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 (27)
卷之二 (27)
1. 病能篇第三
氣厥論篇,帝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腎移熱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鬲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臟腑相移,各以所司而為病,皆由氣厥逆而得也。虙,伏同。
調經論篇,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寒氣在皮膚之外,則上焦不通,而發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王安道曰此陰字,指人身之陰與水穀之味也。夫有所勞倦者,過動屬火也。形氣衰小者,壯火食氣也。穀氣不盛者,勞傷元氣,則少食而氣衰也。上焦不行者。清陽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濁陰不降也。夫胃受水穀,則清陽升而濁陰降,以傳化出入,滋養一身也。今胃不能納,而穀氣衰少,則清無升濁無降矣,故內熱。
汪寅谷曰:人身之中,陰氣虛損為熱。蓋勞倦傷脾,胃氣因虛下陷,重壓下脘氣道之分,而上焦之氣,因以不行,少火鬱為壯火,而為內熱傷氣等證。其治以東垣補中益氣為宜。斯所謂勞傷形體,飲食失節而致熱者乎?內傷之說,蓋原於此。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外傷寒毒內薄、諸陽外盛,則皮膚收。皮膚收,則腠理密,故衛氣蓄聚無所留行矣。寒氣外薄,陽氣內爭,積火內燔,故生外熱也。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溫氣,陽氣也。陰逆內滿,則陽氣去於皮外也。
舉痛論,帝曰: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氣皆能致病,故問之。)岐伯對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白話文:
病能篇第三
氣厥論篇
黃帝問:五臟六腑之間,寒熱互相轉移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腎的熱傳到肝,會導致癰腫和氣短。脾的寒傳到肝,會導致癰腫和筋脈攣縮。肝的寒傳到心,會導致精神錯亂和胸膈不適。心的寒傳到肺,會導致肺虛,肺虛的症狀是喝一口水卻小便兩次,這種情況無法治癒。肺的寒傳到腎,會導致腹部積水,腹部積水按壓時會感覺不堅實,水氣停留在腸道,快速行走時會發出像袋子裡裝水一樣的聲音,這是屬於水病的表現。脾的熱傳到肝,會導致驚厥和流鼻血。肝的熱傳到心,會導致死亡。心的熱傳到肺,會轉變成消渴症。肺的熱傳到腎,會轉變成筋脈僵硬的疾病。腎的熱傳到脾,會轉變成虛弱,導致痢疾而死亡,這種情況無法治癒。子宮的熱傳到膀胱,會導致排尿困難和尿血。膀胱的熱傳到小腸,會導致胸膈和腸道不暢通,上部會出現口腔潰爛。小腸的熱傳到大腸,會導致腹部有腫塊和腹部脹滿。大腸的熱傳到胃,會導致食慾旺盛但身體消瘦,這也稱為食亦病。胃的熱傳到膽,也稱為食亦病。膽的熱傳到腦,會導致鼻子發臭流鼻涕,鼻子發臭流鼻涕的症狀是鼻涕不斷流出。如果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流鼻血、眼睛發黑,這都是因為氣機逆亂所導致的。
臟腑之間互相轉移,各自會因為所主管的功能而產生疾病,這些疾病都是由於氣機逆亂而引起的。這裡的“虙”同“伏”。
調經論篇
黃帝問:經典說陽氣虛弱會導致體表發冷,陰氣虛弱會導致體內發熱,陽氣旺盛會導致體表發熱,陰氣旺盛會導致體內發冷,這些我都知道了,但是不知道這些情況發生的原因。岐伯回答:陽氣從上焦接受氣化,用來溫煦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部位,現在寒氣在體表,就會導致上焦氣機不暢通,上焦氣機不暢通,寒氣就會獨自停留在體表,所以會發冷戰慄。
寒氣在皮膚之外,就會導致上焦不通,而出現寒顫的症狀。
黃帝問:陰氣虛弱產生體內發熱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因為過度勞累,身體的精氣衰少,消化功能不足,導致上焦的氣機不運行,下焦的通道不暢通,胃氣產生熱,熱氣向上熏蒸胸部,所以會產生體內發熱的症狀。
王安道說,這裡的“陰”字,指的是人身體的陰氣和水穀的味道。凡是過度勞累,就屬於火熱的性質。身體精氣衰少,就像旺盛的火會消耗掉身體的精氣一樣。消化功能不足,是因為過度勞累損耗了元氣,導致食慾不振而氣衰弱。上焦不運行,是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下焦不暢通,是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胃接受水穀,清陽之氣就上升,濁陰之氣就下降,通過運化來滋養全身。現在胃不能接受食物,消化能力不足,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所以會產生體內發熱。
汪寅谷說,人身體中,陰氣虛弱就會產生熱。是因為勞累過度損傷了脾胃,胃氣因為虛弱而下陷,重壓下脘的氣道,導致上焦的氣機無法運行,少量的火鬱積變成旺盛的火,而產生體內發熱等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這就是因為勞累損傷身體、飲食不節制而導致發熱的原因嗎?內傷的說法,大概就是從這裡來的。
黃帝問:陽氣旺盛產生體表發熱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上焦氣機不暢通,就會導致皮膚緊密,腠理閉塞,汗孔不通,衛氣不能向外宣洩,所以會導致體表發熱。
外來的寒邪侵入體內、陽氣旺盛於外,就會導致皮膚收縮。皮膚收縮,就會導致腠理緊密,所以衛氣積聚而不能流動。寒氣侵入體表,陽氣在體內與之抗爭,積聚的火熱向外燃燒,所以會產生體表發熱。
黃帝問:陰氣旺盛產生體內發冷是什麼原因?岐伯回答:陰氣逆亂向上,寒氣積聚在胸中而不能排出,不能排出,溫熱的陽氣就會離開,寒氣獨自留下,就會導致血液凝滯,血液凝滯就會導致脈絡不暢通,脈象會表現為盛大而澀滯,所以會出現體內發冷的症狀。
溫氣,就是陽氣。陰氣逆亂並充滿體內,陽氣就會離開體表。
舉痛論
黃帝問:我知道各種疾病都是由於氣機失調引起的,發怒會導致氣向上逆,喜悅會導致氣舒緩,悲傷會導致氣消散,恐懼會導致氣向下沉,寒冷會導致氣收斂,炎熱會導致氣外洩,驚恐會導致氣紊亂,勞累會導致氣耗損,思慮會導致氣鬱結。這九種不同的氣機變化,會產生什麼樣的疾病呢?(氣機的變化都會導致疾病,所以黃帝問這些問題)岐伯回答:發怒會導致氣向上逆,嚴重的話會出現嘔吐帶血和消化不良的腹瀉,所以說是氣向上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