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6)

1. 病能篇第三

寒傷形,故氣盛身寒。熱傳氣,故氣虛身熱。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下也。

氣小則脫血而下,故濕居下也。

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谷少氣多,乃胃中邪氣併入於肺,而非正氣之多也。

脈少血多者,飲中熱也。

飲留胃中而作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之謂也。

風氣盛滿則水漿不入也。

陰陽應象篇,曰:天之邪氣,感即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

四時之氣,天之邪也,感之則害五臟。飲食寒熱,感之則傷六腑。地之濕氣,感則有傷經脈,故害於皮膚筋脈,各以其近而受害也。

太陰陽明篇,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此言賊風虛邪,陽受之入六腑。飲食起居,陰受之入五臟。與陰陽應象論:天之邪氣害人五臟,水穀寒熱害人六腑,兩說相反,其理安在?此謂虛邪外傷有餘,飲食內傷不足,二者之傷互有所受,不可執一而言傷也。惟濕從外傷,故及皮膚;濕從內成,亦傷臟腑。此又不可一途而云然也。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此言物極則反,理之常也。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風,陽氣也。濕,陰氣也。陽從上,陰從下,火就燥,水流濕,類也。

陰陽應象篇,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悲恐,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若五志不常,寒暑過度,戕賊天真,何可長久?

六元正紀篇,曰: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

濕勝濡泄,水氣內勝,則傷脾胃,而瀉利也。其則脾胃之氣一行水道,溢於皮膚,則為水閉。肉如泥,按之陷下而不起也,故曰胕腫。

太陰陽明論,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對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徑,(胃氣不得徑至,以達四肢。)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稟氣於胃,襲脾而布化。脾不布化,故四肢不用,胃氣不能獨施故也。

脈要精微篇,曰: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墜。甚飽則夢與,其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白話文:

身體受寒邪侵襲,就會導致體內陽氣旺盛,但身體卻反而感到寒冷。熱邪侵入體內,會損耗體內陽氣,導致陽氣虛弱,身體反而發熱。

如果吃很多食物,但體內氣卻很少,那是因為身體有失血的情況,而且體內有濕氣,濕氣會向下沉積。

體內氣不足,容易導致失血,並且濕氣會向下沉積。

如果吃得少,體內氣卻很多,那是因為邪氣侵入了胃和肺。

吃得少,體內氣卻多,是因為胃中的邪氣侵入到了肺,而不是體內的正氣變多了。

如果脈搏微弱,但體內血液很多,那是因為體內有飲食物積滯,生熱。

飲食物停留在胃中,就會產生熱。

如果脈搏粗大,但體內血液很少,那是因為脈搏中有風邪,導致身體無法吸收水液。

風邪盛滿,就會導致身體無法吸收水液。

《陰陽應象篇》說:天上的邪氣侵襲人體,會損害人的五臟;食物的寒熱之氣侵襲人體,會損害人的六腑;地上的濕氣侵襲人體,會損害人的皮膚和筋脈。

四季的氣候變化,是天上的邪氣,侵襲人體會損害五臟。飲食的寒熱之氣,侵襲人體會損害六腑。地上的濕氣,侵襲人體會損害經脈,因此會損害皮膚和筋脈,各自因離得近而受到損害。

《太陰陽明篇》說:陽氣是來自天上的氣,主導身體的外部;陰氣是來自地上的氣,主導身體的內部。因此,陽氣主導的方面應該充實,陰氣主導的方面應該虛弱。所以,如果受到外來的賊風或虛邪侵襲,陽氣就會受到損害;如果飲食不節制、起居無常,陰氣就會受到損害。陽氣受損,邪氣會侵入六腑;陰氣受損,邪氣會侵入五臟。邪氣侵入六腑,會導致身體發熱、難以入睡,嚴重時會出現喘息;邪氣侵入五臟,會導致腹脹、便秘,嚴重時會腹瀉,久了會發展成痢疾。

這段話說明,賊風或虛邪侵襲人體,是陽氣受損而邪氣侵入六腑。飲食和起居不正常,是陰氣受損而邪氣侵入五臟。與《陰陽應象篇》中說的「天上的邪氣損害五臟,食物的寒熱損害六腑」的說法相反,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虛邪外傷屬於「有餘」,飲食內傷屬於「不足」,兩種損傷互相影響,不能只說一種。只有濕邪是從外部侵入,所以會影響皮膚;濕邪也可能是從內部產生,也會損害臟腑。這也不能只用一種情況來解釋。

所以說:陽氣的病變,會從上向下發展到極點;陰氣的病變,會從下向上發展到極點。

這是說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這是自然規律。

受到風邪侵襲,身體的上部會先受到影響;受到濕邪侵襲,身體的下部會先受到影響。

風是陽氣,濕是陰氣。陽氣從上走,陰氣從下走,火會向乾燥的地方蔓延,水會向潮濕的地方流動,這是同類相從的道理。

《陰陽應象篇》說:天有四季五行,用來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生五種情志,產生喜怒憂思悲恐。喜怒會損傷氣,寒暑會損傷形體。突然暴怒會損傷陰氣,突然大喜會損傷陽氣。氣逆上行,會使脈搏充盈,身體虛弱。喜怒無常,寒暑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固。所以,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氣,陽氣過盛會轉化為陰氣。

《靈樞經》說:聰明的人保養身體,一定會順應四季變化來適應寒暑。如果情志不穩定,寒暑過度,就會傷害身體的真氣,怎麼可能長壽呢?

《六元正紀篇》說:風氣盛就會導致身體動搖,熱氣盛就會導致身體腫脹,燥氣盛就會導致身體乾燥,寒氣盛就會導致身體浮腫,濕氣盛就會導致身體濕潤腹瀉,嚴重時會水液停留在體內,引起四肢腫脹。

濕氣過盛導致腹瀉,是水氣在體內過盛,損害了脾胃功能,導致腹瀉。如果脾胃的氣不能正常運行水道,水液就會溢出到皮膚,導致水液停留在體內。肉像泥一樣,按下去會凹陷,而且不會立即恢復,所以叫做四肢腫脹。

《太陰陽明論》中,皇帝問:脾臟有病,為什麼四肢不能活動呢?岐伯回答說:四肢的氣都來自於胃,但胃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必須通過脾臟的轉化才能夠到達。現在脾臟有病,不能為胃運送津液,四肢就不能得到水穀精氣的滋養,氣就會日漸衰弱,脈絡運行不暢,筋骨肌肉都沒有氣血來滋養,所以就不能活動。

四肢的氣來自於胃,通過脾臟來轉化和輸布。脾臟不能轉化和輸布,所以四肢就不能活動。胃氣不能單獨作用,需要脾臟來輔助。

《脈要精微篇》說:陰氣過盛會夢到自己涉水、感到恐懼,陽氣過盛會夢到自己被大火焚燒,陰陽之氣都過盛會夢到互相殺害和毀傷。上部氣盛會夢到飛行,下部氣盛會夢到墜落。吃太飽會夢到給予別人東西,太餓會夢到索取東西。肝氣過盛會夢到憤怒,肺氣過盛會夢到哭泣。體內短的蟲子多會夢到聚集眾人,長的蟲子多會夢到互相爭鬥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