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 (41)
卷之五 (41)
1. 六氣標本論
若心下痞硬者,大承氣湯主之。又有少陰心火亢極而為惡寒戰慄者,此本熱而標似寒也,治用散火之劑。又有少陰心臟虛寒而為惡寒者,治用人參、附子、赤石脂之屬。王太僕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此也。又有少陰腎熱而為遺精者,治用珍珠丸加椿根皮之屬,或為躁心者,治用知母之屬。
有傷寒熱傳少陰腎經,而為口燥舌乾等證,治用桂枝湯之屬。又有少陰腎寒,而為身體骨節痛手足寒脈沉者,治用附子湯之屬。經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者,此也。又有手足太陽小腸膀胱腑寒,而為冷淋小便數起不通得寒戰而解者,治用生附湯之屬;或為小便清白,或為小便不禁,或為久下滯濁等證,治用薑、附之屬。
又有太陽膀胱經虛寒而脈浮自汗,微惡寒,小便數,煩心攣急等證,治用桂枝加附子湯之屬。又有太陽小腸膀胱腑熱,而為溺秘等證,治用黃柏、知母之屬。經曰:小腸移熱於膀胱,膈腸不便者,此也。或為熱淋赤濁溺血等證,治用黃柏、知母、梔子。經曰:胞移熱於膀胱為癃溺血者,此也。
又有太陽膀胱火邪,而為足膝紅腫者,治用當歸、生地黃、黃柏、龍膽草、防己、蒼朮、紅花之屬。又有寒傷足太陽經,惡寒發熱,頭項強痛,傳入膀胱之腑而為小便赤澀者。此本寒而標熱也,先用麻黃湯解之,後用五苓散利之。經曰: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者,此也。
又有足太陽經外邪鬱熱,入里傳變,瀉利清穀,或為腹脹而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表證猶在者,此本熱而標寒也。先用姜附湯溫之,後用桂枝湯解之。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者,此也。此皆少陰太陽從熱從寒之治者也。
又以厥陰少陽從火之治言之,有手厥陰經熱而為掌熱者,治用柴胡、黃芩、黃連、連翹之屬。又有少陽三焦腑熱等證,治用三補丸之類。又有足厥陰肝熱而為脅痛者,治用當歸龍薈丸之類;或為熱證左脅起者,治用抑青丸之類。又有小兒肝受風熱而為驚搐者,治用鎮驚丸之類。
又有足少陰膽熱而為口苦者,治用柴胡、黃芩之類。又曰肝熱者則口苦,膽熱而為貪睡者,治用生酸棗仁、苦茶之類。又有手足少陽經鬱熱不散,而為耳聾胸脅痛等證,治用小柴胡湯之類;或為耳鳴,治用清氣化痰丸之類;或為瘰癧者,治用破結散之類;或為發斑者,治用連翹防風湯之類;或為寒熱瘧疾者,治用青皮湯之類;或為喉痹者,治用甘桔湯加防風、荊芥、梔子、紫蘇、天花粉之類。此皆厥陰少陽從火之治者也。
故《小學》云: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心主都無異。脾胃常從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心腎小腸與膀胱,寒熱隨宜毋執滯之類,即其義也。
白話文:
如果心下感覺痞塞、堅硬,就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經的心火極度亢盛,導致身體發冷、顫抖,這種情況本質是熱,但表現出來卻像寒,治療要用散火的藥物。另外一種情況是,少陰經的心臟虛弱寒冷,導致身體發冷,治療要用人參、附子、赤石脂等藥物。王太僕所說的「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經的腎有熱,導致遺精,治療要用珍珠丸加椿根皮等藥物;如果因此感到心煩躁動,就用知母等藥物來治療。
