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 (1)

1. 痿證敘論

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又曰: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五臟導致人體痿弱,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道:肺負責人體的皮膚和毛髮,心負責人體的血液循環,肝負責人體的筋膜,脾負責人體的肌肉,腎負責人體的骨髓。所以,肺火過旺,就會導致皮膚和毛髮虛弱、乾燥、薄弱,從而產生痿躄(一種肌肉萎縮的疾病)。

岐伯又說:濕熱不除,會導致大筋收縮短縮,小筋鬆弛延長。大筋收縮短縮會導致拘攣,小筋鬆弛延長則會導致痿弱。

2. 痿因肺熱相傳

經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五臟因肺熱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白話文:

經典提到:肺是五臟中的領袖,就像是心的遮蔽物。五臟因為肺熱而產生萎縮和行動不便的情況,就是指的這種現象。

3. 五臟受熱各為痿證

經曰: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心氣熱,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脈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腎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故足不任身。治痿之法,獨取陽明。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云云。故陽明熱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白話文:

古籍記載說:“如果肺部發熱並且葉子(指肺葉)乾燥萎縮,則會導致其他五個臟器受到影響,並引發肢體無力的症狀。”心臟過熱則可能導致脈絡受損、關節疼痛和腿部鬆弛無法支撐身體的情況出現。肝臟過熱可能會導致膽汁洩漏並引起口腔發苦的現象;同時還會使筋膜變得緊張甚至痙攣,從而引發肌腱疾病。脾胃過於燥熱會使胃液減少而導致口渴以及皮膚麻木等症狀發生,進而發展爲肌肉虛弱症候羣。腎臟過度加熱會使得腰部痠痛難以抬起腿來走路或者站立時感到困難重重;骨骼也會因此逐漸失去活力與水分含量降低等現象產生——這就是所謂的“骨頭軟弱病”,表現爲全身乏力不能自持的狀態。“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是單獨針對陽明經進行調理。”

陽明經是指人體內所有器官及組織彙集的地方之一,在中醫理論當中被認爲具有滋潤各種重要神經纖維的作用——這些神經纖維又被稱爲“總督筋”。通過調節陽明經可以使整個神經系統得到滋養補充能量從而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運作狀態。當陽明經受到熱量刺激後就會造成上述所說的那些症狀表現出來——比如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等等一系列反應都會影響到整體機能運行效率低下甚至是停滯不動了呢!所以纔會出現腳掌抬不起頭來的狀況啊~

4. 痿為內臟不足所致

陳無擇云:人身以皮毛、血脈、筋脈、肌肉、骨髓以成其形。內有五臟以主之。若外隨情妄用喜怒勞佚,以致內臟精血耗散,使血脈、筋骨,肌肉痿弱,無力以運動,故致痿躄,狀與柔風、腳氣相類。柔風、腳氣,皆外因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而苦痛,為邪實。痿則內臟不足所致,但不為任用,更無痛楚,此血氣之虛。

白話文:

陳無擇說:人體是由皮膚、毛髮、血管、筋脈、肌肉、骨髓構成形狀的。內部則由五臟六腑主導。如果人經常隨着自己的情感胡亂用喜怒哀樂,勞累過度,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精血散失,使血管、筋骨、肌肉衰弱無力,無法正常運動,因此就會導致痿躄(音:ㄧˋ ㄅㄧˋ,指肢體無力,行走困難),其症狀與柔風、腳氣相似。

柔風、腳氣都是由於外感風寒,正氣與邪氣相搏所致,因此會腫痛,屬於邪氣實證。而痿則是由於五臟六腑虛弱所導致,並不一定是外感,也無痛楚,這是血氣虛弱的表現。

5. 痿為血少

《原病式》曰:病痿,皆屬肺金。大抵肺主氣,病則氣膹郁,至於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則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

白話文:

當人得病時,如果出現四肢無力、無法正常活動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肺部出了問題。肺是負責呼吸和調節身體氣息的重要器官,一旦生病就會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影響到全身各部位的功能。此外,由於肺本身比較乾燥,所以如果病情加重,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使得身體各部分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從而出現萎縮或虛弱等症狀。

6. 脈候

《脈經》曰;肺痿脈必浮而弱,其人慾咳不得咳,咳則出干沫,久久則小便不利。

寸口脈不出,則反為發汗,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躕,入而不出;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唾唇燥,小便反難,此為痿。傷於津液,便如爛瓜,亦如豚膏,但因誤發汗故也。

脈浮而大為痿。脈微而細者為虛。

陽明、太陽脈盛為熱甚。

白話文:

《脈經》說:肺痿的脈象一定浮而弱,病人想咳嗽卻咳不出來,咳出來就只有乾沫,時間久了就小便不順暢。

寸口脈摸不到,反而要發汗,陽脈早而淺,陰脈不滑,三焦停滯,進入卻出不來;陰脈不滑,身體反倒發冷,內心卻煩躁,口水多、嘴唇乾燥,小便反而困難,這就是痿症。這是因為傷了津液,大便像爛瓜一樣,也像豬油一樣,都是因為誤發汗造成的。

