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二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 (3)

1. 論枳朮丸

上咀,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利,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澀。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麯(炒),木香(磨。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姜五片,煎八分。食遠稍熱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為末,姜醋湯調服亦可。

附子黃耆草果飲,治脾胃虛寒嘔吐,不思飲食。(方見反胃嘔吐門。)

丁香煮散,治胃虛嘔吐不食。(方見吐門。)

瀉黃散,治脾胃壅滯不食,口內生瘡,心煩口渴。

防風,藿香,石膏(煅),砂仁,山梔仁,甘草(各七分),

上水盞半、燈心十根、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胃苓湯,治脾胃濕熱,小腹脹滿,或大便泄瀉,小便不利,或寒熱不定,並皆可服。

白朮(一錢),茯苓(八分),豬苓(五分),澤瀉(七分),桂(三分),蒼朮(七分),厚朴(五分),陳皮(七分),甘草(三分),

水盞半、姜二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大黃瀉熱湯,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

大黃(半兩),茯苓,澤瀉,黃芩,陳皮,細辛,芒硝,甘草(各一錢),

上除黃硝外,水三盞煎二鍾,去滓入黃煎三沸,再入硝,分二服。

(東垣)備急丸,治脾胃不快,胸膈脹滿,心腹百病,卒痛如錐,用此解急。氣暴逆者並治。

大黃(一兩,為末),乾薑(五錢,炮為末),巴豆仁(五錢,去油研為粉)

上合一處研勻,煉蜜搗末丸,黍米大。二丸溫水下。實者加一丸。孕婦勿服。如飲食停在胸口作痛而脹,兀兀欲吐者,探吐之。

枳實導滯丸,治傷濕熱之物不化,而作痞滿悶亂。

枳實,白朮,神麯(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黃芩,茯苓,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十丸,白湯下。(凡濕熱飲食傷者,枳實導滯丸極效。用黃芩、黃連以清其熱,茯苓,澤瀉以行其濕,枳實消痞滿化宿食,白朮補脾行濕,大黃滌盪攻下,又能去熱物之傷,故用得效。若非東垣之聖,烏足以與此?何世醫不察所傷寒熱,悉皆用之,然則寒物所傷者不宜此。)

(《局方》)木香檳榔丸,治氣滯宿食脹滿。(方見積門。)

(秘方)化滯丸,理諸氣,化諸積,奪造化,有通塞之功;調陰陽,有補瀉之妙。久堅沉痼,磨之自消;暴滯積留,導之立去。

南木香,丁香,青皮,陳皮(去白),黃連(各二錢半),京三稜,莪朮(煨。各五錢),半夏曲(二錢),

上八味曬乾,共研為細末。

巴豆(去殼滾湯泡,逐一擘開去心膜,以圓器盛,用好醋浸過一頃,慢火熬至醋乾,稱六錢重研細。將前藥末和之再研,令自干,後入烏梅肉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錢五分),烏梅肉(用火焙乾為細末,稱五錢重用米酷調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巴豆粉入藥)

白話文:

論枳朮丸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水一杯半,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空腹時服用。

葛花解酲湯,治療因飲酒過多導致的嘔吐、痰多逆流、心神恍惚、胸部不適、手腳顫抖、食慾下降、小便不暢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一錢),陳皮、青皮、豬苓、澤瀉(各七分),神曲(炒)、木香(磨,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水兩杯,加入生薑五片,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空腹時稍熱服用,服用後微微出汗,酒病就會痊癒。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醋湯調服。

附子黃耆草果飲,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食慾不振。(此方見反胃嘔吐門。)

丁香煮散,治療胃虛引起的嘔吐、食慾不振。(此方見吐門。)

瀉黃散,治療脾胃積滯導致的食慾不振、口瘡、心煩口渴等症狀。

藥材包括:防風、藿香、煅石膏、砂仁、山梔仁、甘草(各七分)。

用水一杯半,加入燈心草十根、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

胃苓湯,治療脾胃濕熱引起的腹部脹滿、腹瀉、小便不暢,或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等症狀。

藥材包括:白朮(一錢),茯苓(八分),豬苓(五分),澤瀉(七分),桂枝(三分),蒼朮(七分),厚朴(五分),陳皮(七分),甘草(三分)。

用水一杯半,加入生薑兩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服用。

大黃瀉熱湯,治療脾脈厥逆導致的腹部熱痛、舌頭僵硬、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食慾不振、心口脾臟急痛等症狀。

藥材包括:大黃(半兩),茯苓、澤瀉、黃芩、陳皮、細辛、芒硝、甘草(各一錢)。

將除芒硝外的藥材,用水三杯煎煮至剩兩杯,去除藥渣,再加入芒硝,煎煮三次沸騰後,分兩次服用。

(東垣)備急丸,治療脾胃不適、胸膈脹滿、心腹疼痛等各種疾病,對突發劇痛有急救作用。氣逆暴發也適用。

藥材包括:大黃(一兩,磨成粉末),乾薑(五錢,炮製後磨成粉末),巴豆仁(五錢,去除油脂磨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將藥粉揉搓成丸,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兩丸,用溫水送服。病情嚴重者可加服一丸。孕婦禁用。如果飲食停留在胸口導致疼痛和脹滿,感到噁心想吐,可以用催吐的方法。

枳實導滯丸,治療因飲食濕熱之物難以消化,導致的胸腹痞滿、煩悶等症狀。

藥材包括:枳實、白朮、神曲(各三錢),澤瀉(二錢),大黃(一兩),黃芩、茯苓、黃連(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蒸熟的麵餅做成藥丸,大小如胡椒。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凡是因濕熱飲食損傷引起的疾病,枳實導滯丸效果顯著。此方用黃芩、黃連來清除熱邪,用茯苓、澤瀉來利濕,用枳實消除痞滿、消化宿食,用白朮健脾利濕,用大黃瀉下攻積,還能清除飲食積滯造成的損傷,所以效果顯著。如果不是李東垣這樣醫術高明的醫者,怎能創出如此良方?而現在的醫生不仔細辨別損傷的原因是寒是熱,就全都使用此方,這樣是不對的。如果是由寒涼之物損傷脾胃的就不應該使用此方。)

(《局方》)木香檳榔丸,治療因氣滯、宿食積滯導致的腹脹。(此方見積門。)

(秘方)化滯丸,能夠調理各種氣機,化解各種積滯,功效奇特,有疏通閉塞的功效;調節陰陽,具有補瀉的作用。對積滯已久的頑固性疾病,能使其逐漸消散;對新近產生的積滯,能使其立即排除。

藥材包括:南木香、丁香、青皮、陳皮(去白)、黃連(各二錢半),京三稜、莪朮(煨,各五錢),半夏曲(二錢)。

將以上八種藥材曬乾,一起研磨成細粉。

巴豆(去殼,用滾燙的開水浸泡,逐個剝開去除內膜,用圓形容器盛裝,用優質醋浸泡一會兒,用慢火熬煮至醋汁熬乾,稱重六錢,再研磨成細粉。將之前的藥粉和巴豆粉混合,再次研磨,使其自然乾燥,最後加入烏梅肉膏。巴豆的用量需要根據情況調整,這裡只使用四錢五分的烏梅),烏梅肉(用火焙乾磨成細粉,稱重五錢,用米醋調成略稀的糊狀,用慢火熬製成膏,與巴豆粉一起加入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