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 (3)
卷之二十 (3)
1. 藥方
黃連瀉心火,梔子佐之;柴胡瀉肝火,川芎佐之;黃芩瀉肺火,須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條芩,止能瀉大腸之火。石膏,瀉脾中之實火,虛者忌之。芍藥,瀉脾火。(冬月必須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瀉小腸火。黃芩、黃連,以豬膽汁炒瀉肝膽之火。黃柏、知母,瀉腎火,又退勞骨蒸之火。
白話文:
黃連
可以瀉去心火,可以用梔子來輔助;柴胡可以瀉去肝火,可以用川芎來輔助;黃芩可以瀉去肺火,但必須使用片狀的黃芩,可以用桑白皮來輔助。如果使用鼠尾狀的黃芩,只能瀉去大腸之火。石膏可以瀉去脾臟裡面的實火,虛寒體質的人忌用。芍藥可以瀉去脾火。(冬天必須用酒炒制,以去除其寒涼酸性的特性。)木通可以下行瀉去小腸之火。黃芩、黃連可以用豬膽汁炒制,以瀉去肝膽之火。黃柏、知母可以瀉去腎火,還可以退去勞骨蒸的熱火。
連翹瀉六經之邪火。玄參瀉無根之遊火。青黛,瀉五臟之鬱火。人中白,瀉肝火。黃柏加鬱金大能瀉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極速。山梔仁能降火從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瀉心湯,治心火,心經蘊熱。
川黃連(為末)
或湯或散,任服。
導赤散,治心火併小腸火。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連翹可以瀉去六經的邪火。玄參可以瀉去無根的遊火。青黛可以瀉去五臟的鬱火。人中白可以瀉去肝火。黃柏加上鬱金,能有效瀉去膀胱之火,使小便降火速度極快。山梔仁能降火從小便排出,它的性能是向下彎曲行進,這點很多人不知道。
瀉心湯,用來治療心火、心經積熱。
川黃連研磨成粉末。
可以用湯劑或散劑服用,隨意選擇。
導赤散,用來治療心火併發小腸火。
生地黃、木通、生甘草各等份,
入竹葉水煎服。
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
茯苓,麥門冬,通草,升麻(各八分),紫菀,知母(各一錢),桂心(四分),赤石脂,竹葉(十片),大棗(二枚)
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瀉青丸,治肝火。
白話文:
將竹葉用水煎煮後服用,可以治療心經實熱,症狀包括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失眠。此方稱為茯苓散,由茯苓、麥門冬、通草、升麻、紫菀、知母、桂心、赤石脂、竹葉和大棗組成,各取適量,加水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而瀉青丸則是用來治療肝火。
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防風,大黃,羌活(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治肝火。
黃連,吳茱萸(各一兩,泡浸半時,焙乾用)
上為細末,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
白話文:
左金丸是由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防風、大黃、羌活等七味藥材等量組成,研磨成細末,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主要用於治療肝火。
如果需要加強效果,可以加入黃連和吳茱萸,各取一兩,浸泡半個小時後,烘乾研磨成細末,製成粥丸,以白朮和陳皮煮成的湯水送服。
瀉白散,治肺火,大腸火。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水調服。
清金丸,治肺火。
黃芩(炒)
為末,滴水丸,白湯下。
(《正傳》)麥門冬湯,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天門冬,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黃,淡竹葉(各一錢),
白話文: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火、大腸火。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和服用。
清金丸,用於治療肺火。
黃芩(炒過),
研磨成粉末,做成滴水丸,用白湯送服。
麥門冬湯,用於治療疾病後火熱侵入肺部,出現咳嗽咳血、胸脅脹滿、呼吸急促、五心煩熱、口渴煩躁的症状。
麥門冬、天門冬、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黃、淡竹葉各一錢。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集成》)硃砂涼膈丸,治上焦虛熱,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黃連,梔子(各兩),人參,茯苓(各五錢),硃砂(三錢),片腦(三分),
上為末,蒸餅丸,硃砂為衣,水下。
(《醫林》)橘皮湯,治肺熱、氣喘,息賁。
橘皮,麻黃,紫蘇(各七分),柴胡(五分),母姜,杏仁(各一錢),石膏(二錢),
白話文:
水半杯,薑三片,大棗一枚,煎煮服用。
硃砂涼膈丸,用於治療上焦虛熱,咽喉有氣堵塞,感覺像煙氣直衝上來的症狀。
黃連、梔子各兩錢,人參、茯苓各五錢,硃砂三錢,冰片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丸劑,外面裹上硃砂,用水送服。
橘皮湯,用於治療肺熱、氣喘,呼吸急促的症狀。
橘皮、麻黃、紫蘇各七分,柴胡五分,生薑、杏仁各一錢,石膏二錢,
水煎服。
