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十八

2. 虛損門

3. 病機

4. 虛損敘論

上古天真論篇,帝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曰:年至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

又曰:男子盡八八而精絕,女子盡七七而經斷矣。夫以陰氣之成,止供給得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縱欲也?

又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行遠,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苦勞,汗出於脾。

又曰:久視傷血,入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若夫七情五心之火飛越,男女聲色之欲過淫,是虛損之所由也。

《難經》云:因虛而致五損: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機要》曰: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損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榮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白話文:

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百歲以上,而且行動靈活,沒有衰退的跡象。但現在的人,活到五十歲左右,動作就開始衰退,這是時代不同了嗎?還是人們自己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懂得養生的人,會效法天地陰陽的規律,調和養生的方法,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不會過度勞累,所以能夠保持身體和精神的健康,活到天年,自然終老。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當作平常,喝醉了就進行性行為,用慾望來耗竭精氣,消耗身體的真元,不懂得保持精氣充盈,不時時調養精神,只追求一時的快樂,違背養生的原則,作息沒有規律,所以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了。

上古的聖人教導百姓,要懂得避開虛邪賊風的侵襲,保持心境平靜淡泊,真氣自然會順暢運行,精神內守,疾病自然不會產生。

還有說到,人到了四十歲,陰氣就開始減少一半,身體機能開始衰退。

又說,男子到了六十四歲(八八),精氣就耗盡了;女子到了四十九歲(七七),月經就停止了。陰氣的形成,只能供應大約三十年的使用,之後就開始虧損了。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這種容易虧損的陰氣,怎麼能夠放縱慾望呢?

還有說到,飲食過飽,汗會從胃排出;受到驚嚇,汗會從心排出;負重遠行,汗會從腎排出;快速奔跑或恐懼,汗會從肝排出;身體勞累,汗會從脾排出。

還有說到,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剛吃飽就睡會傷氣,久坐會傷肉,久站會傷骨,久走會傷筋。如果再加上情緒過度波動,以及男女之間縱慾過度,這就是導致虛損的原因。

《難經》說,因為虛弱而導致五種損害:第一種損害是皮膚和毛髮,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種損害是血脈,血脈虛弱,不能營養五臟六腑;第三種損害是肌肉,肌肉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第四種損害是筋,筋脈鬆弛無力;第五種損害是骨骼,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如果情況相反,則會導致脈絡疾病。從上往下發展,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的人會死亡;從下往上發展,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的人會死亡。

如果損害的是肺,就要補益肺氣;損害的是心,就要調理營衛(血液循環),損害的是脾,就要調理飲食,注意保暖;損害的是肝,就要放鬆心情;損害的是腎,就要補益精氣。《機要》說:虛損的疾病,是因為虛弱而導致寒熱之氣侵入。感受寒氣會損傷陽氣,陽氣虛弱,陰氣就會過盛,這種損害是從上而下的,治療應該用辛、甘、淡的藥物,如果病情過於嚴重,就難以治療了。感受熱氣會損傷陰氣,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過盛,這種損害是從下而上的,治療應該用苦、酸、鹹的藥物,如果病情過於嚴重,就難以治療了。

從上往下損害的,第一種是損害肺,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種是損害心,血脈虛弱,不能營養臟腑,婦女會月經不調;第三種是損害胃,飲食難以轉化成肌肉。從下往上損害的,第一種是損害腎,骨骼痿軟無力,無法下床活動;第二種是損害肝,筋脈鬆弛無力;第三種是損害脾,飲食難以消化。總的來說,心肺受損,臉色會暗淡;腎肝受損,身體會衰弱;脾胃受損,食物不能消化。

患上這些疾病的人,都是因為損耗過度。這種損害逐漸加深,就會發展成為虛勞的疾病。

5. 虛為勞傷中氣

(此陽氣之虛也,從東垣補法。)

經曰:陰虛生內熱(云云)。又曰: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熱,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常,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土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

以甘寒瀉其火熱,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溫補其中氣。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

白話文:

(這是指陽氣虛弱的情況,可以使用李東垣的補益方法。)

