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八 (2)

1. 虛損病多由貪酒嗜欲致之

虛損之證,多由色欲過度,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恣欲,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而胃氣散解,不能滋營百脈,灌注臟腑,衛護周身,故虛損之證生焉。病則百肺煩痛,腰腳疼軟,胸滿氣短,心煩不安,耳鳴目眩,咳嗽寒熱,夜作盜汗,遺精白濁,飧泄,食少無味,不為肌膚。或睡中驚悸,午後發熱,倦怠無力。

此皆虛損之候也。

白話文:

虛損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縱慾過度、情緒起伏不定、作息不規律、飲食毫無節制,或是過度勞累,這些都會耗損身體的元氣。當元氣衰弱,虛火就會旺盛,虛火旺盛就會反過來損害脾胃的功能,導致胃氣虛弱渙散,無法將營養輸送到全身各處,滋養五臟六腑,保護身體,這樣虛損的病症就產生了。

患病時,會出現各種不適,像是全身疼痛煩躁、腰腿痠軟無力、胸悶氣短、心煩意亂、耳鳴頭暈、咳嗽發燒、夜晚盜汗、遺精白濁、腹瀉、食慾不振、吃什麼都沒味道、身體虛弱消瘦。有的人還會在睡夢中驚醒、午後發熱、感到疲倦無力。

這些都是虛損的症狀。

2. 脈候

《脈經》曰:脈來軟者為虛。緩者為虛。微者為虛。弱者為虛。弦者為虛。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小者,血氣俱少。《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脈沉遲而小者脫氣。脈大如蔥管,血虛。(即陰虛而火鼓上是也。)又云:大而無力為陽虛。脈大而芤者脫血。平人脈大為虛。

脈微細者盜汗。數而無力陰虛。尺弱軟澀為下虛。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虛。脈微弱,骨肉相失,聲嘶嘔血,陽事不舉,晝涼夜熱者,死。

白話文:

《脈經》說:脈搏摸起來柔軟無力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緩慢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非常微弱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軟弱無力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又細又微弱的,是氣血都虛。脈搏摸起來細小的,是氣血都少。《要略》說:脈搏摸起來中間空空的,是血虛。脈搏摸起來沉在裡面又遲緩又細小的,是氣脫。脈搏摸起來大得像蔥管一樣的,是血虛。(也就是陰虛而火氣往上衝。)又說:脈搏摸起來大而無力的,是陽虛。脈搏摸起來大而中間空空的,是失血。平常人脈搏摸起來大的,是虛證。

脈搏摸起來微細的,容易盜汗。脈搏摸起來快而無力的,是陰虛。寸關尺的尺部摸起來軟弱而澀的,是下焦虛。寸關尺的寸部摸起來軟弱無力的,是上焦虛。寸關尺的尺部摸起來柔軟滑快的,是血虛。兩邊關脈摸起來都沉而細小的,是虛證。脈搏摸起來微弱,身體消瘦,聲音沙啞、嘔血,男性性功能障礙,白天怕冷晚上發熱的,是死症。

3. 治法

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虞氏謂:味,陰味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粟菜果,出於天賦自然沖和之味,故有養人補陰之功,非醯醬烹飪之厚味,出於人為者。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善攝生者,不可以味為補精,而遂恣於口腹,以自速其禍也。謂溫之以氣,溫存以養,使氣自充,則形完矣。

曰補曰溫,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溫熱藥佐輔,名曰溫補,豈理也哉?又曰:人年老或虛損,精血俱耗,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於飛越,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局方》用溫劑劫虛,蓋脾得溫而食進,故亦暫可。夫質有厚薄,病有淺深,設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溫劑補虛,決不敢用。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身體的形體不足,就要用氣來溫養它;精氣不足,就要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它。

虞氏認為:「味」指的是滋養陰的食物味道,用陰性的味道來補充精氣,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裡說的「味」,是指像穀物、蔬菜、水果等天然平和的味道,這些食物有滋養人體、補充陰氣的功效,而不是指用醋、醬油等烹飪出來的濃重味道,那是人為加工出來的。

《黃帝內經》說: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的攝取,這難道不是指天然的食物味道嗎?又說:陰氣所屬的五個臟腑,受損是因為五味的過度攝取,這難道不是指人為加工的味道嗎?

善於養生的人,不應該認為可以用食物的味道來補充精氣,就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這樣反而會加速招致禍患。所謂用氣來溫養,是指要溫和地保存並滋養身體,使氣自然充盈,形體自然就會完整。

經文中說的「補」和「溫」,各自有不同的含義。《局方》(指宋代醫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卻全都用溫熱的藥物來輔助,稱之為溫補,這實在是不合道理。

又說:人年紀大了或是身體虛弱,精血都耗損了,陰氣不足以與陽氣相平衡,孤獨的陽氣幾乎就要浮散。幸好天生的胃氣還能維持,又藉助於水穀食物的陰氣,所以才能勉強使陽氣穩定下來。《局方》使用溫熱的藥物來劫掠虛弱的身體,或許是因為脾胃得到溫熱就能促進食慾,所以暫時可能有效。但是,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病情有輕重之別,萬一用藥失誤,又該如何補救?我寧願稍微慢一點,也要考慮周全,用溫熱藥物來補虛,我絕對不敢使用。

