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 (1)
卷之二十 (1)
1. 病機敘論
經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諸痛瘡癢,皆屬於心;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又曰: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癢,喉痹耳鳴,及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
《原病武》曰:瞀,昏也;瘛,動也。熱甚則神氣昏,心惕跳,肉瞤動,皆火然也。暴喑,無聲也。金受火邪,濁而不鳴也。金清則善鳴,火盛則金濁,難鳴而喑也。冒,昏冒也;昧,闇昧也。火氣悶熱則神昏暗而不清爽也。躁,躁動煩悶也;擾,擾亂也。凡火甚則煩心不眠,坐臥不寧,神志不定是也。
白話文:
經書中記載,各種發燒神志不清、身體顫抖的病症,都屬於火熱的病症;各種疼痛、瘡瘍、瘙癢的病症,都屬於心火;各種手腳發抖、像失去魂魄一樣的病症,都屬於火熱;各種氣逆上衝的病症,都屬於火熱;各種腹部脹大的病症,都屬於熱症;各種躁狂暴躁、失控的病症,都屬於火熱;各種有聲音的病症,如鼓聲一樣的,都屬於熱症;各種肢體腫脹、疼痛酸麻、驚恐不安的病症,都屬於火熱;各種反覆發作、水液浑濁的病症,都屬於熱症;各種嘔吐酸腐、快速瀉下的病症,都屬於熱症。
此外,經書中還記載,各種發燒神志不清、突然失聲、躁動狂躁、辱罵驚恐、肢體腫脹疼痛酸麻、氣逆上衝、手腳發抖像失去魂魄一樣、打噴嚏嘔吐瘡瘍瘙癢、喉嚨阻塞耳朵發鳴、以及耳聾嘔吐溢出、食慾不振、目盲不清、突然抽搐、突然發病突然死亡,都屬於火熱。
《原病武》中記載:瞀,指的是神志昏迷;瘛,指的是身體顫抖。熱症嚴重時,神志就會昏迷,心臟就會不安跳動,肌肉就會抽搐顫抖,都是火熱造成的。突然失聲,指的是沒有聲音。金氣受火邪侵犯,就會濁氣不發而無聲。金氣清朗則聲音洪亮,火氣旺盛則金氣濁氣,難以發聲而失聲。昏冒,指的是神志昏迷;闇昧,指的是神志不清。火氣悶熱,就會神志昏迷,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爽。躁,指的是躁動不安,煩躁不安;擾,指的是精神恍惚,擾亂不安。凡是火氣過盛,就會心煩意亂,夜不能寐,坐立不安,神志不寧。
狂越,狂亂而乖越,言語錯亂,行止失常也。罵詈,惡聲以辱人也。驚駭,聞聲則驚,惕然而恐駭,皆火邪盛,正氣無主也。胕腫疼酸,足附近䯒有肉處,熱勝則腫,風勝則動。疼,痛之輕淺;痛,則疼之甚也。酸,似疼非疼,其間側側然酸髓而似疼痛之意也。乃肝木之火,故似酸也。
如醉甚之甚,手足股腕皆為之酸髓者是也。氣逆衝上,火氣炎上也。禁慄如要神守,戰慄搖動而形體喪失保守之神也。嚏嘔,鼻中氣癢而作聲也。火爍肺金而邪氣出鼻竅,故癢礙而噴嚏也。瘡瘍,為心火之熾於皮膚也。喉痹,熱客上焦,咽喉腫痛,吞津有礙而不仁之謂也。耳鳴,腎水不滋,火炎上竅而有聲,如聞鐘鼓蟬鳴之類是也。
白話文:
狂越,就是行為狂亂不正常,言語顛三倒四,行動舉止失常。罵詈,是用惡毒的言語羞辱別人。驚駭,聽到聲音就嚇得心驚膽戰,都是火氣太盛,正氣不足所致。胕腫疼酸,指的是腳附近有肉的地方,熱氣旺盛就會腫脹,風氣盛行就會疼痛。疼,是輕微的疼痛;痛,則是劇烈的疼痛。酸,感覺像是疼痛卻又不完全是疼痛,是骨髓酸痛,像是隱隱作痛的感覺,這是因為肝木之火,所以感覺像是酸痛。
像喝醉酒嚴重到手腳、大腿和小腿都感到酸痛,就是這種情況。氣逆衝上,是火氣往上炎燒。禁慄如要神守,是指身體顫抖不停,精神渙散,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嚏嘔,是指鼻子癢癢的,忍不住要打噴嚏。火氣灼傷肺金,邪氣從鼻孔排出,所以鼻子癢癢的,忍不住打噴嚏。瘡瘍,是心火過盛,灼傷皮膚所致。喉痹,是熱氣侵襲上焦,導致咽喉腫痛,吞口水都很困難,感覺麻木。耳鳴,是腎水不足,火氣上炎,耳朵裡就出現聲音,像是聽到鐘聲、鼓聲或蟬鳴一樣。
嘔湧液,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嘔溢而上也。目昧不明,為熱氣鬱癉也。平白目無所見,皆熱氣鬱之甚也。暴注瞤瘛:暴注,卒然而瀉也,熱甚則流通,而卒成水瀉之類;瞤瘛,動跳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如熱氣鬱怫之久,則一時心神昏悶,筋骨不用,卒然僵仆倒地而死,皆火之為也。
經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氣食少火,故氣得少火則長生。猶言少火滋養其氣也。
《原病式》曰: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志。凡五志所傷,皆熱也。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燥不寧。靜則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如卒暴匱僕,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故善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過極,皆為火也。
白話文:
人如果嘔吐、液體倒流,而且吃不下東西,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胃部和食道非常熱,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所以才會嘔吐。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是因為熱氣鬱結在身體裡。完全看不見東西,就是因為熱氣鬱結得非常嚴重。突然腹瀉、抽搐,是因為熱氣太盛,導致身體急劇排泄水分,就像突然腹瀉一樣;抽搐是因為身體不受控制,不停地跳動。突然生病、突然死亡,也是火氣太盛導致的。火氣來得快,如果長時間被鬱結在體內,就會突然讓人神志昏迷,筋骨無力,最後昏倒在地死去。這些都是火氣過盛造成的。
古書上說:「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意思是指強烈的火氣會消耗身體的元氣,而微弱的火氣則能滋養身體。強烈的火氣會消耗元氣,所以元氣得到強烈的火氣就會被消耗;元氣滋養微弱的火氣,所以元氣得到微弱的火氣就能長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微弱的火氣能滋養身體的元氣。
《原病式》中說:「五臟之志過度,則勞傷本志。」意思是說,如果五臟的志氣過度,就會損傷五臟的本性。五臟的志氣受到損傷,都會導致體內火氣過盛。所謂「陽動陰靜」,身體活動就會導致燥熱不安,靜下來就能清平安寧。因此,最好的狀態像水一樣平靜,最糟糕的狀態像火一樣暴躁。如果人突然昏倒,大多是因為五志七情過度而導致生病。因此,喜歡大笑的人,體內火氣很旺盛。五志過度都會導致火氣過盛。
2. 火有君相五志之異
《玉機微義》曰: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勢甚彰,其死甚暴,何者?蓋能燔灼焚燎,飛走狂越,消爍於物,莫能御之。遊行於三焦虛實之兩途,曰君火也,猶人火也。曰相火也,猶龍火也。火性不妄動,能不遠於道,常以稟位聽命,運行造化生存之機矣。夫人在氣交之中,多動少靜,欲不妄動,豈可得乎?故凡動者,皆屬火化。
火一妄行,元氣受傷,勢不兩立。偏勝則病,移害他經,事非細故,動之極也,病則死矣。經所謂一水不勝二火。夫火出於天造,君相之外,又有厥陰臟腑之火根於五志之內,六慾七情激之,其火隨起。
蓋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為君主,自焚則死矣。
白話文:
《玉機微義》說:火所造成的疾病,其危害極大,變化極快,勢力極其明顯,死亡也十分迅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火能焚燒灼傷、飛快蔓延、消融万物,沒有任何东西可以抵挡它。火在三焦虛實的兩條通道中運行,稱為君火,就像人造的火一樣;也稱為相火,就像龍火一樣。火的本性並不會胡亂行動,它能始終不偏離正道,常依據自己的位置順從天命,運行著造化生存的機制。
人處於氣交之中,經常活動而靜止的時間少,想要不胡亂行動,怎麼可能呢?所以,凡是活動的,都屬於火的變化。
火一旦胡亂運行,元氣就會受傷,二者不能共存。火氣偏盛就會生病,並會影響其他經絡,這可不是小事,是活動到極點的表現,病重就會死亡。經書中說“一水不敵二火”。火來自天造,除了君火和相火之外,還有厥陰臟腑的火,它根植於五志之中,六慾七情刺激它,火就會隨之燃起。
比如,大怒則火起於肝,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悲哀動中則火起於肺。心是人體的主宰,如果心火自焚,就會死亡。
3. 相火動為諸證
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
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助之為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胞絡者,腎之配。三焦以位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白話文:
丹溪說:太極運轉就會產生陽氣,靜止就會產生陰氣,陽氣運動變化,陰氣靜止融合,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每種元素都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只有火元素有兩種。一種叫做君火,指的是人體的火;另一種叫做相火,指的是天地的火。火元素內部屬陰,外部屬陽,主宰著一切運動。因此,凡是運動都屬於火元素的範疇。從名稱來看,火元素的形質相互生長,與五行相配,所以叫做君火;從位置來看,火元素誕生於虛無,守住位置接受命運的安排,通過運動而顯現,所以叫做相火。天地主宰著萬物的生長,因此總是處於運動狀態。
人之所以能存活,也總是處於運動狀態。人之所以能不斷運動,都是相火在輔助。從天體現象來看,龍、雷的出現,屬於木元素的氣息;海水的出現,屬於水元素的氣息。從人體來看,相火寄託於肝臟和腎臟兩個器官。肝臟屬於木元素,腎臟屬於水元素。膽囊是肝臟的腑,膀胱是腎臟的腑,心包絡是腎臟的配屬。三焦根據位置而言,而下焦負責肝臟和腎臟的分佈,都屬於陰性向下之物。天地若沒有相火,就不能生長萬物;人若沒有相火,就不能生存。
天之火雖出於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腎肝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火所動,何東垣謂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周子曰:神發知矣。