經典說過:陰液不足會產生內熱(等等)。又說過:過度勞累會耗損氣。過度勞累會導致呼吸急促、出汗,身體內外都發熱,所以氣就耗損了。如果喜怒無常、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是有所勞累損傷,都會損耗氣。氣衰弱就會導致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土主管四肢,所以會感到四肢困倦發熱,沒有力氣活動,懶得說話,稍微動一下就會氣喘無力,身體發熱並自發性出汗,內心煩躁不安。當生病的時候,應該靜下心來安靜坐著,以休養生息來補養氣。

可以用甘涼的藥物來瀉掉火熱,用酸味的藥物來收斂散失的氣,用甘溫的藥物來補養中氣。經典說:勞累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損傷的人要用補益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

6. 精奪為虛

《內經·通評虛實論》曰:精氣奪則虛。謂精氣奪去而減少也。

《玉機》謂:人稟中和之氣而生有三,曰元精,曰元氣,曰元神。三者本身中之真精、真氣、真脈也。夫精乃臟腑之真元,非榮血之比,故曰天癸。氣乃臟腑之大經,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脈為天真委和之一氣,經謂其名有三:命之本,氣之神,形之道。其機運用升降,皆隨氣而動,因血而榮。

精氣資始,相生不失,以養一身,司命形質之體用也。至若精不足則氣失資化;氣不足,則血失所榮;血不足,則氣無所附;天真散亂,則精氣神無所稟命矣。是以相生長養之道,精化氣,氣生神,而皆稟乎身中臟腑之真也。夫氣血從乎榮衛,榮衛又系乎經隧者,胃之水穀氣化。

此經隧不能不生榮衛,榮衛不能不散而養經脈,經脈不能不順而資天真,為生養、涵容、造化形質,理之然也。凡人之視聽、言動、壯壽,皆此理之常也,疾病、盲聵、關格、夭折,皆此理之失也。故有精神氣血不足則病,天真散亂則死者,皆由平日攝養之過與不及,動止之不循常度也。

經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力孤危。然房勞甚則精氣竭,而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則忽致暴絕也。竊常第究先哲經義濟生微旨,益氣補肺,補精滋腎,皆滋化其源也。蓋人之精血常不足,加之數奪其真,資化失則榮氣乃虛,虛則衛氣不固,精滑脫,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或痛,氣弱而食少,元氣下陷,脈即微弱,外散欲絕而虛洪,或見損脈。

此實元精不足之所致,非有外感賊邪之病也。

白話文:

標題:精氣虧損導致虛弱

《內經·通評虛實論》說:「精氣如果被奪走,身體就會變得虛弱。」這意思是說,精氣被耗損而減少了。

《玉機》認為:「人稟受天地中和之氣而生,體內有三種寶貴的物質,分別是元精、元氣和元神。這三者本身是體內最純粹的精華、真氣和真脈。」精是臟腑的真元,不是一般血液可以比擬的,所以稱為「天癸」;氣是臟腑的根本,是活動和靜止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脈則是天生的和諧之氣,古籍中說它有三個名稱:「生命的根本」、「氣的精華」、「形體的通道」。脈的運行升降都隨著氣而動,並因血而得到滋養。

精氣是生命的開始,兩者互相滋生,不會缺失,用來滋養全身,主導身體的機能和形體。如果精不足,氣就失去了化生的源頭;氣不足,血就失去了滋養;血不足,氣就失去了依附;天真之氣散亂,精、氣、神就沒有了依憑。因此,精、氣、神互相滋養的道理是,精可以化生氣,氣可以產生神,而這一切都來自於身體臟腑的精華。氣血從屬於榮衛之氣,榮衛之氣又連繫著經絡,而胃的消化功能產生水穀精微之氣。

經絡必須產生榮衛之氣,榮衛之氣必須散布而滋養經脈,經脈必須順暢才能滋養天真之氣,以達到生長、養育、涵容、創造形體的作用,這是自然之理。凡是人的視聽、言語、行動和壽命長短,都與這個道理息息相關。疾病、失明失聰、大小便不通暢、早夭,都是因為這個道理出了問題。所以,精神、氣血不足就會生病,天真之氣散亂就會死亡,這些都是因為平時的保養過度或不足,以及生活作息不規律所導致的。

