。雷公聽了,再次拜謝說:說得太好了!
雷公問:如何用五色來判斷病情?黃帝說:青色和黑色代表疼痛,黃色和紅色代表發熱,白色代表寒冷,這就是所謂的五官。
《五臟生成篇》說:通過觀察臉色的細微變化,就可以診斷病情。如果能將臉色和脈象結合起來判斷,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如果摸到像赤色的脈,而且呼吸急促,脈象堅硬,表示體內有積氣,會影響食慾,這叫做「心痹」。這種情況多是因為外感疾病或思慮過度,導致心虛,邪氣才會侵入。如果摸到像白色的脈,而且呼吸急促,脈象浮動,表示體內上虛下實,胸部有積氣,呼吸虛弱,這叫做「肺痹」,會有時冷時熱的情況,多是因為醉酒後受寒造成的。如果摸到像青色的脈,而且脈象細長,左右彈動,表示心下肋部有積氣,這叫做「肝痹」,多是因為受寒受濕,和疝氣的症狀相似,會腰痛、腳冷、頭脈緊。如果摸到像黃色的脈,而且脈象大而空虛,表示腹部有積氣,有厥逆之氣,這叫做「厥疝」。女性也一樣,多是因為疲勞導致四肢出汗受風所致。如果摸到像黑色的脈,而且脈象上部緊繃而脈勢大,表示小腹和陰部有積氣,這叫做「腎痹」。
《脈要精微篇》說:臉色是精氣的表現。紅色的理想狀態是像絲綢包裹著硃砂,不應該像紅土;白色的理想狀態是像鵝毛,不應該像鹽;青色的理想狀態是像青玉的光澤,不應該像藍色;黃色的理想狀態是像絲綢包裹著雄黃,不應該像黃土;黑色的理想狀態是像濃重的漆色,不應該像灰黑的土地。如果臉上的五色稍微呈現出死象,那人的壽命就不長了。
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頭部是精氣匯聚的地方,如果頭部傾斜、眼神呆滯,表示精神快要衰竭了;背部是胸部精氣匯聚的地方,如果背部彎曲、肩膀下垂,表示胸部精氣快要衰敗了;腰部是腎精匯聚的地方,如果腰部不能轉動,表示腎精快要衰竭了;膝蓋是筋匯聚的地方,如果膝蓋不能彎曲伸直、走路時彎腰駝背,表示筋快要衰竭了;骨頭是骨髓匯聚的地方,如果不能久站、走路時顫抖,表示骨頭快要衰竭了。強壯的人活,失去強壯的人死。
五臟的氣血表現於臉色,如果臉色青得像草色,黃得像枳實,黑得像煙煤,紅得像凝血,白得像枯骨,這些都表示人快要死了。如果臉色青得像翠鳥的羽毛,紅得像雞冠,黃得像蟹腹,白得像豬油,黑得像烏鴉的羽毛,這些都表示人還活著。
如果青色出現在太陽穴、魚尾紋、嘴角等地方,像大片的藍色,形狀怪異,表示肝氣衰竭,會死亡。如果青色像翠鳥的羽毛或柏樹皮,表示只是肝臟有邪氣,可能會出現驚恐、風病、眼睛疾病等問題。
如果紅色出現在嘴唇和三陰三陽的部位,像馬肝或血塊的顏色,表示心氣衰竭,會死亡。如果紅色像橘子或馬尾的顏色,表示只是心臟有病,可能會出現心悸、驚恐、夜晚睡不安穩等問題。
如果白色出現在鼻尖和臉部,像枯骨或擦掉的汗粉,表示肺氣衰竭,在丙丁日可能會死亡。如果白色像膩粉、梅花或白棉,表示只是肺臟有邪氣,可能會咳嗽,家裡可能有喪事。
如果黃色出現在鼻子上,乾燥得像泥土雕塑,表示脾氣衰竭,會死亡。如果黃色像桂花,雜帶黑暈,表示只是脾臟有病,可能會食慾不佳、四肢倦怠、被妻子兒女所拖累。
如果黑色出現在耳朵或耳廓內外、命門懸壁處,像污水或煙煤,表示腎氣衰竭,會死亡。如果黑色像蜘蛛網或烏鴉羽毛的光澤,表示只是腎虛,有可能是水被火邪所侵犯的疾病。
總而言之,觀察臉色可以了解病情,例如:臉色青是肝病,臉色紅是心病,臉色黃是脾病,臉色白是肺病,臉色黑是腎病。這些都是判斷疾病的方法。
如果臉上出現五種奇特的脈象:臉黃眼睛卻是青色、紅色、白色或黑色,都不會死亡。但如果臉青眼睛卻是青色、臉紅眼睛卻是白色、臉青眼睛卻是黑色、臉黑眼睛卻是白色、臉紅眼睛卻是青色,這些都表示會死亡。
如果觀察到病人眼睛無神、鼻子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而冷,表示是陰性的疾病。如果觀察到病人眼睛明亮、鼻子呼吸順暢、呼吸長而熱,表示是陽性的疾病。如果健康的人或病人的臉色像黑色或白色,而且從眼睛、口鼻進入,三日內就會死亡。如果久病的病人耳朵、眼睛、顴骨發紅,五天內會死亡。如果病人眼睛無神、臉色像土色、不吃東西,四天內會死亡。如果觀察到病人兩眼角的黃色消退,表示病情將要好轉。
如果病人臉色和眼睛都是黃色,不會死亡。如果病人臉色和嘴唇都是青黑色,會死亡。如果觀察健康的人或病人的臉色像馬肝色,遠看像青色,近看像黑色,會死亡。
2. 聞而知之謂之聖
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如經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中盛臟滿,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因於暑汗,煩渴而喘,靜則多言。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病人五臟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病人尋衣縫譫語者不可治。內傷飲食勞倦證,不欲言,縱強言之,聲必怯弱而低微,內傷不足之驗。
外傷風寒證,言語必前輕而後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乃有餘之驗也。
凡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前輕而後重,高揭而有力,皆傷風氣盛之驗也。
痰火咳嗽,久而聲嘶啞,而漸至不出聲者必死也。聞病人言語無力,甚不欲言,氣難布息者,內傷也。病人言語有力,動言不厭者,外傷也。病人陰陽俱絕,失錯不能言者,三日死。病人妄言錯亂,及不能言,不治;熱病者可治。
白話文:
聽聲音就能知道疾病,這可以稱得上是聖明的醫者。
聽患者發出的五音(宮、商、角、徵、羽),就能分辨出他的疾病。就像醫書說的:說話聲音很小,要說一整天才勉強說完,這是氣不足的表現。如果聲音聽起來像從房間裡發出來的,表示體內濕氣很重,可能是脾胃脹滿。因為暑熱出汗,導致煩躁口渴而喘氣,安靜時反而話多;衣服不穿好,說話不分好壞,也不管親疏,這是精神錯亂的表現。如果患者五臟已經虛弱,精神也無法守住,聲音嘶啞就代表快要死了。如果患者不停地找衣服縫,並且說胡話,就表示無法醫治了。
內傷(如飲食不當、勞累)的患者,通常不想說話,就算勉強說話,聲音也會虛弱低微,這是體內氣血不足的徵兆。
