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6)
1. 痛隨利減辨
經曰: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世皆以利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汗之則痛愈;在裡者,下之則痛愈;痛在血脈者,散之行之則痛愈。豈可以利字只作下之者乎?但將利字訓作通字,或作導字,則可矣。是以諸痛為實,痛隨利減,假汗而通導之,則利也;下而通導之,亦利也。散氣行血皆通導而利之也,故曰痛隨利減。
白話文:
經書上說:各種疼痛都是實證,疼痛隨著通暢而減輕。又說:通則不痛。世人皆以為「利」字只指下瀉,這是不對的。
假設疼痛在表層,用汗法使之排出,疼痛就會減輕;疼痛在裡層,用下法使之排出,疼痛也會減輕;疼痛在血脈中,用散法和行法使之運行,疼痛也會減輕。怎麼能說「利」字只指下瀉呢?
只要將「利」字解釋為「通」或「導」,就明白了。所以各種疼痛都是實證,疼痛隨著通暢而減輕,假藉汗法使之通導,這就是利;用下法使之通導,也是利;散氣行血都是通導而利,所以說疼痛隨著通暢而減輕。
2. 六淫
【陽淫熱疾】則拒熱,亦須看虛實以涼之。
【陰淫寒疾】則怯寒而身拒,須憑溫藥以治之。
【風淫末疾】(末,四肢也。)必身強直,此乃動性不調,須和冷熱以平治之。(在陽則熱,在陰則寒。)故寒則筋攣骨痛,熱則萎緩不收。
【兩淫腹疾】濡泄濕氣,要憑滲燥之方,更看冷熱之候。
【晦淫惑疾】晦邪所淫,精神熒惑,當平正氣而可痊。
【明淫心疾】狂邪重盛,譫妄多言,憂愁轉甚。此二氣同一,皆引心胸之虛邪。
孫尚藥曰:夫風者,天地之號令,物性之動氣。人雖萬物之貴,不能撙節,觸冒四時。乘精氣虛,邪而入於腠理,積之微末,累傷重並,滿而大作。或不慎味欲所傷,又感虛邪實邪,以干正氣。搏陽經則痿厥而肢體不收,襲陰經則筋攣絡急。中風之名,因茲而起。初得小中之候,漸作癱瘓之疾。
白話文:
陽氣過盛導致的熱病,要避免熱,但也需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用涼性的藥物治療。
陰氣過盛導致的寒病,患者會怕冷,身體僵硬,需要用溫性的藥物治療。
風邪侵襲導致的四肢疾病,患者會身體僵直,這是因為身體的運動功能失調,需要根據寒熱情況用藥治療。在陽氣部位會感到熱,在陰氣部位會感到冷。因此,寒邪會導致筋絡攣縮、骨骼疼痛,熱邪會導致肌肉萎縮、無法收縮。
兩種邪氣侵襲導致的腹部疾病,會出現腹瀉和濕氣過重的症狀,需要用滲濕燥邪的藥物治療,並且還要根據寒熱情況調整。
晦暗的邪氣侵襲導致的疾病,會出現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症狀,需要調和正氣才能痊癒。
明亮的邪氣侵襲導致的心臟疾病,會出現精神狂躁、胡言亂語、憂愁加重的症狀。這兩種邪氣性質相同,都會導致心胸虛弱,引發疾病。
孫尚藥說:風是天地間的號令,是萬物生長的動力。人雖然是萬物之靈,但也不能隨意妄為,要順應四時變化。當人體精氣不足時,邪氣就會侵入肌膚,積少成多,損傷身體,最終導致疾病爆發。或者,有些人因為貪圖口腹之慾而損傷身體,又接觸到虛邪或實邪,侵犯正氣。邪氣侵入陽經,就會導致肢體麻痺、無法收縮;邪氣侵入陰經,就會導致筋絡攣縮、經絡緊繃。中風就是因此而發生的。一開始只是輕微的中風,逐漸就會發展成癱瘓。
故風趨百竅,獨聚一肢,言語謇澀,形若癡人。醫者妄令吐瀉,用藥躁煩,十無一痊,致使人手足不仁,精神昏亂。殊不知內不能通,外不能泄,致瞀悶形死,又不知道泄之藥,亦不宜大吐大下。似此治療,往往五死五生,雖其人稟性充實,亦為受苦彌甚,不幸遂至枉死。竊觀自古聖賢治療有法,十有九驗。
夫療病之法,必先推四時虛實,以詳中風之由,依繩墨拯濟,乃是解死脫厄之路。四時之病。春中時風,自東而來,名曰溫風。蓋時不和而傷人也,浮而輕淺,可汗而解,敗毒羌活細辛之類,更看發起在陰在陽而得效。若其人自虛羸,從後而來,名曰虛風,中人煩悶,肢體攣痹不仁,便可服續命湯、八風湯,成劑頓服,更加灸法,三五日間勢必減退,漸漸調和,以求生路。
白話文:
因此,風邪侵入百竅,單獨聚集在肢體,導致言語不清,行為舉止像個癡呆之人。有些醫生不分青紅皂白,就讓病人吐瀉,使用藥物過於急躁,十個病人中能治好的不到一個,反而導致病人手腳麻木、精神恍惚。殊不知,內部不通暢,外部排泄不出去,最終就會昏迷致死。然而,他們也不懂得瀉藥也不能隨便大量使用。如此治疗,往往一半病人活不了,一半病人才能活下來,即使病人原本体质强壮,也会遭受极大的痛苦,不幸的话甚至會枉死。我私下观察,自古以来圣贤治疗疾病都有其方法,十个病人中有九個都能治好。
