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九 (1)
卷之四十九 (1)
1. 癲狂敘論
《內經》帝曰: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脈解篇曰:陽氣太上,甚則狂癲。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癲狂疾也。又曰:陰陽復爭,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也。
生氣通天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
《靈樞》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兩蹺之下,陽男陰女。
又如: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善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血變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釋之也。狂言、驚駭、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白話文:
皇帝說,癲癇和狂躁是長期逆氣所導致的疾病。《脈解篇》說,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狂癲。陽氣全部在上,陰氣則在下,下虛上實,因此才會導致癲狂。又說,陰陽相爭,就會出現想登高唱歌,脫衣狂奔的症狀。《生氣通天論》說,陰氣不能勝過陽氣,就會導致脈搏微弱急促,並伴隨狂躁。《靈樞》說,癲癇和瘛瘲,患者自己不知道痛苦,兩腿膝蓋以下,陽男陰女。《靈樞》又說,狂躁初期,患者首先會感到悲傷,容易忘記事情,喜怒無常,容易恐懼,這是由於憂慮和飢餓引起的。治療時,要取手太陰陽明經絡,血氣流通即可,也可以取足太陰陽明經絡。狂躁發作初期,患者睡眠減少,不感到飢餓,自認為賢明,自認為聰明,自認為尊貴,喜歡辱罵別人,日夜不停。治療時,要取手陽明、太陽、太陰、舌下少陰經絡。根據患者的病情,可以選擇針灸或者放血治療,病情不嚴重,就不用針灸或者放血。患者出現胡言亂語、驚恐不安、喜歡大笑、喜歡唱歌跳舞、行為異常等症狀,是受到重大驚嚇引起的。
2. 論癲狂病有同異之分
癲狂病俗名心風,蓋謂心神壞亂而有風邪故也。丹溪謂: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狂多怒。又云: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由此觀之,則是陰陽寒熱,冰炭不牟,安得概以一藥治之,而何可以同日而語也?又曰:大概是熱,癲者神不守舍,狂者如有所見。斯得病之情狀,而理之不容易也。
春甫曰:癲狂之病,總為心火所乘,神不守舍,一言盡矣。巔者,至高也。火性炎上,正如經云:陽氣太上則狂巔。狂則孔子所謂狂狷者之狂也。《靈樞經》曰:狂病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故曰:狂者進取志大,而大言者也。前謂狂言如有所見,斯得之矣。
白話文:
癲狂病俗稱心風,是因為心神失常而伴隨風邪所致。丹溪認為,癲屬於陰,狂屬於陽。癲症患者多喜悅,狂症患者多怒氣。他也說,陰氣重的表現為癲,陽氣重的表現為狂。由此可見,癲狂病是由陰陽寒熱失調引起的,就像冰炭無法相容一樣,不能用同一種藥物治療,也無法用相同的方式理解。丹溪還說,癲狂病大多是由於熱氣引起,癲症患者神志不守,狂症患者則像看見了什麼一樣。因此,了解癲狂病的症狀,卻難以找到治療的方法。
春甫則認為,癲狂病的根源在於心火旺盛,導致神志不守,一言以蔽之。巔指的是最高處,火性炎上,正如經書所言: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狂巔。狂指的是孔子所說的狂狷之狂。 《靈樞經》中記載:狂病初發時,患者少睡不餓,自認為賢能,自詡聰明,自視高貴。所以說,狂症患者志向遠大,喜歡誇誇其談。前面說狂言如有所見,正指的是這種情況。
蓋心火暴熾,言語善惡不避親疏,此神明之亂也。此之所謂狂也,蓋謂火熾之甚,陽氣太上,則病人亦乘陽火之上炎,故棄衣而登高,由狂而又癲。此則聖人命名之義,而有同中之異耳。
白話文:
