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切脈於寸口而知病之虛實生死。經曰:必審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然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察脈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遲者病,獨疾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者病。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肝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命曰逆四時。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之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五陽。所謂陽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盛滑堅者病在外,脈實小而堅者病在內。脈小弱而澀者謂之久病,脈浮滑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為疝瘕、小腹痛,緩而滑曰熱中,盛而堅曰脹。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顛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胻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沉而堅者病在中,沉而弱者寒熱。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何如?曰: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亦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頸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五色脈變,揆度奇常,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白話文:

把脈就能知道疾病的奧妙,這是高明的技巧。把寸口脈,就能了解疾病的虛實和生死。經典上說,必須詳細審查疾病的開始和現在的狀況,然後分別摸循各個部位的脈搏,觀察經絡的浮沉、上下順逆,摸脈時如果脈搏跳動快的反而沒病,脈搏跳動慢的就有病;如果脈搏停止不跳動,就表示快要死亡,皮膚沒有脈搏搏動,也表示快要死亡。

觀察脈象,如果獨自偏小是病,獨自偏大也是病;獨自跳動慢是病,獨自跳動快也是病;獨自感覺發熱是病,獨自感覺發冷也是病;獨自脈象凹陷也是病。如果脈象符合四季變化規律,就表示可以治療;如果脈象違背四季變化規律,就表示難以治療。所謂違背四季規律,是指春天出現像肺脈那樣的脈象,夏天出現像腎脈那樣的脈象,秋天出現像肝脈那樣的脈象,冬天出現像脾脈那樣的脈象,這些脈象都呈現懸空、斷絕、沉伏、澀滯,這就稱為違背四季規律。

摸脈時如果出現脈象過於遲緩,代表體內陽氣有餘;如果脈象過於流利,代表體內陰氣有餘。

正常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呼氣時跳動兩次,吸氣時跳動兩次。呼吸平穩,脈搏跳動的次數,偶爾會隨著嘆息而多一下,這就叫做正常人。呼吸一次,脈搏只跳動兩次,就表示氣不足。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六次而且急躁,同時尺部發熱,就表示是溫熱病;如果尺部不發熱,脈象流利,就表示是風病;如果脈象澀滯,就表示是痹病。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八次以上,就表示快要死亡;如果脈搏完全沒有跳動,也表示快要死亡;如果脈搏忽快忽慢,也表示快要死亡。

脈象有陰陽之分,了解陽脈就能了解陰脈,了解陰脈就能了解陽脈。陽脈有五種,各自以五個不同的部位來顯現。所謂的陽脈,指的是臟腑的真氣,如果顯現出來,就表示臟腑已經衰敗,衰敗就必定死亡。陽脈也指胃脘的陽氣。分辨陽脈,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分辨陰脈,可以知道生命長短。三陽經分布在頭部,三陰經分布在手上,這都是統一的整體。

脈搏粗大,表示陰液不足,陽氣有餘,是熱證。脈搏細長,表示氣順暢;脈搏短促,表示氣有問題;脈搏跳動快速,表示內心煩躁;脈搏大而有力,表示病情加重;脈搏搏動上部強盛,表示氣往上衝;脈搏搏動下部強盛,表示腹脹;脈搏時有時無,表示氣衰弱;脈搏細小,表示氣虛弱;脈搏澀滯,表示心痛。

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通常是中暑;脈搏強盛而身體發冷,通常是受寒。脈搏強盛、流利、堅硬,表示疾病在體表;脈搏微小但堅硬,表示疾病在體內。脈搏微小、虛弱、澀滯,表示是久病;脈搏浮大、流利、跳動快,表示是新病。脈搏急促,表示是疝氣、小腹疼痛;脈搏舒緩而流利,表示是內熱;脈搏強盛而堅硬,表示是腹脹。脈搏來勢快,去勢慢,表示上部強盛,下部虛弱,容易發生暈厥;脈搏來勢慢,去勢快,表示上部虛弱,下部強盛,容易發生怕風的疾病。寸口脈在手掌中間短縮,表示頭痛;寸口脈在手掌中間延伸,表示腿腳疼痛;寸口脈在手掌中間向上衝擊,表示肩背疼痛。寸口脈浮在表面而且強盛,表示疾病在體表;脈沉在裡而且堅硬,表示疾病在體內;脈沉在裡而且虛弱,表示有寒熱病。

