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起司天在泉並客氣
子午少陰地,太陰丑未墟。
寅申少陽屬,陽明卯酉歟。
辰戌太陽配,厥陰巳亥居。
其中主司天乙位,依此順數諸。
進三司地位,進四客之初。
如遇子午歲,少陰乃司天。
除本位數至第三,陽明為在泉。
第四太陽即客氣,初氣次厥陰。
復次少陰自大寒,後主上半年。
次太陰,次少陽,終陽明。自大暑後主下半年,每氣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布於生氣之上,余同主客之圖。
白話文:
子午年是屬於少陰陰氣主導,丑未年是太陰陰氣衰敗之時。
寅申年是屬於少陽陽氣主導,卯酉年則是陽明燥氣主導。
辰戌年是屬於太陽寒氣主導,巳亥年則是厥陰風氣主導。
其中主掌一年天候的主位,依照這個順序來推算。
從主位進三位就是司天之位,進四位就是客氣的開始。
如果遇到子午年,少陰就主導一年的天候(司天)。
從少陰主位往後數三位,陽明就是該年在泉之氣。
第四位太陽就是該年的客氣,客氣的開始是厥陰。
再來是少陰,從大寒之後主導上半年。
接著是太陰,再來是少陽,最後是陽明。從大暑之後主導下半年,每一氣有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分布在生氣之上。其餘都依照主氣和客氣的圖示來推算。
2. 五運六氣樞要之圖
3. 論標本
三陰三陽,天之六氣,標也;金木水火土,地之五行,本也。(生長化收藏。)太陰濕土、少陽相火為標本同。至於少陰君火、太陽寒水,則陰陽寒熱互相不同,何也?蓋君火司於子午,午者,一陰始生之位。火本熱,而其氣當陰生之初,故君火屬少陰也。水居北方子,子者,一陽始生之位。
水本寒,而其氣當陽生之初,故寒水屬太陽也。此水火之標本所以異者也。土者乃西南維未之位,應於長夏之月。未乃午之次,為陰矣,故土曰太陰。相火司於寅,寅乃醜之次,為陽矣,故相火曰少陽。木者位居東方震,在人主肝。雖陽,處膈下,居陰之位,故屬厥陰也。金,西方兌,在人主肺,雖陰臟,居膈上,處陽之位,故屬陽明也。
經曰:少陽太陰從本治,少陰太陽從標治,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陽明之中,太陰也。(太陰陽明為表裡而相合。)厥陰之中,少陽也。(厥陰少陽為表裡而相合。)
白話文:
三陰三陽,是代表天空中六種氣候的變化,這是「標」的表現;金、木、水、火、土,是代表大地的五種物質,這是「本」的基礎。(它們之間有生長、化育、收藏的關係)。太陰濕土和少陽相火,它們的標和本是相同的。至於少陰君火和太陽寒水,它們的陰陽寒熱性質卻互相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君火的作用在子時和午時,午時是一陰開始產生的位置。火本來是熱的,但它在陰氣開始產生時出現,所以君火屬於少陰。水的位置在北方的子時,子時是一陽開始產生的位置。水本來是寒冷的,但它在陽氣開始產生時出現,所以寒水屬於太陽。這就是水和火的標和本不同的原因。
土的位置在西南方的未,對應於長夏季節。未是午之後,屬於陰,所以土被稱為太陰。相火的作用在寅時,寅是丑之後,屬於陽,所以相火被稱為少陽。木的位置在東方的震位,在人體中主要對應肝臟。雖然屬於陽,但它在橫膈膜之下,屬於陰的位置,所以歸屬於厥陰。金的位置在西方的兌位,在人體中主要對應肺臟。雖然是陰臟,但它在橫膈膜之上,屬於陽的位置,所以歸屬於陽明。
經書上說:少陽和太陰的疾病要從本來的原因治療,少陰和太陽的疾病要從表面的症狀治療,陽明和厥陰的疾病不從標或本治療,而從中間的平衡點治療。陽明的中間是指太陰。(太陰和陽明是互為表裡的相合關係)。厥陰的中間是指少陽。(厥陰和少陽是互為表裡的相合關係)。
4. 六氣標本圖
六氣之本少陰午,太陰未,少陽寅,
陽明酉,太陽戌,厥陰亥。
歌曰:
子君醜土卯金標,辰水猶偕巳木調。
申相亦原茲數內,余稽正化本然條。
白話文:
六氣的根本,少陰在午時,太陰在未時,少陽在寅時,陽明在酉時,太陽在戌時,厥陰在亥時。
歌訣說:
子時屬君火,丑時屬土,卯時屬金,這幾個都應作為標記。辰時屬水,跟巳時屬木,這之間也要協調。申時的屬性也同樣包含在這些數字之中,我考證其餘的正化(指五運)規律,也都是這個道理。
5. 論五天五運之氣
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氣分流,散於其上,經於列宿,下合方隅,則命之以為五運。
丹天之氣,經於牛女奎壁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位,立為火運。
黅天之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位,立為土運。
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位,立為金運。
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內辛之位,立為水運。
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四宿之上,下臨丁壬之位,立為木運。
此五氣所經二十八宿,與十二分位相臨,灼然可見,因此以紀五天而立五運也。戊為天門,乾之位也。己為地戶,巽之位也。自房至畢十四宿為陽,主書;自昴至心十四宿為陰,主夜,通一日也。
若以月建法論之,則立運之因又可見矣。蓋內者火之陽,建於甲己歲之首,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甲己為土運。戊者土之陽,建於乙庚歲之首,正月建戊寅。戊土生金,故乙庚為金運。庚者金之陽,建於丙辛歲之首,正月建庚寅。庚金生水,故丙辛為水運。甲者木之陽,建於戊癸歲之首,正月建甲寅。
甲木生火,故戊癸為火運。壬者水之陽,建於丁壬歲之首,正月建壬寅。壬水生木,故丁壬為木運。是五運皆生於正月建干,豈非日月歲時相因而制用哉!
一說自開闢以來,五氣乘承元會,運世自有氣數,天地萬物所不能逃。近世當是土運,是以人無疾而亦痰,此與勝國時多熱不同。(勝國時火運。)如俗稱楊梅瘡,自南行北,人物雷同。土濕生黴(梅),當曰黴瘡。讀醫書五運六氣。南北二政,豈獨止於一年一時,而頓忘世會運元之統耶!
一人旅寓北方,夏秋久雨,天行咳嗽頭痛,用益元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薑蔥湯調服,應手取效,日發數十斤。此蓋甲己土運濕令,痰壅肺氣上竅,但瀉膀胱下竅而已,不在咳嗽例也。
戊年楚地春瘟,人不相吊。予以五瘟丹投泉水,率童子分給,日起數百人。五瘟丹乙庚年黃芩為君,丁壬年山梔為君,丙辛年黃柏為君,戊癸年黃連為君,甲己年甘草稍為君。為君者,多一倍也。徐四味與香附紫蘇為臣者減半也。七味生用為末,用大黃三倍,煎濃湯去渣熬膏,和丸如雞子大。
硃砂雄黃等分為衣,貼金箔。每用一丸,取泉水浸七碗,可服七人。(歌曰;五瘟方以運為君,腎柏心連肺用芩、脾草肝梔成五運,紫蘇香附合為臣。大黃三倍煎膏和,雞蛋丸兮服七人。衣用雄黃、硃砂末,外加金箔更通靈。)
丹溪曰:小兒痘證,陳文中用木香散、異功散溫熱之藥,多因立方之時乃值運氣寒水司天在泉,時令又值嚴冬大寒,為寒氣鬱遏,瘡不紅錠,故用辛熱劑發之。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概施治,誤矣。
一人年四十五歲,平生瘦弱血少,值庚子年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證,皮膚坼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反而莫能搔癢。予制一方,名生血潤膚飲。(用歸、耆、生熟地、天麥二門冬、五味、片芩、栝蔞仁、桃仁泥酒、紅花、升麻,煎服十數貼,其病如脫。大便燥結,加麻仁、郁李仁,後治十數人皆驗。)
白話文:
天分為五種氣,地分為五種元素(五行)。五種氣流動分散在天空,經過各星宿,往下對應到各個方位,這就稱為五運。
