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十 (2)

1. 養生主論

夫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孔子已嘗許為庶人之孝也。既孝矣,又何加焉?故當體認喜怒哀樂未發之先,毫髮無間之地。此則心君之實相,號曰本來面目。以是了了嘗知,言之不可及,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倘居上而驕,為下而亂,在醜而爭,思無不邪,言必縱欲,竊仲尼之冠佩,掩盜蹠之忍殘,苟僥倖而免於刑戮,則欣災危昏夢之間,遊魂為變之際,意光業鏡,心事閻王,不待六審三推,自然依款承伏,故沉而為地獄餓鬼,從而為胎卵濕化,惡趨將盡。次因緣再託人身,而又私計人我,殘賊天真。

報緣既盡,新業已成,復入輪迴,備償夙債,不失人身則幸矣。余嘗有曰:天地熔金作一爐,鼎鍾盂鑑總由吾。他年要識方圓器,各自而今觀造模。其有志趣不凡者,因而步入道環,則朝市山林,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而遊戲三昧也。

白話文:

善用天地的自然規律,順應地理環境的優勢,謹慎修身、節制慾望,用來奉養父母,這是孔子已經認可的普通百姓的孝道。既然已經做到孝順了,還需要再額外做什麼呢?所以,應該體會領悟喜怒哀樂還未產生之前的那個狀態,也就是心念沒有任何間隔的那個微妙之處。這就是我們心靈的主宰(心君)真實的樣貌,稱為本來的面目。能夠清楚明白地體會到這一點,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所以要靠精神去領悟,能不能做到就看個人了。

如果身居高位卻驕傲自滿,身處下位卻作亂犯上,在醜陋的行為中爭執不休,心中所想沒有不邪惡的,說出的話必然是放縱慾望的,盜用孔子的美名,掩蓋自己如同盜蹠般殘忍的行為,如果僥倖逃脫了刑罰,就會在災難危險、昏沉夢境中感到高興,在遊魂變化的時候,心中的意念、所作所為就像一面鏡子,心事都被閻王看的一清二楚,不用經過六次審判、三次推敲,自然會依照真實情況認罪伏法。因此,沉淪下去就會變成地獄餓鬼,之後又會轉生為胎生、卵生、濕生等各種生物,惡報將盡。之後又因為因緣再次投胎為人,卻又私心計較人我,傷害了天賦的本真。

當過去的業報償還完畢,新的惡業又已造就,再次進入輪迴,繼續償還過去的債務,還能保有人身就已經很幸運了。我曾經說過:天地就像一個熔爐,萬物就像爐中熔化的金屬,鼎、鍾、盂、鑑等等器具都由我來塑造。將來想要認識這些器具的方圓形狀,就要看現在各自是如何塑造它們的。那些有著不凡志向的人,因此走入修道的道路,那麼身處繁華的市集或寧靜的山林,即使空手拿著鋤頭,步行或騎著水牛,都能自在地遊戲其中,領悟修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