皇帝問:脈象正常但病情相反,應該如何診斷?醫生回答說:脈搏來勢正常,但按壓時沒有搏動感,這在各種陽脈中都一樣。各種陰脈相反的情況是怎樣?醫生回答說:脈搏來勢正常,但按壓時反而搏動更強更盛。

診斷時,如果脈搏微小,但臉色沒有改變,表示是新病;如果脈搏不正常,但臉色改變,表示是久病;如果脈搏和五色都發生變化,也表示是久病;如果脈搏和五色都沒有改變,表示是新病。推按皮膚,體內的熱無法向外散發,表示身體有熱;推按皮膚,體外無法向內散發,表示腹部有積聚;推按向上,無法向下,表示腰腿清爽;推按向下,無法向上,表示頸項疼痛。按壓到骨頭,脈搏微弱,表示腰背疼痛而且身體麻木。

發熱但脈搏平靜,腹瀉但脈搏增大,失血但脈搏反而有力,表示疾病在體內。必須先了解經絡,然後才能了解疾病的脈象。根本在體內,稱為神機,神機消失則生命停止。五色和脈象變化,要仔細觀察,抓住變化的規律,掌握規律的根本,靈活運用,一旦出現偏差,就會失去診斷的關鍵。

2. 陰陽之理一以貫之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陽有知,陰無知;陽無形,陰有形;陽無體,以陰為體,陰無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死。微哉!微哉!通於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夫天文地理、醫卜方技、仙佛之蘊,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白話文:

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不外乎陰陽這兩種相對的力量。陽是動態的,陰是靜態的;陽是明亮的,陰是晦暗的;陽具有感知能力,陰則沒有;陽沒有具體的形狀,陰則有形體;陽本身沒有實質,以陰為依託,陰本身沒有作用,需要依靠陽來發揮作用。當陰陽兩者互相結合,萬物便產生;當陰陽兩者分離,萬物便會消亡。這是多麼奧妙啊!多麼奧妙啊!如果能夠理解陰陽這個道理,那麼鬼神的幽冥、人類的顯現,以及天文地理、醫藥占卜、仙佛修煉的奧義,都可以用這個道理來貫通解釋,不會有任何遺漏。

3. 造化之蘊水火盡之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不如以陰陽統之。予竊以為陰陽者,虛名也,天地水火者,實體也,二而一者也。謂天地水火未足以盡造化之蘊,此特未之察耳。蓋人知水之為水,而不知寒涼潤澤者皆水也;人知火之為火,而不知溫熱光明者皆火也。天宰之以神,地載之以形,水火二者交會變化於其間,萬物由之而生,由之而死,造化之能事畢矣。自此之外,豈復有餘蘊乎?

白話文:

有人說:天地水火恐怕還不足以完全涵蓋造化的奧妙,不如用陰陽來統攝它。我私下認為,陰陽只是一個空泛的名詞,天地水火才是真實存在的實體,兩者其實是一體的。說天地水火不足以涵蓋造化的奧妙,這只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的緣故。一般人只知道水是水,卻不知道凡是寒冷、清涼、滋潤的東西都屬於水;一般人只知道火是火,卻不知道凡是溫暖、熱烈、光明的東西都屬於火。天以神氣主宰,地以形體承載,水火兩者在天地之間交會變化,萬物因此而生長,也因此而死亡,造化的作用就這樣完成了。除此之外,難道還有什麼剩餘的奧妙嗎?