生薑瀉腸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朮,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
水二盞,棗一枚,煎八分服。
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藿香(七錢),石膏(五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上為末,蜜酒拌,略炒服。
瀉熱湯,治脾火,面黃目赤,季脅痛滿。
白話文:
[生薑瀉腸湯],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舌生瘡。
生薑、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朮、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
水二盞,棗一枚,煎至八分滿,服用。
[瀉黃散],治脾火。
山梔(一兩)、[藿香](七錢)、石膏(五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酒]調和,略微炒熱後服用。
注
- 水煎服: 是指用水煮藥,然後服用。
- [生薑瀉腸湯]、[瀉黃散]、[瀉熱湯] 都是古代中醫的藥方名稱。
- [竹茹]、[藿香]、[蜜酒] 都是中藥材或藥酒名稱。
- 分、錢、兩 是古代中藥計量單位,現今多用克、毫克等單位。
- 盞 是古代液體容量單位,約等於現代的 200 毫升。
- 季脅: 是指人體的側腹部。
生薑瀉腸湯用來治療大腸實熱導致的腹脹、不通暢、口舌生瘡。
將生薑、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黃(錢半)、白朮、茯苓、黃芩、梔子(各一錢)、朴硝(二錢)、桂心(五分)放入水裡,加入一枚大棗,用兩杯水煎煮至八分滿,服用。
瀉黃散用來治療脾火。
將山梔(一兩)、藿香(七錢)、石膏(五錢)、防風(四錢)、甘草(三錢)研磨成粉末,用蜜酒調和,略微炒熱後服用。
半夏,母姜(各一錢),白朮,枳實(炒),茯苓,梔子(各七分),杏仁,細辛,芒硝,生地黃,淡竹葉(各八分),
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瀉胃火併食積痰火。
石膏(煅)
上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清米飲送下。
(東垣)滋腎丸,降腎火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同上),肉桂(一錢,去粗皮)
白話文:
取半夏、母姜、白朮、炒枳實、茯苓、梔子各七分,杏仁、細辛、芒硝、生地黃、淡竹葉各八分,加水煎服,並加入生薑。另外,將煅石膏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清米飲送服,此方能瀉胃火併食積痰火。此外,可服用滋腎丸,方用黃柏二兩,酒拌後陰乾,知母同樣處理,肉桂去粗皮,一錢,此方能降腎火。
上二味,氣味俱陰,故能補腎以瀉下焦之火。桂與火邪同體,故以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為細末,熟水為丸,百沸湯溫下。
大補丸,治陰火,補腎水。
黃柏(鹽酒炒褐色)
為細末,粥丸。血虛,四物湯送下;氣虛,四君子湯下。
補陰丸,治消渴,骨熱,補腎水,真陰不足。
六味地黃丸,治腎虛,憔悴盜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骨蒸,下血。(二方並見虛損門。)
白話文:
這兩種藥材,氣味都屬陰性,因此可以滋補腎臟,並瀉去下焦的熱邪。桂枝與火邪同屬陽性,所以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症。凡是病症在下焦者,一般都不會感到口渴。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熟水製成藥丸,用溫熱的開水送服。
大補丸主治陰虛火旺,滋補腎水。
黃柏用鹽酒炒至褐色。
將黃柏研磨成細末,製成粥丸。若患者血虛,可用四物湯送服;若患者氣虛,可用四君子湯送服。
補陰丸主治消渴,骨熱,滋補腎水,以及真陰不足。
六味地黃丸主治腎虛,形體消瘦,盜汗,發熱,五臟俱損導致體虛瘦弱,虛煩,骨蒸,以及下血。(這兩種藥方都屬於虛損門的治療範疇。)
(河間)涼膈散,瀉三焦、六經諸火。加黃連名清心湯。
大黃,朴硝,甘草(各一錢),連翹(錢半),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瀉三焦火,加大黃,去黃連,名三黃丸。
黃芩,黃柏,黃連
為末,滴水丸服。
(東垣)升陽散火湯,治男婦四肢、筋骨、肌表俱熱如火,捫之烙手。此因血虛或胃虛,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即發之。
白話文:
河間的涼膈散,可以瀉掉三焦和六經的火氣。如果加入黃連,就叫做清心湯。
涼膈散的藥方是:大黃、朴硝、甘草各一錢,連翹錢半,梔子、黃芩、薄荷各五分。用水煎煮,加入一匙蜜,調勻服用。
三補丸可以瀉掉三焦的火氣,如果加入大黃,去除黃連,就叫做三黃丸。
三黃丸的藥方是:黃芩、黃柏、黃連研末,做成水丸服用。
東垣的升陽散火湯,用來治療男女四肢、筋骨、肌表都像火一樣熱,摸起來像烙鐵一樣燙。這是因為血虛或胃虛,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陽氣鬱積在脾土中,火氣鬱結而發作。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芍藥,人參(各六分),炙甘草(一分),柴胡(三分),防風(三分),生甘草(二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熱服。忌生冷。