外感(如風寒)的患者,說話聲音會先輕後重,而且聲音高亢有力,這表示體內還有餘力。
凡是聲音沙啞,說話聲音像從甕裡發出來一樣,而且先輕後重、高亢有力的,都是外感風邪很盛的表現。
痰火引起的咳嗽,如果久了導致聲音嘶啞,甚至到最後發不出聲音,就表示快要死了。聽患者說話有氣無力,很不想說話,而且呼吸困難,這是內傷的表現。如果患者說話有力,不停地講個不停,這是外感疾病的表現。如果患者陰陽氣都耗盡,意識錯亂說不出話,三天內就會死亡。如果患者胡言亂語,或說不出話,通常無法治癒;但如果是由於發熱引起的,還有機會治癒。
3. 問而知之謂之工
經曰: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
《素問·疏五過篇》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形軀,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又曰: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
《靈樞》云: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慎之至也。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飲食起居,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徵四失篇》曰: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凡百病問其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問其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問其晝則惡寒,夜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則惡寒,是重陰無陽也,當亟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病名陰陽交變。陰陽交變者死矣。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甲乙經》云:所問病者,問所思何也,所懼何也,所欲何也,所疑何也。問之要,察陰陽之虛實,辨臟腑之寒熱。疾病所生,不離陰陽。臟腑寒熱虛實,辨之分明,治無誤矣。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唯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且脈,人之氣血,附於經絡。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
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
蘇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疾之所在。虛實寒熱,先定於胸中,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婦科產後,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蓋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有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鬱。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為脾虛,好食辛者為肺病,好食酸者為肝虛,好食鹹者為腎弱,嗜食苦者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
若乃心病受咸,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可回生。
五十一難:問病欲得寒,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東垣《內外傷辨》:問其發熱惡寒,寒熱間作,蒸蒸燥熱,發於肌肉之間者,內傷也。發熱惡寒,寒熱並作,拂拂發熱,發於皮毛之上者,外感也。問其口不知味,飲食不下,手足不和,兩脅俱熱者,內傷證也。
問其飲食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非扶不起,外感證也。
問其惡風,居露地,大漫風起卻不知惡,惟惡窗隙些小賊風,是內傷證也。
問其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怯不欲言,為內傷證也。
問其小便頻數而不渴,初以勞役,得之食少。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常有些小如痢非痢,或瀉黃糜,或溏泄,或結而不通,皆內傷證也。
問其心下否,或胸中閉塞,如刀割之痛,二者亦互作而不並出,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四肢不收,無力以動而懶倦嗜臥,皆內傷證也。
問其臍下相火之氣,直上衝胸而不可遏,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皆內傷也。
問其頭痛常常有之而不間者,外傷也。
問其積痛不移者,血病;走痛不常者,氣病也。
問其痛處,按之而已者,虛病;按之而痛愈甚者,實病。
問其走注則為風,拘攣則為寒,煩渴則為暑,重澀則為濕。或好於善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飲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皆為受病之因,所以貴於問也。
昔人喉間痛癢,諸醫不效。一醫問其平日好食斑鳩,乃知鳩食半夏苗而貽毒,治以生薑而愈。
又如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