古籍中說:「出入功能廢止,神機就會消亡;升降功能停止,氣力就會衰竭。」如果房事過度,精氣就會耗竭,導致神無所依,氣無所附,可能會突然暴斃。我常常研究古代醫學典籍,發現前輩的醫學道理,用來治療疾病的微細含義是:益氣補肺、補精滋腎,都是在滋養和化生生命的源頭。人的精血通常不足,如果又多次耗損真精,導致化生功能失常,榮養之氣就會虛弱,虛弱則衛氣不固,精液滑脫,腎氣衰竭而陰氣衰微,不能使胃氣上升,與清陽之氣相接。因此,病人常常感到頭部沉重或疼痛,氣虛導致食慾不佳,元氣下陷,脈象微弱,外散而將要斷絕,或呈現虛大的脈象,甚至出現損脈。

這實際上是由於元精不足所造成的,並不是外感邪氣所引起的疾病。

7. 虛為陰氣不足

(此陰血之虛也,從丹溪補法)

丹溪曰: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故人身之陰陽,其消長亦視月之盈虧焉。

夫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之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父母。古人必待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保養也。錢仲陽所謂:腎有補而無瀉,正是此意。又按《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

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又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非吾之過論也。或曰:仰觀俯察乎天地日月,既若是之不同,何寒暑溫涼之見於四季者,又如此之相等而無降殺也?曰:動極復靜,靜極復動,猶人之呼吸也。寒者吸之極,氣之沉也;熱者噓之極,氣之浮也。溫者噓之微,氣之升也;涼者吸之微,氣之降也。

一噓一吸,所乘之機有以似之,宜其相等而無降殺。此以流行之用而言,前以大小虛實言者,蓋其對偶之體也。或曰:遠取諸天地日月,近取諸男女之身,曰有餘,曰不足,吾知之矣。人在氣交之中,令欲順陰陽之理,而為攝養之法,如之何則可?曰:主閉藏者腎,司疏瀉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於心,心動則相火翕然而隨,雖不交會,亦暗流而滲泄癸。

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屬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然資其化源也。

古人以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謹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又曰:藏精者,春不病溫。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升動發生之本。苦於此而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際,根本壯實,氣不輕浮,焉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空,亦為一月之虛。

大風大霧、虹電飛雹、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滿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又不止於一日之虛。令人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肺弦大者,正世俗謂注夏病也。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

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墮廢。興言至此,深可驚懊!古人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感於體,聲音之感於耳,顏色之感於目,馨香之感於鼻,誰是鐵心漢,不為之動?善養生者,於此五個月內,出居於外。

苟值一月之虛、一日之虛,亦宜暫遠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庶可滋助化源,水得所養,陰無虧欠,與陽平齊,然後陽得所附,而無飛越之尤,遂成地天之泰,何病之可言?願相與遵守,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白話文:

這是說陰血不足的情況,是根據朱丹溪的補法而來。

朱丹溪說:「人稟受天地之氣而生,天之陽氣化為氣,地之陰氣化為血,所以氣常常有餘,血常常不足。為什麼這麼說呢?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廣大,屬於陽,運行於大地之外;地處於天的中央,屬於陰,被天的廣大氣勢所舉起。太陽是實質的,屬於陽,運行於月亮之外;月亮是缺損的,屬於陰,接受太陽的光輝而發亮。所以人身體的陰陽,其消長變化也像月亮的盈虧一樣。」

人出生後,男子十六歲精氣充足,女子十四歲月經來潮,這是身體有形之後,還需要依靠乳汁和水穀的滋養,陰氣才開始形成,才能與陽氣相配,才能長大成人,成為父母。古人一定要等到男子三十歲,女子二十歲才結婚,可見陰氣的形成很不容易,而古人也懂得善於保養。錢仲陽說「腎有補而無瀉」,正是這個道理。而且,《禮記》註解說:「只有到了五十歲才開始養陰的人,才能更加重視。」

