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9)

1. 採摭諸書

《素問鈔》(元攖寧生滑壽伯仁集,生初從京口王居中學醫,居中授以《內經素問》,令其熟玩,生既終卷,乃進請於師曰:《素問》為說備矣,篇次無緒,錯簡不無。遂分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剌、陰陽、標本、運氣、匯萃,凡十二類,鈔而讀之,何如?師曰:甚矣,子之善學也,而子之學得其道也。)

《續素問鈔》(新安汪機集。滑氏謂王注多誤,故削而鈔之,不用其注。機意謂無其注則是非無所分別,復續之,以俟知者之取捨云。)

《內經補正》(溫州太守京口丁瓚著。)

《內經類鈔》(明洛陽孫應奎集。)

《素問捷徑》(二卷,明浙人高士著。)

《靈樞摘注》(明浙人高士著。)

《圖經本草》(宋蘇頌等撰。先詔禹錫、林億等校《神農本草》,書成又詔各州郡詳圖所產藥本重編。於是頌再與禹錫等裒集眾說,類聚銓次,嘉祐六年上。)

《本草衍義》(元朱丹溪撰。)

《本草補遺》(宋龐安常撰。)

《本草發揮》(徐用誠集。)

《湯液本草》(王好古著。)

《本草會編》(汪機集。)

《本草集要》(節齋王綸集。)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著。)

《日食本草》(益府長史著。)

《食性本草》(陳士良著。)

《雷公炮製》(三卷,宋雷斅撰,胡源重定。)

《藥性珍珠囊》(東垣著,其辭簡,其義淺,不足以盡藥性之旨,疑後人之託名也。)

《華佗內照圖》(五臟六腑之形象。)

《十四經發揮》(三卷,滑壽撰。)

《傷寒論》(十卷,後漢張仲景撰,按《內經·熱論》分六經傳變,廣伊尹《湯液》而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傷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書有大人之病,而無小兒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此非至論。晉王叔和重為撰述,宋成無己復為註釋,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互有開發,而大綱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溫四者而已。蓋一證一藥,萬選萬中,千載之下,如合符節,前修指為群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審脈時及王氏之言,三陰率多斷簡,況張經王傳往往反覆後先,亥豕相雜,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閫奧者。)

《傷寒明理論》(宋成無己撰,龐安常校,黃山谷為後序。)

《傷寒補亡論》(元人徐止善著。)

《傷寒類證》(黃仲理著,新安陸彥功重編,又名曰《類證便覽》。)

《傷寒類證要略》(二卷,汴人王堯卿撰,皆仲景之舊也,亦別未有發明。)

《傷寒發明》

白話文:

《素問鈔》(元朝的元攖寧,字滑壽,號伯仁所編纂。他最早在京口跟隨王居中學習醫術,王居中教他《內經素問》,讓他仔細研讀。滑壽讀完後,向老師請教說:《素問》的內容雖然詳盡,但篇章次序混亂,錯簡之處不少。因此想將它分為臟象、經絡、脈象、病理、養生、論治、望診、針灸、陰陽、標本、運氣、總論等十二類,重新整理後閱讀,這樣可以嗎?老師說:你的學習態度很好,而且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續素問鈔》(新安的汪機所編纂。滑壽認為王居中的註解多有錯誤,所以刪除了他的註解,重新整理。汪機認為沒有註解就無法分辨對錯,所以又把註解補上,留給後人自行判斷取捨。)

《內經補正》(溫州太守,京口的丁瓚所著。)

《內經類鈔》(明朝洛陽的孫應奎所編纂。)

《素問捷徑》(二卷,明朝浙江人高士所著。)

《靈樞摘注》(明朝浙江人高士所著。)

《圖經本草》(宋朝蘇頌等人編纂。皇帝先下詔給禹錫、林億等人校對《神農本草》,書成後又詔令各州郡詳細繪製當地藥材的圖樣,重新編纂。於是蘇頌再次與禹錫等人收集各方說法,分類整理,於嘉祐六年上呈朝廷。)

《本草衍義》(元朝朱丹溪所撰。)

《本草補遺》(宋朝龐安常所撰。)

《本草發揮》(徐用誠所編纂。)

《湯液本草》(王好古所著。)

《本草會編》(汪機所編纂。)

《本草集要》(節齋王綸所編纂。)

《救荒本草》(周王殿下所著。)

《日食本草》(益府長史所著。)

《食性本草》(陳士良所著。)

《雷公炮製》(三卷,宋朝雷斅所撰,胡源重新校訂。)

《藥性珍珠囊》(東垣所著,書中文字簡略,含義淺顯,不足以完全闡述藥性,懷疑是後人假託之作。)

《華佗內照圖》(描繪五臟六腑的形象。)

《十四經發揮》(三卷,滑壽所撰。)

《傷寒論》(十卷,後漢張仲景所撰。根據《內經·熱論》中六經傳變的理論,擴充伊尹的《湯液》內容,形成了治療方法,總共有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古往今來,研究傷寒的人沒有能超過他的。有人說:這本書裡有成年人的疾病,卻沒有兒童的病症;有北方常用的藥材,卻沒有南方適用的療法,這是它的不足之處。陳蔡地區以南不適用柴胡、白虎這兩個湯方,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正確。晉朝王叔和重新整理編撰此書,宋朝成無己又加以註解。其後龐安常、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王實等人各自有所發揮,但基本綱領和方法都不超出發汗、催吐、瀉下、溫補這四種治療原則。一證一藥,選用恰當,效果顯著。千年以來,仍然精準有效,前人稱其為群方之祖,確實如此。但令人遺憾的是,診脈時機和王叔和的說法中,關於三陰經的部分,多有殘缺。而且張仲景的原著和王叔和的傳述,往往前後顛倒、錯亂,文字混雜。如果不是字字句句仔細研讀,深入思考,是很難領會其中的奧妙的。)

《傷寒明理論》(宋朝成無己所撰,龐安常校訂,黃山谷作後序。)

《傷寒補亡論》(元朝徐止善所著。)

《傷寒類證》(黃仲理所著,新安陸彥功重新編纂,又名《類證便覽》。)

《傷寒類證要略》(二卷,汴人王堯卿所撰,內容都是張仲景的原有理論,沒有新的發明。)

《傷寒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