因為心火過旺,所以說話不分好壞,不論親疏都不避諱,這是精神混亂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狂症,是說心火非常旺盛,陽氣過剩,病人會因為陽火上炎而脫掉衣服攀高,從狂症轉變為癲狂。這是聖人對這些病症命名的意義,在相同之中有著差異。
3. 癲狂病因有二
戴人謂:肝屢謀,膽屢不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泄,肝木膽火隨炎入心,心火熾亢,神不守舍,久逆而成癲狂,一因也。
有思慮過多,脾傷失職,心之官亦主思,甚則火熾,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竅,以致癲狂,二因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經常胡思亂想、優柔寡斷,壓抑著自己的情緒,肝火和膽火就會隨著怒氣上升而侵入心臟,導致心火過盛,精神恍惚,久而久之就會患上癲狂症,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如果一個人思慮過度,就會傷脾,導致心神失控,心火熾盛,心血枯竭,脾液運化失調,痰濁蒙蔽心竅,也會導致癲狂症,這是另一個原因。
4. 癲與癇混同之誤
古方每以癲、癇並治,出方乃大誤也。蓋癲為心病,而屬實者多,癇為五臟兼病,而屬虛者多。蓋因《靈樞》一云:癲癇瘛瘲,不知所苦。後人不察,遂認為一證。殊不知《靈樞》自以兩證而言,不知所苦,皆言不能自知其病之所苦也,《玉機微義》始分別之,而亦未嘗白《靈樞》之旨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方,常把癲癇當作同一種病症來治療,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因為癲癇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
- 癲 是心臟的疾病,多屬於實證,也就是身體內部有過多的病邪或積滯。
- 癇 是五臟器官的綜合病症,多屬於虛證,也就是身體虛弱、氣血不足。
《靈樞經》中曾記載:「癲癇瘛瘲,不知所苦」,但後人沒有仔細研讀,便把癲癇看成一種病症。事實上,《靈樞經》本身就將這兩種病症分開敘述,所謂「不知所苦」,指的是患者自身無法察覺病症的痛苦。而《玉機微義》雖然將癲癇分開論述,卻也沒有完全闡明《靈樞經》的本意。
5. 脈候
脈大堅實者,癲狂。脈虛弦為驚。沉數為痰熱。脈大而滑者,自已。沉小急實者,死。虛而弦急者,死。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入臟則死,入腑則愈。丹溪曰:癲狂脈虛易治,實者難治。
白話文:
脈搏大而且堅實,是癲狂。脈搏虛而且弦,是驚恐。脈搏沉而且數,是痰熱。脈搏大而且滑,病會自愈。脈搏沉而且細急實,會死亡。脈搏虛而且弦急,會死亡。
寸口脈搏沉而且大滑,沉表示實證,滑表示氣滯,實證和氣滯相鬥,如果入臟就會死,如果入腑就會痊癒。丹溪說:癲狂如果是虛證就容易治療,如果是實證就難治療。
6. 癲與狂治有所分
登高棄衣,引重致遠者為癲,乃痰火亢熾之甚而然。治宜降下之劑,滾痰丸之屬是也。
自高辯智,妄語狂言,神明失守為狂。治宜鎮心安神清上之劑,牛黃硃砂丸之屬是也。
白話文:
登高處扔衣服,拉重物指向遠方的行為是癲狂,這是因為痰火非常旺盛所致。治療應使用降火的藥劑,如滚痰丸一類的藥物。
自以為高人一等,說狂言妄語,精神失去控制是狂症。治療應使用鎮靜心神、清除上焦熱火的藥劑,如牛黃和硃砂製成的丸藥一類的藥物。
7. 治癲狂用吐下法速效
張子和治癲狂,令患人於燠室中,先湧痰二、三升,後與承氣湯一、二升頓服,大下二十行,而病即寧。
白話文:
張子和治療癲狂症,讓病人在溫熱的房間裡,先吐出二三升的痰,然後再讓病人一次性服用一二升的承氣湯,病人劇烈腹瀉了二十次之後,病情就安定了。
8. 清鎮諸劑
清心湯,治心受熱邪,狂言叫罵,動屐失常。
黃連,黃芩,薄荷,連翹,梔子,甘草,大黃,芒硝(各等分)
上水盞半,竹葉十個,煎八分,溫服。
(《局方》)牛黃清心丸,治心志不足,神氣不定,驚恐癲狂,語言譫妄,虛煩少睡,甚至棄衣登高,逾牆上屋等證。
白話文:
清心湯
功效: 治療心火熾盛,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行為失常。
藥方:
- 黃連、黃芩、薄荷、連翹、梔子、甘草、大黃、芒硝 (各等分)
