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36)
卷之七 (36)
1. 附錄
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是則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賦所言早晚,似涉無稽之說,安可以為涉哉!
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可灸,王注誤也。
或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此固言補瀉也。其義何如?曰: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肺與大腸,此時氣虛而補濟之也。余仿此。
或問:窌穴針入幾分、留幾呼之說。曰:愚以為初不如是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故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
或問:孫氏以灸為閉門趕賊,何如?曰:夫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則火氣與邪氣去矣。此《內經》火瀉法也,又胡為而閉其門乎?至於氣,針雖微,妄加無病,則氣之瀉若河決下流,不可以其微而忽之也。孫氏之云,特歸重於火針耳。要之言不能無弊,故曰立言難。
或問:人神隨年歲巡歷於人身,尻神逐日坐臨於人。若人死,此神與之俱死乎?抑出於人之身,飄流於天地間而失所依乎?抑別求人而附之乎?若別欲依人,則人人自有神矣。無人可依,神亦離散矣。
既曰神,則靈變莫測者也,何必求人而附之乎?人之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胡不驅此神使身安而不為針灸所犯乎?曰人神,曰尻神,後世術家之言,《素》《難》未有也,何足信哉?
或問:十二經絡、窌穴、各有流注,衰旺之時,按時補瀉固是。今病在各經絡者,或按時亦能去病,蓋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故淺深。新且淺,一針可愈;若深痼者,必屢針可去,如服藥然,有一二劑病愈,有服至四五十劑而愈者。今用針一次而病不退,則不復針,如之何其取效也?
或問:針形至微,何以能瀉有餘,補不足?曰:如氣球然。方其未有氣也,則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復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或問:《銅人》、《千金》等書空穴多,《十四經發揮》所載空穴少,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彼有此無,不同何也?曰:《十四經發揮》據《素問·骨空篇》論及王注,若《銅人》、《千金》纂偏書,非黃岐正經也。
或問: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經曰:虛者補其母,母能令子實也;實者瀉其子,子能令母虛也。假令肝病,虛則補厥陰之合曲泉,實則瀉厥陰之滎行間。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如井取心滿之類。正經自病,所謂憂愁思慮則傷心,強力入水則傷腎是也。
白話文:
附錄
衛氣在脈絡外運行,白天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度,夜晚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度。清晨與營氣在手太陰經會合。這是衛氣運行的規律,只分白天和夜晚,沒聽說過分上和下。男女的臟腑經絡、氣血運行,從來沒有不同之處。現在賦文所說的早晚時間,似乎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怎麼可以採用呢!
有人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這些穴位都禁止艾灸,為什麼呢?回答說:這四個穴位靠近眼睛,眼睛怕火,所以禁止艾灸。由此推論,就可以知道睛明穴可以艾灸,王冰的註解是錯誤的。
有人問:迎而奪之,隨而濟之,這說的是補瀉的方法。它的道理是什麼?回答說:迎,是指氣剛來的時候,比如寅時氣來注入肺,卯時氣來注入大腸。這個時候,肺和大腸的氣正旺盛,應該用瀉法來削弱它。隨,是指氣要離開的時候,比如卯時氣離開注入大腸,辰時氣離開注入胃。肺和大腸,這時氣虛,應該用補法來幫助它。其他的可以依此類推。
有人問:穴位針刺的深度,以及留針時間長短的說法。回答說:我認為開始時不必如此拘泥。肌肉有深淺之分,病癒有快慢之別。如果肌肉厚實的地方,可以針刺深一點;淺薄的地方,就應該針刺淺一點。病癒就應該趕快出針,病勢滯留就應該久留針,這樣就可以了。所以說:刺虛弱的要使其充實,刺強盛的要使其虛弱。
有人問:孫真人把艾灸比作關門趕賊,這樣說如何?回答說:用火來瀉邪氣,快速吹火,火的熱氣就會把邪氣趕走。這是《內經》的火瀉法,為什麼還要關門呢?至於針,即使非常細微,但如果沒有病亂針刺,氣的流瀉就會像河水決堤一樣,不能因為它細微就忽略。孫真人這樣說,只是過於看重火針罷了。總而言之,他的說法不能沒有弊端,所以說建立學說是很難的。
有人問:人神隨著年齡在人體內巡視,尻神每天坐在人的身上。如果人死了,這些神也會跟著一起死嗎?還是會離開人體,飄蕩在天地間沒有依歸呢?還是會另找人附著呢?如果另找人附著,那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了,沒有人可以依附,神也會離散了。
既然稱之為神,就是靈活變化的,不可預測的,為什麼一定要找人附著呢?人的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從這裡產生,為什麼不運用這個神使身體安康,而不被針灸所傷害呢?人神、尻神,是後世醫家的說法,《素問》、《難經》都沒有提到,不值得相信。
有人問:十二經絡、穴位,都有其氣血流注和盛衰的時間,按時辰補瀉固然是正確的。現在病在各經絡,有時按時辰也可以治好病,這是因為病附著在經絡,經絡本身有虛實,補虛瀉實,也自然能對症下藥。有些病針一次就好,有些要針多次才能好,這是因為病有新舊深淺之分。新而且淺的,針一次就好;如果深而頑固的,必須多次針刺才能去除,就像服藥一樣,有些吃一兩劑藥就好,有些要吃四五十劑才能好。現在用針一次病沒有好轉,就不再針刺,怎麼能取得效果呢?
有人問:針形狀非常細微,為什麼能瀉有餘,補不足?回答說:就像氣球一樣,當它沒有氣的時候,癟塌得不堪一擊,當從氣孔吹氣進去,就會氣滿膨脹起來,這就是虛則補之的道理;打開氣孔的阻塞,氣就從氣孔出來,又會癟塌下去,這就是實則瀉之的道理。
有人問:《銅人》、《千金方》等書記錄的穴位多,《十四經發揮》所記錄的穴位少,例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穴,《銅人》、《千金方》有而《十四經發揮》沒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十四經發揮》是根據《素問·骨空篇》以及王冰的註解寫的,《銅人》、《千金方》是雜亂收集的書,不是黃岐的正經。
有人問:經典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就按照經絡的道理來取穴,是什麼意思呢?經典說:虛的要補其母,母能使子實;實的要瀉其子,子能使母虛。假設肝病,虛則補厥陰經的合穴曲泉,實則瀉厥陰經的滎穴行間。不虛不實,按照經絡的道理來取穴,是指正經自己發病,沒有受到外邪侵擾,應該在自己的經絡上取穴,就像井穴取心滿等情況。正經自己發病,就是指憂愁思慮會傷心,用力潛入水中會傷腎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