瀉陰火升陽湯,治肌膚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上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炙甘草,黃耆,蒼朮(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錢半),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五分),石膏(五分),
上水煎服。
白話文:
升陽湯是由升麻、葛根、獨活、羌活、芍藥、人參、炙甘草、柴胡、防風、生甘草等藥材組成,用半杯水加入三片薑,煎煮後服用。此方可以清熱瀉火,適用於肌膚燥熱、面紅、食慾不振、咳嗽痰多、頭部太陽穴附近脈搏虛弱或跳動有力且快速等症狀。
加味升陽湯是在升陽湯的基礎上,加入了羌活、炙甘草、黃耆、蒼朮、黃芩、黃連、石膏等藥材,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益氣補虛的功效。
黃連解毒湯,治一切火熱毒,狂躁煩心,口燥舌乾,熱勢之甚者,及吐下後,熱不解,而脈洪,喘急,鄭聲,目赤,睛痛。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梔子仁湯,治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百粒)
上水煎溫服。
(《宣明》)防風通聖散,治表裡俱熱,壅滯躁悶。(方見風門)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用來治療各種火熱毒素引起的症狀,例如狂躁煩心、口乾舌燥,以及熱度很高的患者。也可用於服用瀉藥後,熱度仍未消退,並且脈搏洪大、呼吸急促、聲音嘶啞、眼睛紅腫疼痛的情況。
藥方: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各等分)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溫熱服用。
梔子仁湯,用來治療發熱、潮熱、狂躁、面紅、咽喉疼痛。
藥方:梔子、赤芍、大青、知母(各一錢),升麻、柴胡、黃芩、石膏、杏仁、甘草(各二錢),豆豉(一百粒)
用法:用水煎煮至溫熱服用。
防風通聖散,用來治療表裡同時有熱症,以及壅塞、煩躁、悶熱等症狀。(藥方請參考風門)
防風當歸飲子,治煩渴發熱,虛煩,火證。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滑石(三兩),大黃,當歸,芍藥,防風(各五錢),
上咀,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通口服。如有痰嗽,加半夏;若瀉,減大黃。
滋陰降火湯,養血降火之聖藥也。
當歸,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熱),天門冬(去心),白芍藥(薄荷湯炒),白朮(各一錢),麥門冬(去心),炙甘草(各三錢),知母,黃柏(蜜炙),遠志(去心),陳皮(洗),川芎(各六分),
白話文:
防風當歸飲子,可以治療口渴發燒、心煩意亂、燥熱等症狀。
配方: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滑石三兩,大黃、當歸、芍藥、防風各五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煎成一碗,趁熱服下。若有痰嗽,可加半夏;若腹瀉,可減少大黃的用量。
滋陰降火湯,是滋養血液、降火氣的良藥。
配方:當歸、生地黃(涼血用生,補血用熟)、天門冬(去心)、白芍藥(用薄荷湯炒)、白朮、麥門冬(去心)、炙甘草各一錢,知母、黃柏(蜜炙)、遠志(去心)、陳皮(洗)、川芎各六分。
上咀,姜三片,水煎服。氣血虛加人參、黃耆;嗽加五味、阿膠;痰加栝蔞、貝母;吐血加丹皮、藕節;骨蒸熱加地骨皮。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澤瀉,梔子仁,黃芩,麥門冬(去心),木通,生地黃,黃連,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溫服。
桂苓甘露飲(方見霍亂門),治胃受濕熱,頭痛,身熱,煩渴,吐瀉,口乾。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 如果是氣血虛弱,可以加入人參、黃耆;
- 如果是咳嗽,可以加入五味子、阿膠;
- 如果是痰多,可以加入栝蔞、貝母;
- 如果是吐血,可以加入丹皮、藕節;
- 如果是骨蒸潮熱,可以加入地骨皮。
第二段
《直指》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痛,膈悶,小便淋濁不利。
澤瀉,梔子仁,黃芩,麥門冬(去心),木通,生地黃,黃連,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前溫服。
《直指》一書記載的黃芩湯,可以治療心肺積熱導致的口瘡咽痛、胸悶、小便淋漓不暢等症狀。
藥方包括:澤瀉、梔子仁、黃芩、麥門冬(去心)、木通、生地黃、黃連、甘草(各等份)。
每次服用一兩,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一杯,溫熱後於飯前服用。
第三段
桂苓甘露飲(方見霍亂門),治胃受濕熱,頭痛,身熱,煩渴,吐瀉,口乾。
桂苓甘露飲(藥方見霍亂篇),可以治療胃部濕熱導致的頭痛、發熱、口渴、嘔吐、腹瀉、口乾等症狀。
紫雪,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解諸熱毒、藥毒、邪熱,小兒驚癇百病。
黃金(百兩),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各三斤),以上五味,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藥:
炙甘草(半分),羚羊角(屑),犀角(屑),青木香,沉香(各五錢),丁香(一兩),升麻,玄參(並銼細末,各一斤),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藥:
白話文:
紫雪方