用法: 以上藥材用半盞水,加十個竹葉煎煮,至藥汁剩下八分,溫服。
出處: 《局方》
牛黃清心丸
功效: 治療心神不足,精神恍惚,驚恐癲狂,胡言亂語,虛煩失眠,甚至出現脫衣攀高,翻牆上屋等症狀。
羚羊角(鎊,一兩),人參(二兩半),白茯苓,川芎,防風(各半兩),阿膠(炒,七錢半),乾薑(炮,七錢),白朮(兩半),牛黃(各兩半),麝香(半兩),犀角(鎊,二兩),雄黃(研飛,八錢),梅花冰片(五錢),金箔(一千四百片),白芍藥,柴胡(各兩半),甘草(炒,五兩),山藥(七兩),麥門冬(去心),枯黃芩(各兩半),杏仁(泡,去皮、尖及雙仁者,麵炒黃色,另研用),桔梗(各二兩二錢),神麯(二兩半),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另研成膏),白蘞(七錢半),蒲黃(炒,二兩半),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微炒),當歸(酒洗),肉桂(去皮。各一兩七錢)
白話文:
羚羊角一兩,人參二兩半,白茯苓、川芎、防風各半兩,阿膠(炒)七錢半,乾薑(炮)七錢,白朮兩半,牛黃、麝香各兩半,犀角二兩,雄黃(研飛)八錢,梅花冰片五錢,金箔一千四百片,白芍、柴胡各兩半,甘草(炒)五兩,山藥七兩,麥門冬(去心)、枯黃芩各兩半,杏仁(泡、去皮、尖及雙仁者,麵炒黃色,另研用)、桔梗各二兩二錢,神麯二兩半,大棗一百枚(蒸熟,去皮、核,另研成膏),白蘞七錢半,蒲黃(炒)二兩半,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微炒),當歸(酒洗)、肉桂(去皮)各一兩七錢。
上除棗、杏仁、金箔、二角及牛黃、腦、麝、雄黃四味,為末入藥和勻,煉蜜同棗膏和丸,每兩分作十丸,將前金箔除四百片為衣。每服一丸,食後溫水化下。
朱雄丸,治男女驚憂失志,思慮過多,痰迷心竅,以致叫呼奔走。此藥安魂定魄。
辰砂,明雄黃(各二錢半,研),白附子(一錢)
上研末,豬心血丸,金箔為衣。每服三丸,人參、菖蒲煎湯下。
抱膽丸,治男女一切癲狂風癇,及婦人產後驚氣入心,室女經行驚氣蘊結,頓服此藥屢效。
白話文:
先將大棗、杏仁、金箔、二角以及牛黃、腦、麝香、雄黃這八味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再加入煉好的蜂蜜和棗膏,揉成丸子,每兩分成十丸。將先前準備好的金箔分成四百片,作為丸子的外衣。每次服用一丸,飯後溫水送服。此藥方名為朱雄丸,用於治療男女因驚嚇、憂慮、失志、思慮過度而導致痰迷心竅,出現叫喊、奔跑等症狀。此藥具有安魂定魄的作用。
另取辰砂和明雄黃各二錢半,研磨成粉末,加入白附子一錢,一同研磨成粉末。再將此藥粉用豬心血丸做成藥丸,以金箔包裹。每次服用三丸,用人參和菖蒲煎湯送服。此藥方名為抱膽丸,用於治療男女一切癲狂風癇症狀,以及婦女產後驚氣入心、少女經期驚氣蘊結等症狀。服用此藥屢有奇效。
硃砂(二兩),水銀(一兩),黑鉛(兩半),乳香(一兩,細研)
上將鉛入銚內,下水銀結成砂子,下乳香,乘熱用柳木捶擂勻,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則安,再進一丸可除根。
引神歸舍丹,治癲狂心風,心氣不足。
硃砂,膽南星(各一兩),白附子(半兩)
上為細末豬心血泡,蒸餅為丸,梧桐子子大,每服十五丸。
白話文:
硃砂(2兩),水銀(1兩),黑鉛(兩半),乳香(1兩,細研)。
將黑鉛放入錫鍋中,加入水銀使其凝固成砂狀,再加入乳香,趁熱用柳木棒攪拌均勻,製成大小如雞頭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於清晨空腹時用井花水吞下。若感到睏倦,請勿驚醒,醒後便會感到舒適,再服用一顆即可根治。
「引神歸捨丹」,用於治療癲狂心風及心氣不足的病症。
硃砂,膽南星(各1兩),白附子(半兩)。
將這些材料研磨成細末,加入豬的心血浸泡,再蒸製成餅狀,最後壓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5顆。
五膽丸,治癲狂風癇妄走。
羊膽,豬膽,狗膽,雞膽,鯉魚膽(各一枚,傾汁作一處),蛇黃(五兩,煆紅,食膽汁盡為度)
上為末,另以膽汁和丸,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以磨刀汁吞下,或用末以磨刀水調服。
滾痰丸,治癲狂熱盛,不識人。(方見痰門。)
白話文:
五膽丸,治療精神失常、瘋狂、風癇以及行為失控。
