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 (1)
卷之四十 (1)
1. 麻木敘論
《內經》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不痛不仁者為麻痹是也。今夫麻木之證,正經謂其不痛不仁,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如繩扎縛,初解之狀。
河間云:留著不去,即四肢麻木拘攣也。
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或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有虛感濕,麻木兼作者,有因虛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並作者,若此其甚,宜先汗而後補;有痰滯四肢,或一指麻木,逾年而中風之病作,此皆氣血先虛之兆也。若此者,須預調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認為風、寒、濕這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侵入人體,就形成了痹症。其中風邪比較強盛的,會導致肢體遊走性疼痛(行痹);寒邪比較強盛的,會導致劇烈疼痛(痛痹);濕邪比較強盛的,會導致肢體沉重、固定疼痛(著痹)。而麻痹,就是指不痛且感覺喪失的狀態。現在說的麻木這種症狀,正如經書上所說,是屬於不痛不仁,病久了就會深入體內,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阻塞,所以才不會感到疼痛;皮膚得不到氣血的滋養,所以會失去知覺,就像被繩子捆綁很久後,剛鬆開的感覺一樣。
金代醫家劉完素說:這些邪氣如果長期停留在體內不去,就會導致四肢麻木、拘攣。
元代醫家朱丹溪說:麻是氣虛的表現,木是濕痰和瘀血造成的。有些人是氣血兩虛,只是麻而沒有木的感覺;有些人是因為虛弱又感受濕邪,所以同時出現麻和木的感覺;有些人是因為虛弱,又受到風、寒、濕三種邪氣侵襲,所以全身會出現抽痛,同時伴隨麻木,如果情況嚴重,應該先發汗祛邪,再補益氣血;有些人是因為痰濕阻滯在四肢,或者只是手指麻木,過了很久才發生中風,這些都是氣血先虛的徵兆。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必須要及早調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