4. 補腎滋陰要識養脾之助

甫見世人補腎者,悉以補陰丸、黃柏、知母、龜板、地黃;滋陰補血者,悉以四物湯、黃柏、知母之屬服之,經年屢歲,而陰愈虛,血愈弱,甚而致於羸劣、發熱、氣喘、胸滿而死者,何也?蓋徒知其養血滋陰之標,四物、補陰丸之類是也。殊不知養血滋陰之本,則非四物、補陰之藥也。

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脾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流於四臟,氣歸於權衡。由此觀之,則血生化之本源,腎水溉灌之也,不有賴於脾氣乎?故服四物湯而血不盈者,脾氣之不化生也,服補陰丸而陰不濟者,亦脾氣之不輸升也。

此之謂不知本,其何以能養血滋陰矣乎!不但陰血之不能滋,若久服不已,必致損脾,陽亦因之而憊也。胃氣一衰,死期追矣,奚暇謂陰血哉?

白話文:

當今世人補腎,都只用補陰丸、黃柏、知母、龜板、地黃等藥材;滋陰補血,也都只服用四物湯、黃柏、知母等藥方。這樣年復一年地服用,反而導致陰虛更嚴重,血氣更虛弱,甚至身體虛弱、發熱、氣喘、胸悶而死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只知道這些是養血滋陰的「標」,也就是四物湯、補陰丸之類的藥物。卻不知道養血滋陰的「本」,並非是四物湯、補陰丸之類的藥物。

《黃帝內經》說過:飲食進入胃部,經過消化後會產生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再把精氣散佈開來,向上輸送給肺臟。肺臟連接著全身的經脈,再把精氣輸送給脾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與精氣結合後,就開始運行全身的氣,使腑臟功能正常,精神清明,精氣再流向其他臟器,氣的運行最終會回到平衡的狀態。

從這裡來看,血液生成的根本,雖然需要腎水的滋養,但難道不需要依賴脾氣的功能嗎?所以,服用四物湯卻補不了血,是因為脾氣無法將食物轉化成血液;服用補陰丸卻無法滋陰,也是因為脾氣無法將精微物質向上輸送。

這就是所謂的「不知道根本」,又怎麼能夠養血滋陰呢?不只陰血無法滋養,如果長期這樣服用,必定會損害脾臟,陽氣也會跟著衰弱。一旦胃氣衰敗,離死亡就不遠了,哪還有時間談論陰血呢?

5. 虛損不治浸變成勞

虛損肉消,咳嗽有熱,遷延日久,六脈弦數,則成勞證。至若勞證一成,雖有智者,莫能為矣。易曰:履霜堅冰至,所謂君子當謹其微也。為醫流者,尤宜審之。

白話文:

身體虛弱導致肌肉消瘦,伴隨咳嗽發熱,如果拖延很久,脈象呈現弦數的狀態,就會變成勞瘵。一旦勞瘵形成,即使是再有智慧的人也難以醫治。如同《易經》所說:「踩到霜,就知道寒冷的冰天將至」,這是告誡君子要謹慎於細微之處。身為醫者,更應該仔細審慎地觀察這些徵兆。

6. 熱藥補虛之失

《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補虛,是以火濟火,不無實實虛虛之禍。若菟絲子丸之治腎虛,金釵石斛丸之治氣不足,茴香丸之治腎臟虛冷,玉霜丸之治氣虛,養正丹之治諸虛,姜附丸之治脾虛弱,接氣丹之治真元虛,四神丹之治五臟虛,蓯蓉大補丸之治元臟虛,鍾乳白澤丸之治諸虛,三建湯之治氣不足。

甚者內聚丹劑,悉曰補脾胃、補腎、補五臟、補血氣,而方各條之下,曰口苦面黃,曰氣促喘急,曰口淡舌澀,曰噫酸,曰舌乾,曰溺數,曰水道澀痛,曰唇口乾燥,悉是明其熱證,如何類聚燥熱,而謂可以健脾溫胃,而滋腎補氣乎?骨碎補丸治肝腎風虛,乳香宣經丸治體虛,換腿丸治足三陰經虛。

或因感風而虛,或因虛而感寒,既曰體虛,肝腎虛,足三陰經虛,病非輕小,理宜補養,而自然銅、半夏、威靈仙、荊芥、地龍、川楝、烏藥、防風、牽牛、靈芝、草烏、羌活、石南、天麻、南星、檳榔等疏通燥疾之藥,俱補劑之大半,果可以補虛乎?地仙丹既曰補腎,而滋補之藥、僭燥走竄之藥相半用之,腎惡燥,而謂可以補腎乎?假曰足少陰經非附子輩不能自達,八味丸,仲景腎經藥也,八兩地黃以一兩附子佐之,觀此,則是非可得而定矣。