羊膽、豬膽、狗膽、雞膽、鯉魚膽(各取一個,將膽汁倒入同一容器),蛇黃(五兩,煅燒至紅色,直到膽汁完全被吸收)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再用膽汁混合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外層包裹硃砂。每次服用十五粒,飯後以磨刀水送服,或者將藥粉用磨刀水調和後服用。
滾痰丸,治療因熱盛引起的精神失常,病人意識不清。(配方詳見痰症部分。)
奪命散,治癲癇痰盛。
青礞石(每兩用火硝一兩和,同煉如金色,研末。每服一錢。薄荷自然汁加蜜調下,良久,其藥自裹痰下墜,甚者三服愈。)
牛黃丸,治癲狂風癇,心風,邪氣驚心,神不守舍,時發無常,仆地吐涎,不自知覺。
牛黃,珍珠,麝香(各五分),硃砂,龍齒(各另研),犀角,琥珀(各二錢),天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各四錢),水銀(五分),麥門冬(去心,四錢),防風,黃芩,知母,龍膽草,石菖蒲,白芍藥,全蠍,甘草(各半兩),露蜂房(三錢),金箔,銀箔(各七十片)
白話文:
奪命散,用於治療癲痫伴有痰多的情況。
将青礞石與火硝按一定比例混合後煅燒至呈現金色,然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薄荷自然榨出的汁液加上蜜糖調和後送服,一段時間後,藥物會包裹痰往下沉,嚴重的病例服用三次可痊癒。
牛黃丸,適用於治療癲狂、風癇、心風、因邪氣導致的驚心、精神無法集中、發作時間不定、倒地並口吐涎沫、失去自我知覺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牛黃、珍珠、麝香各五分,硃砂、龍齒各單獨研磨,犀角、琥珀各二錢,天門冬(去心)、人參、茯苓各四錢,水銀五分,麥門冬(去心)四錢,防風、黃芩、知母、龍膽草、石菖蒲、白芍藥、全蠍、甘草各半兩,露蜂房三錢,金箔、銀箔各七十片。
上除另研藥外,余為細末,共和勻,入煉蜜和搗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臨夜新竹葉湯下。
鬱金丸,治癲狂多年不愈,痰迷心竅,驚憂得之。
蟬肚鬱金(真蜀地者六兩),明礬(三兩,共為細末)
上為薄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黃石散,治心風發狂。
狗肝(一具),硝石,黃丹(各一錢半)
上以狗肝切開,二藥為末擦肝內,麻縛住,水一升煮熟,嚼津咽。
白話文:
除了另研藥以外,其餘藥材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加入煉蜜一起搗成千杵,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後臨睡前用竹葉湯送服。鬱金丸主治癲狂多年不愈,痰迷心竅,因驚憂而發病。藥材包括真蜀地產的蟬肚鬱金六兩,以及明礬三兩,共研為細末,製成薄糊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白湯送服。黃石散主治心風發狂。用狗肝一具,硝石、黃丹各一錢半,將狗肝切開,將硝石、黃丹研成粉末塗抹在狗肝內,用麻繩綁住,加水一升煮熟,嚼碎後吞服。
三黃丸(方見火門),以硃砂為衣,常服治癲狂癇。
一醉散,治心風發狂。
無灰酒(二碗),麻油(四兩)
上二味和勻,於鍋內慢火熬,以柳條二十根攪百下,如膏,至八分。灌病人飲盡,令熟睡,或吐或不吐,覺來自定。
牛黃瀉心湯,治心經邪熱,狂言妄語,心神不安。
牛黃(另研),冰片(另研。各一錢),硃砂(另研,二錢),大黃(生用,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涼生薑湯、蜜水調下。
白話文:
三黃丸,方子在火門書中可找到,用硃砂包裹,常服可以治療癲癇。
一醉散,可以治療心風導致的發狂。
取無灰酒兩碗,麻油四兩,將這兩種藥材混合均勻,在鍋裡用小火慢慢熬煮,用柳條二十根攪拌一百下,熬成膏狀,直到八分熟。灌病人喝下,使其熟睡,無論吐不吐,醒來後就會恢復正常。
牛黃瀉心湯,可以治療心經邪熱引起的胡言亂語、心神不安。
取牛黃、冰片(分別研磨)、硃砂(研磨,兩錢)、大黃(生用,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涼生薑湯或蜂蜜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