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 (5)

1. 開鬱之劑

(《三因》)曲末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疼,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陳皮,蒼朮(制炒),

上為細末,生薑汁另煮,神麯糊丸,薑湯下。一方有砂仁無神麯。

白話文:

(《三因方》)曲末丸,用來治療胃部積存的食物和停滯的痰飲,導致胃酸逆流、灼熱疼痛,以及口中吐出清水的症狀。

藥材包含:炒過的麩炒神麯(三兩),陳皮,以及炮製炒過的蒼朮。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另外用生薑汁煮過後,將神麯粉做成糊狀,再將藥粉揉成丸狀,用生薑湯送服。另一個配方則是用砂仁取代神麯。

2. 治熱作酸方劑

連芩茱萸丸,治濕熱吐酸。

黃連(一兩,炒),黃芩(炒),吳茱萸(湯泡。各五錢),蒼朮(泔水浸,七錢),陳皮(一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津下。

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治吞酸宿食不化。

白話文:

連芩茱萸丸,治療因為濕熱引起的吐酸症狀。

藥材包含:黃連(一兩,炒過)、黃芩(炒過)、吳茱萸(用熱水浸泡過,各五錢)、蒼朮(用洗米水浸泡過,七錢)、陳皮(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綠豆一般,用口水吞服。

生料平胃散,加入神麯、麥芽,治療吞酸並且有宿食難以消化的情況。

3. 吐清水證

有五因,有因濕、因痰飲、因寒、因宿食、因蟲。明知恣食生冷瓜果而作者,為寒濕也;胸膈間漉漉有聲者,痰飲也;飲食後而吐清水者,宿食也;但犯寒而作者,胃寒也;心腹時痛而作亦吐清黃水者,蟲也。宜類辨而治之,大抵二陳湯加蒼白朮為必用之主藥。

二術二陳湯,治一切嘔吐清水如注。

蒼朮(土炒),白朮(土炒),半夏(滾水泡七次薑製),陳皮(去皮),伏苓(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稍熱服。虛寒者加人參煨乾姜;痰飲加南星,倍半夏;宿食加神麯、砂仁;有蟲者以治蟲法。

又方,治吐清水。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滑石(炒),

等分,水煎服。

白話文:

吐清水的原因有五種:因為濕氣、因為痰飲、因為寒冷、因為宿食、因為蟲。如果知道是吃了過多生冷瓜果導致的,那就是寒濕引起的;如果胸腔和膈膜之間有水流動的聲音,那就是痰飲;如果是在飲食後吐清水,那就是宿食;如果是因為受寒而發作,那就是胃寒;如果心腹時而疼痛,且嘔吐清黃水,那就是有蟲。應該仔細分辨原因來治療,大致上來說,二陳湯加上蒼朮、白朮是必須使用的主要藥方。

二術二陳湯,可以治療所有嘔吐清水如注的情況。

蒼朮(用土炒過)、白朮(用土炒過)、半夏(用滾水浸泡七次並用薑製)、陳皮(去掉皮)、茯苓(各一錢)、甘草(炙過,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八分,稍微溫熱服用。如果體質虛寒,可以加入人參和煨乾薑;如果是痰飲,可以加入南星,並加倍半夏的用量;如果是宿食,可以加入神麯、砂仁;如果有蟲,則需使用治療蟲的藥方。

另外一個藥方,也可以治療嘔吐清水。

蒼朮、白朮、茯苓、陳皮、滑石(炒過),

以上藥材等份,用水煎煮服用。

4. 嘈雜門

5. 病機

6. 嘈雜為厚味太過

《內經》曰: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恣食濕面魚腥生冷,以及烹飪厚味等物,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官,故謂嘈雜,噯氣吞酸痞滿,漸久而成翻胃膈噎之證是也。夫嘈雜之為證也,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非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得食暫止者是也。其證有兼噯氣,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而成膈噎,此其由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沒有什麼東西是它不能接受的。如果放縱自己吃濕麵、魚腥、生冷食物,以及烹調濃膩的食物等,早上吃傷了,晚上就會損傷身體,形成清稀的痰或濃稠的飲液,停留在中焦部位,所以就會產生嘈雜的感覺,同時會有打嗝、吞酸、胸悶脹滿的狀況,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翻胃、食道梗阻等疾病。

所謂的嘈雜症狀,是忽然感覺腹中像火燒一樣,胸腹內部空空的,好像什麼東西都沒有,感覺起來又好像辣又不像辣,像飢餓又不像飢餓,像疼痛又不像疼痛,而且有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的感覺,吃點東西就會暫時停止這種感覺。這種症狀有時會伴隨打嗝,或是噁心,逐漸發展到胃脘疼痛,最後變成食道梗阻,這就是它發生的原因。