治療疾病的方法,必須先了解一年四季的虛實變化,才能詳細分析中風的原因,按照規矩进行救治,这才是解脫死亡、化解危難的途徑。一年四季的疾病,春季的時風,從東方吹來,叫做溫風。這是因為季節變化不調和而傷人,所以風邪輕浮淺薄,可以通過發汗来治疗。可以使用敗毒羌活、細辛等藥物,還要根據發病部位是陰還是陽來選擇藥物。如果病人本身虛弱,風邪從後方侵入,叫做虛風,病人會感到頭昏腦脹,四肢麻木,則可以服用續命湯、八風湯等成藥,一次服用,配合灸法,三五天內病情一定會减轻,慢慢調和,以求得生機。
如從前來,名曰實風,亦主人瞀悶,脈緊浮大,宜以茯神湯、西州續命湯求效,不用大劫,自使勢慢,須緩治之。《千金》曰:風者百病之長,又曰:治風不以續命湯治之,則不為治風,所以見聖人之心矣。(《雞峰方》)
白話文:
如果病症從一開始就出現,稱為實風,患者也會出現昏沉、頭昏眼花等症狀,脈象緊浮而有力。治療宜用茯神湯、西州續命湯,不必急於猛攻,只需放緩速度,慢慢治療。
《千金方》說:「風是百病之源。」又說:「治療風症不用西州續命湯,就不是真正的治療風症,由此可見古聖先賢的用心良苦。」(《雞峰方》)
3. 脫營
《內經·疏五過論》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啟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眷,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名曰脫營。凡病此者,心思鬱結,憂慮不已,飲食少思,精神日減,氣血漸衰,形容枯槁。粗工不察,妄投藥餌,速死有期。故經所論治有五過者是也。
白話文:
《內經·疏五過論》說:常常追求高貴,輕視卑微,即使沒有外邪侵襲,也會從內心產生疾病,稱為「脫營」。啟玄子說:這是因為「神屈」的緣故。由於過於追求尊榮,而輕視屈辱,心裡懷着嚮往和眷戀,志氣憂愁惶恐,即使沒有外邪侵襲,也會從內心產生疾病,血脈虛弱衰減,稱為「脫營」。凡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心思鬱結,憂慮不已,飲食無味,精神逐漸減退,氣血日漸衰弱,容貌枯槁。粗心大意的人不加察覺,胡亂投藥,很快就會死亡。所以經文中所論述的五種過失,就是這個道理。
4. 病不可治有六失
病不可治有六失者,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知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亦招禍。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說耳。
《千金方》引《史記》云: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輕身重財,二不治;衣食不能適,三不治;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信巫不信醫,六不治。有一於此,則重難治也。
白話文:
治病有六種失誤,分別是不審慎、不信任、延誤時間、不慎選醫、不了解病情、不了解藥性。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難以治癒,不僅是醫生的責任,也是病人的責任。更何況,如果醫生缺乏慈悲仁心,病人又猜忌鄙薄,彼此互不信任,對治療疾病毫無益處。因此,醫生必須慈悲仁心,否則會招致禍患;病人也不能猜忌鄙薄,否則同樣會招致禍患。聰明的人懂得明白事理,彼此互信,才能相安無事,這也是治病之道。
《千金方》引用《史記》記載:驕傲任性不講道理,第一種難治;輕視身體重視錢財,第二種難治;飲食起居不節制,第三種難治;陰陽失衡,臟腑氣息不穩定,第四種難治;身體虛弱無法服藥,第五種難治;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生,第六種難治。只要出現其中一種,就非常難治癒。
5. 病有自誤
病之始起,不能早治,以其淺薄,視之泛常。及致日月久淹,積小成大,乃求醫藥。法不及用,而勢已盈,豈為天命?