4. 形神之妙太極分之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故為太極;神無影,故為無極而太極。朱子所注,亦得其意,但不言神而言理,故讀者未即悟朱註上天之載蓋指神而言也。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陰形陽神皆在其中。及分為陰陽,則陽為天火,依舊為神;陰為地水,依舊為形。

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則分後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所為也。此理先聖屢有言者,但學者忽而不察耳。蓋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固無怪其然也。

白話文:

周敦頤所說的太極,指的是神的概念。神統攝一切,所以稱為太極;神沒有具體形象,所以說是無極,但也同時是太極。朱熹的註解也抓住了這個意思,只是他沒有直接說是神,而是說成理,所以讀者沒有馬上領悟,朱熹註解中「上天之載」其實指的就是神。實在不知道,太極是陰陽結合但還沒分開的狀態,陰的形體和陽的神都在其中。等到陰陽分開之後,陽就成了天上的火,本質上還是神;陰就成了地上的水,本質上還是形體。

如果太極的本體只有神而沒有形,那麼分開之後地和水的形體又從哪裡來的呢?由此產生的人物,他們的心性和精神是天火之神的作用,他們的血肉之軀則是地水之形的作用。這個道理古代聖賢多次提到,只是學習的人常常忽略沒有注意到。因為有形的東西容易看到,無形的東西難以看到,所以這樣也難怪。

5. 調攝之要元精主之

造化之要,天火之陽下交於地水之陰,則化生萬物。草木為植物,得陰氣之多者也,故猶附於地;飛走為動物,得陽氣之多者也,故不附於地。天機內運,而自為一物。人也者,動物之至靈者也,其神屬天,其氣屬火,其液屬水,其形屬土,蓋陰陽之會也。陰陽之會,其妙在精。

精也者,形液之粹而神氣之所和也。其始也,精由神氣交化而成;其既成也,神氣因附於精而不去。此人之所以生生不窮也。人之始生也,固由造化之陰陽而來,然稟受有限,故其既生也,不能不賴造化之陰陽以養。飲食入胃,以養其中,化為元精,則神氣不離,形液日益,蓋所以續陰陽稟受之有限,而使之無窮也;衣服宮室,以養其外,則所以防造化陰陽之外邪,使不得侵其形而擾其神也。至於醫藥,則所以祛其邪而扶其正也。

此攝生之常也,而莫不有節焉,知者鮮矣。善於攝生者,則又以清淨養其神,以節宣養其形,以咽津納氣交和水火養其精。精全形固,外邪不侵,神氣不離則壽矣。此調攝之要也,仙佛之道,亦由此進。嗚呼深哉!(《柏齋三書》)

白話文:

造化的關鍵在於,天上的陽氣(火)與地下的陰氣(水)相互交合,才能化生萬物。草木屬於植物,得到陰氣較多,所以依附於地面生長;飛禽走獸屬於動物,得到陽氣較多,所以不依附於地面。萬物依靠著內在的天機自行運作,各自成為獨立的個體。而人,是動物中最有靈性的,人的精神屬於天,氣屬於火,體液屬於水,形體屬於土,這是陰陽相互交會的結果。陰陽交會的奧妙之處就在於「精」。

所謂的「精」,是形體與體液最精華的部分,也是精神與氣相互融合的產物。最初,精是由精神與氣相互交融變化而成的;精形成之後,精神與氣便依附在精上而不分離。這就是人能夠生生不息的原因。人剛出生時,固然是受到造化的陰陽之氣而來,但稟賦有限,因此出生後,不能不依靠造化的陰陽之氣來滋養。飲食進入胃中,用以滋養身體內部,轉化為元精,這樣精神與氣就不會離散,形體與體液也日益強壯。這就是用來延續從陰陽所稟賦的有限之氣,使其無窮無盡的方法;衣服、住所,用來保護身體外部,就能夠防止造化陰陽的外邪侵入,使形體不受損害,精神不被擾亂。至於醫藥,則是為了祛除邪氣,扶助正氣。

這些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但每個環節都有其節制,能夠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卻很少。善於養生的人,更會用清淨的心情來涵養精神,用適當的節制來保養形體,通過吞嚥唾液、吸納氣息來調和水火,從而滋養精氣。精氣充足,形體強健,外邪就不會侵入,精神與氣不分離,就能夠長壽。這就是調養身體的要訣,修仙成佛的道路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唉,真是深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