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5)

1. 騎竹馬灸

治一切癰疽,惡瘡、發背。量法以男左女右,臂腕中橫紋起,用薄篾一條,量至大指齊肉盡處,不量爪甲,截斷;次用薄篾取前同身一寸,令患人脫去上下衣服,以大竹竿一條跨定,兩人隨余扛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旁更以兩人扶定,毋令搖動不穩,卻以前長篾貼定竹扛,豎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以墨點記之,此不是灸穴。卻用後取同身寸篾,取兩寸平摺,中合墨點,橫量兩頭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壯。

按: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後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按經絡穴道而用針灸者乎?故不能無疑也。用者審之。

白話文:

騎竹馬灸

這個方法是用來治療各種癰疽、惡性瘡瘍和背部發腫的疾病。

測量方法:以男性取左手、女性取右手,從手腕中間的橫紋開始,用薄竹片量到大拇指指肉末端,不要量到指甲,將竹片截斷。接著再用薄竹片量取同樣長度,加上一寸。讓病人脫掉上衣和褲子,用一根大竹竿讓病人跨坐上去,兩人將竹竿抬起,讓病人的腳離地約五寸高,旁邊再用兩個人扶穩,不要讓病人搖晃不穩。然後將先前量好的長竹片貼在竹竿上,豎起來,從尾骶骨貼著脊椎量到竹片末端,用墨水點上記號,這個點不是灸的穴位。接著用剛剛量取的一寸長度的竹片,對折,讓中間點對齊剛剛的墨水記號,橫向量取兩頭各一寸,這個才是灸的穴位(可以灸三壯)。

按語

這個穴位的位置,在督脈的脊中穴到至陽穴之間,也就是在兩處筋脈束縛的穴位內外,是太陽經在背部第二條線膈俞穴和肝俞穴的內側,並不是正經的穴位。我懷疑這一定是後人傳抄錯誤,把三寸寫成二寸了,難道會有不按照經絡穴道就進行針灸治療的嗎?因此我對這個方法有所懷疑。使用的人要仔細考量。

2. 附錄

或悶:《內經》治病,湯液醪醴為甚少,所載服餌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則明針法,無慮十八九。厥後方藥之說肆行,而針灸之法僅而獲存者,何也?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其知道乎,勞而不至倦,逸而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

起居有常,寒暑知避,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以針行滯散鬱則病隨已,何待於湯液醪醴耶?當今之世,道德以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

病既屬內,非藉湯液之盪滌,其能濟乎?此和緩以後,方藥盛行,而針灸罕用者,實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病有深淺,治有內外,非針灸宜於古而不宜於今,非湯液宜於令而不宜於古也。經曰:上古作湯液,為而弗服;中古之時,服之萬全;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針灸治其外。雖形弊血盡而功不立,此之謂也。

或問:經病絡病,治有異乎?經曰: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肺。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於皮毛,入舍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故曰繆刺。

或問:病有在氣分者,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遊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

以病風言之,或左手移於右手,右足移於左足,移動不常者,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瀉氣,氣病瀉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

或問:賦言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上。午前為早,午後為晚。從腰以上為上,從腰以下為下。男子早針,氣乃上行;晚針,氣乃下行。女子早針,氣乃下行;晚針,氣乃上行。其說亦有據乎?經曰:榮氣行於肺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

白話文:

附錄

有些人可能會困惑:《黃帝內經》治療疾病時,使用湯藥和藥酒的情況非常少,記載的服藥方法只有一兩種,而使用艾灸的卻有四五種,其他大多是關於針刺的方法,大約佔了八九成。後來,方劑藥物的理論盛行,而針灸的方法卻勉強得以保存,這是為什麼呢?

可以這樣解釋:《黃帝內經》是上古時代的書籍。上古時代的人,他們懂得養生之道,勞動不會過度疲憊,安逸也不會過於放縱。飲食不追求肥甘厚味,避免損傷內臟;穿衣不會過於悶熱,避免傷害體表。起居作息有規律,懂得避開寒冷和暑熱,保持心境平和、清靜虛無,精神內守,疾病又怎麼會產生呢?即使有外來的邪風入侵,也難以深入,只會在皮膚表面停留,導致經絡氣機鬱滯而已。用針刺來疏通氣機、散開鬱結,疾病自然就會痊癒,又何必需要湯藥和藥酒呢?

