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三 (3)

1. 逐痰理氣有所先後

嚴氏曰:人之氣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患。古方治痰多用汗下溫利之法,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氣順痰飲亦順,而下出矣。此則嚴氏亦有所見而云然也。

《玉機微義》云:順氣特一法耳,要觀痰之淺深,有痰積膠固,氣道因之而不得順,宜先逐去積痰,然後氣可得順,豈可專主理氣一法。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

白話文:

嚴氏認為,人體氣機順暢,津液就能流通,自然不會有痰患。古方治療痰多,多用發汗、瀉下、溫熱、利水的方法,不如先順氣,再分導痰液。氣機順暢,痰飲也會順著氣機往下流出,這就是嚴氏的見解。

《玉機微義》說,順氣只是一個方法,要觀察痰的深淺。如果痰積聚粘固,氣道阻塞,就應該先祛除積痰,然後氣機才能順暢。不能只用理氣的方法。我認為,理氣使痰自然順暢,是治療輕症的方法;逐痰使氣機通暢,是治療重症的方法。二者都是治療痰症的關鍵,不可偏廢。要看痰和氣哪個更嚴重,因此治療方法也有急緩之分,所以說逐痰理氣要有所先後。

2. 張子和吐法論

痰在胸膈之上,大滿大實,非吐安能得出?仲景曰:大法春宜吐,蓋春時陽氣在上,人氣與邪氣亦在上,故宜吐也。湧吐之藥,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然則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但仲景言其大法耳。今人不得此法,遂廢而不行。

試以名方所記者略數之:如仲景《傷寒論》中以蔥白豆豉湯吐頭痛,梔子厚朴湯吐懊憹,瓜蒂散吐傷寒六七日因下後腹滿無汗而喘者;《本事方》稀涎散吐膈實中:滿,痰嗽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萬全方以鬱金散吐頭痛眩運,頭風噁心;《普濟方》以追風散吐口噤不開,不省人事,以皂角散吐涎潮;《總錄》方以常山吐瘧;孫尚方以三聖散吐狂,神驗方吐舌不正。

白話文:

痰積在胸膈上面,非常飽滿充實,不吐出來怎麼能排出去呢?張仲景說:春天是最佳的吐法時機,因為春天陽氣上升,人體的氣機和邪氣也都在上面,所以適合用吐法來治療。

湧吐的藥物,有丸劑也有散劑,只要治好病就停止,不必服用完藥方,過度服用就會傷身。當然,一年四季都有需要緊急吐法的病人,不必等到春天。只是張仲景提到的只是大原則。現在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就廢棄不用了。

現在就列舉一些有名的藥方:比如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用蔥白豆豉湯來吐頭痛,用梔子厚朴湯來吐懊憹,用瓜蒂散來吐傷寒六七日因下瀉後腹部脹滿沒有汗而且喘的病人;《本事方》用稀涎散來吐膈間積實,表現為腹部脹滿、痰嗽失音、牙關緊閉,好像失去了神智;萬全方用鬱金散來吐頭痛眩暈,伴隨頭風噁心;《普濟方》用追風散來吐口噤不開,不省人事,用皂角散來吐涎潮;《總錄》方用常山來吐瘧疾;孫尚方用三聖散來吐狂躁,神驗方用藥來吐舌頭不正。

《內經》名言:高者越之。王啟玄:上盛不已,奪而吐之。仲景曰: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又如宿飲酒積在上脘者,亦當吐之。又曰: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予今用吐法,皆是仲景方。

用瓜蒂散吐傷寒頭痛,用蔥白豆豉湯以吐雜病頭痛,或單瓜蒂散名獨聖,加茶末少許以吐痰飲,加全蠍梢以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有聲者,《內經》所謂濕在上者,以苦吐之,其是之謂歟?今人亦有竊予之法者,然終非口授,或中或否,或湧而不能出,或出而不能止,豈知上湧之法,名曰撩痰。撩之一字,自有擒縱卷舒。

白話文:

《內經》說:「高者越之」,意思是身體高熱的病症,可以用瀉法來治療。王啟玄也說:「上盛不已,奪而吐之」,意思是上焦熱盛,可以採用吐法來治療。張仲景也說:「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意思是胃中積滯的食物,可以採用吐法來治療。他也說:「病人手足厥冷,兩手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知病在胸中,當吐之」,意思是患者手足冰冷,脈象突然沉結,胸中氣悶,心口滿悶,想吃東西卻吃不下,就知道病在胸中,可以採用吐法來治療。我現在所用的吐法,都是根據張仲景的方子。

我用瓜蒂散來治療傷寒頭痛,用蔥白豆豉湯來治療雜病頭痛,或者單獨用瓜蒂散,稱為「獨聖」,再加一點茶末來治療痰飲,加全蠍梢來治療兩脅肋骨疼痛,發出咯咯的聲音。這正如《內經》所說「濕在上者,以苦吐之」,現在人們也有些人偷學我的方法,但終究沒有經過我的口頭傳授,所以效果良莠不齊,有些人吐得出來,有些人吐不出來,有些人吐得停不下來。他們不知道上湧之法,叫做「撩痰」。「撩」這個字,本身就包含了擒縱卷舒的技巧。