此方用於治療內外煩熱不退、口中生瘡、神志不清、狂躁易怒、走動不安,以及解熱毒、藥毒、邪熱,亦可治小兒驚癇百病。
組成:
- 黃金(百兩)
- 寒水石(三斤)
- 磁石(三斤)
- 石膏(三斤)
- 滑石(三斤)
製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一石(約100斤),煮至四斗(約40斤),去渣。
- 加入以下藥材:
- 炙甘草(半分)
- 羚羊角(屑)
- 犀角(屑)
- 青木香
- 沉香(各五錢)
- 丁香(一兩)
- 升麻(銼細末,一斤)
- 玄參(銼細末,一斤)
- 以上藥材再煮至一斗五升(約15斤)。
備註:
- 方中所用藥材的重量單位為兩,1兩約合15克。
- 方中所用藥材的數量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調整。
硝石(四升,芒硝亦得,每升得七兩七錢半),朴硝(提淨者十斤),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熬,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升,投放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攪令勻:硃砂(研,三兩),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
上藥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冷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加減,並食後服。
大金花丸,治中外諸熱,寢汗咬牙,睡語驚悸,溺血淋秘,咳血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勞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白話文:
取硝石或芒硝四升,朴硝提淨者十斤,加入前藥汁中,以微火熬煮,不停攪拌,直到熬成七升,再倒入水盆中浸泡半日,待藥液將凝固時,加入研磨好的硃砂三兩和當門子麝香一兩二錢,攪拌均勻,使藥液呈霜雪紫色。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以冷水調服,大人小孩可依情況加減用量,飯後服用。此藥名大金花丸,主治內外諸熱、夜間盜汗、磨牙、夢話驚悸、小便帶血、小便不通、咳血鼻出血、體虛瘦弱、頭痛、骨蒸潮熱、肺痿、久咳,若需去火,可加入梔子,名為梔子金花丸。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等分),
上為細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涼水下。
(《御藥》)神芎丸,治一切熱證,常服除痰消飲,清頭,自利咽膈,能令遍身結滯宣通,氣利而愈。神強,體健,省病。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溫水下三十丸。
當歸龍薈丸,治腎水陰氣,風熱濕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志不能,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瘛,咽嗢,胸膈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證。
白話文: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份量相同),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水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涼水送服。
這個藥方叫做神芎丸,主治各種熱症,常服可以清除痰飲,清頭目,利咽膈,能使全身阻塞之處暢通,氣血順暢而癒。服用後神志強健,身體健康,少生病。
大黃、黃芩(各兩錢),牽牛、滑石(各四錢),黃連、薄荷、川芎(各半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做成水丸,大小如小豆,用溫水送服三十丸。
這個藥方叫做當歸龍薈丸,主治腎水陰氣不足、風熱濕氣積聚、時常驚悸、筋脈抽搐、神志不清、氣血流通不暢、頭目昏眩、肌肉抽動、咽喉不利、胸膈不通、腸胃乾燥、躁擾狂妄、胡言亂語、驚恐不安、發熱等症狀。
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各一兩),青黛(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黃芩(一兩),大黃,蘆薈(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瓜蒂散,三聖散(二方並見風門。)
上治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者。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實滿,煩冤氣上而不化,面赤痰盛,罵詈驚駭,並宜吐之。
調胃承氣湯(瀉胃火。),當歸承氣湯(瀉脾胃肝火,二方並見傷寒門。)
白話文:
當歸、龍膽草、大梔子、黃連、黃柏各一兩,青黛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黃芩一兩,大黃、蘆薈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瓜蒂散、三聖散兩種藥方,均適用於風門穴。
以上藥方主要用於治療一切風熱、積熱或火熾的病症。患者寸口脈滑而有力,胸中滿悶,煩躁氣悶,面紅痰多,易於發怒、驚嚇,都屬於應該催吐的情況。
調胃承氣湯可以瀉胃火,當歸承氣湯可以瀉脾胃肝火,這兩種藥方都適用於傷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