有時候,傷寒的熱邪會傳到少陰腎經,導致口乾舌燥等症狀,治療要用桂枝湯之類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陰腎虛寒,導致身體、骨節疼痛,手腳冰冷,脈搏沉緩,治療要用附子湯之類的方子。《黃帝內經》說:「脈象正常,病情卻相反,這種情況要怎麼診斷?」岐伯回答說:「脈象來時順應正常,按下去卻沒有力量,這是各種陽氣虛弱的表現。」還有一種情況是,手足太陽經的小腸、膀胱腑受到寒邪侵襲,導致小便時冷痛、小便次數頻繁、排尿不暢,甚至會因寒冷而顫抖,但顫抖後排尿會比較順暢,治療要用生附湯之類的方子;有時會出現小便清白、小便失禁,或是長期下痢、排泄物混濁等症狀,治療要用薑、附等藥物。
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膀胱經虛寒,導致脈象浮緩、容易自汗、輕微怕冷、小便次數多、心煩、肌肉抽搐等症狀,治療要用桂枝加附子湯之類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經的小腸、膀胱腑有熱,導致排尿困難等症狀,治療要用黃柏、知母等藥物。《黃帝內經》說:「小腸的熱傳到膀胱,導致腸胃不通暢,就是這種情況。」有時會出現尿道灼熱、尿液赤濁、尿血等症狀,治療要用黃柏、知母、梔子。《黃帝內經》說:「胞(膀胱)的熱傳到膀胱,導致排尿困難、尿血,就是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太陽膀胱的火邪導致腳踝、膝蓋紅腫,治療要用當歸、生地黃、黃柏、龍膽草、防己、蒼朮、紅花等藥物。還有一種情況是,寒邪侵襲足太陽經,導致怕冷、發熱、頭頸僵硬疼痛,寒邪傳入膀胱腑,導致小便赤澀,這種情況本質是寒,但表現出來卻像熱,先用麻黃湯來解表,再用五苓散來利水。《黃帝內經》說:「病情開始時有餘,是本質的病,而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次要的,要先治療本質,再治療表象,就是這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足太陽經受到外邪侵襲,導致熱邪鬱積,熱邪傳入體內,出現腹瀉、拉出未消化的食物,或是腹脹、怕冷發熱、頭痛身痛,但表面的症狀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本質是熱,但表現出來卻像寒,先用姜附湯溫補,再用桂枝湯來解表。《黃帝內經》說:「病情開始時不足,是表現出來的症狀,而本質的病是隱藏的,要先治療表象,再治療本質,就是這種情況。」以上這些都是少陰經和太陽經,根據熱證或寒證的不同來治療的情況。
接著來說厥陰經和少陽經,從火熱方面來治療的情況。有時候,手厥陰經有熱,導致手掌發熱,治療要用柴胡、黃芩、黃連、連翹等藥物。還有一種情況是,少陽三焦腑有熱,治療要用三補丸之類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足厥陰肝經有熱,導致脅肋疼痛,治療要用當歸龍薈丸之類的方子;如果左側脅肋出現熱痛,就用抑青丸之類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兒的肝受到風熱侵襲,導致驚厥抽搐,治療要用鎮驚丸之類的方子。
還有一種情況是,足少陽膽經有熱,導致口苦,治療要用柴胡、黃芩之類的藥物。《黃帝內經》也說「肝有熱就會口苦」,膽有熱就會貪睡,治療要用生酸棗仁、苦茶之類的藥物。還有一種情況是,手足少陽經的鬱熱無法散去,導致耳聾、胸脅疼痛等症狀,治療要用小柴胡湯之類的方子;如果出現耳鳴,就用清氣化痰丸之類的方子;如果出現瘰癧(淋巴結腫大),就用破結散之類的方子;如果出現發斑,就用連翹防風湯之類的方子;如果出現寒熱瘧疾,就用青皮湯之類的方子;如果出現喉痹(咽喉腫痛),就用甘桔湯加防風、荊芥、梔子、紫蘇、天花粉之類的藥物。以上這些都是厥陰經和少陽經,從火熱方面來治療的情況。
所以,《小學》說:「肝膽通常從火熱方面來治療,三焦和心主也是如此。脾胃常常從濕氣方面來考慮,肺與大腸的病證也多屬濕邪。心、腎、小腸與膀胱的病證,要根據寒熱情況適當處理,不要執著於一種方法」,這就點明了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