紅色天的氣,經過牛宿、女宿、奎宿、壁宿這四個星宿,往下對應到天干的戊和癸的位置,就確立為火運。
黃色天的氣,經過心宿、尾宿、角宿、軫宿這四個星宿,往下對應到天干的甲和己的位置,就確立為土運。
白色天的氣,經過亢宿、氐宿、昴宿、畢宿這四個星宿,往下對應到天干的乙和庚的位置,就確立為金運。
黑色天的氣,經過張宿、翼宿、婁宿、胃宿這四個星宿,往下對應到天干的丙和辛的位置,就確立為水運。
青色天的氣,經過危宿、室宿、柳宿、鬼宿這四個星宿,往下對應到天干的丁和壬的位置,就確立為木運。
這五種氣所經過的二十八個星宿,與天空中十二個方位互相對應,非常明顯可見,因此用來紀五天的運行而確立五運。戊是天門,是乾卦的位置。己是地戶,是巽卦的位置。從房宿到畢宿的十四個星宿屬於陽,主白天;從昴宿到心宿的十四個星宿屬於陰,主夜晚,這就貫通了一天的陰陽。
如果用月份建干的方法來討論,那麼確立五運的原因就更清楚了。陰陽來說,火的陽性,在甲己年的年初建立,正月是丙寅月。丙火生土,所以甲己年是土運。戊是土的陽性,在乙庚年的年初建立,正月是戊寅月。戊土生金,所以乙庚年是金運。庚是金的陽性,在丙辛年的年初建立,正月是庚寅月。庚金生水,所以丙辛年是水運。甲是木的陽性,在戊癸年的年初建立,正月是甲寅月。甲木生火,所以戊癸年是火運。壬是水的陽性,在丁壬年的年初建立,正月是壬寅月。壬水生木,所以丁壬年是木運。這五運都是在正月建干而產生,這難道不是日月歲時互相影響而產生作用嗎!
有一種說法認為,自從天地開闢以來,五種氣會按照一定的規律輪流運轉,每個世代都有一定的氣數,天地萬物都不能逃脫這個規律。近代應該是土運,所以人們即使沒有生病也會有痰,這和以前(勝國)火運時多熱的情況不同。(勝國時代是火運)。例如俗稱的楊梅瘡,從南方傳到北方,人們患病的狀況也一樣。土濕生黴(梅),應該稱為黴瘡。閱讀醫書時,應該了解五運六氣的變化、南北二政的影響,難道只針對一年一時的狀況,而忘了天地世代運行的總規律嗎?
有一個人寄居在北方,夏天秋天一直下雨,得了咳嗽頭痛的病,我用益元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用薑蔥湯調服,效果很好,每天排出幾十斤的痰。這是因為甲己土運的濕氣主令,痰濕壅塞肺氣上通頭竅,只是瀉掉膀胱的下竅而已,這不是一般咳嗽的病症。
戊年的楚地發生春瘟,人們不能互相幫助。我把五瘟丹投入泉水中,讓童子分給病人,每天救治幾百人。五瘟丹在乙庚年以黃芩為主要藥材,丁壬年以山梔子為主要藥材,丙辛年以黃柏為主要藥材,戊癸年以黃連為主要藥材,甲己年以甘草稍為主要藥材。主要藥材的用量加倍。其餘的四味藥材加上香附、紫蘇作為輔助藥材,用量減半。這七味藥材研磨成粉,用大黃的三倍量煎煮濃湯,去除藥渣熬成膏,做成雞蛋大小的藥丸。
用硃砂和雄黃研磨成粉做為外衣,再貼上金箔。每次用一丸,用泉水浸泡七碗,可以給七個人服用。(歌訣說:五瘟丹根據運氣來定君藥,腎病用黃柏、心病用黃連、肺病用黃芩、脾病用甘草、肝病用山梔子,香附、紫蘇做為輔助藥材。大黃用三倍量煎膏調和,做成雞蛋大小的藥丸,可以給七個人服用。藥丸外衣用雄黃、硃砂粉末,再貼上金箔更能發揮藥效。)
丹溪說:小兒出痘疹,陳文中用木香散、異功散這些溫熱的藥物,多是因為開藥方的時候,正值寒水運勢主宰天地,時令又是嚴冬大寒,寒氣鬱結,瘡疹不能紅潤發出,所以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散。現在的人不分辨時令的寒熱,一概使用相同的方法治療,這是錯誤的。
有一個人四十五歲,平時瘦弱血少,遇到庚子年金氣太過,到秋天燥金用事,很久沒下雨,得了燥證,皮膚乾裂,手腳乾枯,搔抓時皮屑掉落,出血疼痛,十個手指甲變厚,反而不能抓癢。我配了一個藥方,叫做生血潤膚飲。(用當歸、黃耆、生地、熟地、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片芩、瓜蔞仁、桃仁泥酒、紅花、升麻,煎服十幾劑,病情就痊癒了。大便乾燥,加入麻子仁、郁李仁,之後治療十幾個人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