用滋補藥,不過鹿角膠霜、乳酪、參、歸之類,詳見斑龍論中。或者妄施伏火金石附子燥熱等輩,以致血氣乾涸,心腎不交,故火炎上為痰咳,為咯血,為口乾,為五心煩熱;水走於下為腳軟,為遺精,為赤白濁,為小便滑數,誤矣哉!虛勞脈大抵多弦,或浮大,或數,皆虛損之候也。大者易治,血氣未定,可飲而止。

弦者難治,血氣已耗,未易補之。若帶雙弦,則為賊邪侵脾,為尤難治,加脈數則殆矣。

丹溪治老人虛損,但覺小水短少,即是病進,宜以人參、白朮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黃芩、麥門冬,秋冬加當歸,倍生薑。一日一帖,小水長如舊乃止,此老人養生捷法也。少年人虛損,多是酒色無度,耗散太過。凡覺五心熱,夜出盜汗,略見咳嗽,便宜滋陰之藥,遠房室。

脾胃弱者,清補脾胃。心腎交養,決無後患,不可峻用寒涼,亦不可峻用辛熱鎖陽、鹿茸之類。

人年四十以後陰氣弱者,脈不洪大,庶可以用溫暖,如五精丸、八味丸之類。未登四十之人不可輕服,有誤用之,反耗真陰,變生他病,而不能救矣。知命者慎之。

白話文:

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補虛,就像是用火來救火一樣,這樣做很可能會造成虛實更加混亂的危害。例如菟絲子丸治療腎虛、金釵石斛丸治療氣不足、茴香丸治療腎臟虛冷、玉霜丸治療氣虛、養正丹治療各種虛症、薑附丸治療脾虛弱、接氣丹治療真元虛、四神丹治療五臟虛、蓯蓉大補丸治療元臟虛、鍾乳白澤丸治療各種虛症、三建湯治療氣不足。

更誇張的是,很多內服的丹藥,都號稱可以補脾胃、補腎、補五臟、補血氣,但是仔細看這些方子的說明,卻出現像是口苦面黃、呼吸急促、口淡舌澀、打嗝酸水、舌頭乾燥、小便頻繁、排尿困難疼痛、嘴唇乾燥等明顯是熱症的症狀。為何還使用溫燥的藥物,說可以健脾溫胃、滋腎補氣呢?骨碎補丸治療肝腎風虛、乳香宣經丸治療體虛、換腿丸治療足三陰經虛。

有的是因為感冒而虛,有的是因為虛弱而感寒。既然說是體虛、肝腎虛、足三陰經虛,表示病情不輕,應該要補養才對。但是方子裡面卻用了自然銅、半夏、威靈仙、荊芥、地龍、川楝、烏藥、防風、牽牛、靈芝、草烏、羌活、石南、天麻、南星、檳榔等等疏通燥熱的藥物,佔了補藥的一大半,這樣真的能補虛嗎?地仙丹雖然說是補腎,但是滋補的藥物和燥熱竄行的藥物卻各用一半,腎最怕燥,這樣能補腎嗎?假設說足少陰經不用附子這類藥物就無法到達,那麼看看張仲景的八味丸,雖然用了八兩熟地,但也只用一兩附子來輔助,這樣就可以判斷這些方子的對錯了。

真正用來滋補的藥物,應該是鹿角膠霜、乳酪、人參、當歸之類的,這些在《斑龍論》中都有詳細說明。有些人卻亂用伏火金石、附子等燥熱的藥物,導致血氣乾枯、心腎不交,於是火往上竄,出現咳嗽、咯血、口乾、五心煩熱;水往下流,出現腳軟、遺精、赤白帶下、小便滑數等症狀,實在是錯得離譜啊!虛勞的脈象通常是弦脈,或是浮大脈,或是數脈,這些都是虛損的徵兆。脈大比較容易治療,因為血氣尚未耗盡,可以用藥物調理停止病情惡化。

脈弦就比較難治療了,因為血氣已經消耗,不容易補回來。如果出現雙弦脈,表示有外邪侵入脾臟,更加難治,如果脈象又快,那就危險了。

朱丹溪治療老年人虛損,只要發現小便量減少,就表示病情惡化,應該以人參、白朮為主,牛膝、芍藥為輔,陳皮、茯苓為佐藥。春天加入川芎,夏天加入黃芩、麥門冬,秋冬加入當歸,並加倍生薑的用量。每天服用一帖,直到小便恢復正常為止,這是老年人養生的快速方法。年輕人的虛損,大多是因為酒色無度、消耗太過。只要感覺到五心煩熱、夜間盜汗、稍微咳嗽,就要趕緊服用滋陰的藥物,並節制性生活。

脾胃虛弱的人,要用清淡的藥物來補脾胃。心腎相互滋養,就不會有後續的疾病。不可以猛用寒涼的藥物,也不可以猛用辛熱的鎖陽、鹿茸之類的藥物。

人到四十歲以後,陰氣開始衰弱,脈象不會太洪大,才可以考慮用溫補的藥物,像是五精丸、八味丸之類的。未滿四十歲的人不可以隨便服用這些藥物,如果誤用,反而會耗損真陰,引起其他疾病,就無法挽救了。了解天命的人要謹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