白話文:
疾病剛開始時,沒有及早治療,因為病情輕微,所以不以為意。等到時間久了,小病累積成了大病,這時才尋求醫藥治療。但方法已經難以奏效,病情發展到了極點,這怎麼能怪天命呢?
6. 病有變證
凡診脈形證相應,因與服湯,食頃變大吐下腹痛,是為變怪。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是亦謂之災怪耳。
白話文:
凡是診斷脈象和症狀相符,於是給予服用藥湯,不久之後病人出現劇烈嘔吐、腹瀉並伴有腹痛,這就是異常反應。有的時候,病人過去曾服用過的藥物,在現在突然發作,這也稱之為異常現象。
7. 大病小愈不守禁忌
丹溪云:胃氣者,純清沖和之氣,人之所賴以為生者也。若謀慮神勞,動作形苦,嗜欲無節,思想無窮,飲食失宜,藥餌違法,皆能致傷。既傷之後,須用調和。恬不知怪,或於病將小愈,而乃恣意犯禁。舊病未除,而新證疊起。吾見醫藥將日不暇給,而戕賊之胃氣無復完全之望,去死近矣。
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厚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厚味助邪。古人攝養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人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謂病久鬱抑,精閉不通,率喻入房以疏鬱結,往往一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飲食不節,反輕為重,轉安為危者,歷歷有之。
此天下之通弊,惟賢者知之。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胃氣是純淨平和的精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如果過度思慮、勞心勞神、行為辛苦、貪圖享樂、思慮過度、飲食不節、用藥不當,都會損傷胃氣。一旦胃氣受損,就需要調理。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身體虛弱,卻不知悔改,病還沒好全就放縱自己,舊病未除,又添新病。我見過很多病人,因為長期損傷胃氣,醫藥都來不及救治,離死亡不遠了。
我發現有些病人病稍微好轉,胃氣稍微恢復,就以為能吃飯就沒事,放縱自己貪吃厚味,只怕自己食慾不如常人。唉!真是愚蠢至極!殊不知厚味會助長病邪。古人注重養生,總是主張飲食清淡,少慾望,更何況病人身體虛弱之際,還要再受傷,能不危殆嗎?我也見過一些久病初癒的人,眼睛還昏花,腰還沉重,以為是病久郁結,精氣不通,就胡亂建議他們行房事來疏通鬱結,結果往往病情加重,甚至無藥可救。飲食不節、輕重不分、安危不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是天下通行的弊病,只有明智之人才能明白。
8. 直指病機賦
醫寄死生,斯術之大。須資賢智,勿信庸愚。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洞明脈病藥治之理,詳悉望聞問切之情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補瀉之能。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裡寒熱虛實之應;阿阿春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藥用君臣佐使,脈分老幼瘦肥。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脈為氣血之表,脈貴有神。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之劑。外感異乎內傷,寒證不同熱證。外感宜散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宜清。清溫得宜,須臾病愈;補瀉失度,頃刻人亡。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表;(外感風寒,傳變不一,宜分經絡散解方可。
白話文:
醫生肩負生死攸關的重任,醫術至關重要。必須依靠聰明才智,不可輕信愚笨之人。最重要的是靈活變通,不可固執己見。要透徹理解脈象、疾病和藥物的道理,詳細掌握望聞問切的徵兆,精通藥物的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補瀉之功。要探究脈象浮沉遲數滑澀的形態,理解表裡寒熱虛實的應對,辨別阿阿春柳般和緩的脈象,以及弦鉤毛石般順暢的脈象。用藥要分清君臣佐使,辨別脈象的虛實老幼瘦肥。
藥物是天地精華,用藥要針對病症;脈象是氣血的表現,脈象要精神抖擻。疾病有外感和內傷,有風寒暑濕燥火等病因;治療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等藥劑。外感與內傷不同,寒證與熱證也有差異。外感宜散,內傷宜補;寒證可溫,熱證宜清。清溫得當,病癒迅速;補瀉失衡,性命堪憂。外感風寒,要根據經絡分而解表。(外感風寒,變化多端,要根據經絡分而散解,才能治癒。)
)內傷飲食,可調胃以消溶。(內傷飲食,只在一處,不過調胃消導而已。)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脾為五臟之源。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調和脾胃,為醫中之王道;節謹飲食,為卻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鬱氣,氣鬱發熱;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以中濕氣。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而動相火。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祛除濕熱,欲燥清其脾胃。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里,或汗或下而施。
白話文:
內傷飲食,只要調整胃部來消化吸收就好。胃陽氣主導呼吸和吸收,陽氣通常比較充足;脾陰氣主導血液循環和營養轉化,陰氣通常比較不足。胃是六腑的根本,脾是五臟的源頭。胃氣虛弱就會百病叢生,脾陰充足就能抵禦各種病邪。調和脾胃是醫學最重要的原則,節制飲食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
很多疾病都是因為寒冷和鬱氣引起的,鬱氣積累會發熱;或者是由於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過度導致心火旺盛,心火旺盛會生痰。也有些疾病是由於勞動或靜止狀態下受寒引起的,或是因為出入雨水而受濕氣侵襲。還有一些疾病是因為飲食失調而產生濕熱,或者因為房事過度而導致相火旺盛。抑制相火,需要滋養真陰;去除濕熱,需要乾燥清利脾胃。外濕需要從體表散發,內濕需要用淡滲的方法排出。陽暑需要清熱,陰暑需要散寒。針對痰火,要根據其多少來治療;針對表裡,要根據情況選擇汗法或瀉法。
痰因火動,治火為先;火因氣生,理氣為本。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實火可瀉,或瀉表而或瀉里;(指外感也。)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指內傷也。)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清涼燥潤散,五治不同。
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金木水火土,五郁當分;瀉折達發奪,五法宜審。鬱而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病有微甚,治有逆從。微則逆治,甚則從攻。病有標本,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少壯新邪,專攻是則;老衰久病,兼補為規。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癥或盪滌而或消溶。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