現在這個時代,人們的道德已經衰敗,把酒當成飲料,把錯誤的事情當成正常,放縱慾望來耗竭精氣,思慮過多來散失真氣,不知道保持充盈,不了解如何守護精神,只求一時的快樂,違背了養生的道理,起居作息沒有節制,不懂得避開寒冷和暑熱,所以疾病大多從內部產生,外來的邪氣也容易侵入。醫書上說:「針刺治療體表之病,湯藥治療體內之病。」疾病既然是屬於內部的問題,如果不是藉助湯藥的洗滌和調整,又怎麼能夠見效呢?這就是到了後世,方劑藥物盛行,而針灸很少被使用的原因,實在是因為世道今不如古,人們的體質也和以前不同了,疾病有深淺之別,治療有內外之分,並不是針灸適合古代而不適合現代,也不是湯藥適合現代而不適合古代。《黃帝內經》上說:「上古時代的人製作湯藥,只是用來參考而不需要服用;中古時代的人,服用湯藥可以萬全;到了現代,必須要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攻克體內的疾病,而用針灸來治療體表的疾病。即使身體已經虛弱到極點,血氣耗盡,也不能見到效果,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有人問:經絡的疾病和絡脈的疾病,治療方法有不同嗎?《黃帝內經》上說:「邪氣侵入人體,一定先從皮毛開始,如果停留而不離開,就會進入孫絡;如果停留而不離開,就會進入絡脈;如果停留而不離開,就會進入經脈。在體內會連通五臟,散布在腸胃,陰陽都受到影響,五臟就會受到損傷。這就是邪氣從皮毛進入,最終侵入五臟的過程。像這種情況,就要治療經脈的疾病。」如果現在邪氣停留在皮毛,進入孫絡,停留而不離開,導致閉塞不通,不能進入經脈,就會流溢到大的絡脈,產生一些奇怪的疾病。邪氣停留在大的絡脈,會從左邊流向右邊,從右邊流向左邊,上下左右,會影響到經脈,然後散布到四肢末端,它的氣沒有固定的位置,不會進入經脈的穴位,所以這種情況叫做繆刺。

有人問:疾病有在氣分的,有在血分的,不知道針灸學也區分氣和血嗎?回答說:氣分血分的疾病,針灸學也是應該了解的。疾病在氣分,會遊走不定;疾病在血分,會固定不動。舉個例子,腹部的腫塊,有時在上面,有時在下面,有時有,有時無,這種情況就是氣分的疾病;如果腫塊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肚臍上下左右,固定不動,並且逐漸增大的,就是血分的疾病。再舉個例子,風邪引起的疾病,如果病痛從左手轉移到右手,從右腳轉移到左腳,移動不定,就是氣分的問題;如果病痛常在左腳,或只偏在右手,固定而不移動,就是血分的問題。所有的疾病都是這樣的。必須要知道,氣分的疾病,如果病在上部,就要在下部取穴治療;如果病在下部,就要在上部取穴治療。在左邊的病,要在右邊取穴治療;在右邊的病,要在左邊取穴治療。血分的疾病,就要根據血液所在的位置,來選擇穴位治療。如果治療的時候,血分的病卻去瀉氣,氣分的病卻去瀉血,這就是過度傷害身體,過錯又歸咎於誰呢?

有人問:《賦》中說,男子的氣,早上偏向上,晚上偏向下;女子的氣,早上偏向下,晚上偏向上。上午是早上,下午是晚上。腰部以上是上,腰部以下是下。男子早上針刺,氣就會向上走;晚上針刺,氣就會向下走。女子早上針刺,氣就會向下走;晚上針刺,氣就會向上走。這個說法也有根據嗎?《黃帝內經》上說:「營氣在肺中運行,周身循環五十次,沒有白天和晚上的區別,到了早晨會與衛氣在手太陰經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