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論治法
主客之氣皆能致其疾,下是主氣,上是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瀉之,以痠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緩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如是不一,各依疾苦,順其運令,以藥石五味調治之。
為工者當明其歲令,察其形證,診其脈急,別其陰陽,依經旨以拯救之,何患疾之不瘥耶?
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之法。《玄珠》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主治者,此也。
蓋用藥之制,有法存焉。然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而宜其制。此用之大法也。
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迎取之當瀉其肝經而益其脾胃。此非通論也。何哉?豈有人人臟腑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氣太盛,遇此太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醫殺之耳。是不察其誤,反害人增疾尤甚也。
何則?天下事物之理,益之則遲,而損之則速。若服一藥取其效,則緩而微;若食一發病之物,俄頃而應。由是觀之,成難毀易,可不謹哉!
白話文:
疾病的產生,不論是自身內在的因素(主氣)或外在環境的因素(客氣)都能導致。在人體中,下半身屬主氣,上半身屬客氣。《黃帝內經》說:屬於木的部位,要用酸味藥物來瀉,用辛味藥物來補;厥陰經的客氣,要用辛味藥物來補,用酸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緩和。屬於火的部位,要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補;少陰經的客氣,要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酸味藥物來使之柔緩;少陽經的客氣,要用鹹味藥物來補,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使之柔緩。屬於土的部位,要用苦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補;太陰經的客氣,要用甘味藥物來補,用苦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緩和。
屬於金的部位,要用辛味藥物來瀉,用酸味藥物來補;陽明經的客氣,要用酸味藥物來補,用辛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緩和。屬於水的部位,要用鹹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補;太陽經的客氣,要用苦味藥物來補,用鹹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使之堅固,用辛味藥物來滋潤。以上是六種氣的主客關係及補瀉方法。如果客氣過盛,就要瀉客氣,補主氣;如果主氣過盛,就要瀉主氣,補客氣。應當根據情況,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靈活運用。而《黃帝內經》還有六氣在天之氣(司天)和在地之氣(在泉)過盛的治療方法,以及司天和在泉之氣不協調的治療方法,還有根據每年的運氣變化和上下部位適合的藥物和食物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都不盡相同,應該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順應當時的運氣變化,用藥物的五種味道來調理。
作為醫者,應當明白每年的運氣變化,觀察病人的體型和症狀,診斷脈搏的快慢,辨別陰陽虛實,根據經典的理論來救治病人,這樣又何必擔心疾病不能痊癒呢?
五運之中,還有必須消除鬱結之氣的方法,要先從其來源入手。《玄珠》認為,太陽司天時,要取九月來瀉水氣之源;陽明司天時,要取六月來瀉金氣之源;少陰少陽司天時,要取三月來瀉火氣之源;太陰司天時,要取五月來瀉土氣之源;厥陰司天時,要取前一年十二月來瀉木氣之源,這就是用針刺來順應氣機的方法。所以說:不要違背自然的規律,不要逆反氣的運行,不要助長其過盛,不要阻礙其恢復,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
使用藥物的法則,自有其規律。然而疾病有新舊之分,藥方有大小、有毒無毒之別,應當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這是用藥的大原則。
有些人認為,如果遇到木氣過旺而土氣衰弱的年份,應該瀉肝經而補脾胃。這並不是普遍適用的理論。為什麼呢?難道每個人的臟腑狀況都一樣嗎?假如一個人的肝氣虛弱,脾氣卻過盛,遇到木氣過旺的年份,肝木會稍微充實,脾氣也趨於平和,這時才能達到身體的安和狀態。如果這時就去瀉肝補脾,那就是所謂的「實證瀉之,虛證補之」,反而會損害不足的,增益有餘的,這樣治病反而會害死人,是醫生沒有明察病情而導致的錯誤。
為什麼這樣說呢?天下事物的道理,增益效果比較慢,而損害卻很快。如果吃藥來見效,效果比較緩慢和微弱;如果吃了導致疾病的食物,很快就會產生反應。由此可見,成功很難,而毀壞卻很容易,能不謹慎嗎!
