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四 (6)
卷之二十四 (6)
1. 噁心證
戴氏云: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氣至咽而復轉,如人畏怕,心中兀兀不自寧也。
雖曰噁心,實非心病,皆胃口之病也。宜用生薑為君,生薑大能開胃口豁痰。
丹溪云:噁心證多是胃中有火有痰有虛,宜六君子湯加薑汁黃連之類。亦有胃受寒而噁心者,宜用丁香、理中之屬。
白話文:
戴氏說:所謂的噁心,是指沒有聲音也沒有東西吐出來,心中感覺想吐卻又吐不出來,想嘔卻也嘔不出,氣跑到喉嚨又轉回去,就像人感到害怕一樣,心裡總是覺得不安寧。
雖然說是噁心,但實際上並不是心臟的疾病,都是胃部的問題。應該用生薑作為主要藥材,生薑最能打開胃口,化解痰液。
朱丹溪說:噁心這種症狀,大多是因為胃裡有火、有痰、或虛弱,應該用六君子湯再加入薑汁和黃連之類的藥材。也有因為胃受寒而噁心的,應該用丁香、理中湯之類的藥方。
2. 藥方
大半夏湯,治胃中痰火噁心。
半夏,茯苓,陳皮(各等分),
水盞半、姜七片,煎八分,食後服。
小半夏茯苓湯
半夏(三錢),茯苓(二錢),
水盞半、姜七片,煎八分,或入薑汁,和入煎一二沸,熱服。
理中湯,治胃中虛寒作惡。(方見脾胃門。)
白話文:
大半夏湯,治療胃部有痰火引起的噁心。
藥材:半夏、茯苓、陳皮,各取等量。
煎煮方法:加入一碗半的水,生薑七片,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小半夏茯苓湯
藥材:半夏三錢,茯苓二錢。
煎煮方法:加入一碗半的水,生薑七片,煎煮至剩八分,或者加入薑汁一起煮一兩次沸騰,趁熱服用。
理中湯,治療胃部虛寒引起的噁心。(此方在脾胃門中有詳細記載。)
3. 噯氣證
(《內經》名噫氣俗作噯氣,今從之,即飽氣有聲出是也。)
白話文:
(《內經》稱作「噫氣」,民間俗稱「噯氣」,現在就採用「噯氣」這個名稱,指的就是吃飽後,胃裡的氣體發出聲音跑出來的現象。)
4. 病機
《內經》曰:心為噫。又云:太陽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為噫,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又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心臟功能失調會導致打呃。又說:太陽經脈所說的「向上走到心臟而導致打呃」,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向上侵犯陽明經脈,而陽明經脈又與心臟相連,所以才會說向上走到心臟而導致打呃。
《黃帝內經》又說:兩條陽經和一條陰經同時發病,主要會出現驚嚇、背痛、頻繁打呃和打哈欠的症狀。
5. 運氣所致噫氣
曰:少陰之復,噫噦是也。(此熱傷心之所致也。)又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善噫。
又曰:太陽之復,唾出清水,及為噦噫是也。(此寒傷心之所致也。)
白話文:
翻譯:
有人說:少陰經氣復位時,就會出現打嗝和呃逆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損傷心臟所導致的。)
還有人說:太陽經氣主導天氣時,如果寒邪過盛,人就容易打嗝。
另外還有人說:太陽經氣復位時,會吐出清稀的口水,以及出現呃逆和打嗝的現象。(這是因為寒邪損傷心臟所導致的。)
6. 噯為脾胃之氣不和有痰有火
丹溪曰:噯氣為胃中有痰有火。春甫謂噯氣多是胃氣不和,窒塞不通則噯氣。何以見之?凡人食飽後多有噯氣,由飲食飽則胃不舒暢而致然也。噫氣苦非食後,則為胃虛而不和。丹溪謂痰與火,特一端耳,醫者察之。
白話文:
朱丹溪說:打嗝是因為胃裡有痰和火。李春甫認為,打嗝多半是胃氣不調和,氣機阻塞不通暢所導致。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般人在吃飽飯後容易打嗝,這是因為吃太飽導致胃不舒服所引起的。但如果不是吃飽飯後才打嗝,而是時常發作,那就表示是胃虛弱而不調和。朱丹溪所說的痰和火,只是其中一種原因,醫生應該仔細觀察判斷。
7. 脈候
右關弱短,左關滑大,此脾虛肝盛也。寸脈緊而噫者屬寒,寒在上焦,胸中不得而噫。寸口脈弱而緩者,陽氣不足。
趺陽脈微而澀,微無胃氣,澀則傷脾。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胃氣不通,為閉塞之病。
白話文:
右手的關脈(脈象部位)呈現虛弱、短小的狀態,左手的關脈則呈現滑利、強大的狀態,這表示脾氣虛弱而肝氣旺盛。寸脈(脈象部位)呈現緊繃且有噯氣的現象,這屬於寒證,寒邪停留在上焦(身體部位),胸部氣機不暢通,所以會有噯氣。寸口的脈象呈現虛弱而緩慢的狀態,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