近有醫工,吐一婦人半月不止,涎至數斗,命懸須臾,倉惶失計,求予解之。予煎麝香湯,下咽立止。或問:麝香何如止吐?予謂之曰:瓜苗聞麝即死,今吐瓜蒂,所以立解也。如藜蘆吐不止者,解以蔥白湯;石藥吐不止者,解以甘草貫眾湯;惟草木吐者,解以麝香。

考之《本草》,吐藥之苦寒者,有豆豉、瓜蒂、茶葉、梔子、黃連、苦參、大黃。辛苦而寒者,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者,有地黃汁。苦而溫者,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而溫者,有薄荷、芫花。辛而溫者,有穀精草、蔥根鬚。辛而寒者,有輕粉。辛甘而溫者,有烏頭、附子尖。

白話文:

最近有個醫生,遇到一位婦人連續半個月不停嘔吐,吐出的唾液量多達數斗,眼看命不久矣,醫生束手無策,慌張失措,於是向我求救。我用麝香湯煎服,婦人立刻止住嘔吐。有人問我麝香怎麼能止吐?我告訴他,瓜苗聞到麝香就會立刻枯死,而婦人現在吐的是瓜蒂,所以麝香才能馬上見效。如果吐是因為藜蘆造成的,就用蔥白湯解毒;如果是石藥造成的嘔吐,就用甘草貫眾湯解毒;只有草木類藥物引起的嘔吐,才用麝香來解毒。

翻閱《本草綱目》,可以得知,苦寒類的吐藥有豆豉、瓜蒂、茶葉、梔子、黃連、苦參、大黃;辛苦寒類的吐藥有鬱金、常山、藜蘆;甘苦寒類的吐藥有地黃汁;苦溫類的吐藥有木香、遠志、厚朴;辛苦溫類的吐藥有薄荷、芫花;辛溫類的吐藥有穀精草、蔥根鬚;辛寒類的吐藥有輕粉;辛甘溫類的吐藥有烏頭、附子尖。

酸而寒者,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有銅綠。甘酸而平者,有赤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而寒者,有白米飲。辛鹹而溫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食鹽、青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者,有參蘆。甘辛而熱者,有蠍梢。凡此三十六味,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頭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各對證擢而用之。此法宜先少服,不湧漸次加之。

余之撩痰者,以釵股、雞翎探引不出,以齏汁投之,投之不出,再探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吐至昏眩頭痛者,飲以冰水立解,如無冰水,新汲水亦可飲。壯者一吐而安,弱者可三四次吐之,庶無損也。吐之次日有頓快者,有轉甚者,蓋吐之傷而未平也,俟數日再當湧之。

白話文:

酸性且寒涼的藥物有白礬、綠礬、齏汁;酸性平性的藥物有銅綠;甘酸平性的藥物有赤豆;酸性溫性的藥物有飯漿;酸辛寒性的藥物有膽礬;酸性寒涼的藥物還有白米飲;辛鹹溫性的藥物有皂角;非常鹹且寒涼的藥物有食鹽、青鹽;甘性寒涼的藥物有牙硝;甘性微溫的藥物有參蘆;甘辛熱性的藥物有蠍梢。這三十六種藥物中,只有常山、膽礬、瓜蒂有微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頭尖有劇毒,其餘二十六種都是無毒的催吐藥物,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使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先少量服用,如果沒有嘔吐反應,再逐漸增加劑量。

我治療痰多的方法是,用釵股和雞翎探測,如果探不出痰,就用齏汁灌入,還是探不出,就繼續探測,一邊灌藥一邊探測,直到痰都吐出來為止。如果吐到頭昏眼花、頭痛,就喝冰水立即緩解,沒有冰水,新汲取的冷水也可以。體質強壯的人,只要吐一次就好,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吐三四次,這樣就不會損傷身體。吐藥後,有些人會立即感覺好轉,有些人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吐藥傷了身體還沒恢復,等幾天再繼續服用催吐藥物。

如覺渴者,新水瓜梨及涼物皆不禁,惟禁食飽厚饌干餔難化之物。心火既降,中脘沖和,陰道必強,大禁房勞,大憂大怒。謹守禁忌,不信浮言,真知病證決可吐者,然後吐之,庶萬全也。

白話文:

如果感覺口渴,可以喝新的冷水或吃瓜梨等涼性食物,但不能吃太多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當心火下降,胃部功能調和後,體力自然會增強,這時候要特別禁止性生活,也要避免過度憂慮和生氣。遵守這些禁忌,不要聽信不實的言論,如果確定病情適合催吐,再進行催吐治療,這樣才能確保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