7. 嘈雜乃火動其痰

丹溪云:有食鬱,有熱鬱,久熱甚而致於嘈雜,乃火動其痰也。用二陳湯加薑汁炒黃連、炒梔子為必用之藥,多加青黛。

白話文:

朱丹溪說:有因為飲食停滯引起的,有因為內熱鬱積引起的,內熱積久了會更加嚴重,進而導致心中嘈雜不安的感覺,這是因為火熱擾動了痰液的緣故。治療上,使用二陳湯,再加入薑汁炒過的黃連、炒過的梔子,這是必須要用的藥,而且要多加青黛。

8. 脈候

兩寸脈弦滑,胸中有留飲。寸脈橫者,膈上有橫積。右關弦急甚者,木乘土位,將成反胃。關脈浮澀者為郁。

白話文:

兩手寸脈呈現弦滑的脈象,表示胸腔裡有痰飲積滯。寸脈的脈形呈現橫向的,表示橫膈膜上有積聚。右手的關脈呈現弦急的脈象,而且脈力強勁,代表肝木過旺,反過來剋制脾土,將會形成反胃的狀況。關脈呈現浮且澀的脈象,代表氣機鬱結不暢。

9. 治法

10. 嘈雜不外痰火二字

總是痰因火動,令人心嘈如病飢,實非飢也。肥人痰多,宜多加半夏、蒼朮;瘦人熱多,宜多加姜炒黃連、梔子。

濕痰氣滯不喜食,用三補丸加蒼朮、香附、半夏之類。

有食鬱而熱,二陳湯加神麯、香附、炒黃連。

治嘈雜用痰火藥過多不動者,須從治之,痰火藥中加紅豆蔻、黃連,多加薑汁炒。

白話文:

嘈雜的感覺不外乎是痰和火這兩種原因。

通常是痰因為火氣而蠢動,讓人覺得心裡煩躁不安,像肚子餓一樣,但其實不是真的餓。肥胖的人痰多,應該多用半夏和蒼朮;瘦弱的人火氣大,應該多用薑汁炒過的黃連和梔子。

如果是濕痰導致氣滯而不喜歡吃東西,可以用三補丸加上蒼朮、香附、半夏之類的藥材。

有的是因為食物積滯而生熱,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神麯、香附和炒黃連。

治療嘈雜的症狀,如果用太多化痰清火的藥都沒效,就必須改變治療方式,在化痰清火的藥方中加入紅豆蔻和黃連,並且多加薑汁炒過。

11. 藥方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炒,四兩),黃連(炒,五錢),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二陳湯(方見痰門。)

三神丸(方見虛損門。)

曲末丸,治痰飲嘈雜吞酸。(方見吐酸門。)

香連丸,治嘈雜火鬱,瘦人尤宜服。(方見痢門。)

術連丸,治嘈雜。

白朮(四兩,土炒),黃連(一兩,姜炒),

上為末,神麯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軟石膏丸,治嘈雜噯氣。

軟石膏(煅),半夏(制),南星(制),香附子(炒),梔子仁(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和中湯,治虛火嘈雜。

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黃連(錢半,姜炒),大棗(二枚)

水盞半,加粳米一撮,煎八分,溫服。

白話文:

三聖丸,治療胃部不適、心煩意亂等症狀,效果顯著。

使用炒過的白朮(約150克)、炒過的黃連(約18克)、橘紅(約38克),將它們磨成細粉,用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像綠豆一樣。每次服用50顆,用薑湯送服。

二陳湯(藥方在治療痰的章節)。

三神丸(藥方在治療虛弱虧損的章節)。

曲末丸,治療痰飲引起的胃部不適、吞酸等症狀。(藥方在治療吐酸的章節)。

香連丸,治療因火氣鬱結引起的胃部不適,瘦弱的人尤其適合服用。(藥方在治療痢疾的章節)。

術連丸,治療胃部不適。

使用土炒過的白朮(約150克),姜炒過的黃連(約38克),將它們磨成細粉,用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像黍米一樣。每次服用50到70顆,用薑湯送服。

軟石膏丸,治療胃部不適、打嗝等症狀。

使用煅燒過的軟石膏、製過的半夏、製過的南星、炒過的香附子、炒過的梔子仁,各取等量,將它們磨成細粉,用米粥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50顆,用薑湯送服。

和中湯,治療因虛火引起的胃部不適。

使用人參、白朮、陳皮、半夏、茯苓(各約3.8克)、甘草(約1.9克)、姜炒過的黃連(約5.7克)、大棗(2枚)。

加水約半碗,加入一小撮粳米,煎煮至八分,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