足背動脈(趺陽脈)呈現微弱而澀滯的狀態,微弱表示胃氣不足,澀滯則表示脾臟受到損傷。如果寒邪停留在膈(身體部位),反而使用往下疏通的治療方式,寒邪會積聚不散,導致胃氣更加虛弱,脾臟也受到損傷。由於消化功能失常,導致食物的精微無法正常運行,所以才會在吃完飯後就打嗝,這是因為胃氣不暢通,屬於閉塞不通的疾病。
8. 藥方
十味保和湯,治胃氣虛而滯作噯。
人參,茯苓,陳皮,半夏(薑製),白朮(各一錢),藿香,香附子,砂仁(各六分),木香,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溫服。
(《本事》)枳殼散,治心下痞悶作痛,多噫氣如敗卵。
枳殼,白朮(各五分),香附子(一兩),檳榔(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
(丹溪)半星丸,治痰火氣噯。
半夏(制用姜),南星(同上),軟石膏,香附子,梔子(各等分),
上為末,神麯為丸服。
白話文:
十味保和湯,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胃氣虛弱,導致消化不良而打嗝的。
藥材包含:人參、茯苓、陳皮、用薑處理過的半夏、白朮(各一錢),藿香、香附子、砂仁(各六分),木香、炙甘草(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三片生薑、兩枚紅棗,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溫熱服用。
枳殼散,這個藥方是治療心窩下方感覺堵悶疼痛,並且經常打嗝,嗝出來的氣味像壞掉的雞蛋。
藥材包含:枳殼、白朮(各五分),香附子(一兩),檳榔(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和後服下。一天服用三次,不拘泥於時間。
半星丸,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痰火引起的打嗝。
藥材包含:用薑處理過的半夏、用薑處理過的南星、軟石膏、香附子、梔子(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製成藥丸服用。
9. 針灸法
脾經穴(經云:足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腹脹善噫,視其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中脘
白話文:
脾經的穴位(醫書上說:足太陰脾經的脈絡,如果它有異常變動,就會產生腹部脹滿、經常打嗝等症狀。要觀察它的氣血是旺盛還是虛弱,是發熱還是怕冷,如果氣陷下陷,就取用這些穴位來治療。),還有中脘穴。
10. 馨氣證
11. 病機
馨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病頭痛惡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或四肢浮腫。若胃實,熱食停滯,脈滑數,宜下之;若脾脈浮大,按之反澀,尺脈亦微澀,宜溫而消之。
《雜著》以枳朮丸加姜炒黃連、炒芍藥、陳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類。
白話文:
如果病邪是從口進入的,通常是因為積存的食物造成的。症狀會出現頭痛、怕風、怕冷、心腹脹滿、腹瀉、不想吃東西、胃酸逆流、打嗝帶有腐敗氣味,有時還會有四肢浮腫。如果胃實熱,是因為食物停滯造成的,脈象會呈現滑數,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是脾脈浮大,按下去反而澀滯,尺脈也呈現微澀,就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幫助消化。
《雜著》這本書建議使用枳朮丸,並加入薑炒黃連、炒芍藥、陳皮、甘草、石膏、砂仁、木香、川芎之類的藥材。
12. 腹中窄狹證
13. 病機
丹溪云:腹中窄狹,肥人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宜燥濕,二陳湯加蒼朮,開鬱氣用香附。瘦人是熱氣熏蒸臟腑,宜二陳加黃連、梔子之屬。
春甫治此,用開鬱之藥多效,惟痰與火被鬱則窄。
白話文:
朱丹溪說:肚子感覺狹窄,肥胖的人是因為濕痰積聚流竄,導致內臟功能升降失調,應該用燥濕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蒼朮,另外用香附來疏理鬱結的氣。瘦的人是因為體內熱氣薰蒸內臟,應該用二陳湯再加黃連、梔子等藥物來治療。
春甫治療這種情況,用疏理鬱結的藥物大多有效,但要注意痰和火如果被鬱結住也會導致肚子狹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