五性感物則萬事出。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陰之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
白話文:
天地間的火雖然源自於木,但最終都來自於地。因此,雷聲若不從地下發出,龍若不從地下鑽出,海若不依附於地,就無法發出雷鳴、飛翔或波動。雷鳴、飛翔、波動,都是動而化為火的力量。腎臟和肝臟的陰氣都包含相火,人體與天地相通。
有人問:相火是天火所引起的,為何東垣說它是元氣的賊?又有人說火與元氣不能共存,一方勝利另一方就會失敗。那麼,如何才能讓它們不分勝負呢?周子說:「神發知矣。」
五官感受外物,就會產生各種事物。五官的特性,會被外物所影響,無法不動。所謂動,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五火。相火很容易被激發,五官的陰火互相煽動,就會妄動。火由妄動而生,變化無常,無時無刻不在,煎熬真陰,陰虛就會生病,陰氣耗盡就會死亡。君火之氣,經書用暑氣和熱氣來形容;相火之氣,經書則用火來形容。這是因為相火的暴烈程度,甚至超過了君火。
故曰:相火,元氣之賊。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美乎火者。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
而相火者,惟有裨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曾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常言之矣。治以炒蘗,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此歷指龍雷之火也。
予亦備述天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者,實推廣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者不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他有所據耶?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諸《內經》,少陽病為瘛瘲,太陽病時眩僕,少陰病瞀暴喑,鬱冒不知人。
白話文:
所以說,相火是元氣的賊。周子又說,聖人用中正仁義來安定它,並以靜為主。朱子也說,必須讓道心始終成為一身的主宰,而人心要時時刻刻聽命於道心。這就是善於駕馭火的方法。人心聽命於道心,又能以靜為主,那五種火就會安然熄滅。
然而,相火只不過是輔助造化,維持生生不息的運行而已,哪裡有什麼賊呢?有人可能會說,《內經》中關於相火,注釋只提到少陰少陽,並未提及厥陰、太陽,你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說,足太陽、少陰,東垣先生經常提到。用炒蘗治療,就是因為它的辛味能瀉去水中之火。戴人也提到膽與三焦藏火,治療肝和胞絡的方法都一樣,這就是指龍雷之火。
我也完整地闡述了天之火都是由動而生的,就像上文所說的,實際上是擴展了兩位先生的觀點。有人可能會說,《內經》中提到的火並非一種,經常在六氣中出現。但提到臟腑時,卻沒有見過。兩位先生難道有其他依據嗎?你能為我說明嗎?經書上說,百病都由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變,岐伯列舉了十九種病機,其中屬於火的就有五種,這難道不是相火引起的疾病由臟腑而發嗎?考究《內經》,少陽病表現為瘛瘲,太陽病表現為時眩僕,少陰病表現為瞀暴喑,鬱冒不知人。
非諸熱瞀瘛之屬火者乎?少陽病惡寒鼓慄,膽病振寒,少陰病灑淅惡寒振慄,既陰病灑淅振寒。非諸振鼓慄,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陰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衝胸,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衝胸,嘔逆,非諸逆衝上之屬火者乎?少陽譫妄,膀胱病狂顛疾,非諸躁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胕腫善驚,少陰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非諸病胕腫、疼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郁,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盛也;諸痛瘡癢,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
白話文:
難道這些發熱、神志不清、痙攣等症狀,不都是屬於「火」的範疇嗎?少陽病會畏寒發抖,膽病也會發寒戰慄,少陰病則伴隨著灑淅(形容汗出如雨)、畏寒、寒戰,而「既陰病」也會有灑淅和寒戰。這些發抖、寒戰,像是丟了魂魄一樣,難道不都是屬於「火」的範疇嗎?少陰病會嘔吐反胃,厥氣上行;膀胱病會出現沖頭痛;太陽病的厥氣會上衝胸部,並往下牽引小腹、睪丸,再向上衝到心臟;少陰病的氣會上衝胸部,並伴隨嘔吐反胃。這些逆氣上衝的症狀,難道不都是屬於「火」的範疇嗎?少陽病會出現譫妄,膀胱病會出現狂顛疾,難道不都是屬於「躁狂、失控」的「火」的範疇嗎?少陽病會有腳踝腫脹、容易驚恐;少陰病則會有昏迷、發熱、身體酸痛,腳踝腫脹導致無法久站。這些腳踝腫脹、酸痛、驚恐等症狀,難道不都是屬於「火」的範疇嗎?
