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2)

1. 治喘有不宜下證

《綱目》云: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湯加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服之。

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說:凡是喘氣嚴重到無法躺臥,而且脈象浮在表面,按下去卻感覺虛弱且不順暢的,這是屬於陰虛的症狀,離死亡不遠了,千萬不要用瀉下的藥物治療,用了瀉下藥必定會加速死亡。應該用四物湯,再加入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來服用。

凡是針對痰而能止喘的各種方子,用在體格強壯且確實有痰的病人身上,效果非常好。但如果是陰虛體質,脈象浮大,按下去感覺澀滯的,就不能用瀉下藥,用了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而死亡。

2. 治喘條例

大概氣喘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藥,火氣盛故也。

諸喘曾用正治攻補之法不止者,卻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如椒目沉水者,研極細末,用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或青金丹用蘿蔔子、皂角尖等分,姜蜜為丸,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亦效。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治哮喘專主於痰,宜先用吐法,不可驟用涼藥,必兼發散。

凡哮喘者必須薄滋味,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老弱人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少壯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實人用黃耆過多而喘者,三拗湯以瀉之。

有喘急而痰色清冷者,屬風痰,用千緡湯之類。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炎上而喘者,當補陰降火。

凡喘,氣虛短氣而促,不能相續者,宜參、耆補之。

氣虛喘嘔未可服補中者,只用調中益氣湯,絕妙。

喘嗽傷肺者須用阿膠。

元氣虛,喘而氣短者,宜生脈散。

喘而不得臥,臥則喘,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通流,宜神秘湯。

食積壅滯氣喘,用半夏、栝蔞、山楂、神麯、栝蔞穰為丸,竹瀝、薑湯下。

白話文:

大約氣喘發作很急的時候,不可以馬上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這時候是火氣旺盛的緣故。

各種氣喘曾經使用常規治療、攻補的方法都無法止住的,反而可以使用一些急救的藥物一兩次就能止住。像是用椒目(花椒的種子)和沉香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用一到二錢,用生薑湯調服就可以止住;或是用青金丹(一種中成藥)搭配蘿蔔子、皂角尖等分量,用薑汁和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七、八十顆,含著慢慢吞下也能止住,效果也不錯。急救止住之後,再根據痰的狀況治療痰,根據火氣的狀況治療火氣。

治療哮喘主要針對痰,應該先使用催吐的方法,不可以馬上使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同時使用發散的藥物。

凡是哮喘的患者必須飲食清淡,在還沒發作時以扶助正氣為要,已經發作時以攻逐邪氣為主。年老體弱的人,因為久病導致氣虛而發喘的,適合使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來補益。

年輕力壯、剛發病且氣實而喘的,適合使用桑白皮、苦葶藶來瀉實。

體質強壯的人因為服用黃耆過多而喘的,可以用三拗湯來瀉實。

有喘急而痰的顏色清冷的,屬於風痰,可以用千緡湯之類的方子。

有陰虛體質,從小腹下火氣上炎而導致喘的,應該滋補陰液、降火。

凡是喘,如果是因為氣虛導致呼吸短促、不能連續的,適合用人參、黃耆來補益。

氣虛喘又想吐,還不能服用補中藥物的情況,只用調中益氣湯,效果非常好。

咳嗽導致肺部受損而喘,必須使用阿膠。

元氣虛弱,喘而且呼吸短促的,適合使用生脈散。

喘而無法躺下,一躺下就喘,是因為心下有水氣,向上侵犯到肺,肺部因為有水而浮腫,導致氣無法順暢流通,適合使用神秘湯。

因為食物積滯導致氣喘,可以用半夏、栝蔞、山楂、神麴、栝蔞穰製成藥丸,用竹瀝和薑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