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1)

1. 治喘須審攻補先後之宜

凡喘暴作,必須發散攻邪為先,喘定之後,方可補養。久病喘咳,未發之前,當扶正氣為主;已發之時,當以攻邪為先。若補其既發則喘愈甚,此治喘攻補先後之敘,不可瘥也。

喘證作時無痰,喘愈後卻吐痰者,乃痰於已發之時,閉塞不出而為喘。治者於發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用簡要桔梗湯及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引出其痰,俟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治療喘症,必須仔細考慮攻邪和補養的先後順序:

一般來說,喘症突然發作時,必須先用發散的方法來驅除邪氣,等到喘息平定後,才可以開始補養身體。如果是久病引起的喘咳,在還沒發作之前,應該以扶助正氣為主;一旦發作時,就應該先以攻邪為優先。如果病發時就補養,反而會讓喘息更加嚴重,這就是治療喘症時攻邪和補養的先後順序,絕對不能弄錯。

有些喘症發作時沒有痰,但喘息平定後卻開始吐痰,這是因為痰在發作時被阻塞無法排出而導致喘息。治療時,應該在發作時疏通痰液的通道,這樣就能容易使病情好轉。可以使用簡要桔梗湯,或是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來引出痰液,等到痰排出、喘息退去後,再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況。虛弱的,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補養;體質壯實的,則用沉香、滾痰丸等藥來瀉火。

2. 治喘嗽遇冷則發

凡喘嗽遇天寒則發,內外皆寒,脈沉而遲者,治法以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補氣加茱萸湯及丹溪紫金丹,以劫去其寒痰者是也。有內熱而外逢寒則發,脈沉數者,謂之寒包熱治法以仲景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間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先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作,喘自不發者是也。

白話文:

凡是喘嗽的症狀遇到天氣寒冷就發作,這是因為體內體外都有寒氣,脈象呈現沉而遲緩的,治療方法要用東垣的參蘇溫肺湯,來調理脾胃補氣,再加上茱萸湯和丹溪的紫金丹,來快速去除體內的寒痰。

另外,有些人是體內有熱,但又感受到外來的寒氣而發作喘嗽,脈象呈現沉而數快的,這就叫做「寒包熱」,治療方法要用張仲景的越婢加半夏湯之類的發散藥方。也可以在每年的八、九月還沒開始冷的時候,先用大承氣湯來將體內熱氣排空,等到冬天寒冷時,體內就沒有熱可以引起喘嗽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