2. 六氣主客補瀉歌
木主酸(收)瀉辛(散)補之,火主甘(取舒緩)瀉咸(取柔軟)補施。土主苦(取堅燥)瀉甘(安緩)味補,金主辛(散)瀉酸(收)補為。水主咸(軟)瀉苦(堅)補是,六氣補瀉客後隨。辛(散)補酸(收)瀉甘(苦急)緩厥,甘瀉酸(苦緩)收少陰知。咸補甘瀉咸軟相,甘補苦瀉甘緩脾。
酸補苦瀉肺經施,苦補咸瀉於水推。更以苦堅以辛潤,同極太陽尤其宜。
二火之氣雖殊,其用則一。木用辛補酸瀉。經注: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校正》云:自為一義。今未詳。法復司氣可犯無犯,如夏寒甚,則可熱犯熱;不甚,則不可反。
白話文:
木氣主酸味,用辛味來瀉,用酸味來補。火氣主甘味,用咸味來瀉,用甘味來補。土氣主苦味,用甘味來瀉,用苦味來補。金氣主辛味,用酸味來瀉,用辛味來補。水氣主咸味,用苦味來瀉,用咸味來補。六氣的補瀉要依照其主客關係來決定。
用辛味來補,用酸味來瀉,甘味和苦味能緩和急迫的症狀。用甘味來瀉,酸味收斂,這少陰經的道理。用咸味來補,用甘味來瀉,咸能使軟,甘能緩和脾氣。用酸味來補,用苦味來瀉,這是肺經的做法。用苦味來補,用咸味來瀉,這是關於水的道理。
再者,可以用苦味來堅實,用辛味來潤澤,同樣到了極端的狀態,對於太陽經來說尤其合適。
雖然有兩種火氣,但它們的用法基本上是一樣的。木氣是用辛味來補,用酸味來瀉。《經注》說:辛味能發散,所以能補;酸味能收斂,所以能瀉。《校正》說:這自成一理。但現在還不清楚。法則如果與司氣相違犯,可犯與不可犯的道理,例如夏天特別寒冷,就可以用熱來治療熱,如果不是特別寒冷,就不能反其道而行。
3. 五臟所入之味歌
酸主收之屬肝臟,苦堅入心甘緩脾。
辛性味散能調肺,咸則軟兮於腎宜。
白話文:
酸味主要有收斂的作用,歸屬於肝臟;苦味堅硬,會進入心臟;甘味能緩和,歸屬於脾臟。 辛味性質是發散的,能夠調和肺臟;鹹味能使堅硬之物變軟,對腎臟有益。
4. 六氣所宜之味歌
鹹寒二火木辛涼,甘熱當令治太陽。
苦折太陰宜苦熱,陽明之味苦溫嘗。
白話文:
鹹味、寒性的藥物適合治療二火(心火、小腸火)的病症,木氣所主的病症則適合使用辛味、涼性的藥物。甘味、熱性的藥物在太陽當令的時節(指春季)適合使用,可以治療太陽經(膀胱經)的疾病。
苦味、性偏寒或偏熱的藥物適合治療太陰經(脾經)的疾病,陽明經(胃經、大腸經)的病症則適合使用苦味、溫性的藥物來治療。
5. 論六脈
明陰陽運轉之六氣,辨南北歲政之尊卑;察主客勝負之由,審淫勝郁復之變,須在脈候,然後為工矣。五運不及,則所勝者來克;五運太過,則不勝者受邪。天地六氣,互相臨遇,應則順,否則逆。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唯天地勝復之氣不形於證者,乃初氣終三氣,天之勝,四氣盡終氣,地之復。蓋以氣不以位;故不以形證觀察也。
余則當知六脈。故經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其脈大而浮陽明之至,其脈短而澀;太陽之至,其脈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不當其位者病,(見於他位也。)迭易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此之謂也。
然人之生也,雖五行備於一身,生氣根於內,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何以明之?謂如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毛,冬脈石是也。夫人感運氣而生,亦曰感運氣而疾。《經》曰:逆之則變生,變生則病。物生其應世,氣脈其應也,當立歲氣以診別之。平人氣象論曰:太陽脈至,洪大而長;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難經》引此,亦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乃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六脈者,蓋言運與氣,勝復臨遇,正當行令,當其司化之時而應,故脈之動不相同。若交運交氣時日,及期而見,無相先復、不及太甚,方謂之平。若瘥之者,當知其病也。
白話文:
要明白陰陽運行的六種氣,分辨南北氣候變遷的尊卑關係,觀察主客之間的勝負原因,審視過度與壓抑後的反覆變化,都必須透過脈象來了解,這樣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醫生。五運如果不足,就會被其所克的氣反過來克制;五運如果太過,就會使被它克制的氣受到邪氣的侵襲。天地間的六種氣互相影響,如果順應時序就會平和,否則就會產生逆反。氣之間如果互相協調就會和諧,如果互相衝突就會生病。只有天地間的勝復之氣,在症狀上不明顯的,是指初氣與三氣結束時,天之氣的勝過,以及四氣結束到終氣時,地之氣的反覆。因為是氣的運行,而不是位置的關係,所以不能從外顯的症狀來觀察。
其餘的則應當從六脈來了解。所以經典上說:厥陰之氣到來時,脈象是弦的;少陰之氣到來時,脈象是沉的;少陽之氣到來時,脈象是浮大的;陽明之氣到來時,脈象是短而澀的;太陽之氣到來時,脈象是洪大而長的。脈象到來時如果平和,就表示正常;如果過於強盛,就會生病;如果出現相反的脈象,就會生病;如果應到來卻沒到來,就會生病;還沒到來就提前到來,也會生病;陰陽脈象轉換過快,就危險;如果脈象沒有出現在該出現的位置,也會生病(是指出現在其他位置);脈象如果交替變換位置,就會生病;如果脈象失去原有的位置,就危險,這就是所謂的「六脈」道理。
然而人的生命,雖然五行俱全,生氣也根植於體內,但仍然會隨著天地的氣息而變化。要如何說明這個道理呢?就像春天脈象是弦的,夏天脈象是洪的,秋天脈象是毛的,冬天脈象是石的,這就是例子。人感受運氣而生,也會因為感受運氣而生病。《經典》說:如果違逆運氣,就會產生變化,產生變化就會生病。萬物因為應和世運而生長,氣脈也是如此應和。應當根據當年的氣候來判斷診別。平人氣象論說:太陽脈來時,是洪大而長的;少陽脈來時,忽快忽慢,忽短忽長;陽明脈來時,是浮大而短的。《難經》引用這個說法,也是論述三陰三陽的脈象,是以陰陽初生時的深淺程度來說的。
所謂的「六脈」,是指運氣、勝復以及它們互相影響,在該執行的時令,當氣化作用之時出現,所以脈搏的跳動才有所不同。如果交運、交氣的時間到了,按時出現,沒有出現提前或過度不及的情形,才稱得上是平和。如果疾病痊癒,應當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
6. 論南北政
運用十干起,則君火不當其運也。六氣以君火為尊,五運以濕土為尊。故甲己上運為南政,蓋土以成數,貫金木水火,位居中央。君尊,南面而行令。餘四位以臣事之,北面而受令,所以有別也。而人脈應之。
甲己之歲,二運南面。論脈則寸在南而尺在北。少陰司天,兩寸不應,乃以南為上,北為下。正如男子面南受氣,尺脈當弱,女子面北受氣,尺脈常盛之理同,以其陰氣沉下,故不應耳。
六氣之位,則少陰居中而厥陰居右,太陰居左,此不可易也。其少陰則主兩寸尺,厥陰司天在泉當在右,故右不應;太陰司天在泉當在左,故左不應,依南政兩論尺寸也。若覆其手診之,則陰沉於下,反沉為浮,細為大矣。又經曰: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
左右應見,然後乃可言死生之逆順者,更在診以別其反,詳其交,而後造死生之微也。
歌曰:
土位居南號曰君,火金木水北方臣。
運須濕土(起甲己故)當尊位,六氣仍先君火論。
白話文:
論述南北施政
運用天干來推算,如果君火沒有按照規律運行,就會產生問題。在六氣中,君火最為尊貴;在五運中,濕土最為尊貴。所以,甲年和己年由土運主導,這是因為土具有成數的性質,能夠貫穿金、木、水、火四行,並且位居中央。君火如同君主一樣尊貴,面向南方發號施令。其餘四行則如同臣子一樣侍奉君主,面向北方接受命令,這就有了上下之別。而人體的脈象也會應和這種變化。
甲年和己年,二運位於南方。如果論脈象,那麼寸脈在南方,尺脈在北方。少陰司天時,兩寸脈不應,這是因為要以南方為上,北方為下。這就像男子面向南方接受陽氣,尺脈就會相對較弱;女子面向北方接受陰氣,尺脈則會相對較強的道理一樣,這是因為陰氣下沉,所以尺脈不應。
如果從六氣的位置來看,那麼少陰位於中央,厥陰位於右側,太陰位於左側,這是不可改變的。少陰主管兩寸和尺脈,厥陰司天時,在泉會位於右側,所以右側的脈象不應;太陰司天時,在泉會位於左側,所以左側的脈象不應,這是依照南政的說法來論斷尺寸脈象的。如果翻過手掌來診脈,那麼陰氣沉於下,反而會從沉變浮,細變大。又經文說:「尺寸脈象相反的人會死,陰陽交錯的人也會死。」所以要先確立是哪一年,才能了解當年的氣候。
只有當左右脈象都正常顯現時,才能夠論斷人的生死是順遂還是逆反。更需要通過診脈來分辨脈象的反常之處,詳細考察陰陽交錯的情況,然後才能探究生死的奧秘。
歌訣說:
土位居南方,被稱為君主;火、金、木、水位於北方,被稱為臣子。
五運應以濕土(甲己年開始)為尊位,六氣仍然要先論君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