白話文:
痰是因為火氣旺盛而生,治療必須先降火氣;火氣是因為氣機不順而生,調理氣機才是根本。降火氣,輕微的可以降火,嚴重的則要順著火的特性往上消散;調理氣機,輕微的只要調和即可,嚴重的就要追根溯源,散開氣機。實火可以用瀉法治療,可以瀉表也可以瀉里,這指的是外感病;虛火要用補法治療,可以補陰也可以補陽,這指的是內傷病。急性病可以稱為火症,怪病可以稱為痰症。寒、熱、濕、燥、風,五種痰各有不同;清、涼、燥、潤、散,五種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有些情況下是因為火氣旺盛而生痰,有些情況下是因為痰濕阻滯而生火。有時候是鬱結久了才發病,有時候是病久之後才出現鬱結。金、木、水、火、土,五種鬱結要分清楚;瀉、折、達、發、奪,五種治療方法要謹慎運用。鬱結導致火氣旺盛,又生痰,最終引發疾病,疾病就會消耗氣血,導致虛弱。
疾病有輕重,治療方法也有逆從之分。輕微的可以用逆治法,嚴重的則要用攻治法。疾病有標本之分,緊急的要治標,緩慢的要治本;治療方法有攻補之分,虛弱的要用補法,實證的要用攻法。年輕人新發疾病,主要用攻治法;年老體弱的久病,要兼用補法。久病要兼顧補虛和解鬱;陳舊的病症,可以選擇蕩滌或消溶的方法。積聚在胃腸的,可以用下法治療;阻滯在經絡的,可以用消法治療。
女人氣滯於血,宜開血而行氣;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氣病血病,二者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陰虛生火,火生熱,熱生風。陽盛陰虛而生火,火逼血而錯經妄行;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陰虛生內熱,陽虛畏外寒。
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調氣貴用辛涼,和血必須辛熱。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為陽氣之依歸。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和而血隨。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火降水升,斯人無恙;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白話文:
女性如果氣血不通,應該要活血化瘀,疏通氣血;男性如果陽氣過盛,則需要滋陰以平衡陽氣。蓯蓉和山藥是男性珍貴的補品,香附和縮砂則是女性的至寶。氣病和血病要分開治療,陽虛和陰虛也要區別對待。陽虛氣病白天症狀重,晚上症狀輕;血病陰虛白天症狀輕,晚上症狀重。陽虛會產生寒氣,寒氣會導致濕氣,濕氣會導致熱氣;陰虛會產生內熱,內熱會導致燥熱,燥熱會導致風邪。陽盛陰虛容易引起內熱,內熱會逼迫血氣亂竄,導致月經不調;陰盛陽虛容易引起寒氣,寒氣會阻滯氣血,導致全身浮腫。
陰虛容易出現內熱,陽虛容易怕冷。
補陽補氣要用甘溫類藥材,滋陰補血要用苦寒類藥材。調氣要使用辛涼類藥材,活血要使用辛熱類藥材。陽氣是陰血的引導,陰血是陽氣的依歸。陰陽兩虛,只需要補陽,陽氣旺盛了,陰氣也會隨之生長;氣血俱病,只需要調氣,氣血調和了,血氣也會順暢。要像儲存冰塊一樣控制陽氣的過度消耗,要像滋潤水源一樣調節心火的過度亢盛。火降水升,人體就能健康無恙;陰平陽秘,才能長命百歲。
小兒純陽而無陰,老人氣多而血少。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人血虛有火、宜降火以滋陰。膏粱無厭發癰疽,燥熱所致;淡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北地聳高,宜清熱而用燥,南方汙下,可散濕以溫寒。
白話文:
小孩子是純陽之體而沒有陰,老年人氣多而血少。體型肥胖的人氣虛並且有痰,應該要化痰並補氣;體型消瘦的人血虛並且有火,應該要清火並且滋養陰液。吃太多高脂厚味的食物會引發膿瘍,這是因為燥熱造成的;吃得過於清淡無味會出現水腫,這是因為寒濕引起的。北方地勢高,適合清熱並且使用燥性的療法,南方地勢低窪,可以使用祛濕並且溫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