《原病式》中說:「所有的風邪引起的頭昏眼花,屬於肝火躁動;所有的氣鬱憤懣,屬於肺火上炎;所有的濕邪導致水腫脹滿,屬於脾火過盛;所有的疼痛、瘡瘍、瘙癢,屬於心火過旺。」這些都是火邪入侵臟腑所導致的病症。
註文未之發耳。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病濕熱相火者多。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燥,水虧為火獨存。
氣有餘便是火。(非真氣之有餘,乃火邪之為氣。)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起者,陰火也。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相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穴,引火下行。若壯實人有此證,是濕鬱成熱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濕而得此證者,不可誤作陰虛治。只宜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之屬。陰虛火動者,難治。(脈數無力者是也。)
白話文:
註文未之發耳。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註文中所言並未完全闡明。陳無擇雖然通達,他以溫暖熾熱論述君火,以日常生活中的火論述相火,但仍未深入探究,所以後人難免會對此有所疑惑,令人感到遺憾!
病濕熱相火者多。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因濕熱相火而生病的人很多。各種疾病都可能伴隨著痰火,而痰火又會引發不同的症狀。
因心火為之。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燥,水虧為火獨存。
這些都是由於心火引起的。心是君火,火盛則金燥,水不足則火獨存。
氣有餘便是火。(非真氣之有餘,乃火邪之為氣。)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起者,陰火也。
氣盛則為火。(這裡的氣不是指真氣,而是指火邪的氣。)氣從左側上升的是肝火,氣從臍部上升的是陰火。
熱從腳下起入腹者,虛之極也。蓋相火起於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穴,引火下行。若壯實人有此證,是濕鬱成熱之候。或有冒雨途行受濕而得此證者,不可誤作陰虛治。只宜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之屬。陰虛火動者,難治。(脈數無力者是也。)
熱氣從腳底上升入腹,是虛弱到了極點。因為相火起源於地下的九泉,這種病十個病人中只有一人能救活。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上降火藥。用附子末和唾液調和,貼在湧泉穴上,引導火氣向下行。如果體壯的人出現這種症狀,是濕氣鬱積化熱所致。或者有人冒雨趕路受了濕氣而得此病,不可誤認為是陰虛,只能用蒼朮、黃柏、牛膝、防己丸等藥物。陰虛火動的病人,很難治療。(脈象數而無力者就是此症。)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東垣云:有元氣虛損而熱,有五臟熱,有內中外而熱。輕手捫之,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手按之。筋骨熱甚者,熱在筋骨也。不輕不重而熱,熱在肌肉也。又云: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熱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夜不分,是重陽無陰也。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兩手大熱為骨厥,如在火中。灸湧泉穴,五壯立愈。
白話文:
東垣(中醫名家李杲)說:有因元氣虛損而發熱的,有五臟發熱的,有內外兼熱的。輕輕用手觸摸,如果熱在皮膚、毛髮和血脈,就是表熱。用力按壓,如果筋骨特別熱,就是筋骨發熱。不輕不重地按壓,如果熱在肌肉,就是肌肉發熱。
他又說:白天發熱,晚上安靜,是因為陽氣自己發熱於陽氣分佈的地方。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是因為陽氣下降,進入陰氣分佈的地方,叫做熱入血室。白天黑夜都發熱,說明陽氣過盛,沒有陰氣。要趕快瀉去陽氣,加強滋補陰氣。
兩手特別熱,稱為骨厥,就像置身火中一樣。灸治湧泉穴,五壯(次)就能痊癒。
說明
-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發熱的病因和治療。
- “東垣”指的是中醫名家李杲,他擅長治療溫病。
- “湧泉穴”位於腳底,是腎經的重要穴位,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
- 這段文字中提到了“熱入血室”的病理概念,指的是熱邪侵入血脈,導致陰血受損,出現發熱、煩躁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