脈象浮大就是痿症,脈象微細就是虛症。

陽明、太陽脈象旺盛就是熱氣很重。

7. 治痿當補脾清肺為要

經曰:痿因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又曰:諸痿皆屬於土。又曰:四肢不舉,舌本強,足痿不收,痰涎有聲,皆屬於土。又曰: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肺金畏火,脾土畏木,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得火邪而熱矣。肺受火邪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熱則不能營攝一身,脾虛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脾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

白話文:

經書上說,痿病是因為肺部火熱,導致肺葉焦枯,五臟受到影響而引發。也說,所有痿病都屬於脾土的範疇。四肢抬不起來,舌根僵硬,腳痿縮不起來,痰液有聲音,這些都是脾土失調的徵兆。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肺金畏懼火,脾土畏懼木,縱慾無度,就會導致水份不足,火氣旺盛而侵犯脾土,肺部就會受到火邪的侵襲而變得火熱。肺部受到火邪,金氣就會不足,木氣乘虛而入,脾土就會受到木邪的傷害。

肺部火熱,就無法滋養全身,脾虛則四肢無法活動,於是痿病就產生了。瀉南方,就能清肺金,東方不實,脾土就不會受到傷害。補北方,就能降心火,西方不虛,脾土就不會火熱。因此,陽明經實則筋脈滋潤,能束縛骨骼,讓四肢靈活運作。治療痿病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8. 治痿與治風痹不同

張子和云:痿因肺熱相傳四臟。今人見其所患,略與風痹、腳氣相似,便作風寒濕痹、腳氣治之,驟用燥熱之藥,針灸燔灼,不思痿為燥熱而成,若作寒治,是殺之也。

白話文:

張子和說:萎縮是由於肺部熱毒傳染到其他四個內臟所造成的。現在的人看到患者症狀,大致上跟風癱、腳氣很像,就把它當做風寒溼邪引起的癱瘓或腳氣來治療,立刻使用乾燥溫熱的藥物,進行針灸燒烤等療程,卻沒有想到萎縮是由於燥熱而產生的病症,如果按照寒冷的方式去治療,那無異是在殺害病人啊!

9. 痿證當養血補氣則脾實而肺清

丹溪曰:痿證切不可用發散之劑。痿為氣血虛,主於補養。補其氣以實脾土,則四肢運用,而筋有所滋則肺清;養其血以潤燥,則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何痿病之有?

有濕熱,有痰,有氣虛,有血虛,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者。

東垣取黃柏為君,黃耆等補藥為輔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兼痰積者,有濕多者,有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乎。

因濕熱者,用東垣健步丸加燥濕藥,降火之劑,黃柏、黃芩、蒼朮之類,或用二陳湯加蒼、白朮、黃柏、黃芩,入竹瀝、薑汁。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痿證切不可用發散之劑。

痿病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的,治療應以補養為主。補氣以健脾胃,則四肢能運作,筋骨得到滋養,肺氣也會清朗;養血以潤燥,則筋骨强健,關節靈活,何來痿病呢?

痿病的病因很多,有濕熱、痰濕、氣虛、血虛、瘀血、食積等。

東垣先生以黃柏為主藥,黃耆等補藥為輔,治療各種痿病,並沒有固定的方劑。兼有痰積者,就加用化痰藥;濕氣重者,就加用燥濕藥;熱氣盛者,就加用清熱藥;濕熱交雜者,就加用清熱利濕藥;兼有氣虛者,就加用補氣藥。臨證用藥,善於治療痿病者,莫過於此。

因濕熱而致痿者,可用東垣先生的健步丸,再加燥濕藥、降火藥,例如黃柏、黃芩、蒼朮等。或者用二陳湯,再加蒼朮、白朮、黃柏、黃芩,並加入竹瀝、薑汁。

血虛用四物湯加蒼朮、黃柏,吞補陰丸。

氣虛用四君子湯加參、朮、黃芩、黃柏。

虎潛丸,補腎丸,黃柏、蒼朮,皆治痿之要藥也。

白話文:

如果血虛,就用四物湯再加上蒼朮、黃柏,並服用補陰丸。

如果氣虛,就用四君子湯再加上人參、蒼朮、黃芩、黃柏。

虎潛丸、補腎丸,以及黃柏、蒼朮,都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

10. 通治痿證劑

(東垣)清燥湯,治溫熱成痿。以燥金受溫熱之邪,是絕寒水化生之源,則腎虧,痿厥之病作。身腰以下痿弱癱瘓,不能動履。

黃耆,人參(各一錢),蒼朮,白朮(各八分),升麻,柴胡(各三分),陳皮,白茯苓,豬苓,曲末(各五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去心),澤瀉,黃柏末,黃連,甘草(各三分),當歸身,生地黃(一錢),

白話文:

東垣的清燥湯,專治溫熱病導致的痿症。認為是燥金受到溫熱邪氣侵襲,阻礙了寒水的化生,導致腎氣虛虧,進而出現痿厥之症。患者表現為腰部以下痿弱無力,癱瘓不能行走。

上水盞半煎,空心熱服。

藿香養胃湯,治脾胃虛弱,四肢痿躄,行立不能,由陽明虛,宗筋無所養,遂成痿躄。

藿香,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各一錢),半夏曲(一錢),白芍藥,縮砂仁,神麯,甘草(各五分),薏苡仁(炒,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八珍湯(方見虛損門)治痿證氣血兩虛。

白話文:

取水一碗半煎藥,空腹熱服。藿香養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四肢無力萎縮,行走站立困難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明經虛弱,筋骨無所滋養,導致四肢萎縮。藥方包括藿香、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各一錢,半夏曲一錢,白芍藥、縮砂仁、神曲、甘草各五分,薏苡仁(炒)一錢。取水兩碗,加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八分,不限時間服用。八珍湯(方見虛損門)則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痿證。

(東垣)健步丸,治膝中無力,屈伸不得,腰背腿腳沉重,行步艱難。

酒防己(一兩),防風,澤瀉(各三錢),川烏(炮,去皮),酒苦參(各一錢),肉桂,滑石(炒),栝蔞根(酒洗),柴胡,羌活,甘草(炙。各半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溫酒送下。

白話文:

這是東垣先生所創的健步丸,用於治療膝蓋無力、屈伸困難、腰背腿腳沉重、行走困難的症狀。

配方如下:

防己(一兩,用酒浸泡),防風、澤瀉(各三錢),川烏(炮製,去皮),苦參(一錢,用酒浸泡),肉桂,滑石(炒製),栝蔞根(用酒洗淨),柴胡,羌活,甘草(炙烤,各半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飯前用溫酒送服。

(《正傳》)加味四物湯,治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

當歸身(一錢),熟地(三錢),白芍藥,川芎(各七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一錢),人參(五分),黃柏(一錢),黃連(五分),知母(三分),

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軟者不用),蒼朮(一錢),

上咀,作一服,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溫服。酒糊為丸服,亦可。

虎脛骨丸,治兩足痿弱,軟痛,或如火焙,從足踝下上衝腿胯等證,因濕熱而成者。

白話文:

加味四物湯可以治療各種痿症,也就是四肢無力、軟弱,無法行動的症狀。

藥方如下:當歸一錢,熟地三錢,白芍藥七分,川芎七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一錢,人參五分,黃柏一錢,黃連五分,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如果腳不軟就不需要用),蒼朮一錢。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劑,用兩碗水煎成一碗,空腹溫熱服用。也可以用酒糊做成丸藥服用。

虎脛骨丸可以治療兩腳無力、軟弱、疼痛,或者像火烤過一樣灼熱,從腳踝向上蔓延至腿部和胯部的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濕熱引起的。

蒼朮(制),黃柏(制。各四兩),牛膝(制,二兩),龜板(酥炙),虎骨(酥炙),防己(各一兩),當歸尾(二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鹽湯送下,神效。

鹿角膠丸,治血氣弱,兩足痿弱不能行動,久臥床褥。

鹿角膠(一斤),鹿角霜,熟地黃(各半斤),川牛膝,白茯苓,菟絲子,人參(各二兩),當歸身(四兩),白朮,杜仲(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龜板(酥炙。各一兩),

白話文:

蒼朮、黃柏、牛膝、龜板、虎骨、防己、當歸尾,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到一百丸,空腹用鹽湯送服,效果顯著。此藥方名為鹿角膠丸,適用於血氣虛弱、雙腿無力無法行動、長期臥床的患者。藥材包括鹿角膠、鹿角霜、熟地黃、川牛膝、白茯苓、菟絲子、人參、當歸身、白朮、杜仲、虎脛骨和龜板。

上為細末,另將鹿角膠用無灰酒二盞溶化,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薑湯下。

加味四斤丸,治腎虛肺熱,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不能勝持。

肉蓯蓉(酒洗),牛膝(酒洗),天麻,乾木瓜,鹿茸(去毛,酥炙),熟地黃,五味子(酒浸),菟絲子(制)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

白話文:

上藥先磨成細粉,接著將鹿角膠用不含有氣泡的酒兩杯溶解。然後將這些藥物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時取百粒,用空腹時的鹽薑湯送下。

「加味四斤丸」,此方用於治療腎虛和肺熱的情況,由於內部熱氣過盛,導致筋骨疲弱,無法承受重負。

藥材包括:肉蓯蓉(需用酒浸泡清洗),牛膝(亦需用酒浸泡清洗),天麻,乾燥的木瓜,鹿茸(去除毛髮後,再用酥油炙烤),熟地黃,五味子(需用酒浸泡),菟絲子(需經過特定的製程)。

以上所有藥物先磨成粉末,再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時取五十粒,於餐前用溫酒或米飲送下。