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七 (3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7)

1. 附錄

不虛不實是諸臟不相乘,故云自取其經。

或問:今醫用針,動輒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盜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過過為詭妄,以欺人耳。縱為至巧,殆必神亦不佑,針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或問:有醫置針於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捻幾捻,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凡此數說,敬乎怠乎?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又曰:有見如人,有見如出。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以至乃下針,候其氣盡乃出針也。若此者,俗工之事也,不敬孰甚哉!

或問:用針渾是瀉而無補,古今用之,所以導氣,治之以有餘之病也,令人鮮用之。或知其無補而不用,抑元氣稟賦之簿,而不用歟?或斫喪之多而用針無益歟?抑不善用而不用歟?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氣皆自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

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語者,皆是有瀉而無補也。

白話文:

[附錄]

臟腑之間不互相干擾,沒有虛實不符的情況,所以說它們各自遵循自己的運行規律。

有人問:現在的醫生用針灸,常常用衣袖遮住手,暗中進行指法操作,說這樣做是為了保持技法的神秘性,不輕易示人,擔心別人偷學。不知道這種所謂的「秘法」究竟是什麼?我認為,《金針賦》中的十四種針法以及青龍擺尾等手法,已經可以說是把針灸的精髓都說盡了。如果拋開這些去追求其他的神秘方法,我是不相信的。現在這樣做的人,只不過是過分地耍花招,用來欺騙別人罷了。即使技巧再高超,恐怕連神明都不會保佑,針灸也不會靈驗,這樣做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

有人問:有的醫生把針扎在穴位上,卻不太在意,一邊談笑,一邊喝酒,過了一段時間,才把針捻幾下,讓病人呼吸幾次,然後又回到酒席上繼續喝酒,過後才把針拔出來,這樣真的能治好病嗎?我認為,《黃帝內經》說:「凡是針刺的真諦,必須先調整精神狀態。」又說:「手部動作要專注,針身光亮勻稱,精神專注地觀察針刺引起的變化。」又說:「要像站在深淵邊一樣小心,手握針要像握著老虎一樣謹慎,精神不要被外物所干擾。」還說:「要像接待貴賓一樣認真,以至於忘了時間已經很晚。」

以上這些說法,是尊敬針刺,還是懈怠呢?《黃帝內經》又說:「虛實之間的變化,就像得到又像失去一樣;實虛之間的變化,就像有又像無一樣。」意思是說,氣來得實在牢固的,是獲得了氣,氣來得濡弱空虛的,是失去了氣。氣來得實在牢固而後濡弱空虛,可以根據情況採用迎隨補瀉的手法來達到獲得或者失去氣的目的。《黃帝內經》還說:「有的時候看起來像人進來,有的時候看起來像人出去。」這意思是說,下針的時候要用左手按住穴位,等待氣到達後才下針,等到氣盡了才出針。這樣做,是庸俗的工匠才會做的事情,還有比這更不嚴謹的嗎?

有人問:用針灸都是瀉法而沒有補法,古今用針,都是用來疏導氣的,是用來治療有餘之證的,所以很少有人用它來補虛。是因為知道針灸沒有補的作用而不使用它呢?還是因為病人先天元氣不足而不適合用針呢?還是因為損傷太多導致用針沒有效果呢?還是因為不善於使用針灸而不使用呢?《黃帝內經》說:「陽氣不足的,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補充陽氣;精氣不足的,要用滋味的方法來補充精氣。」針是用砭石做的,既沒有氣味,又會損傷皮膚肌肉,在身體上開孔,氣都會從孔中跑出去,怎麼能起到補的作用呢?《黃帝內經》說:「氣血陰陽都不足的,不要用針刺,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調和。」

《黃帝內經》又說:「形體氣血不足,病邪之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的表現,不可以針刺,針刺會更消耗他們的氣,老人會因此而死亡,年輕人也會難以恢復。」像這些話,都是說針灸只有瀉的作用而沒有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