《黃帝內經》說:「到了四十歲,陰氣就減少一半,起居也開始衰弱。」又說:「男子六十四歲精氣耗盡,女子四十九歲月經斷絕。」又說:「陽氣是天的氣,主外;陰氣是地的氣,主內。」

所以陽的方面實,陰的方面虛,這不是我過分的言論。有人說:「向上看天,向下看地,觀察太陽和月亮,既然有這麼大的不同,為什麼四季的寒暑溫涼卻如此相等,沒有減弱或增強的現象呢?」我說:「運動到了極致就會轉為靜止,靜止到了極致就會轉為運動,就像人的呼吸一樣。寒冷是吸氣到極致,氣沉降的表現;炎熱是呼氣到極致,氣上升的表現;溫和是呼氣的輕微表現,氣稍微上升;涼爽是吸氣的輕微表現,氣稍微下降。

一呼一吸,所經歷的變化很相似,所以四季的變化看起來是相等的,沒有減弱或增強。這是從氣的運行角度來說的。之前說陰陽大小虛實,是從陰陽對立的本質來說的。有人說:「遠取天地日月,近取男女之身,說有餘,說不足,我已經明白了。人處在陰陽交替之中,如果想要順應陰陽的規律,來達到養生的目的,應該怎麼做呢?」我說:「主導閉藏的是腎,主管疏泄的是肝,這兩個臟腑都有相火,而他們的聯繫都向上連屬於心。心是君火,容易被外物所感而動,心一動,相火就會隨之而動,即使沒有性交,也會暗中滲漏精液。

所以聖人只是教人收心養性,其中的道理很深啊。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形成四季,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應和著四季而衰旺。四月屬於巳,五月屬於午,是火氣最旺的時候,火是肺金的剋星,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於未,屬於土氣最旺的時候,土是腎水的剋星,土旺則水衰。何況腎水常常要借助肺金來幫助,以補充自己的不足,所以《黃帝內經》諄諄告誡要重視腎水的化生之源啊。

古人認為夏天一定要獨睡,飲食要清淡,小心翼翼地保護肺金和腎水兩個臟腑,正是因為不希望火和土太旺盛。又說:「藏精氣的人,春天不會生發溫熱的疾病。」十月屬於亥,十一月屬於子,正是火氣潛藏閉鎖的時候,用來養護身體的根本,為來年春天升發的能量做準備。如果能在此時不放縱慾望,不自我傷害,到了春天升發的時候,身體的根本就強壯堅實,氣不會輕浮,又怎麼會有溫熱的疾病呢?夏天火土旺盛,冬天火氣潛伏,這說的是一年的陰陽虛實變化。如果月亮是上弦之前、下弦之後,或者月亮不圓,也是一個月的陰虛。

大風大霧、彩虹閃電、冰雹、暴冷暴熱、日蝕月蝕、憂愁憤怒、驚恐悲哀、酒足飯飽、疲勞、思慮過多、勞動過度,都是一天的陰虛。如果疾病剛好、瘡瘍正在發作,就不僅僅是一天的陰虛了。所以很多人在春夏之交容易患頭痛腳軟,食慾不振,身體發熱的毛病,張仲景說春夏發病嚴重,秋冬會好轉,而且肺脈呈現弦大的脈象,正是世俗所說的「注夏病」。如果犯了這四種情況的虛損,恐怕很難避免這種疾病。

壯年時就呈現老態,既要奉養長輩,又要撫養孩子,一切都荒廢了。說到這裡,實在令人驚恐懊惱!古人說,不要看那些會引起慾望的東西,讓心不亂。溫柔的觸感,美妙的聲音,美麗的顏色,芬芳的氣味,誰是鐵石心腸的人,不會為之所動呢?善於養生的人,在這五個月內,要住到外面去。

即使只是碰到一個月的虛損、一天的虛損,也應該暫時遠離女色,各自珍重,保持身體的自然平衡,這樣才能滋養陰氣的來源,使腎水得到滋養,陰氣不虧損,與陽氣達到平衡,然後陽氣才能有所依附,而不會過度飛散,這樣就能達到天地平和的狀態,又會有什麼疾病呢?希望大家都能遵守這些養生之道,不要辜負了敬重身體的教誨,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